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為農業服務研討
時間:2022-06-01 03:07:00
導語:氣象為農業服務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是氣象高影響行業,農村是氣象防災減災薄弱地區,農民是最須要提供氣象服務的弱勢群體。低溫凍害、暴雨洪澇、冰雹、雷電、高溫、干旱、地質災害等氣象災害給農業生產、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造成極大損失。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使得氣象災害風險越來越大,氣象對農業的作用更加顯現,對農村的影響更加廣泛。近年來氣象部門為了做好農業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工作,采取了多種對策,為減輕或避免災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們清醒的認識到,隨著社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對氣象服務需求的日益提升,農業氣象防災減災還存在著很多難題和不足。如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體系不太健全,災害信息收集時效性、全面性不夠;農業氣象災害的預測預報業務有關面較窄,難以滿足需求;農業氣象災害分析特別是防御技術分析較少,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應對能力還必要大力提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和農村終端接收系統不夠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蓋面不夠廣;農民防范意識薄弱,部分地區由于經濟落后,科技文化宣傳不到位,缺乏防災避災意識。如何提升氣象為農業防災減災服務的水平,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收入穩定增長,針對以上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1.加快發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觀測站網
根據近年來農業結構、種植結構調整,農業生產發展規劃帶來的農業生產布局變化和農業防災抗災氣象服務的新需求,調整完善區域性觀測網絡。建設高時空密度、自動化、多要素的現代化氣象綜合監測網絡,實現對氣象相關資料的準時、準確、高效監測,在縣局應能隨時調看周邊地區的預警信息、雷達回波和各鄉鎮自動站點的氣象要素觀測實況資料,還要在時間上加密采集,創建綜合數據庫,做好相關數據的監測和積累,進一步提升氣象監測的能力。
2.建立災害預測預報體系,提升災害預報、預警能力
災害預測預報體系是防災減災體系中的最重要一環,準確的災害預測預報是對災害進行準時預警、采取可行的災害防御對策的基礎,直接關系到防災減災的成效。因此要根據現代農業的發展和新型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需求,開展針對特色農業、高效農業的專業專項災害預測預警工作。除進一步提升常規天氣、氣候預報時效性和準確率以外,一方面要重點做好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針對本地的特色農業、設施農業、林業、畜牧業等,開展防旱、防汛、防寒、抗凍、防大風、防冰雹等農業氣象災害防御,開展重大農林病蟲害和農業氣象災害的預報與預警。另外,還須要增加適合農業生產所需的氣象項目,針對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和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具體需求,開展關鍵農事活動氣象預報。相比現在已剛開始開展的農業干旱預報、霜凍預報等,必要進一步提升其預測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提升預報技術水平。基層縣局要依靠上級氣象單位,根據須要選擇對本地影響較大的農業氣象災害,遵照本地的農業生產影響輕重緩急程度的不一樣,對農業氣象產品進行分級分類,開發“重大農業氣象災害預警預報專題”、“農業氣象專報”等產品,以釋用上級指導產品為主,補充訂正上級的指導預報產品,聯合指標判別,開展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和預警。
3.建立氣象災害監測評估體系,提升監測評估本領
災害監測評估是農業氣象災害預測預報和災害救援的基礎,同時也是提升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時效性的基礎。探索和發展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業務,創建統一、規范、系統的農業氣象災害數據庫和災害評估指標體系,開展農業氣象災害風險概率研究。基層縣局首先是要與農業、水利、民政等單位配合和協調,創建實況災情的快速調查上報機制,使災情、農情、氣象等資料可以經過信息傳輸系統快速上報,以便開展可行的災害防御。其次是要增強災前預評估、災中跟蹤評估和災后綜合評估,開展定位觀測、實地調查,將災害防御適用技術向農村推廣應用。
4.建立災害應急響應體系,提升災害應急響應能力
創建以政府主導、單位參與的災害應急響應體系,在不一樣層次上制訂災害應急預案,充實變更各種可行資源,形成單位間的可行的聯動機制、高效的協同本領,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范圍、最可行、最集約化的方式組織起對災害的防御工作,從而將災害的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健全“預警到鄉、預案到村、責任到人”機制,做到“視頻到鄉,音頻到村”。首先是創建農村災害信息預警系統、災害信息預警終端、在人口密集區安置大喇叭和LED電子顯示屏等預警設備。其次是遵照政府-各有關單位-鄉、鎮、農場-村組成規模適當、結構合理、辦理規范的農村自然災害預警隊伍。即在各鄉、鎮、農場設立災害預警信息工作站,鄉、鎮、農場配備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協理員、村級配備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員。縣、鄉、村各級要密切協作,特別要發揮鄉鎮氣象協理員和村氣象信息員的作用,重要的天氣預報要充分考慮分散在各居住地人群接收信息本領的差別,區別對待,在災害來臨前接收和準時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在災害發生后準時上報災情,確保氣象災害信息上傳下達的通暢。再次是根據本地通信傳媒發展情況,創建多渠道的傳播體系。可以用字幕在電視、電子屏滾動播出,并且還能夠向各手機用戶免費發送災害性天氣預報短消息。
5.加大科普知識宣傳力度,提高防災減災意識
首先是氣象部門要增強對政府和有關單位的宣傳,使各級政府和有關單位進一步提升對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認知,制訂農業氣象防災減災的政策和規劃,使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作為政府的日常行為。其次是創建由電視、電臺、報紙、網絡等媒體組成的科普宣傳網絡,政府、氣象、農業和其他相關單位可應用科普宣傳網絡向社會公眾宣傳普及農業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增強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的意識和本領,使公眾知道怎么樣去避災抗災。再次是創建以農技推廣站、氣象站為主,農技學校、農村綜合經濟信息網為輔的技術培訓和科技咨詢辦事體系,采用培訓班、講座、技術推廣、專題咨詢、技術指導等形式對基層負責人、農技人員、農業大戶,和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普及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使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技術在防災減災實踐中切實發揮作用。
- 上一篇:共青團調查研究工作辦法
- 下一篇:暴雨旱澇災害對農業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