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創新載體建設路徑分析
時間:2022-10-15 03:07:56
導語:農業科技創新載體建設路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闡述了太原市百村百期萬人脫貧攻堅農業科技培訓的基本情況、主要效果,分析了其對農業科技創新載體建設的推動作用,提出通過搭建農業技術服務平臺、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開展農業新技術應用推廣、組建技術創新服務團隊進一步開展農業科技創新載體工作。
關鍵詞:農業科技;科技培訓;創新載體;太原
農業科技創新載體是農業發展過程中具有比較完備的組織形式,能夠研制、開發農業科技成果,或有一定獲取、傳播和應用農業科技成果的能力和條件,從而促進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各類組織或實體[1-4]。從2016年起,太原市科技部門圍繞脫貧攻堅目標,開展“百村百期萬人脫貧攻堅農業科技培訓”,主要針對太原市的婁煩縣、陽曲縣這兩個貧困縣,按照“精準、協同、梯次”的原則,開展農業科技培訓,以解決貧困地區產業開發和生態建設中的關鍵技術問題,使貧困戶貧困人口能學習掌握一門實用技術,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科技素質、促進貧困地區早日脫貧。實施脫貧農業科技培訓對農業科技創新載體建設起到了很有力的推動作用。
1脫貧攻堅農業科技培訓的基本情況
自2016年11月起,太原市星火技術發展中心針對婁煩縣、陽曲縣這兩個貧困縣進行脫貧攻堅農業科技培訓,培訓內容涉及蔬菜種植與病蟲害防治;生豬飼養管理與疫病防治技術;露地蔬菜病蟲害防治;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核桃種植和低產改良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旱地西紅柿無公害栽培技術及蔬菜病蟲害防治;馬鈴薯、谷子、玉米等大田作物的種植和管理技術;中藥材栽培技術;果樹整形與修剪技術;豬、雞、羊的新型養殖技術;畜牧飼料的種植和加工技術等。
2脫貧攻堅農業科技培訓的主要效果
太原市星火技術發展中心通過實地調研婁煩縣和陽曲縣農業生產需求實際,開展了不同形式的農業技術培訓,為貧困戶解決種養殖中遇到的技術問題,提高農戶的知識技能。引導貧困人口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為脫貧致富添磚加瓦。采用專家集中培訓和田間技術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引進示范技術,在各個關鍵環節著重強化技術指導,逐步在當地建設起規模化、標準化的試驗示范基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和宣傳,利用多種傳媒平臺和手段,以點帶面,試驗、示范、培訓推廣相結合的技術線路進行實施。同時,把科技農業知識、實用技術通過培訓技術資料發放到了農戶手里,解決了農戶們生產中的實際困難,受到了廣大農村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
3對農業科技創新載體建設的推動作用分析
3.1積極引導以促進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近年來,現代農民職業培訓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作用凸顯,農業技術培訓不僅可以使農民掌握農業知識和技術,而且使科技成果得到很好的應用和轉化,有利于培育農民的創新創業能力,農業科技創新及其成果不能僅僅寫在論文報告里,而要以需求為前提,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促進農民增收為出發點。與傳統農民相比,現代職業農民更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識,運用先進農業科技和生產工具,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能夠自覺主動運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提高產量,通過科技創新挖掘創富潛力。通過推進農民職業化進程,增加農民對科技的需求,為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提供源動力[5-6]。3.1.1科技培訓促進創新載體建設。通過脫貧攻堅培訓,因地制宜地把一大批農業先進成果、適用技術在科技企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示范基地進行科研、中試、示范、推廣,對接供需雙方,引導農民采用新技術、新成果,加快新技術、新成果的推介服務,引導科研單位進入農業科技創新載體中來,比如示范園區和示范基地,規范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設,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載體的示范和轉化能力。3.1.2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作用分析。通過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服務于農業生產,解決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科技應用問題,促進支柱產業的成長,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優化,主要模式有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農業科技中小企業、農村合作社等。其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模式在目前技術示范推廣模式中成熟度較高,它以優良的農業工程設施和有效的經營管理手段,廣泛吸引國內外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業科技項目到示范園區進行科研、中試、示范、培訓和推廣,盡快形成一批適合當地和周邊地區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顯著,有利于農業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實用農業高新技術項目,加速傳統農業改造[1]。