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農業科技服務現況
時間:2022-11-11 05:57:48
導語:小議農業科技服務現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目前研究科技服務的文章也很多,如趙朝娜[2]對河南省農業科技服務體系進行了優劣勢分析;謝恩魁[7]總結了農業高等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經驗;馮艷春等[4]探討了中國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其中梁鏡財[12]、黃修杰等以珠三角、廣東為例對現代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研究具有代表性和較高參考價值。這些現有研究或結合了當地農業特色或分析了已存在的農業科技服務模式,對中國現代農業科技服務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實例和參考意見。但農業科技服務成效顯現是一個長期過程且具有區域特性,且當下全國農業科技服務中也還存在較多矛盾和難題有待分類別解決,這就需要分析研究更多實例為農業決策者提供參考素材以便于形成有效對策。促進農業科技服務工作更好的服務于三農,增強農業科技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江蘇省是中國農業的發達地區,是主要糧食作物和農產品生產基地,其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態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借鑒價值。筆者主要分析了近年來江蘇農業科技服務現狀,找出在機構組建、人才隊伍、服務能力、服務范圍、服務成效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解決建議。
1江蘇省農業科技服務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江蘇是個農業大省,截至2011年全省農戶有1466.28萬戶,農業勞動力有672.09萬人,農業企業有3405家。需要農業科技服務的地區很廣、產業很多。近年來省內農業科技服務工作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全省農業科技幫扶、科技推廣的力度不斷加大,從早期的科技入戶工程、科技大篷車活動到如今的科技幫扶整村推進項目、省自主創新工程、省內百名專家進百村活動、科技超市萬村行活動等,各類科技服務活動、項目和經費很多,示范基地數量也每年以12%的比率增長。省內各級農業科技服務機構數量也在逐年增加,縣級以上農業服務機構就有近百家,近期又新增了86個科普惠農服務站。總體呈現出農業科技服務示范基地數量增多面積變廣,農業科技服務形成的產業規模越來越大,農業科技服務內容、范圍在不斷深化延伸,農業科技服務工作從無償示范逐步向適當收益轉變的趨勢。在保持良好前進勢頭的同時農業科技服務工作也遇到了諸多發展瓶頸。
1.1農業科技服務機構良莠不齊省內現有的各級專職農業科技服務機構主要有各級農技推廣中心、林業站、林科所、農科所(站)、森防站、植保站、土肥站、植檢站、農機站、畜牧獸醫站等。數量眾多但大多設立在各級縣、鄉、鎮,相互獨立分散且遠離大型科研院所,機制老化、服務方式陳舊、服務理念模糊、人員專業素質較低,部分機構名存實亡,有的甚至變更為農資售賣點。在資源的整合利用方面嚴重滯后于現有的農業生產需求,主要體現為政府行為不能適應農業市場發展需要和復雜多變的種養結構,滿足不了農民日趨強烈的科技需求,缺乏對科技服務的評價和監督,科技服務供需方之間缺乏相互結合的政策引導和保障[3],更不能為現今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新型多樣的服務。
1.2農業科技服務人才隊伍不健全通過調研發現,省內專門從事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的專家比例不到5%,加上兼職人員也不足15%,農業科技服務人才隊伍有待加強。特別是專職從事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的人員數量嚴重偏少,業務水平有差距,能力強的專家不多。尤其是基層農技隊伍多年未得到補充和更新,加上兼職人員也遠遠不能滿足現有科技服務工作的需求,造成許多很有發展前景的產業和地區找不到合適的專家配對幫扶,項目實施時間一再延遲;少數幾個科技服務能力強、經驗豐富的專家身兼數個項目,往返奔波于示范點之間,產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現象。仔細分析現有專家隊伍后還發現,從事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的科研人員學歷、職稱偏低,有的沒有接受過與所從事工作相關的正式教育,掌握的科技知識較為陳舊落后;而在高學歷的科研人員中有的長期從事科研工作很少邁出實驗室或是剛從院校畢業,農業科技服務實際經驗不足和農民溝通交流存在問題,農業科技服務工作能力有待提高[4]。
