詮釋蔬菜結線蟲預防技術的田間示范成果
時間:2022-05-12 08:54:00
導語:詮釋蔬菜結線蟲預防技術的田間示范成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采用不同防治技術對黃瓜、絲瓜、辣椒、番茄和豇豆根結線蟲病進行田間示范試驗。結果表明,水旱輪作、清除寄主病殘組織和翻耕曬垡結合化學藥劑施用能有效地控制根結線蟲的種群數量。供試化學殺線蟲劑中,10%噻唑磷GR對根結線蟲的防控效果最好,35%威百畝AS也顯示較好的田間防效,5%丁硫克百威GR則在不同作物上的作用效果不穩定。
根結線蟲病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植物土傳病害,其病原線蟲種類復雜,為害隱蔽,引發產量損失不易估測[1],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為害通常普遍而嚴重。該病病原寄主范圍甚廣,涉及栽培和野生植物約2000余種[2],瓜類、豆類、茄果類和部分綠葉類蔬菜以及一些果樹作物都可嚴重被害[3]。
海南島地處熱帶,為發展反季節農業提供了良好的氣候和環境條件。冬季蔬菜種植已成為促進當地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產業,以瓜類、茄果類和豆類為主體的瓜菜作物年栽培面積約100,000hm2。但由于可耕地面積有限,不能全面滿足生產需求,土地復種指數逐年提高,甚至許多菜區連年栽種相同類型的作物,造成產量和品質不同幅度下降。其中一個最主要原因是根結線蟲的不斷累積、傳播、蔓延和為害所致。為了確保蔬菜的產量和質量安全,筆者在海南海口、三亞和定安主產菜區實施了綜合防治技術示范試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作物豇豆(白仁長豆角)、番茄(亞蔬6號)、絲瓜(泰選1號)、黃瓜(津研1號)、辣椒(百利西圓椒)。均對根結線蟲(Meloidogynespp.)復合種群表現高度感病。
1.2供試藥劑①10%噻唑磷GR(日本石原株式會社);②5%丁硫克百威GR(美國富美實公司);③35%威百畝AS(沈陽農藥化工有限公司)。根據不同試驗的要求,分別將藥劑顆粒劑(GR)制成藥土,熏蒸劑(AS)配制成藥液,爾后穴施或溝施,并覆土踏實。
1.3調查方法按棋盤式取樣調查每小區土壤中2齡幼蟲(J2)密度,每小區取4個點,選取深度5~15cm土樣。將所取土樣混勻后,用量杯量取200mL土,采用改良貝曼漏斗法分離線蟲24h,在體視解剖鏡下計數。
1.4病情分級和防效計算按下列方法[4,5]進行病情分級。0級:根系無蟲癭;1級:根系有少量蟲癭;3級:2/3根系有蟲癭;5級:根系上布滿小蟲癭;7級:根系形成須根團。
∑(各級病株數×相對應級別數)
根結指數=――――――×100
調查總株數×最高級別數
CK0線蟲數×Pf
J2相對防效(%)=(1-——――――)×100
CK線蟲數×Pi
CK線蟲數×Pi線蟲數
2結果與分析
2.1黃瓜根結線蟲病防治示范效果
試驗在三亞市崖城鎮實施。示范面積3.33hm2,連片種植。前作為苦瓜、豇豆和辣椒等寄主作物,地塊嚴重感染根結線蟲病,平均病情指數達30.0。主要技術措施:①收獲苦瓜、豇豆和辣椒后,即行清理病株殘體,并深翻曬垡5~7d;②試驗地塊灌水耕犁并移栽水稻;③收獲水稻,經深翻曬垡5~7d后整地;④播種黃瓜時于植溝中施入5%丁硫克百威GR,使用劑量為45.0kg/hm2。
結果表明:至收獲期,黃瓜株發病率16.8%,平均病情指數19.5,土壤中的J2量為56條/200mL土,平均產量為1943.0kg/667m2。而空白對照區黃瓜植株發病率50.3%,平均病情指數32.0;200毫升土壤中的J2量為312條/200mL,平均產量僅1228.0kg/667m2。
2.2辣椒根結線蟲病防治示范效果
試驗在定安縣仙溝鎮實施。砂壤土質,示范面積1.0hm2,共設3個處理,每個處理0.33hm2。移栽前按設計劑量將供試化學殺線蟲劑于均勻施于植溝里。
表1結果表明,10%噻唑磷GR表現了理想的防病控害效果。藥后60d,其200ml土中的J2量為31.00,僅占施藥前的9%,相應的J2防效達91.21%。藥后111d,空白對照區J2量達458條/200ml土,是試驗前的1.21倍,而上述2種藥劑處理區的J2量僅在最初基數的12%~30%之間,J2防效依次為90.23%和75.10%。
