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食用菌產業發展困境及措施
時間:2022-12-01 04:58:00
導語:詮釋食用菌產業發展困境及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發展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向了如何優化種植結構、改善品質和提高效益上。淮安市是江蘇著名的商品糧生產基地,隨著大農業生產比較效益的降低,農民收入進入新的增長滯緩期,農村經濟由小康走向富裕的進程受阻,弱的市場激勵機制大大降低了糧農的生產積極性。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之后,農業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市場一體化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如何調整種植結構,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資源獲得最佳的收益,這不僅是農民的困惑,也是各級政府的困惑。因此,有必要對商品農業生產以外的特色產業,如食用菌產業進行深入的比較分析,以期為農民及政府部門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和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1淮安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和問題
1.1生產規模小,品種單一,技術落后,管理粗放
目前,淮安市食用菌生產還停留在一家一戶的水平,生產過程缺乏技術規范。筆者對淮陰區三樹鎮、丁集鎮的食用菌生產情況進行了調查,該鎮菇農目前主要以生產雞腿菇、蘑菇、平菇為主,其他珍稀食用菌品種如茶樹菇、巴西蘑菇等基本無生產。同時發現,菇農在從事食用菌生產過程中沒有完全按照食用菌的標準操作規程進行。雖然該鎮食用菌生產起步早,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群眾對食用菌生產技術環節和流程處于一種懵懂狀態,有的菇農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標準操作規程,為什么要實施標準操作規程,而是依靠經驗進行生產和管理。這說明大部分食用菌生產者在知識和技能方面都與食用菌標準操作規程要求存在一定距離。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經營格局形成多樣化的生產體系,進一步增加了食用菌生產標準技術規范落實的難度,降低了菇農整體的經濟收益。
1.2產品質量差,市場競爭力不強
由于食用菌生產和管理過程的多樣化(選種、生產流程、采收、加工等),導致產品混雜、等級不分。如同樣是平菇生產,在丁集鎮的同一村就有6~7個品種,有的一戶就有2~3個品種,導致生產和采收時間不一致,難以形成規模銷量和買方市場的壓力,市場競爭力不強。另外,菇農在生產過程中缺乏一個整體利益觀,有些人為謀取私利,摻雜使假,以次充好,這些行為大大影響了食用菌生產者的信譽。精明的商家常利用這一情況進行壓價,導致即使是優質的食用菌產品也賣不上好價錢。此外,菇農生產缺乏創新性,沒有真正形成“一村一品”,沒有將品牌和特色與市場掛鉤并進行產品包裝和市場定位,在市場競爭中常處于被動地位。
1.3以初級產品與市場對接,產品附加值低
淮安市食用菌產業主要以產中為主,產后的自加工能力較弱,而且有的地方即使有產后加工,也主要以粗加工為主,深加工產業發展滯后,而且由于淮安市食用菌產品的自消化能力較差,導致在市場價格波動時,食用菌生產者處于被動地位,進而影響到生產者的積極性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另外,在食用菌生產過程中沒有實現系統的凈化,如菌渣再利用問題,除部分菌農將其用于大田生產的基肥外,其余的均堆積在菇棚周圍和道路邊,成為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新污染源。
2淮安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2.1內部條件
內部條件系存在于食用菌生產系統內部并對食用菌產業發展起主導作用的因素。
2.1.1明顯的比較效益。比較分析淮安市的自然資源特點和區位經濟發展的需要,食用菌生產具有比大田作物(玉米、水稻、小麥)生產明顯高的經濟優勢。調查信息表明:淮陰區丁集鎮農戶以前大棚黃瓜采收后,存在半年閑置狀況,一是不利于大棚養護,二是閑置時間內基本無經濟收益。隨著大棚栽培食用菌技術的推廣,該鎮農戶充分利用日光大棚的有利條件栽培食用菌,每幢大棚可增加收益8000~10000元左右。如利用黃瓜采收后的半年閑置時間(5~10月)可種植3~4茬草菇,可獲純收入9700元左右。如果利用日光大棚反季節常年栽培平菇、雞腿菇等,一般于9月底至10月初播種栽培,至翌年7月結束,可收6~10茬,每幢標準棚(50m×7m)可獲純收益20000元左右。從比較效益來看,利用大棚種植食用菌的經濟效益是水稻的10~20倍,可大大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值。因此,食用菌是淮安市新興的優勢產業,它能夠為淮安市種植結構的調整帶來新的希望。
