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養殖業綠色發展路徑

時間:2022-09-10 09:20:13

導語:淡水魚養殖業綠色發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淡水魚養殖業綠色發展路徑

我國是水產大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水產行業發展勢頭迅猛,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水產養殖業。作為農業的基礎性產業之一,水產養殖業不僅給人們提供了優質蛋白,同時也促進了漁業產業的穩定發展,提高了漁民的收入,對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實現農業現代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如今,水產養殖業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包括產業結構問題、養殖布局問題以及養殖方式問題等。鑒于此,農業農村部會同生態環境部等部門于2019年2月15日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認為水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綠色養殖,強調綠色養殖能有效降低天然水域水生生物資源的利用強度,保障生物多樣性,在滿足消費者對綠色產品需求的同時,協調水產養殖業與資源環境的關系,是水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對此,本文從特色淡水魚產業入手,探討完善水產養殖業綠色養殖的途徑,以加快推動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與轉型升級。

1特色淡水魚產業情況

我國的特色淡水魚主要包括羅非魚、黃顙魚、鱧、鰻、淡水鱸、鱖、黃鱔、泥鰍、鱘、鮭鱒等,2017年特色淡水魚產量467萬噸,占全部淡水魚產量的18.48%,2018年總產量約為450萬噸,出口總量60.28萬噸,出口總額27.50億美元。與大宗淡水魚相比,特色淡水魚具有營養價值高、產品附加值高、品質優良等特點,大部分品種在消費者群體中具有較高的認可度,多居于消費的高端,部分品種也主要面對國際市場。

2特色淡水魚產業綠色養殖推進情況

2.1推進養殖尾水處理,從根本上改善養殖環境。在特色淡水魚養殖過程中,大部分養殖廠會在未經處理的情況下,將尾水直接排放到外部環境中,未經處理的養殖尾水直接排放到外河,其所帶來的影響不言而喻,比較常見的是會帶來水體的富營養化,破壞水體生態平衡,給自然水域環境帶來負面影響。特色淡水魚產業在江蘇、浙江、上海、天津、河北、寧夏等全國10多個省、市地區實施的以規模場自治和連片養殖集中式治理的管理模式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2.2推動配合飼料的研究與應用,徹底轉變養殖方式。發展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必須做到盡量用飼料代替冰鮮幼雜魚,嚴格限制冰鮮雜魚直接投喂現象,目前,鱧、淡水鱸和鱖等特色淡水魚仍在大量使用冰鮮魚或活餌投飼,這種養殖方式除了需要大量成本投入,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同時也會造成水體的污染,致使養殖病害頻發,威脅養殖產品的質量安全。特色淡水魚產業開發的淡水鱸和烏鱧專用配合飼料系列產品,可完全替代養殖生產中使用的冰鮮魚飼料,并已推廣到廣東、浙江、江蘇等11個省份。2.3開發新型養殖方式,拓展養殖空間。推廣“稻魚綜合種養模式”,作為一種創新農業發展模式,“稻魚綜合種養模式”結合了水稻種植技術和水產養殖技術兩種技術的長處,不僅提高了稻田綜合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更是一種典型的綠色養殖模式,具有穩糧促漁、生態環保、提質增效等功能。近年來,特色淡水魚產業在云南等多個地區發展了稻鰍綜合種養模式,起到了穩糧增收的作用。2.4以國際交流與合作推進漁業資源的國際間有效利用。以“一帶一路”建設戰略為核心,促進“經濟融合”“共同繁榮”。特色淡水魚產業在苗種選育、養殖技術等方面技術經驗的交流,極大地促進了國內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養殖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推進了漁業資源的國際間合理與有效利用。

3特色淡水魚產業綠色發展方向

特色淡水魚產業發展的方式和方向需要在充分研究綠色發展的要求和規律的基礎上,找準核心切入點,選好工作重點,切實推進關鍵技術與管理方式應用。3.1以生態優先為根本理念。生態優先是當前保障環境需要的根本條件,是養殖業綠色發展的根本理念。水產養殖業必須在資源環境與生態壓力的可承受范圍內進行生產,不能盲目擴大生產規模和養殖密度,選擇適宜的放養密度,通過品質的提升達到效益的增加。3.2將產業綠色發展貫穿產業鏈各環節。不單是在養殖環節貫徹綠色養殖理念,同時需要整合加工、流通、市場等環節技術,減少各環節污染投入品的產生,提高特色淡水魚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推進全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3.3以尾水排放為關鍵問題。水產養殖業影響環境的關鍵性問題在于尾水的直接排放,所以保證尾水的排放標準,直接關系著環境和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流水槽養殖、池塘循環水養殖等生態化養殖模式和尾水處理設施的發展,都有效地保障了尾水達標排放或循環再利用。3.4以疾病防控為重要手段。防大于治,在水產品生產過程中,問題的預防往往比治理更為重要。在治理過程中難免會使用化學藥品和抗生素等,無法保障產品的質量安全,而預防過程中綠色漁用藥物和免疫制劑的研發與創制會有效改善化學藥劑的使用,提高產品質量和水源水質。3.5以副產物綜合利用為延伸。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是產業綠色發展的有效延伸。通過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提高水產品的加工利用率,從而減少水產廢棄物,促進水產行業綠色發展。以往廢棄不用的魚鱗、魚皮、內臟等可以用于制作膠原蛋白、魚油、魚粉等產品,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減輕對環境的排放壓力。另外,魚類罐頭食品、干制品、即食休閑食品、煙熏制品等產品,豐富了魚類產品的多樣性,提高了產業收益,是產業綠色發展的又一種延伸方式。

參考文獻

[1]王敏玲,王曉軍.環境保護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來自農村污染問題的思考[J].環境教育,2006(12):33-36.

[2]吳偉,范立民.水產養殖環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對策[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4,16(02):26-34.

[3]劉文玉.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的內涵特征發展現狀及政策建議[J].農業與技術,2018,38(19):113-114.

[4]郭秀清.打造綠色發展的“一帶一路”[J].社科縱橫,2016,31(09):36-39.

[5]唐啟升,丁曉明,劉世祿,等.我國水產養殖業綠色、可持續發展保障措施與政策建議[J].中國漁業經濟,2014,(02).

作者:代云云 袁永明 袁媛 張紅燕 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