根結數量變化趨勢,藥后60d,10%噻唑磷GR防治區的根結極少,病情指數僅為12.5,5%丁硫克百威GR防治區的病情指數達38.0。藥后111d,10%噻唑磷GR仍然有效地抑制根結的形成,病情指數為19.0,5%丁硫克百威防治區此時已可見密生的根結團,空白對照區出現大量死亡植株。
表1不同化學殺線蟲劑對辣椒根結線蟲病的防治效果
處理藥前J2量Pi(200ml土)藥后60d藥后111d
J2量Pf2(200ml土)Pf2/PiJ2防效/%病情
指數J2量Pf2(200ml土)Pf2/PiJ2防效/%病情
指數
10%噻唑磷GR0.75kg/667m2331.6731.000.0991.2112.539.330.1290.3319.0
5%丁硫克百威3kg/667m2335.3379.330.2477.7634.0101.330.3075.1038.0
空白對照(CK)377.33401.331.0640.0458.001.2140.5
產量測定結果,10%噻唑磷GR和5%丁硫克百威GR防治區的辣椒平均產量分別為2183kg/667m2和1872kg/667m2,而空白對照區的為1459kg。兩藥劑防治區每667m2分別比對照區增產724kg和413kg,增產率分別為49.6%和28.3%。
2.3番茄根結線蟲病防治示范效果
試驗在海口市新坡鎮實施。示范面積6.67hm2,砂壤土質,試驗前土壤中J2量為264條/200mL土。主要技術措施:①植前深翻曬垡5~7d;②育苗土消毒,并用5%丁硫克百威GR處理后裝杯育苗;③移栽時在植溝中施入5%丁硫克百威GR45.0kg/hm2。收獲后期調查結果,處理后的植株發病率為30%,病情指數為22.0,番茄產量達3235kg/667m2;而對照區的植株發病率為98%,病情指數為38.0,番茄產量2816kg/667m2。防治區區比空白對照區增產419kg,增長率為14.87%。
在定安縣定城鎮實施不同前茬后的化學防治示范,面積6.67hm2,結果列于表2。由表可見,前作對病害影響很大。盡管是對照區,但在經非寄主作物進行水旱輪作后,土壤中的線蟲量卻大大減少,試驗實施后30d和90d,平均J2量分別為20.33條/200mL土和48.33條/200mL土。在與番薯連作區,藥后30d和90d,10%丁硫克百威GR防治區J2量分別為836條/200mL土和1038.67條/200mL土,未能有效地控制線蟲的增長數量。
表2不同前茬下番茄根結線蟲病的化學防治示范試驗結果
處理前作示范面積使用劑量
(kg/667m2)幼蟲數量(200mL土)
藥后30d藥后90d
5%丁硫克百威GR番薯205.0836.01038.67
空白對照(CK)水稻5--20.3348.33
2.4豇豆根結線蟲病防治示范效果
試驗于在海口市秀英區實施,試驗面積2.0hm2,砂壤土質,輪作前發病嚴重。主要技術措施:①與水稻輪作1年;②植前深翻曬垡5~7d;③播種時按設計劑量施入5%丁硫克百威GR和10%噻唑磷GR,前者處理1.33hm2,后者處理06hm2,另設0.07hm2空白對照。結果表明,兩種藥劑對豇豆上的根結線蟲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植后120d,在空白對照區線蟲量比處理前增長115.9%時,10%噻唑磷GR和5%丁硫克百威GR處理區的分別下降了87.7%和79.2%;施藥后兩次調查,病情指數也均較空白對照區的大幅度降低(表3)。
表3兩種殺線蟲劑對豇豆根結線蟲病的控制作用
處理使用劑量
(kg/667m2)藥前蟲量
(條/200ml土)藥后120d蟲量
(條/200ml土)病情指數
藥后40d藥后120d
10%噻唑磷GR0.756587.515.5
5%丁硫克百威GR3.00721511.522.0
空白對照(CK)--6914918.030.0
2.5丁硫克百威不同使用劑量的防治示范效果
用5%丁硫克百威GR按表5方案設計使用劑量梯度,在海口市府城鎮的染病絲瓜地實施試驗,面積1.07hm2。由表4可見,藥后60d,丁硫克百威GR75kg/hm2、60kg/hm2和45kg/hm23個不同使用劑量防治區的200ml土中J2數量分別為12.33、28.30和51.67,減退率分別是88.48%、71.12%和44.44%,此時空白對照區J2量達1287.40條/200ml土,比處理前增加1019.48%,因而全部藥劑處理區的相對防效均達93%以上。
表4丁硫克百威5%GR不同使用量對根結線蟲J2的影響
處理藥前
J2量(200ml土)藥后60d藥后90d
