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期刊發展現狀及建議
時間:2022-03-08 09:18:20
導語:農業科技期刊發展現狀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地方性農業科技期刊是展示地方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創新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廣大地方農業科研人員和基層技術人員發表科研成果、交流學術經驗的重要園地。本文以萬方數據庫和中國知網數據庫為數據來源,從學科范圍、出版周期、地域分布三方面視角,對地方性農業科技期刊和國家級農業科技期刊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地方性農業科技期刊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路徑,以期為地方性農業科技期刊突破發展瓶頸、探索發展新路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科技期刊;地方期刊;國家期刊;學科;地域;出版周期
農業科技期刊是傳播農業科技信息的重要載體,是推廣農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的重要媒介,在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橋梁和中介作用。農業是我國三大產業的基礎,相較于第二、第三產業,其發展較慢。因此,相對其他行業來說,農業科技期刊的發展機遇和社會關注度也較為欠缺。因此,探索適合農業科技期刊的發展路徑,是目前農業科技期刊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農業科技期刊可以分為國家級農業科技期刊(指國家級科研機構、專業性研究所、國家直屬重點大學等主管、主辦的農業科技期刊,以下簡稱“國家期刊”)和地方性農業科技期刊(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各委、廳、局的農業行政部門或農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專業學術團體等主管、主辦的農業科技期刊,以下簡稱“地方期刊”)。對地方期刊來說,雖然其是展示地方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創新水平的重要窗口,但在辦刊資源、經費支持以及社會認同等方面都遠遠不如國家期刊。因此,地方期刊如何擺脫困境、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擺在每一位地方期刊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為此,文章在分析農業科技期刊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地方期刊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路徑,以供參考。
一、數據來源與處理方法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于萬方數據庫和中國知網數據庫。在萬方數據庫中使用的數據采集方法為在網站首頁點擊“資源導航”,并在“期刊”頁面找到“農業科學”;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使用的數據采集方法為在網站首頁點擊“出版物檢索”,在“出版來源導航”下拉菜單中選擇“期刊導航”,在“學科導航”內容中選擇“農業科技”,數據采集時間為2020年9月15日至2020年9月18日。在數據處理方面,首先,筆者將萬方數據庫中“農業科學”欄目下的649種期刊和中國知網數據庫中“農業科技”欄目下的639種期刊進行匯總,刪除重復、保留不同的期刊,得到的農業科技期刊共693種。其次,筆者對這693種農業科技期刊進行篩選和核實,剔除《交通運輸研究》等非農業科技期刊,以及《廣西農業生物科學》等已停刊的期刊,最終剩下的農業科技期刊共651種。最后,筆者再對每種期刊的主管、主辦單位性質及其所在地區、出版周期等信息進行核查。另外,由于大學學報和農業科學總論都屬于農業綜合類,所以筆者在進行統計和分析時,將這兩類并入農業綜合類。
二、結果與分析
(一)不同學科農業科技期刊情況
