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標準化生產技術論文

時間:2022-05-23 09:32:26

導語:茶葉標準化生產技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茶葉標準化生產技術論文

1結合山區實際探索茶園管理技術

1.1規范幼齡茶樹定型修剪

針對全縣幼齡茶園面積大,修剪不到位、修剪不合實際,竹山縣分別在九里崗和大觀山茶區開展定型修剪技術示范,通過疏苗間苗和三次規范的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型修剪:當苗高達到25~30cm,有1~2個分枝,在一塊茶園內達到標準的茶苗占75%時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修剪方法:在離地面15cm處剪去主枝。第二次定型修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次年,樹高達到35~40cm,剪口高度25~30cm。如茶苗達不到此高度,則推遲修剪。第三次定型修剪:修剪高度在第二次剪口高度上提高10cm,剪口高度35~40cm),加快了茶樹分枝和茶蓬形成,提高了茶園投產速度,使全縣投產茶園每年以一萬畝的速度遞增。

1.2示范推廣重修剪和臺刈生產技術

老茶園面積較大,是制約竹山茶葉產業效益的瓶頸問題。從2007年開始,竹山縣以大觀山茶區和九華山茶區為中心堅持開展茶園茶蓬標準化改造,在春茶采摘結束后對茶園茶蓬進行統一的的重修剪,修剪后的茶蓬高度控制在50cm、幅寬30cm。對衰老茶園實行臺刈和茶園土壤土質改造,臺刈后的茶園每畝投入餅肥75kg,茶葉專用配方肥每畝75kg(分兩次施入),同時將修剪下的茶樹枝條經過腐熟殺毒后施入茶園,以節省改造成本。通過實施茶園重修剪,使一部分低老茶園重換生機,茶葉產量和品質大幅度提高,茶園效益由原來的畝產值920元提高到3400元以上。

1.3開展綠色防控生產技術示范推廣

根據全縣茶園分布狀況與病蟲害發生特點,重點加強生物防控能力建設。一是利用農業防治技術,通過加強茶園管理,增施肥料,提高茶樹對病蟲害的抵抗力;二是利用物理防治技術,在大觀山、大泉山、九里崗等主要茶區安裝太陽能滅蟲燈、殺蟲黃板,控制蟲害的發生和蔓延;三是規范化學防治技術使用,按國家農藥使用規定,推廣應用高效、低殘留農藥。通過綠色防控技術的示范和推廣,大觀山、霍河、圣水、大泉山等茶園獲得了中農有機茶認證,認證面積達到5000畝以上。

2開展平衡施肥生產技術示范推廣

平衡施肥的前提是測土。竹山縣對全縣已建的18.5萬畝茶園和計劃興建的茶園進行了全面的土壤調查,取回土樣3000個,通過檢測,系統掌握土壤所缺營養元素,根據檢測結果實行配方施肥。其次是配方施肥。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氮、磷、鉀三要素配合施用,重視基肥,分期追肥。在肥料品種上,以速效氮肥和茶葉專用肥為主。嚴格把握追肥時間及次數,成齡茶園每年追肥2~3次,第一次在3月上中旬(又叫“催芽”肥),第二次在5月下旬,第三次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追肥用量上掌握“前多后少”,第一次占全年追肥總量2/3,第二次占1/3。施肥方法:沿樹冠垂直向下開溝或打穴,深10~15cm,追肥時隨施隨蓋土。再者是套種綠肥。秋季在茶園套種紅花草籽,開花以后進行綠肥壓青,改良茶園土壤,增加茶園有機質,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通過平衡施肥技術的推廣,茶園偏施氮肥現象得到了有效糾正,茶葉產出率大幅度提高,由此竹山縣獲得了“中國高香型生態綠茶之鄉”、“中國產茶大縣”和“優質茶板塊建設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3制定產品質量生產技術標準

竹山茶葉加工企業點多面廣,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竹山縣針對存在的問題,一是組織制定了“圣水毛尖”湖北地方標準,并頒布實施;二是成功申報了農業部“圣水綠茶”地理標準產品;三是利用陽光工程、勞動技能培訓項目,組織全縣茶葉加工企業開展茶葉標準化加工技術培訓和茶葉加工技能競賽活動。通過各項茶葉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竹山茶葉產量逐年提高,品質逐漸提升,效益不斷提高。“圣水毛尖”多次榮獲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中茶杯”一等獎、“鄂茶杯”金獎。截至2014年年底,全縣實現茶業產量5780t,產值8.2億元,竹山先后被授予“中國高香型生態綠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大縣”,綜合實力在湖北省茶葉主產縣市中名列第七位

作者:謝家群單位:湖北省竹山縣茶葉產業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