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改良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04 08:41:00
導語:農業改良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晚清末年是湖北傳統農業向近代農業轉變的重要階段,側重發展生物技術,大力發展農業教育,成為這一時期湖北農業改良方面的顯著特點。在張之洞等人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隨著西方農學思想逐步傳播和商品性農業較快的發展,湖北農業無論在農作物的良種選育、推廣,以及發展農業教育和傳播農業知識等方面,都有了比較明顯的進步,且在許多方面開風氣之先。同時也為近代湖北植棉業和棉紡織業確立在國內的領先地位創造了條件。通過張之洞等人的多方努力,使處在人口不斷增長和嚴重水患壓力下的湖北農業,仍有緩慢的增長。
關鍵詞:晚清末年;湖北;農業改良
19世紀末葉是中國傳統農業向近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時期,推廣良種和其它生物技術是這一轉變過程中的主要內容。由于張之洞等人的積極倡導,這一時期的湖北農業在引入西方農學和新的作物品種,發展農業教育和傳播農業知識方面,都有了比較明顯的進步,并對湖北農業后來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然而近年來有關這方面的研究著述卻很少,人們的視線更多的集中在清末湖北工商進步和張之洞學術思想研究方面。本文僅就張之洞督鄂期間的湖北農業改良進程及局限試作論述,以就正于方家。
一、引進陸地棉種
農業是中國經濟的基礎,又是封建社會最基本的生產部門。由于近代中國工業的主要原料和市場均依賴于本國農業,傳統農業向近代農業演進的速度,就成為近代中國工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決定著整個社會近代化的步幅。與此同時,近代工業的興起又必定反作用于農業,推動著農產商品化和近代農業技術革新的進程。機器棉紡織業是近代民族工業中產生較早,發展最快的部門,適應國內棉紡織工業的興起,棉花成為近代中國農作物育種歷史上最早被大量引種的農作物,首先大批引進美國陸地棉種的就是張之洞。
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后,將他在兩廣總督任內所定購的英國紡織機器移設武昌?!颁N湖北之土貨,養湖北之貧民?!盵1]1892年,湖北織布官局試車投產,張之洞又著手興辦官紗局。二廠年用棉量在10萬擔以上。機器紡織業的大舉興辦,沖擊著傳統的紡織原料產銷結構,鄂棉品極與機器棉紡織工業之間不相適應的矛盾日漸暴露。到十九世紀末葉,湖北植棉雖有近七百年的歷史,但由于棉紡織始終末能超出家庭手工業的范圍,對于棉花品質的要求一直很低?!班l農栽種者,只供日常需要?!盵2]棉產多為土種粗絨,品種雜劣,花株矮小,纖維質硬短粗,衣分僅在32%左右,不能滿足機器紡織,特別是紡織細紗的需要。官布局投產之初,由于配棉等技術問題未能解決,每年不得不從南通等地購棉數萬擔。