J2量(200ml土)J2減退率(%)J2防效(%)J2量(200ml土)J2減退率(%)J2防效(%)
5%丁硫克百威GR45kg/hm29351.6744.4495.0322.3375.9994.80
5%丁硫克百威GR60kg/hm29828.3071.1297.4216.0083.6796.46
5%丁硫克百威GR75kg/hm210712.3388.4898.9711.3389.4197.70
對照(CK)1151287.40-1019.48531.24-361.95
至藥后90d,各藥劑處理區J2數量繼續仍呈下降趨勢,丁硫克百威5%GR由高至低3個劑量處理的減退率分別達到了89.41%、83.67%和75.99%。盡管對照區的J2量較藥后60d時有所下降,但仍比試驗前基數的115條/200ml土增長361.95%,藥劑處理區的相對J2防效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
2.7水旱輪作和藥劑施用對根結線蟲病的防治示范效果
試驗于在定安縣定城鎮實施,先種植水稻1年后移栽絲瓜,共示范1.0hm2,其中空白對照約0.07hm2,不設重復,但采取多點取樣分析J2量(見表5)。結果指出,不論是空白對照區還是藥劑處理區,J2數量均較用番薯(寄主)連作區的少。就藥劑處理區和空白對照區而言,35%威百畝AS處理土壤中的J2量就更少。藥后30d,藥劑處理區200ml土壤J2量為8.67條,空白對照區線蟲量為20.33條;至藥后90d,藥劑處理區線蟲量基本不變,但空白對照區的卻增加到了48.33條/200mL土。
表5水旱輪作和藥劑施用對絲瓜根結線蟲病的防治示范結果
處理前茬示范面積(hm2)使用劑量
(kg/hm2)幼蟲數量(200ml土)
藥后30d藥后90d
35%威百畝AS水稻0.9345.08.678.33
空白對照(CK)水稻0.07/20.3348.33
3結論與討論
3.1根結線蟲病是海南省冬季瓜菜作物上的重要病害,采用與非寄主作物輪作尤其是水旱輪作、植前深翻曬垡、育苗土消毒、清除病殘組織和施用殺線蟲劑的綜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3.2供試的殺線蟲劑中,10%噻唑磷GR對根結線蟲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且對人畜毒性低[6],在生產上可大面積推廣應用。35%威百AS、5%丁硫克百威GR也有一定防效,生產上可以結合病情嚴重度和防治成本以及蔬菜產值等因素合理選擇和應用。
3.3示范試驗中5%丁硫克百威GR在不同作物上的效果不穩定,有時表現為殺蟲效果好,有時表現為抑制根結形成,有時表現為提高產量,可能與其本身作用機理和根結線蟲對不同蔬菜作物的為害特點各異有關。為了確保防效,建議在重病地區施用5%丁硫克百威GR時,應選用其它不同作用機理的殺線蟲劑作為輔助。
3.4海南省栽培的農作物布局復雜,品種多樣化。因此,測定不同作物上根結線蟲優勢種群的寄主范圍可為病害的生態調控提供理論依據,對病害防控體系的構建具有指導意義。同時,開展瓜類、茄果類和豆類蔬菜抗根結線蟲品種的引進和利用以及種質資源的抗性評價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應當成為今后植物根結線蟲病防控的重要技術手段。
參考文獻:
[1]劉維志.植物線蟲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313~459.
[2]郭永霞,金永玲.蔬菜根結線蟲綜合防治研究進展[J].植物保護科學,2007,23(3):376~379.
[3]姜玉蘭.蔬菜南方根結線蟲的發生與防治[J].中國種業,2006(4):37-38.
[4]王佩圣,劉岐茂,馮明祥,等.3種殺線劑對番茄根結線蟲病的防治效果[J].中國蔬菜,2007,10(28):28.
[5]陳綿才,謝圣華,肖彤斌,等.海南島冬季蔬菜根結線蟲病的發生及其防治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1-06,32(3):186-188.
[6]朱金文,鄭經武,洪文英,等.10%噻唑磷顆粒劑防治黃瓜根結線蟲[J].植物保護,2004,30(3):82~83.
- 上一篇:小議人文教育永恒的主題
- 下一篇:詮釋環境因素對寄生蜂滯育
精品范文
1詮釋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