1.3農業科技服務綜合能力不足縱觀江蘇省科技服務歷程,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發現隨著社會發展、時代進步,農業科技服務的綜合能力已跟不上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具體表現在:(1)科研成果儲備不足。新品種、新成果的推出緩慢,穩定性不足,老科技成果已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產業更新需求。(2)信息渠道相對閉塞。農業科技服務主要是面向廣大農村,由于地區和文化的差異,要求農業科技服務人員能及時掌握農村形式和農民需求的變化,利用現有的科技手段匯集多方信息資源,甚至和國際接軌,以快速、有效、便捷的方式為農民服務。(3)科技服務模式落后。現有的農業科技服務模式主要為農民培訓、技術咨詢、現場展示等內容缺少新鮮感,沒有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5]。農業科技服務模式應打破傳統思路,大膽創新,從服務對象、服務手段到服務體系的建設都要更新升級,不斷探索和創新。
1.4農業科技服務范圍有待擴展盡管相對于10年前全省的農業科技服務已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還遠遠不能滿足省內外的需求。已有的科技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示范推廣基地并沒有完全涉及全省各地,所涉及的產業地區也較為集中,農業科技服務力量基本覆蓋到縣市一級,而村一級的覆蓋面積有限。對于地方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服務力度不夠,且現有示范項目的輻射面積和影響力都有限,離“處處開花結果”的全方位農業科技服務理想局面還有較大差距。在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農業科技服務力量滲透不夠[6],高新農業技術應用轉化率低,產業鏈的縱向服務深度都有待進一步拓展。而蘇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緩慢,農業從業人口不斷減少,積極性不高,農業科技服務示范面積和規模還有較大橫向發展空間。
1.5農業科技服務成效不平衡總結近幾年農業科技服務的考核情況,發現好壞差異很大,所有示范村和基地建設過程中存在明顯不平衡現象[7]。例如:江蘇徐州新沂原來農業產業結構單一,主要為大田作物,產量有限產品附加值不高農戶收入較低,經過江蘇省農科院園藝所科技服務項目組4年駐點幫扶,目前新沂水蜜桃面積已發展到2333.3hm2,年產鮮桃5萬t,遠銷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全市共有600多個種桃大戶,12個桃專業合作組織,帶動了近2000多戶果農走上種桃致富之路,“一只桃子托起近萬人的致富夢”,新沂市也被中國果蔬產業品牌論壇評為“中國優質桃之鄉”。而同時建設的一些基地發展緩慢,由于產業設計不合理、農戶積極性不高、自然條件有欠缺等諸多因素沒有起到應有的帶動和示范作用。這種科技服務發展的不平衡性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的整體實力和農戶對科技推廣工作的信任度。
2對目前農業科技服務狀況的幾點建議
2.1整合現有農業科技服務機構對現有的農業科技服務機構進行優化重組,去除落后于生產實踐的機構,整合發展緩慢或服務效率一般的機構,根據主導產業的調整以及農戶的需求建設有針對性的服務機構。如針對省內技術需求較多的蔬菜栽培、畜牧養殖、果樹園藝等產業,在相關農業科研院所設立專職科技服務項目組,形成穩定的專業性科技服務團隊。也可以在此基礎上整合省內涉農高效科研院所的專家、成果、技術等多種資源融入現代化信息、物流,打造全方位的跨區域性農業科技服務平臺[8-9]。還可以改進現有的機構行政管理特征明顯的劣勢,引入競爭機制、考核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使之更好地發揮農業科技服務機構作用。