為了解決布局所需原料,“多銷本地土花”,張之洞對改良鄂棉品質一事十分關心?!拔錆h黃德荊州各屬多產棉花,若能講求種法,使產多棉美,未始非地方興利一端?!盵3]早在來鄂之初,他就曾飭令云夢、安陸等州縣,購運通州上海等地棉種,墾辟荒蕪,講求種植,以供布局所需。1891年,負責安裝布局織機的英國工程師摩里斯在考察鄂棉后,認為鄂棉朵瓣細小,纖維短粗,不如美棉(陸地棉)纖維勻細柔軔,成布光滑耐看,建議引進美棉,張之洞即電出使美日秘大臣崔國因,請其代購與湖北氣候、土壤相仿的優質美國棉種2噸,速寄漢口。次年5月,美國棉種34擔運抵漢口。張之洞即行文產棉各州縣試種美國棉子,要求江夏、興國、大冶、黃陂、孝感等15個產棉州縣,速將發去棉子下發種棉之戶,剴切勸諭,分投試種。將來收成以后,即由布局派人前赴該處從優給價,盡數收買,斷無慮其種成以后,難于銷售。總令領種之戶有利無虧。札文強調:“此項棉子由數萬里外不惜勞費遠道購來,各州縣務必諄囑領種棉戶,小心培植,不要輕易棄置。如本年播種不及,尚可留俟來年。凡領種者,飭令于收成之后各繳土種洋種棉樹各一株,由該州縣轉送織布局。匯同考驗,評定甲乙,擇其培植最佳,花朵最旺者,由布局給予該棉戶獎賞,以示獎勵?!眮砟瓴ⅰ叭詫⒚拮影l回各屬再種,如此展轉傳播,不數年間,楚棉之美當不遜于洋棉?!痹淖詈笠蟾鞯胤焦倮簟皠枕毲袑崉穹N,不得以難辦藉詞搪塞。倘收棉之時,該州縣并無此項試種之棉,堪供布局收買,即系該地方官奉行不力?!盵4]
此次試種,由于棉種分發至各州縣已近五月中旬,而美棉生長期較中棉為長,播種已嫌太遲,且美棉株高葉密,包桃較厚,不宜密植。各地棉農沒有經驗而不得要領,致使試種結果并不理想。同時,許多地方官吏因為對試種洋棉不甚理解,故而熱情不高。殆至10月初,15個試種州縣,只有漢川、孝感2縣會同布局下鄉收買洋花,其余各州縣均未見行動。面對此種局面,張之洞并未氣餒,他一面致電崔國因,請再為代購燥種美國棉子10噸?!皠涨笱杆倨疬\為感?!辈⒄垍⒖纪鈬N法,代為收集各式種棉洋書,先行寄來;一面飭令布局迅速派員前往興國、黃陂、黃岡等州縣收購洋花,查明原發棉種若干,要求“不經吏胥之手,隨到隨收,按照向來最高之棉花價值,每斤連子收買,從優給價?!薄疤扔旭阋劢宥诵杷?,及有意壓擱,克扣棉價等情弊,致民間以繳售領種為難,裹足不前者,查出該州縣定干未便。”[5]1893年春,第二批美國棉種100余擔運抵漢口,隨同譯印“暢種美棉說”及“美棉種法”十條,從深耕、施肥、播種時節及間距、防治蟲害直到收花,詳細說明種植美棉的各種技術要領,免費分發給江夏、漢陽、黃岡、武昌、應城5縣棉農,廣為曉諭。在“札各營縣續發美國棉子暨章程種法”中,張之洞詳列了美棉比較土棉所具有的優勢,明確指出:“上年歉收之故,實人事有未盡,非土性之不宜。”“所收新棉數千斤,絨長色美,確有明征可知。”[6]要求種棉各戶,按照章程種法“分投試種,小心培植。”[7]并責成督標、撫標二人主持此事。由于第二次試種范圍較小,準備比較充分,棉農對于洋棉種法開始有所了解,故所收洋花較第一次試種明顯增加。1894年2月,張之洞飭令各營縣再次試種美國棉子一年,“以資參考互證”。不久因甲午戰爭爆發,張之洞暫調兩江總督,試種之事不得不有所停頓。
張之洞改良鄂棉的努力,對于近代湖北農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盡管受到時代和技術條件方面的限制,他三次引種美棉的直接效果都不盡理想,其中還包含著許多不懂科學,急于求成的成份,主要表現為引種之前未經試驗馴化,散發給農戶后又沒有采取措施,防止混雜退化。但他“不憚煩費”,屢挫屢進的嘗試態度開風氣之先,不僅使湖北在清末各省中最早的大批引進陸地棉種,推動了近代鄂棉改良的歷史進程,為湖北植棉業和棉紡織業在國內領先地位的確立創造了條件。同時,對于整個湖北傳統農業向近代農業的過渡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湖北農業改良史上留下了可貴的一筆。