2.1.2強勢主體發展需求。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農民主體作用的發揮,如果不以農民的發展需求作為發展的源動力,并遵循市場規律,任何發展干預都不會對產業發展發揮持續性作用,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為主體的今天。在明顯的比較效益優勢驅動下,淮安市從事食用菌栽培生產的農民對發展食用菌產業具有信心和決心。另外,從社會發展視角分析,淮安市發展食用菌產業,不但可以解決農村勞動力潛在的失業問題,實現勞動力內部轉化,還可為國有企業下崗工人提供一個好的就業選擇。此外,發展食用菌產業還有利于發揮農村女性勞動力的作用,提高婦女地位。農民強勢發展需求和動機前提條件是良好的市場銷路和有利的政策、技術保障。
2.1.3原材料優勢。淮安市是農林業大市,據統計,全市現有糧食作物33.3萬hm2,經濟作物10萬hm2,每年生產秸稈280萬t。這些廉價的資源不僅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生產原料,而且通過食用菌產業還能夠實現初級資源的深化利用,實現農業體系內部物能的轉化,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2.1.4較低的勞動力成本。食用菌生產具有勞動密集型特點,勞動力成本高低對食用菌產品價格的市場競爭力具有很大影響。淮安市地處蘇北,與蘇南一些城市相比,具有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與國際勞動力市場相比優勢更明顯。有關資料顯示:美國工人月平均工資為2731美元,日本為1820美元,韓國為1056美元,我國臺灣省為960美元,香港為750美元,而我國大陸不足100美元,農民的工值就更低。較低的勞動力成本為提高淮安市食用菌產品的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力奠定了基礎。
2.2外部條件
外部條件系存在于食用菌生產系統外部并對食用菌產業發展起影響作用的關鍵因素。
2.2.1國內、國際消費市場變化趨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質量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飲食結構。食用菌不但營養豐富,對人體健康有利,而且色、香、味俱佳,符合2l世紀飲食潮流。特別是受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影響,更增加了人們對“三低一高”(低糖、低鹽、低脂、高蛋白)食品的需要,食用菌被視為首選,從橫向和縱向均擴大了食用菌消費群體,實現了以飲食結構的調整來拉動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新局面。另外,近幾年西方國家相繼發生瘋牛病、口蹄疫等疾病,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民眾膳食結構發生變化,食物趨向素食化。豐富多樣的食用菌在歐美、東南亞市場上大受歡迎,出口潛力巨大。同時,食用菌即時食品和半成食品需求有增加的趨勢,具有很大的消費群體。如以食用菌為原材料生產加工成罐頭、蜜餞、醬菜、飲料、膠囊、片劑、針劑、菇耳多糖等,其生產工藝不是很復雜,但其產品在市場上卻很受歡迎,為淮安市食用菌初、深加工指明了發展方向。
2.2.2較高的市場獲利空間。與國際市場同類產品的實際價格相比,中國的產品市場獲利空間很大。例如在日本,鮮香菇收購價可達30元/kg,中國國內收購價常常是不到10元/kg。較大的比價和獲利空間,有利于吸引商家。特別是珍稀食用菌,如雞腿菇、大蓋球菇、楊樹菇、灰樹花、姬松茸、蓋囊菇、真姬菇、白背木耳、紫木耳、雞縱、茶薪菇、白阿魏菇、杏鮑菇等。這些品種在國內國際市場上銷路好、價格高,尤其受到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法國、加拿大、荷蘭等國家歡迎,例如在日本市場上,鮮杏鮑菇的售價為20美元/kg;在國際市場上,干品姬松茸的價格則賣到80美元/kg。
2.2.3“南菇北移”。我國食用菌大部分盛產于南方省份,占85%以上。近年來,由于南菇迅猛發展,遇到木材等資源匱乏問題,制約了南方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目前,南方的食用菌產業開始逐步向資源豐富、勞力富余、氣候條件適宜的北方進行梯度轉移,這給淮安市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淮安市可以充分借助外部的技術、人力資源進行資源轉化和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3實現淮安市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對策
3.1搞好技術研究和培訓指導,為食用菌產業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一是要積極引進培育篩選新品種。開展多種試驗示范,篩選出適宜在淮安市種植的品種,提高產品檔次和科技含量。二是要推廣一批栽培新技術。采用谷粒菌種、液體培養等先進技術,縮短菌種生產周期;搞好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及病、蟲、雜菌防治技術研究推廣,篩選出最佳防治方案及藥物;研究開發可供周年栽培的生產模式;搞好保鮮及儲藏加工技術研究示范和推廣。三是要培訓科技人員。組織、聘請專家深入各菌種廠、食用菌生產基地進行現場指導和集中培訓,培養建設熟練掌握食用菌栽培技術的農民科技人員隊伍,設立科技咨詢服務機構,解答菇農難題。四是要加強食用菌廢料的循環利用研究。在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常會伴生出許多廢棄料,這些廢料被生產者白白拋棄,而且形成一種新的生產污染。研究證明,以食用菌生產的廢棄料為原料進行沼氣生產,產生的沼氣作為食用菌生產的能源進入食用菌生產過程,沼液作為生產肥料,沼渣作為飼料,能夠實現系統內部物能轉化。另外,菌糠可作為牛羊等草食性動物的飼料,真正實現廢物再利用和“零”污染轉化。可以說,通過延伸食用菌產業鏈條,可以實現循環經濟發展構思,進一步提高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力。