2.2培養農業科技服務專業性人才要針對農業科技服務需求制定一套完善的人才培養計劃,招聘既有扎實理論基礎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科技人員,特別是一些有親和力、有耐心、能吃苦且善于和農戶溝通交流的專家。為了讓科技人員能夠一心搞好科技服務工作,還要建立人才保障制度。批準專項經費,授予科技人員使用權,建立合理的考核獎勵方案。用量化指標衡量農業科技服務人員的工作成績,如示范點規模、引進品種數、帶動農戶數目、輻射面積、年收入增長率等。或者用有作為、有影響力贏得農民和政府的“雙重”肯定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加強科技人員的培訓工作,確保其知識水平的先進性,為其設定特殊的職稱評定標準,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服務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10]。
2.3創造農業科技服務新模式要使農業科技服務工作達到最佳效果就需要不斷調整更新服務形式與內容,使農業科技服務工作重心進一步下移。在服務對象上,從單純農戶擴展到優勢農產品生產縣、現代農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新農村建設規模農場、部隊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等;服務內容包括建立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打造地方優勢產業技術體系格局(品種、栽培、農資、植保、加工方面),科學規劃設計現代農業園區、幫助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培養技術和管理人才、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強化農業科技培訓等;服務形式從傳統的培訓、咨詢、資料發放、成果展示升級為由科技人員、大學生村官等專職科技服務人員“帶著農民干,做給農民看,幫著農民賺”進村入戶或駐點實地示范,并且合理運用網絡信息渠道為農戶提供及時便捷的服務。
2.4全面拓寬農業科技服務范圍從地理位置上看,現有的科技幫扶點、示范基地較多集中在有一定農業基礎或已初具生產規模的地區,目前還大量存在一些農業基礎較差的地區,自然資源匱乏,耕作模式陳舊,沒有規模化產業條件,僅能維持現有農業生產,農民也缺少積極性,迫切需要科技力量的指引和幫助。因此政府應重視邊遠、貧困落后地區科技服務工作,給予專項扶貧資金或產業啟動經費支持,引導農業科技服務工作在全省不斷擴大推廣示范面積。在服務領域上要有所拓展,像農業高新技術應用、農業信息化、食品安全檢測、農村生態環境等發展前景較大的專業都應有所涉及。即使是經濟基礎較好的蘇南地區,農業面積也逐年縮減,農業產業發展可以從后期加工、開發農業附加值方面入手,同時對已有一定農業規模和效益的地區不能放松,仍要深入開發科技服務路徑、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思路以保障持久的科技服務成效和影響力[13]。
2.5加大政策性支持和資金保障鑒于中國的國情和農業發展現狀,科技服務工作還是以公益性為主,像西方國家存在的公司模式、私人收費型服務機構還較少[14]。中國農民經濟收入較低,短時間內還不能接受付費制服務概念,離發達國家新農業、新農民的理念還需要較長的過渡時期,所以就更需要政府從政策、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提高資金使用率。在設立專項資金的同時,逐年增加農業科技服務的份額,配套相關補貼獎勵資金,還要逐步引導企業社會資金的流入,甚至可采用競爭招標的方式吸引各方面的人才資金參與。特別是諸如農業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等一些短期內回報不明顯的領域,更需要政府的支持[15]。
3結語
筆者結合工作實例具體分析了江蘇農業科技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對比浙江、福建、山東等地科技服務情況發現在農業科技服務組織機構、隊伍建設、服務內容、服務對象、服務形式等方面有較多相似處。具有一定真實性和代表性。提出整合科技服務機構、搭建新型科技服務平臺、建立科技服務專職團隊、制定科技服務人才培養計劃,以及創建科技服務新模式、橫向縱向拓展科技服務范圍等解決建議都較為新穎,且部分在小范圍試點中已獲得成功。本研究對研究中國科技服務發展情況有較強參考價值,有助于重構中國現代化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整體實力,加速先進農業科技的現實轉化,有效解決三農工作問題。更有利于中國農業科技服務國際化接軌,向美國、日本、丹麥等發達國家學習,借鑒非政府部門參與農業科技服務的經驗,盡快從政府主導的一元科技服務體系轉化為多元化服務體系,為中國農業邁入國際市場打好基礎。
作者:李娜周建濤鄭建初單位: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服務處
- 上一篇:建筑工程加固處理方式淺析
- 下一篇:工貿行業安全隱患排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