二、舉辦蠶桑事宜,改良茶葉采制各法
倡言各盡土宜,主張發展多種經營,這是張之洞改良湖北傳統農業的一項重要內容。與一般封疆大吏督課農桑,重本抑末的傳統作法有所不同,張之洞認為“中國生齒繁而遺利少,若僅持農業一端,斷難養贍,以后日困日促,何所底止?!盵8]為此,他一方面提倡農工商貫通講求,即“工為體,商為用,農為本”,從發展近代工商業的角度,正確估價農業在整個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在農業經營活動中則力主各盡土宜,講求種植。以提高絲茶種植、加工技術為主要內容,構成近代湖北農業改良的重要方面。
湖北向稱澤國,農民終歲勤于田疇,所入為利甚微,一遇偏災,立形匱乏,“欲為代謀生業,廣辟利源,酌地土之宜,籌經久之策,計惟有興辦蠶桑,籍以阜物生財,補農工之不逮?!毙Q絲一向是中國傳統的出口產品。湖北土產除茶葉遠銷外洋,歲獲巨款外,殊少暢行之貨,土性素亦產絲,而制造不精,銷流不旺,除荊襄等地外,全省大半州縣風氣未開,蠶織未能盛行。“特以樹藝飼養之法不逮浙人,多自諉于絲劣利薄。”“非極力振興,無以廣風氣而浚利源?!?890年,張之洞會同巡撫譚繼洵,籌款開辦蠶桑局于省城,多次派員赴浙江采購桑株,分發各屬栽種,并采購浙省桑種,交江夏、漢陽二縣辟地播種成苗,飭令各州縣來省請領。為傳播蠶桑知識,又特意刊印農桑簡編,詳列栽桑養蠶,摘繭繅絲諸成法,一并散發于農戶,如法領植,不許取民一錢,“輿情均甚樂趣”。到1893年,計已發放桑苗一百余萬株,“據報成活分數有十之六七者,有十之八九者,亦有全數成活者?!逼浜髷的?,復招募江浙工匠,制備應用器具,來鄂訓授本省學徒剪接桑枝、飼蠶摘繭、繅絲織綢諸法,以開風氣。每逢冬令時節,仍派員采運浙桑分發各屬,廣為種藝,并考察各州縣勸課勤惰,隨時分別獎罰。到1896年,全省統計發放桑苗已達一千數百萬株?!跋仍哉邩I已成林,后植者亦皆灌溉,剪接得法,滋生暢茂,小民見利紛趨。不惟向所產繭之區推行益廣,即歷無蠶絲之處,風氣亦已漸開?!备魇〗z商駐漢收購者,“歲計絲價不下百余萬金,實已利源大開,成效共睹。”[9]
張之洞等人的銳意倡導,推動了湖北桑蠶業的發展。經過近十年的引種和改良,全省60余州縣,“殆無縣不有養蠶之家,而長江沿岸及漢水下游一帶,交通便利,斯業尤盛。”[10]全省每年產繭總額達15萬擔左右,成為國內主要的蠶繭絲產地之一。沔陽、天門、漢川、當陽、江陵、枝江、黃岡等州縣養蠶戶已占農戶總數七成以上,養蠶業成為農戶重要的家庭副業。隨著省內桑蠶事業的發展,為避免絲繭遽難銷售,張之洞除飭令各州縣及時推廣蠶織外,又令創辦之偏僻地方,“暫令州縣墊價收買解省織綢,俾蠶戶見利勇為,其墊發價值由省局撥還。至絲繭暢銷之外,即勿庸由外縣收買,如以因勢利導,免致觀望遲疑,以期推行益廣?!盵11]為了增強湖北蠶絲制品的競爭力,1894年11月,張之洞奏準創辦繅絲局于武昌。隨著廠絲輸出的不斷增長,絲繭貿易日益活躍?!皾h鎮蠶市現已告竣,各鄉運來絲頭繭衣甚多,西人收買亦甚踴躍,業此者以有利可圖,復派人赴河溶沔陽一帶收買?!盵12]各地農戶種桑養蠶風氣愈見大盛。為了進一步提高養蠶植桑技術,改良蠶種,湖北農務學堂特增設蠶科,以培養本省蠶桑技藝人員。1904年,張之洞又創辦模范蠶桑試驗場于武昌南湖,占地427畝,栽植湖桑,專事蠶桑良種的試驗和推廣。