統計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從農業科技期刊總量的角度來看,地方期刊共396種,占農業科技期刊總數的60.83%,而國家期刊僅占39.17%。從學科分類的角度來看,在所有學科中,農業綜合類期刊無論是地方期刊,還是國家期刊,總量均排名第一,農業綜合類地方期刊有149種,約占地方期刊總量的37.63%,農業綜合類國家期刊有46種,約占國家期刊總量的18.04%。另外,對地方期刊來說,除了農業綜合類,期刊總量較多的還有畜牧獸醫、林業、園藝、農作物四門學科,分別有70、52、31、27種;對國家期刊來說,除了農業綜合類,期刊總量較多的還有畜牧獸醫、林業、農作物、農業工程、農業基礎科學五門學科,分別有41、40、27、25、25種。而農學類的地方期刊和國家期刊總量均為最少,分別為5種和7種。因此,我們可以得出,農業綜合類、畜牧獸醫、林業是地方期刊和國家期刊的主要學科。從表1我們還可以看出,除了農業綜合類,在畜牧獸醫、園藝、林業、水產漁業、農業工程五門學科中,地方期刊的數量均大于國家期刊,尤其是畜牧獸醫,數量領先優勢明顯;在農業基礎科學、農學、植物保護三門學科中,國家期刊的數量均大于地方期刊,尤其是農業基礎科學,國家期刊在本學科期刊總量中的占比高達78.13%。究其原因可能與學科內在因素有關,農業基礎科學主要是理論性和基礎性的研究,相對應用研究來說,其研究周期長、資金投入多,需要國家和政府給予重點扶持。
(二)不同出版周期農業科技期刊情況統計
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按出版周期由短至長進行排序,不同出版周期的農業科技期刊總量呈現明顯的兩極分化勢態,其中,雙月刊的總量最高,共有264種,占農業科技期刊總量的40.55%,尤其是地方期刊,其雙月刊有165種,占地方期刊總量的41.67%。除雙月刊,出版周期為月刊的期刊總量也較高,共224種,占農業科技期刊總量的34.41%。由此可見,雙月刊和月刊是農業科技期刊的主要出版周期,究其原因主要與科技期成果報道的時效性和科學性有關,出版周期太長,不利于研究成果的及時報道;出版周期太短,則很難嚴格把控文章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出版周期為旬刊和半年刊的農業科技期刊相對較少,尤其是半年刊,總共僅4種,其中國家期刊有1種,地方期刊有3種。
(三)不同地域農業科技期刊情況統計
從表2我們可知,農業科技期刊總量最高的地域是北京,北京的地方期刊和國家期刊共計139種,占農業科技期刊總量的21.35%,其中國家期刊就有126種,占國家期刊總量的49.41%。此外,除了北京,農業科技期刊總量超過30種的地域還有黑龍江和江蘇,分別有43種和36種,且均為地方期刊的總量大于國家期刊的總量。農業科技期刊總量在20~30種之間的有河南、福建、浙江、遼寧、山東、湖南、廣東、陜西、湖北、上海,共計10個省(區、市)。西藏僅有2種農業科技期刊,分別是《西藏農業科技》和《高原農業》。另外,地方期刊總量最多的是黑龍江,共27種,然后是福建,共25種,再次是江蘇和山東,各有20種,西藏、寧夏、重慶、海南的地方期刊總量較少;從國家期刊總量的角度來看,除了北京,黑龍江和江蘇的國家期刊相對較多,各有16種,然后是陜西,共14種,廣西、山西、貴州、安徽、青海、寧夏、西藏7個省(區、市)的國家期刊為零。
三、地方性農業科技期刊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期刊總量雖多,但學科分布不平衡
地方期刊共396種,遠高于國家期刊,其學科分布主要集中在農業綜合類、畜牧獸醫和林業,占比分別為37.63%、17.68%、13.13%,總占比額約70%,而其他七大學科的總占比額約30%左右。由此可見,地方期刊的學科分布極不平衡,尤其是農學、農業基礎科學、植物保護三大學科,占比分別為1.26%、1.77%、2.78%。農業基礎科學由于其學科的內在因素,相對應用研究來說,研究周期長、資金投入多、科研成果意義大,但產出少,因此其科研成果大多發表在國家期刊上。因此,在農學和植物保護這兩大學科上,地方期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期刊出版周期長,影響論文發表的時效性
在統計的651種農業科技期刊中,國家期刊以月刊為主,而地方期刊則是雙月刊最多。在本文統計的雙月刊、季刊、半年刊這3種出版周期較長的期刊中,國家期刊的占比為50.59%,地方期刊的占比為62.37%。由此可以說明,相對國家期刊而言,地方期刊的發表周期較長。農業科技期刊是刊發農業新成果、傳播農業新技術、推廣農業新產品的重要窗口,對論文的時效性有較高要求,較長的出版周期不僅會影響論文的時效性,而且會對期刊稿源產生一定影響。
(三)各區域期刊風格雷同,缺乏辦刊特色
當前,雖然全國各省(區、市)的地方期刊總量較高,但是眾多地方期刊的風格較為雷同,重復辦刊現象普遍存在[1]。例如,就畜牧獸醫學科而言,黑龍江、遼寧、廣東、福建、上海、青海、廣西、浙江、貴州、湖北、江西、四川、山東、吉林、湖南、甘肅、云南、河北、河南、北京、新疆共21個省(區、市)的地方期刊的刊名中均含有“畜牧獸醫”。由此可見,很多地方期刊由于刊物性質同質化、期刊風格雷同、缺乏辦刊特色,導致所刊登的論文缺乏創新性和學術價值。另外,科技期刊同質化的競爭還會導致稿源分流、辦刊資源浪費等問題,不利于地方期刊的長遠發展。
(四)辦刊理念和管理模式落后,資源浪費嚴重,缺乏核心競爭力
地方期刊的主辦單位大多為各省(區、市)農科院或農學會,大多數編輯部仍采用因循守舊的辦刊理念和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模式,再加上地方期刊普遍存在區域性限制、發行量低、影響面小、辦刊規模小而散等現象,因此地方期刊的辦刊成本高,資源浪費嚴重[2-3]。另外,與國家期刊相比,地方期刊的影響因子偏低、受眾面小,再加上同類期刊的激烈競爭,因此,很多地方期刊缺乏核心競爭力,很難在目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擺脫稿源數量減少、發行量下降、經濟創收下滑等影響。