3.1.3山西省科技示范園區發展情況。根據山西省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相關政策,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農民受益”的原則,按照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全政策鏈扶持的思路,圍繞山西農業特色與優勢,集聚創新資源,拓展成果展示示范、成果轉化推廣,推進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工程化與產業化,打造釀品、飲品、肉制品、果品、功能食品等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帶動基地化、規模化、有機化、標準化和品牌化發展,把示范園區建設成為現代農業創新驅動發展高地。3.1.4太原市科技示范園區發展情況培訓期間總共征集高校、科研機構技術成果200多項,其中面向婁煩縣、陽曲縣分批103項。例如陽曲縣萬向農業田園綜合體以現代農業科技產業為核心,建設成為太原市輻射全省的現代農業區、休閑度假區、康養中心區,注冊商標“泥屯河”用于推廣優質果蔬產品。園區由薄膜智能連棟大棚、玻璃智能連動溫室、科技孵化基地、家庭農場、魚塘及兩座智能穹頂溫室(一座已建成、一座在建設中)構成。充分發揮農業科研院所和大學、專業院校和科技特派員優勢,為萬向農業田園綜合體選派了特派員,整合資源,建立以市場為引導,以科技培訓為手段,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為區域服務載體,結合科技精準扶貧等農村科技工作,成立技術服務小組,開展相關工作。3.2創新創業以推動“星創天地”。創建培育“星創天地”是農業的眾創空間,是農村農業創新創業開放性綜合平臺,是廣大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有效載體。3.2.1科技培訓成為“星創天地”的主力軍。在脫貧攻堅農業科技培訓過程中,培訓的主要對象為農村科技特派員、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大學生、返鄉就業農民工等創新創業主體,這些人有很強的創業意愿,對接培訓過程邀請的授課老師均來自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把這些專家力量補充到創業導師隊伍中,形成以科技、人才、資金、資源為依托,集合科技示范、成果轉化、技術集成、融資孵化、創新創業、綜合服務為一體的“星創天地”,營造專業化、社會化、低成本的農村科技創業氛圍,推進三產融合發展,使農村科技創新創業之火加快形成燎原之勢。3.2.2太原市“星創天地”發展情況。自2016年7月科技部《發展“星創天地”工作指引》以來,認真貫徹落實文件精神,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及相關單位創建“星創天地”。比如婁煩縣云頂空間星創天地是集生物科技、立體栽培、科技創新、科普教育、科研實驗、品種展示、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園區,自成立以來,積極引進和開發新品種,開發新技術,與山西省農科院、山西省馬鈴薯脫毒中心建立合作基地,通過合作,開發了現代農業實用新型技術,培養了人才,以創業帶動就業,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促進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融合發展,帶動傳統農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延伸,進而推動城區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新農村建設健康發展。比如陽曲縣青草坡星創天地運營以來,引領一批上安村民積極主動投入到鄉村旅游創業項目建設中,如兄妹網絡小雜糧基地通過網上銷售各式小雜糧等其他產品,有村民開起了自己的農家樂,有村民開起了水上樂園,有村民設了農家商店、鄉村游樂園,有村民建起了三層樓準鄉村民宿等,此外,青草坡星創天地還和村里的貧困戶合作開展了“都市放羊娃”的活動,讓城里的孩子穿上小羊倌的服裝跟隨羊倌們一起去真真實實地體驗放羊生活,每個月也能給羊倌增加額外的收入,開展了刨紅薯、挖土豆、摘蘋果等各色采摘項目,既豐富了旅游活動內容,又增加了村民收入。3.3對接需求以助力。“三區”人才項目太原市每年承擔“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人員專項計劃項目,太原市星火技術發展中心作為農業科技服務的單位,為“三區”人才項目進行全過程服務工作。“三區”人才項目服務是該中心的主要工作,是太原市脫貧攻堅的一項科技創新舉措,經過該中心的服務,打通了專家與農戶、涉農企業溝通的橋梁;通過人才對接,提高了農業項目的快速落地,增產增收。組織開展了貧困縣的科技需求調研、項目征集,通過實地對接、發放需求調查表,摸清了科技需求及雙方對接需求,對接效果明顯。雙方合作緊密的技術和成果可形成項目的,進入項目培育庫,其余技術和成果繼續服務;跟蹤推進,服務項目,按對接雙方需求開展針對性服務。在脫貧攻堅農業科技培訓過程中,與各縣科技部門密切合作,充分調研、聽取貧困縣的需求,對沒有確定受援單位的科技人員,幫助科技人員盡快與受援單位對接,主動介紹本地有關產業和需要支持的,與有關受援單位主動協調,幫助雙方確定合作關系。經過和市縣科技部門的密切協調配合,全部受援單位順利簽到了科技人員,明確了科技人員的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方式和服務目標,為“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人員專項計劃項目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基礎。針對貧困縣的農業現狀,開展需求征集、成果技術及人才對接,并服務申報山西省科技廳項目,征集貧困縣“三區”人才、技術需求,服務供需雙方開展項目對接和人才對接活動。根據各縣農戶、合作社以及相關企業需求,設計培訓內容、編制培訓教程、對接高端人才、服務相關人員參加培訓,共同開展重點技術培訓。通過人才對接、項目凝練,建立項目庫,根據雙方需求不斷完善培育項目,該中心引導人才及技術資源不斷跟進,為創新創業提供了智力支持。