茶葉向為中國出口貨物之大宗。作為華中各省茶葉市場之樞紐,“漢口商務之盈絀,尤專視茶葉為盛衰。”[13]1890年以前,漢口每年輸出茶葉均在80萬擔左右,最高年份曾達到120萬擔之多,盛極一時。1890年后,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的傳統地位受到嚴重沖擊,價格跌落,銷況疲滯,茶利日趨枯竭。影響所及,湖北許多茶商茶農求售不得,虧累甚多,弊竇叢生。為了扭轉華茶頹勢,改良茶葉種植加工技術,提高茶葉質量品級,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張之洞經過博訪周諮,深感“茶務不講求種植制造,已非探源之策,其余俱屬末節。”[14]“但患茶葉之不佳,不患銷路之不暢?!盵15]為此,他以精茶色,恤園戶為根本,采取了一系列補救措施。勸民廣為種茶,務求講究植法。1890年,張之洞行文產茶各州縣,勸諭茶農講求采制各法?!爸敛枞~之佳,尤以采摘趁早為第一要務,早則嫩,嫩則小,然葉愈小而價愈貴。紅茶以葉小而嫩,上有白毛者為佳------不必貪多,貨真則銷自暢,不必尤人。”[16]次年七月,又札照湖北湖南兩省藩司,督飭各屬講求制茶,并將湖北候補道曹南英所擬“制茶條議”,刊發各屬體察實情辦理?!叭绺髦菘h有能實力講求以致價高銷暢者,及有漠視民生奉行不力毫無成效者,必應分別勸懲。”[17]嗣又札飭湖北襄鄖荊宜各屬,查明土性,試種茶樹,要求地方各官“察視地利土脈物性所宜,教民墾治種植,以補雜糧之不足,自可轉貧為富,起敝為隆?!辈粶省奥室酝列圆灰?,民情窳敗等語一稟了事?!蓖瑫r,頒行谷城知縣瞿元燦所陳“種茶灸焙法”,通令地方多山各縣仿照試行。
經過張之洞等人的著意補救,湖北茶務漸有起色。全省植茶面積達到110余萬畝,分布于50余個州縣。因運銷俄國茶葉數量增長,直到1900年,茶葉出口值均占漢口各年出口總值的65%以上。其后10年中,漢口茶葉外銷始終保持在80-90萬擔之間,成為國內最大的茶葉市場。由于改良采制各法,鄂茶品級也有所提高。在1910年南洋博覽會和1915年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獲得二等獎以上的41種湖北土特產品中,茶葉就占了25種之多。
除改良桑蠶、茶葉種植加工技術外,張之洞還下令在1902年創辦于武昌的“兩湖勸業場”中,專門設置“天產內品場”,將兩湖所產谷、果、茶、麻、油、漆、竹木、藥材等一一陳列,標出定價,注明產地,以供中外商人考辯采買。更重要的是使農戶“彼此相形,自生激勵。”[18]
三、發展農業教育
興學育才,發展農業教育,這是張之洞全部洋務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改良近代湖北農業的長遠角度來看,這要比他直接引進陸地棉種,興辦絲茶的作用和意義更大一些。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但時至晚清,真正對近代農業科學有所研究者卻很少,農學體系仍停留在傳統的經驗農學上面。張之洞在引種美棉、興辦絲茶的過程中,有感于農學不精和新政人才的缺乏,于是,“設立農業學校以求精理,又立農業試驗場以資實習,采集各處土質,各種棉花,加以化析之用,擇其土地之宜,收成佳種,售之民間?!盵19]1896年2月,他在返回湖廣本任后,開始把改良農業方面的主要注意力轉向興學育才方面,各級農業學堂在這一時期湖北興辦的各類實業學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張之洞認為:“查自強之策以教育人才為先,教育之方,以設立學堂為本。”[20]“近年工商皆間有進益,惟農事最疲,有退無進,大凡農家率皆謹愿愚拙,不讀書識字之人,其所種之物,種植之法,止系本鄉所見,故老所傳,斷不能考究物產,別悟新理新法,惰陋自甘,積成貧困。今日欲圖本富,首在修農政;欲修農政,必先興農學。”[21]為此,他提出:
一、勸農學。凡有學生愿赴日本農務學堂學習并取得文憑者,視其學業等差,分別獎給官職,凡赴歐美學農業者,由于路遠日久,給獎較優,自備資斧者更優。
二、勸官紳?!安橥鈬v求農學者,以法美為優,然譯本尚少。近年譯出日本農務諸書數十種,明白易曉,且其土宜風俗與中國相近,可仿行者最多,其間即有轉譯西國農書,一切物性土宜之利弊,推廣肥料之新法,勸導獎勵之功效,皆備其中。”[22]為此,應先將農學者諸書廣為譯刻,分發通省各州縣,由農務總局將農書所載新法、本省宜種何物擇要指出,各州縣則“體察本地情形,勸諭紳董,依法試種。”每縣設勸農局推廣農學,凡農、果、桑、棉、林木、畜牧等,擇其與本地相宜者種之養之,推廣得力者給予獎勵。地方官不舉辦農政者,照溺職例參革。
三、導鄉愚。先于省城設立農務學堂,選中學畢業者肄業其中,并擇地為試驗場,先行考驗實事,以備分發各縣為教習,又將佳種新器和新式農縣分發各地。“先則概不取價,有效則略取價值,務令極廉。”[23]借以廣開風氣。其試辦之法:“先其通用者,后其專門者,如講求各種肥料,仿造各種風車水車,去害稼各蟲,每年換種各物以助地力之類;先其易者,后其難者,如山鄉勸種蕃薯洋芋,水澤種葦,斥鹵種稗之類;先其本輕者,后其費巨者,如種樹先榆柳果實,后松杉;畜牧先雞鴨牛羊,后騾馬之類;先其保已有之利者,后其開未見之利者,如察病蠶,講制茶,求棉種之類;先其獲利速者,后其見效遲者,如種蒲桃取酒,種桐柏取油,種樟取腦為先,求蜂種,求魚種為后。”[24]4,墾荒緩賦。各州縣應體察本地情形,勸諭墾荒,將墾荒升科之期格外從緩。種雜糧至10石以上,種樹至1000株以上,酌予獎賞。
1898年春,張之洞在武昌東門外卓刀泉創辦湖北農務學堂,招集紳商士人有志講求農學者入堂學習,研求種植畜牧之學,是為國內各省同類學校中開辦最早者。其招生廣告稱:“照得富國之本,耕農與工藝并重,近來泰西各國,農務最為興盛,由于格致、理化之學日益精深,知地力之無盡,藏于辨土宜,察物性,廣種植,厚培壅,諸事講求,不遺余力。。。。。查湖北生齒較繁,兼之連年水旱,歲收歉薄,民生困苦。本部堂蒿目時艱,凡有當務之學,莫不亟圖倡導,勸農惠工,并為養民根本。”[25]學堂初設農科,招生30名,教授化學、農機、植物與土壤諸課。翌年添招蠶科學生30名,增開算學、方言、電學、種植等課程。1902年,張之洞電邀江南農學總會負責人羅振玉來鄂,主持湖北農務局和農務學堂,聘請王國維任譯授。1903年在武昌寶積庵購地遷建,新校舍內一切教學設施,均仿照日本農業學堂形式。除一棟二層教學樓外,另建有試驗室、養蠶室、育種房及其它附屬建筑。教室均為階梯教室,光線充足;化學實驗室則可以進行有機、無機和定量分析等各種實習。養蠶室設備更全部仿照日本最新標準,室內溫度可以人工控制調節,并陸續完成《蠶桑實修成績》及《養蠶收蠶表》等實驗結果,為后來的農桑試驗及蠶絲業的發展準備了條件。1906年,農務學堂開設高等正科,更名為湖北高等農業學堂,分設農桑、畜牧、森林三科,僅農學課程就包括:農學、園藝學、農化、植物、養蠶、畜牧、水產、土壤、肥料、氣象、農工、測量、物理、化學、農政等21門,設實習項目25種,學制四年,定學額120名,由普通中學堂及高等小學堂畢業生升入。學堂并附設農業小學堂和中等蠶業學堂各一所,形成從小學、中學到??仆暾霓r業教學系統。張之洞在新校舍開學典禮的訓詞中,勉勵師生“手腦并用,知行合一?!辈⒂H筆對聯“凡民俊秀皆入學,天下大利必歸農”,刊刻于高等農業學堂正門兩側。