四、地方性農業科技期刊的發展建議
(一)提高稿件質量,增強期刊核心競爭力
提高稿件質量是增強地方期刊核心競爭力的前提條件,是地方期刊得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首先,地方期刊要嚴格執行三審三校制度以及規范的編輯加工流程,杜絕語病、錯字等,力求做到經編輯加工后的文章觀點更明確、語言更通順、數據更準確[4]。其次,對一些檢測重復率高、創新性低、時效性差、學術價值低的稿件,地方期刊應一律退稿,從源頭上確保期刊報道的原創性、創新性和時效性。最后,地方期刊要充分發揮期刊編輯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組織策劃新穎、受大眾關注、有較強研究意義的選題,并積極向行業專家、業界知名學者等約稿,以此提高自身的受關注度,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二)縮短出版周期,拓寬稿源途徑
縮短出版周期,爭取稿件首發權是地方期刊制勝的法寶。對相似的研究性論文,如果地方期刊能首先公開發表,則很有可能引起較大的影響,也可以促進自身影響因子的提高。另外,在保證稿件質量的前提下,地方期刊縮短出版周期后,作者的投稿積極性會顯著增加,從而不僅能拓寬期刊的作者來源、增加期刊影響力,而且可為編輯部增加更多的經濟創收,為期刊的市場化發展奠定重要的作者基礎、市場基礎和經濟基礎。例如,《上海農業學報》是由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和上海市農學會主辦的綜合性農業學術期刊,從1985年創刊起至2012年為季刊,2013年改為雙月刊。在縮短出版周期以后,《上海農業學報》的稿源明顯增加,期刊影響因子逐年提升,2019年在上海市科技期刊編校質量檢查中獲得優秀。
(三)明確期刊定位,突出欄目優勢,創辦特色期刊
明確期刊定位是辦好地方期刊的關鍵。明確的期刊定位能夠吸引眾多作者和讀者的關注,凸顯比競爭期刊更好、更有特色的差異性優勢。例如,上海是都市農業發展的起源地,進入“互聯網+”時代后,上海的智慧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在此背景下,《上海農業科技》從2019年起增設智慧農業欄目,目前該欄目每期都刊發2-3篇文章,得到了廣大作者和讀者的普遍認可。另外,從上述的學科統計分析結果來看,在農學和植物保護這兩大學科上,地方期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對一些綜合性較強、特色優勢不明顯的地方期刊,本文建議其從這兩大學科入手,發展學科特色和專業特色,走出一條差異化競爭、特色優勢突出的期刊發展之路。
(四)轉變辦刊理念,創新管理模式,推進期刊集群化發展
市場化辦刊是未來地方期刊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地方期刊要轉變陳舊的辦刊理念,改變傳統的辦刊思路,建立期刊市場化的運作機制和管理模式,以適應期刊未來市場化的發展需求。首先,地方期刊要轉變經營理念,提高經濟效益。地方期刊可通過增加協辦單位數量、增加廣告性收入、增加宣傳性收入、獲得政府支持等途徑來增加期刊的經濟效益。其次,地方期刊要健全管理機制,加強編輯隊伍建設。地方期刊編輯部內部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競爭機制和監督制度,加強人才培養,打造一支知識面廣、專業性強、文字功底扎實、責任心強的編輯人才隊伍。最后,地方期刊還要加大改革力度,推進期刊集群化發展,將相關的人力資源、運營資源等集中起來,統一經營,并通過資本運營形成的經濟合力來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例如,地方期刊的主管、主辦單位可積極牽頭推動期刊集群化發展,走類似上海激光雜志社、上海大學期刊社、江蘇農科傳媒有限公司這樣的期刊集群化發展之路。總之,地方期刊在現有的發展基礎上,要敢于深化改革,不斷自我革新,持續提升期刊的核心競爭力,穩步提高自身的整體質量,從而為全國“三農”事業的蓬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谷衛剛,劉林臣,梅林,等.當前地方性農業綜合科技期刊存在的問題及發展策略[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1(10):175-178.
[2]謝曉慧,孫玲,趙丹丹,等.淺談提高地方性農業科技期刊競爭力的對策[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S2):46-48.
[3]陳國平,唐艷,蔣巧媛.地方性農業科技期刊的特點與辦刊定位[J].廣西農業科學,2008(04):557-560.
[4]翟國輝,那榮波,陳燕.地方性科技期刊的定位與特點[J].編輯學報,2006(04):255-256.
作者:楊紅 杜輝 陶雪娟 李俊
- 上一篇:農業經濟轉型與管理模式變革策略
- 下一篇:高職護生職業認同感及影響因素研究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