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風險防治與解決措施

時間:2022-12-26 11:30:00

導語:農業風險防治與解決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風險防治與解決措施

一、農業風險

農業風險是指人們在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過程中遭受到能夠導致損失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一般是難以預測的,即便可以預測人力也無法抗拒。

農業作為基礎產業,由于自身的弱質性和生產過程的特殊性,在整個再生產循環過程中面臨著許多風險,是典型的風險產業。農業風險一般具有風險單位大、發生頻率較高、損失規模較大、區域效應明顯,而且還具有廣泛的伴生性等特點。

1.自然風險。無論是傳統農業還是現代農業都是一個與自然交織的產業,這個本質就決定了農業具有天生的弱智性,在自然條件方面,我國地域遼闊、耕地離散分布于各種自然條件下,這就意味著幾乎每年都有一種或幾種自然災害影響到我國農業,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自然災害頻發,農業遭受旱災、風災、雪災、水災、地震等自然災害損失很大,2009年初我國北方遭遇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災,具農業部統計,有1.6億畝小麥受旱,其中重旱6753萬畝,437萬人飲水困難,而今年年初西南地區遭受了特大干旱,7月份北方地區又爆發了嚴重的洪災,全國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近十年來,我國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都在1000億元以上,上年受災人口多達2億人次。此外,我國國內動植物疫病疫源分布廣泛,病毒變異不斷加快,并且飛虱、蝗蟲等重大病蟲害偏重發生,防控任務艱巨,我國農業巨災風險體系尚未建立,農業科技化、機械化程度很低,抵御自然風險能力弱。

2.市場風險(1)農業產業具有弱質性,農產品的市場風險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從需求的角度來講,農產品的需求彈性較小,農產品的銷量不會因為人們收入的提高而出現相應的提高,一旦社會需求得到滿足,農產品就會出現過剩,很容易產生“谷賤傷農”的現象,而且農產品不易長期保存,其價格無法充分實現,同時,農產品的生產周期長,且具有季節性,其供給的變化遠遠落后于市場需求的變化,加之我國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缺乏有效的信息,農民整體素質偏低,對市場的判斷能力很弱,導致我國農業蛛網效應明顯,因此農業面臨的市場風險具有必然性。

(2)農業領域分工加強,進一步強化了市場風險: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帶來收益,我國的農業領域越來越多的呈現出專業化的態勢,特別是物流環節,其專業化大大的減少了農產品的銷售時間和成本。

(3)經濟全球化給農業市場帶來了新的風險:在金融全球化的條件下,糧食實際上已成為金融的衍生品,糧食價格有可能完全背離糧食需求,更多的受金融投機活動的影響,另一方面,加入WTO后我國農產品面臨與國外廉價農產品的直接競爭,我國農產品面臨降價的風險,而且國內國際市場聯動,加大了我國農民生產經營活動面對更多的不確定因素,風險源增加,面臨的市場風險進一步加大。

3.社會風險。社會風險又稱為行為風險,它是指由于個人或團體的社會行為造成的風險。農業企業的社會風險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偽劣種子、化肥和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造成的農業生產損失;二是錯誤的行政干預造成的農業生產損失;三是工業污染給農業生產和經營造成的損失;四是農業政策等經濟環境的變化給農業農業生產和經營造成的損失;五是政局變化,政權更迭、動亂等政治因素引起或造成的各種損失。其中,政策風險是影響農業生產和經營的重要因素。政策風險主要來源于與農業生產和經營相關的政策轉換及政策改變兩個部分。

二、解決農業風險的措施

(1)關于自然風險,氣候變化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但歸根結蒂是發展問題,所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自然風險歸根結蒂就是進一步發展農業的問題,第一,要發展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基礎設施,為了應對高溫、干旱、洪澇及其他自然災害應加強水利建設、提高防洪抗旱、供水能力及應變能力,通過引水調水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水平,加大理論探索、應用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的力度,建立健全防災減災預算管理系統,防患于未然,力求大災化小、小災化無。第二,要在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加強農業適應能力的建設,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指導農業,用現代管理經驗管理農業,優化傳統農業。

(2)加強農產品市場的信息服務,提高農民科學決策的能力,以政府部門作為農業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對互聯網與傳統信息載體進行優勢互補,加強農產品信息體系建設,加強農產品市場供求和價格走勢的分析預測,提高農民科學決策的水平和能力。

(3)克服農業保險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可以借鑒國外的“團體保險”和“天氣指數保險”等新興保險制度并結合我國基本國情,考慮以種子為主、貨幣為輔的保險賠付機制,以防止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實行風險分區,合理的確定保費,進一步通過政府建立巨災風險基金規避巨災風險。

(4)改變農業補貼的制度,可考慮將現行的按耕地面積進行補貼改為以向國家交糧數量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建立以糧食實際產量和流通量為主的多形式的糧食補貼制度,同時還應調整農資綜合補貼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