同期省內相繼開辦的新式農業學堂還有:湖北省官立蠶業學堂、漢陽府官立陽夏中等農業學堂、施南府官立中等農業學堂、安陸府官立中學堂附設中等農業學堂,由農務學堂畢業生擔任教習,開設農業氣象、土壤、蠶體生理、植物病理、養蠶論、蠶業經濟、蠶體病理、制絲法、制絲機械、工場管理法等課程。各級各類農業學堂的相繼興辦,農業方面專門人才的不斷培養,有利于改變封建士大夫“看重”農業而又輕視提高農業技術的傳統心理,為近代湖北農業改良創造了一定的社會條件。張之洞被稱譽為“第一通曉學務之人。”繼任鄂督趙爾巽鑒于張之洞興學育才,“講求種植,頗著成效”,于是亦致力于“籌款興學,合群策群力以謀之,而后能使新法普及于全國也?!盵26]到1910年,湖北全省共有高等農業學堂1所,中等農業學堂6所,初等農業學堂40所,農業教員講習所1所,共計48所,占全省實業學堂總數的71%以上;僅湖北高等農業學堂就已培養出各類農業專門人才200余人,對于近代湖北農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近代農學思想的傳播
在農業科學技術和農學知識方面,張之洞主張大力引入,為我所用。1896年夏,張之洞獲悉國際農學會議在德國柏林召開,隨即電告駐德欽差許景澄,就近代為搜取有關資料圖說,并代選實用農書數種,寄鄂譯刊。從1897年起。張之洞飭令全省各州縣,一律購閱上海出版的農學報。除發給兩湖書院5份,經心書院2份外,凡中等以上州縣均須訂購10份,小縣3份,要求各地官紳展轉傳觀,細心考究,以儲人才而興地利。羅振玉主持編印的上?!掇r學報》是國內創辦最早的農業報刊,主要刊載清政府關于農業方面的公文、各省農政和各地農事消息以及農學譯述等內容,陸續翻譯的近代西方農學著作有170余種,文章770余篇,在傳播西方農學,改變傳統農業觀念方面具有很大的影響。1900年,羅振玉受張之洞聘請前來武昌,出任湖北農務局總理兼農務學堂監督,翌年,羅在武昌創辦《農學報》,積極提倡和宣傳近代農學,力勸官紳廣譯、翻刻各種農學著作和農業文章。1907年末,農工商部奏準頒行農會簡明章程,規定各省于省城設立農務總會,于府廳州縣酌設分會,其余鄉鎮、村落、市集,次第酌設分所。凡一切桑蠶、紡織、森林、畜牧、漁業各項事宜,農會均可酌量地方情形,隨時條陳農工商部,次第興辦。翌年,湖北農務總會成立?!胺采虝T及平日在地方辦理公益事務者,皆有加入農會資格。凡捐助會費至十元以上者,作為本會正式會員。”“納入會費一元,常年會費二元,作為本會尋常會員?!盵27]省農務總會成立后,曾召集各分會董事舉辦講習所,研究農學大概,以便“傳播新知識于農民,改良湖北農業?!盵28]1910年,湖北農務總會創辦《湖北農會報》,呂瑞廷任主編,“以研究農學,改良農業,補助農政”為宗旨,初為月刊,每月望日出版,從第7期起,改月刊為半月刊,第13期后又恢復為月刊。其發刊詞曰:“我中國農業則發達最早,而農學則發達最遲,老生宿儒專重師說,沿堯溯舜,稽古為多,新知近聞,擇焉蓋寡。”該刊設圖畫、諭旨、主張、論叢、章奏、文牘、講演、譯叢、報告、紀事、農話、問答、附錄等欄目,??兄型廪r業歷史、農業新書、世界農業情況和有關農業政策法規、農學問題、白話小說等。該刊第五期刊發的張四維《法國農業之感言》一文,概嘆中國重士輕農,農業苦窳?!盀槭空咦馂樽腺e,務農者嗤為田舍翁,鄙夷相視,無事研求,土質不分,學理不講,進步不求,舊式不改,荒置之地,隨地皆是,此農業之所以日形苦窳也?!盵29]為此,作者極力主張“廣開農業初等學堂,使富民入學,以增進農民之智識力?!薄岸嗦摻j地方農業會,人皆入會,以增長農民之保護力。”[30]