3.2培育重點龍頭企業,帶動食用菌產業化發展
在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上,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至關重要。淮陰區三樹鎮聯盟村的蘑菇種植大戶李德美個人投資15萬元,于2003年建立“三農食用菌有限公司”,該公司建成2座4500m2日光能大棚和6間溫控菌種實驗室,年產菌種60萬瓶,僅此一項為每戶菇農增收千元以上,為了解決銷路問題,李德美于2004年與山東九華集團公司合資建立蘑菇加工廠,建成年加工1000t的蘑菇腌制加工廠,依托加工廠,以保護價收購農戶的蘑菇,從而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公司+農戶”種植經營模式,大大解決了廣大菇農的后顧之憂。目前,全鎮食用菌種植規模逐步擴大,15個行政村已種植蘑菇達86.67hm2,僅聯盟村就有216戶種植蘑菇,戶均純收入都在萬元以上,已成為淮陰區食用菌產業化發展的龍頭企業。針對目前淮安市食用菌龍頭企業少、規模小、技術水平不高的現狀,應該加強全市食用菌產業龍頭企業的建設,既要符合當地的實際,又要瞄準發展方向,要按照大(規模大,帶動面大)、高(技術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技術,新品種)、多(多種所有制,多種組織形式)的原則,精心培育龍頭企業,并促使其發展壯大。在培育龍頭企業中,要重視發揮現有較大加工企業的作用,搞好培育和引導。要正確處理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運用市場規律,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新機制,為食用菌產業化的發展提供重要保證和創造內在動力。
3.3抓好食用菌生產基地建設,形成規模化生產
淮安市在食用菌生產基地的建設方面要注意做到“一穩六化”,即在穩定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做到生產規模化、布局區域化、經營集約化、服務系列化、產銷合同化、保護法制化。要根據市場需求信息及其發展趨勢,結合自身物質、技術等基礎條件,選定幾個市場需求旺盛、價格穩中趨升、群眾技術基礎相對較好的品種,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堅持一菇為主,多菇并進,突出特色,進行產業化大生產。要積極推廣周年化生產技術,只有實施周年化生產,才能保證市場的均衡供應,使客商有穩定的貨源,才能保證生產效益和經營效益的同步提高。同時,有條件的區域也可抓住入世和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和引導力度,開辟出一塊高檔食用菌特別生產區,既是生產和示范的必需,也使產業發展有了后勁,提高吞吐能力,做到旺儲淡銷。
3.4要加大投入,促進淮安市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
投入食用菌產業化開發的科技經費主要用于聘請專家和技術人員,進行人才培訓,信息交流和傳遞,新品種的引進示范和推廣,市場開拓等。要鼓勵社會投資食用菌產業,吸引金融機構和社會力量投資發展食用菌產業,本著“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全方位、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食用菌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要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食用菌產業尤其是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食用菌產業投入體系,對菇農的小額信貸項目,要適當放寬抵押和擔保條件。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現有的稅收政策,對為食用菌產業提供技術服務所取得的技術性收入暫免征收所得稅,對技術轉讓、技術開發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的收入免征營業稅。最新食用菌生產技術成果可以作為無形資產進行投資。
3.5要搞好宣傳,營造在全市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濃厚氛圍
要通過新聞媒體宣傳、召開現場觀摩會、散發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多層次、全方位進行發展食用菌生產的宣傳。一要大力宣傳國內外食用菌發展形勢及淮安市的優勢,明確發展食用菌生產是當前淮安市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二要大力宣傳食用菌發展的經濟效益、前景及先進的生產模式,使農民認識到發展食用菌生產能使之走上富裕之路,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三要大力宣傳淮安市食用菌產業化開發的重要成果,增強群眾發展食用菌產業的信心。
- 上一篇:侵權法上共同侵權責任探析
- 下一篇:企業新員工培訓個人心得感悟
精品范文
1詮釋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