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藍殺菌劑預防稻曲病成效
時間:2022-07-10 03:18:52
導語:深藍殺菌劑預防稻曲病成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稻曲病俗稱谷黃,在水稻開花后至乳熟期發生,只危害谷粒。每穗上的病谷少則1~2粒,多的可達40~50粒。感染稻曲病使稻谷千粒重、產量下降,秕谷、碎米增加,出米率、品質降低。目前化學防治藥劑主要有戊唑醇、噻呋酰胺、嘧菌酯、井岡霉素、咪鮮胺等,其中以噻呋酰胺、嘧菌酯、咪鮮胺的防效最突出。深藍(30%嘧菌酯•咪鮮胺微乳劑)為防治水稻稻曲病專利產品,該產品將咪鮮胺與嘧菌酯以科學比例復配做成水基化環保劑型,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發揮效果,不僅對稻曲病防效高于嘧菌酯,并且使用成本大大降低。
一、材料與方法
1.供試藥劑
30%嘧菌酯•咪鮮胺微乳劑,430克/升戊唑醇懸浮劑,15%咪鮮胺微乳劑,250克/升嘧菌酯懸浮劑。
2.試驗對象
防治對象為水稻稻曲病。供試作物為孕穗期至黃熟期的移栽田水稻,供試品種為晚熟常規稻“八桂香”。
3.作物栽培及環境條件
試驗設在南寧市良慶區良慶鎮新村的晚稻水田中,試驗田較平坦、開闊,歷來均發生稻曲病。試驗田肥力較高,禾苗徒長,葉片濃綠。施藥時水稻處于孕穗期。
二、試驗設計
1.試驗處理試驗設7個處理,重復4次,每小區面積20米2。
2.施藥方法用噴霧法對植株施藥,將各藥劑按試驗設計量對水攪拌均勻,分別在水稻孕穗期、破口期和灌漿期各施1次藥,連續使用3次。
3.施藥時間本試驗共施藥3次,第1次施藥時間為2011年10月8日,水稻處于孕穗期;第2次施藥時間為10月15日,水稻處于破口期;第3次施藥時間為10月22日,水稻處于齊穗期。
4.試驗田用水量每公頃藥液用量為750千克,空白對照噴施等量清水。
三、調查、記錄、藥效測算方法
水稻黃熟期進行病情調查,每小區5點隨機取樣,每點取樣20叢水稻,共計100叢。分別調查各處理的有效穗總數、病穗數、總粒數和病粒數,分別記錄各處理的有效總穗數、病穗數、總粒數和病粒數,分別計算各處理的病穗(粒)率和穗(粒)防效。
四、結果與分析
1.防病效果在水稻黃熟期即末次施藥后12天,分別對各處理小區的水稻稻曲病病情進行調查,結果為30%嘧菌酯•咪鮮胺微乳劑對水稻稻曲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①由表2可知:對水稻稻曲病病穗的防效以處理3防效最好,與處理4、處理5防效相比,均達差異顯著水平;處理2防效與處理4、處理5防效相比,雖然未達差異顯著水平,但防效略高,且均顯著高于處理6的防效。②對水稻稻曲病病粒的防效,以處理3防效最好,與處理2的防效相比未達差異顯著水平,但與處理4、處理5防效相比均達差異顯著水平;處理2防效與處理4、處理5的防效相比明顯要高,且均顯著高于處理6的防效。試驗表明:30%嘧菌酯•咪鮮胺微乳劑在有效成分135~180克/公頃使用時,對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顯著高于市場上其他藥劑,此復配殺菌劑增效十分明顯。
2.安全性調查試驗期間試驗藥劑30%嘧菌酯•咪鮮胺微乳劑在供試濃度范圍內對作物安全,對其他非靶標生物沒有產生不良影響。
五、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30%嘧菌酯•咪鮮胺微乳劑對水稻稻曲病有良好的防效。在有效成分為135~180克/公頃的使用劑量下,至末次藥后12天,對水稻稻曲病病穗的防效均達70%以上;有效成分為135克/公頃的防效略高于對照藥劑250克/升嘧菌酯懸浮劑有效成分為225克/公頃和15%咪鮮胺微乳劑有效成分為300克/公頃的防效;對水稻稻曲病病粒的防效均達75%以上;有效成分為135克/公頃的防效高于對照藥劑250克/升嘧菌酯懸浮劑有效成分為225克/公頃和15%咪鮮胺微乳劑有效成分為300克/公頃的防效。30%嘧菌酯•咪鮮胺微乳劑在供試濃度范圍內對作物安全,對其他非靶標生物沒有產生不良影響,且隨使用濃度的增加防效隨之提高。防治稻曲病,推薦使用劑量為有效成分為135~180克/公頃,分別在水稻孕穗期、破口期和灌漿期各施1次藥,連續使用3次為宜。
- 上一篇:工商局公開接訪月實施方案
- 下一篇:工商局市場整頓整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