農業教育的發展,農業知識和新品種的不斷傳播,推動著近代湖北農業從傳統的經驗農學向實驗農學轉變,農業試驗漸成風氣。1902年,農務學堂移建武昌寶積庵后,附設農業試驗場,內分農場、林場、桑園、水產場等各部門。1908年,又另撥修堤后涸出的官地二千畝,擴大農務學堂的試驗場地。有耕牛數十頭,人工剝麻機、軋花機等農產加工機具和農具一應俱全,參考外國新法,試種五谷、棉麻、雜糧、果木、花卉、蔬菜等,并作出大量實驗記錄,奠定了湖北農業學堂進行各種專門試驗的科學基礎。
五、開展農情調查
湖北是清末各省中派出留日學生人數最多的省區。張之洞在大量派遣留學生出國的同時,為了學習歐美先進農業技術,解決興辦農業學堂所面臨的師資問題,先后聘用美國、日本農學教習15人,來鄂教授農桑知識,培養中國農業人才。同時,派員陪同前往近省各州縣,考察農情,辨別土宜,依據西方農學原理,對改良湖北農業提出看法和建議。
1897年末,張之洞委托美國農學教習白雷耳,由湖北候補知府、農務學堂提調汪鳳瀛陪同,前往大冶、武昌等地進行農情考察。白氏考察完畢,向張之洞呈送了一份包括15點內容的報告。他首先贊許了所見梯田的整齊,農民的勤勞和蓄肥方法的積極有效?!按舜嗡娚教锞佣?,農民能將山坡開平疊作數盤,至十數盤,耕而為田,遠望甚為齊整?!盵31]接著,他對耕種方法,造林防洪及農田排灌,提出了批評和建議。白雷耳認為,“沿途偶見民間種有桃、李、杏、梨、棗、白果等樹,均可備食品,獲利息,而種者甚稀,甘置美利于不求,殊為可惜。是外播植,如所見小麥、油菜、蠶豆各種子,并不選擇堅好肥碩之品,甚至雜有草種,亦不剔除?!盵32]關于植棉,雖然引種了美國棉種,但農戶“排種太密,不知選子,且地氣嫌太濕、太冷、太酸?!盵33]故建議仿效英美之法嚴格選種,開溝排水,多堆灰以去冷去酸。
造林防洪是改善湖北水利條件的重要環節。由于清前中期長江、漢水上游山地的大面積墾辟,特別是荊襄流民濫砍亂伐的掠奪式經營,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下游河湖湮塞,河床高抬,一遇洪水,官私堤障盡潰。就此問題,白雷耳指出,在山區所見不過雜樹數種,且甚稀少,僅可作柴薪之用,毫無價值。他建議多種經濟林木,一以成材取利,二可以防洪。歐洲各國已年撥巨款植樹造林,湖北連年水患,更應力勸民間仿效實行。
繼白雷耳后,農務學堂日本教習美代清彥受端方委托,于1902年冬前往鄂西北農村進行考察。美代清彥首先對鄂西北五種主要農作物,即棉花、煙草、稻米、胡麻及大豆的單產和產值進行了統計分析。他認為,鄂西北棉花因農家不講求選種,且播種過早,缺乏灌溉施肥,故棉品仍遜于美棉,雖較日本棉花為優,而產量卻不及日本,一般畝產僅有二三十斤。因此,他建議研究肥料成份,增加肥力。關于講求植棉方法,尤其是精耕細作與農民生活之間的關系,美代清彥指出:從沙洋至潛江是“本區內最精于農業之地區”,且又以產棉為大宗。“故農舍頗佳?!盵34]其次,他就選種、灌溉與耕種方法提出了批評和改進的方法。美代清彥最后建議:(一)設置勸農委員,每州縣三至五名,奉省農務局及州縣之命,負責地方勸農工作,每年由省農務局召集勸農會一次;(二)設立農務分局三處,分別賦予專門任務,其中沙市、襄陽二個分局專門主持棉花、稻谷、灌溉和果樹林木的試驗推廣與獎勵事宜,荊門州分局則專司畜牧之事。