4農業科技創新載體工作建議
以科技創新驅動為主線,以建設南部城郊農業示范區、北部有機旱作特色農業示范區為突破口,發揮科技創新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支撐、示范、引領作用,通過項目打包、團隊協作、平臺支撐、資源共享,建立政府搭臺、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產學研結合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提高太原市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服務指導能力,激發農業轉型升級新動能,培育農村產業興旺新業態,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4.1搭建農業技術服務平臺。結合太原市農業生產實際,突出城郊都市現代農業需求,組建設施蔬菜、花卉、雜糧、葡果等領域的專業創新服務團隊,組織農業技術服務送上門服務。充分發揮農村科技特派員、農業技術人員的作用,構建技術服務、產業交流、信息分享的專業平臺和市、縣、鄉(鎮)、村四級專業技術服務體系,建立農業科技資源庫,把相關的技術、人才、成果及創新服務團隊等資源納入平臺,打造線上線下服務相結合的新型服務模式,開展產業規劃、特色農產品開發、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新品種選育、農業新成果試驗示范推廣、人才引進、先進適用技術應用、病蟲害疫統防統治、農機作業等專業化服務。4.2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積極培育農業科技創新載體,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圍繞全市特色葡果、設施蔬菜、健康養殖和農作物種植等第一產業,開展良種繁育攻關、有機旱作技術、智能設施栽培、節水灌溉等集成創新、技術推廣;圍繞食醋釀造、肉乳制品、干鮮果蔬、糧油主食等第二產業,開展生物技術、營養技術、功能食品等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發應用;圍繞農產品流通、設施園藝、休閑養生農業等第三產業,開展現代物流,農業信息化、裝備智能化等技術研發集成應用,培育農業研發機構、創新型企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立太原特色的城郊都市現代農業自主創新體系。4.3開展農業新技術應用推廣。對有區域資源優勢,符合市場需求,優質、高效、生態、節約型的農業優良新品種和先進技術,加大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的扶持力度,按照太原市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的結構調整方向,支持以“減玉米、增蔬菜、增葡果、增雜糧、增藥材、增花卉”為原則的特色高效種植,以旱作良種攻關、農技集成創新、農機配套融合和綠色循環發展為主要內容的有機旱作農業,以技術集成為核心的標準化健康養殖。創建市級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系統開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以及配套技術集成應用。4.4組建技術創新服務團隊。以公益性農業技術服務為引導,整合全市農業科技信息資源,統籌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農技推廣、農民培訓與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建設市級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支持涉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發揮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以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為主線,圍繞太原市區域優勢特色產業,開展各種形式的技術指導、技術承包和科技培訓,推進產學研、農科教結合,完善多元化的農業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著力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哲敏.不同農業科技創新載體對農業結構調整的作用[J].農業技術經濟,2002(6):30-32.
[2]新華社.韓長賦在江蘇調研時強調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打造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新高地大平臺好載體[J].中國農技推廣,2018,34(11):78.
[3]龔如斌.強化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提升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能力[J].河南農業,2018(19):12-13.
[4]冉崇朝.加強農業科技服務載體建設創新農業科技服務體系[J].農村經濟,2001(9):7-8.
[5]郭艷青.推進農民職業化打造農業科技創新應用載體[J].農民科技培訓,2018(2):12-13.
[6]龔如斌.以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創新農業技術推廣體系[J].河南農業,2006(8):34.
作者:李靜波 張晉 張赟 單位:1.太原市星火技術發展中心 2.太原市科技應用推廣站
- 上一篇: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
- 下一篇:農民素質制約農業科技推廣的瓶頸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