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領域電腦信息技術運用思索
時間:2022-05-18 10:00:00
導語:農業領域電腦信息技術運用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應用及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的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平臺。我國地域廣闊,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一些偏遠山區的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相對落后,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阻礙了農業技術的傳播、推廣和普及。加快農業信息現代化建設,建立健全農業網絡系統,運用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是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建設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1計算機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國內外應用現狀
1.1國外現狀
目前,美國已形成國家、地區、州三級農業信息網絡,美國農業部(USDA)建立了農業信息傳播系統,時間性強的市場信息數據可直接通過計算機信息傳遞系統和衛星通信系統傳遞給用戶。據調查,美國約有2/3的農民擁有電腦。美國農業部的調查報告也顯示,在美國的200萬家農場中,擁有或租用電腦的農場占31%,上網的農場占13%,且農作物種植農場的互聯網利用率要高于牧場。德國的計算機信息技術發展迅速。隨著售價的不斷降低和功能的不斷增強,計算機被廣泛運用到各行各業。據統計,德國的農業技術人員一般每人擁有1臺計算機。許多農民也逐漸認識到計算機的重要作用,并將其應用到生產和日常生活中。
1.2國內現狀
從整體范圍來看,我國的農業發展速度較慢,遠低于工業的發展速度,農業的現代化、信息化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具體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盡管我國的農業信息技術應用已初見成效,但整體水平不高,信息資源的數量與質量不能滿足農業生產和科學管理的需要。
2)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較低,不懂農業科技,信息意識不強。現有的信息設施尚未在農業上有效應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技人員及廣大農民不會使用計算機。
3)農村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靈,農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指導,不能做到產品適銷對路。
4)我國農業還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自給農業向市場農業的轉型時期,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現代化水平不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緩慢,科技貢獻率低。從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角度來講,發達國家高達70%~80%,而我國僅為20%~30%,且轉化周期長。總體來說,我國的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化水平不高,發展速度比較緩慢。要想改變這種落后局面,就必須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增加科技投入,大踏步地走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的道路。信息時代的到來,給農業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我國應該抓住這一機遇,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使農業發展逐步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軌道上來。
2計算機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途徑
計算機作為現代化的工具,已在工業和國防等領域顯示了巨大威力。近年來,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逐漸深入農業的各個領域,給農業生產注入了一股新鮮活力。
2.1農業數據庫的建立和使用
農業數據庫是指計算機中相關農業信息的集合。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現已逐步把農業的科研成果和技術信息存儲到數據庫中,利用完善的計算機系統對信息進行記錄、分類、整理等規范化處理,供用戶查詢、檢索,以使他們能快速、準確地獲取需要的信息。目前,世界各國在農業數據庫方面都做出了很大成績。德國建成的數據庫有害蟲管理數據庫、農藥殘留數據庫INTERPRET、植物保護文獻數據庫PHY-TOMED等。美國應用最廣的農業數據庫是國家農業圖書館和農業部共同開發的A-GRICOLA、由聯合國糧農組織開發的AGRIS和信息研究系統CRIS。CRIS可提供美國農業部所屬各研究所、試驗站、學府的研究摘要。我國目前已經建成并使用的數據庫有農業科技情報信息庫、農業生產經濟資料數據庫、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數據庫、畜禽種質資源數據庫、淡水魚類種質資源數據庫和海洋捕撈漁船數據庫等。這些數據庫為農業研究和農業生產提供專業、科學的指導信息,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加快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2.2農業計算機模擬試驗
在農業生產和試驗過程中,受試驗條件的限制,部分耗時長、費用高、風險大的試驗難以正常進行。為節省時間、費用和降低試驗風險,這類試驗可以由計算機模擬進行。開展計算機模擬試驗前,要進行充分的調查、分析,準備試驗所需的各種數據;然后編寫計算機程序,并建立計算機模型;最后將數據輸入模型,并利用得出的結論研究系統的真實性能。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開發的棉花生產模擬系統,將播種期、密度、施肥量、化學調控結合起來,可以在不同地區和年份提出棉花生產優化方案。德國聯邦農林生物研究中心的果樹植物保護研究所與海德堡大學數學研究所在充分研究蘋果卷葉域發生規律的基礎上,協作開發了預測蘋果卷葉蛾種群的動態模擬模型。這些模型用Dossenheim地區果園1985年和1987—1990年的田間調查數據和氣象數據作為輸入數據,在海德堡大學的大型計算機上進行模擬,構造和完善蘋果卷葉蛾的各發育階段模型,經大量研究取得初步結果后,逐步移植到微型計算機上運行,并投入農業實際應用。