白雷耳和美代清彥的報告及建議,對于張之洞及其后任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農林為至要之圖,將來各地方必陸續籌辦,僅省城一處苗圃實不足各縣之取求,故既擬于各府設農林籌辦所,即宜于各府設苗圃各一處?!盵35]至宣統末年,全省共設立林場6處,植樹219萬余棵,為全省林業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晚清末年的湖北農業依然處于傳統農業階段,個體農戶的手工勞動和種植方法仍未有明顯的改變。但隨著西方農學思想的傳播和生物技術的引進,在連年水患和不斷增長的人口壓力下的湖北農業生產力水平,仍有緩慢的增長。張之洞等人開創的農業改良和農業教育事業,對于湖北農業后來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注釋
[1]《張文襄公全集》卷33,奏議三十三,第15頁。
[2]伊炳騮:《鄂西棉產概況》,《沙市棉檢》,第81頁。
[3]《張文襄公全集》卷99,公牘十四,第8頁。
[4]《張文襄公全集》卷99,公牘十四,第9頁。
[5]《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一輯,第924頁。
[6]《張文襄公全集》卷99,公牘十四,第25頁。
[7]《張文襄公全集》卷99,公牘十四,第25頁。
[8]《張文襄公全集》卷37,奏議三十七,第32頁。
[9]以上所引文字均見宣統《湖北通志》卷54,第1457頁,民國十年刊本。
[10]《中外經濟月刊》102期,1925年3月。
[11]宣統《湖北通志》卷54,第1457頁,民國十年刊本。
[12]《湖北商務報》第14期,光緒25年8月。
[13]《張文襄公全集》卷103,公牘十八,第6頁。
[14]《張文襄公全集》卷118,公牘三十三,第13頁。
[15]《張之襄公全集》卷120,公牘三十五,第7頁。
[16]《張文襄公全集》卷120,公牘三十五,第7、8頁。
[17]《張文襄公全集》卷96,公牘十三,第5頁。
[18]《張文襄公全集》卷105,公牘二十,第8頁。
[19]《諭折匯存》,《經濟選報》光緒三十四年四月十七日,第1、2頁。
[20]《張文襄公全集》卷45,奏議四十五,第13頁。
[21]《張文襄公全集》卷54,奏議五十四,第11頁。
[22]《張文襄公全集》卷54,奏議五十四,第11頁。
[23]《張文襄公全集》卷54,奏議五十四,第13頁。
[24]《張文襄公全集》卷54,奏議五十四,第13頁。
[25]《張文襄公全集》卷121,公牘三十六,第1頁。
[26]李文治:《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一輯,第893頁。
[27]《湖北農會報》第2期。
[28]《湖北農會報》第16期。
[29]劉望齡:《黑血.金鼓》,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22頁。
[30]劉望齡:《黑血.金鼓》,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22頁。
[31]《農學報》第十六期,光緒二十三年十一月下。
[32]《農學報》第十六期,光緒二十三年十一月下。
[33]《農學報》第十六期,光緒二十三年十一月下。
[34]美代清彥:《鄂省西北農業視察記》,第16頁。
[35]吳劍杰:《湖北咨議局文獻資料匯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172頁。
- 上一篇:市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下一篇:消食口服液治療小兒厭食癥探討論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