2.3多媒體技術與網絡系統
多媒體技術就是利用計算機把文字、聲音、圖像等多種媒體綜合為一體,并進行加工處理的技術。目前,很多研究單位和大專院校都把研究成果和前沿科技信息制作成VCD或DVD光盤,或者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技術培訓與講座。這種信息的傳播方式直接、快速、生動,易被廣大農民接受,是傳播農業信息和指導農民生產的重要方式。計算機網絡系統是指利用通信介質和通信設備,將若干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連接起來,按照共同約定的方式和格式進行通信,實現資源共享的系統。計算機互聯網絡的出現,使信息的傳遞變得更為便利、有效。依靠計算機網絡,廣大農民可以及時了解農產品價格、國內市場供銷量、農業氣象資料等信息。人們還可以利用因特網提供的電子郵件、電子公告板、論壇等進行交流與合作。一些大型農場和農產品經營公司可以建設自己的網站,更大范圍的宣傳和推銷自己的產品。只有充分的了解市場行情,才能有針對性的種植或銷售農產品,并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數字圖書館是計算機網絡提供的另一便利功能。由于實現了數字化,許多傳統圖書、音像資料的存儲、保管、查找問題迎刃而解。數字圖書館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而且具有快速檢索、瀏覽、下載功能,大大提高了圖書的使用率和管理效率,有效促進了農業信息的交流和應用。
3計算機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前景
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幾次重大的變革,每次變革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社會邁向文明。特別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存、生活方式。信息作為一種資源,在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經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農民也更加注重利用信息指導生產和銷售。我國農業應充分利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資源優勢,走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的道路。
3.1實施遠程教育
科教興農,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勞動者素質較低,信息意識不強,是廣大農村普遍存在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末,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為11a,目前已達12a以上。而我國2010年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僅為初中畢業,2025年才能達到發達國家80年代末的水平。農業勞動者的整體素質不高,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在現有教育不發達的情況下,應充分利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媒體優勢,大力實施遠程教育,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強化農民信息意識,培養新型農民。改變傳統的農業模式,使農民依靠信息引導進入市場、組織生產,政府靠信息進行宏觀調整、制定農業政策。
3.2研發農業專家系統和決策系統
專家系統實質上是一個計算機程序,能夠以人類專家的水平完成特定的任務。我國當前的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信息缺乏,技術落后,農業生產尚未擺脫小農經濟的束縛。在農業管理水平落后和農技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必須對傳統和經驗性的生產管理實行量化、規范化和智能化,研究和開發農業專家系統和輔助決策系統,逐步實現以專家的水平進行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的小麥管理計算機專家決策系統可使小麥增產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的“農業專家系統”已在全國六七個省市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效益。但是,我國的專家系統在決策的準確性和實用性方面有待提高。因此應加大這方面的研究力度,研制和開發適合我國特定的自然環境、品種特點的作物及畜產品專家決策支持系統。
3.3完善農業信息網絡
信息是一種資源,而計算機網絡是信息傳遞的有效載體。農產品季節性較強,如果不能做到適銷對路,將造成巨大損失。互聯網絡的出現,使信息的傳遞變得更為便利、有效。從1995年開始,農業部開辟了農情信息網絡,將1000多個縣的農情信息(農產品、化肥、農機的價格,農田耕種面積等)傳輸至網絡,以便各級管理部門和各地農戶了解市場行情。在當今的時代,農業信息網絡建設是建立農村信息網的關鍵環節。
4結語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與發展,現代化信息技術正迅速地向農業領域滲透,對農業的發展起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21世紀的農業是信息農業,建立農業信息科學勢在必行。在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中,農業信息技術的應用已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越來越受到重視并逐漸普及。相信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農業信息技術在我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科技在農業領域中也將有著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
- 上一篇:基金會清償方案
- 下一篇:縣長在全縣基層組織推進會講話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