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灌溉的水價改革探討

時間:2022-05-13 10:44:51

導語:農業灌溉的水價改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灌溉的水價改革探討

解決上述問題的途徑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就是實施農業末級渠系水價改革。通過實施農業末級渠系水價改革要確立用水戶在末級渠系建設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及其對工程的所有權或使用權,從而使末級渠系工程的建設與管理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使用水者、受益者與管理單位成為利益共同體,改善現在用水者只管用,不關心管理,或被動參與管理的狀況。從而促進用水戶對末級渠系的管理,提高末級渠系的供水能力和用水戶繳納水費的積極性,使協會有充足的資金來改善末級渠系的現狀,使灌區的整體灌溉效益獲得提高,保證灌區良性運行。

末級渠系水價改革的內容及終端水價的形成

末級渠系水價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規范用水戶協會建設,使之正常運行發揮出積極作用,并對末級渠系進行節水改造,在此基礎上是建立終端水價制度。其中規范農民用水戶協會建設和實施末級渠系節水改造是基礎,建立終端水價制度、完善水價形成機制是核心和關鍵。水價改革在本質上就是由過去單一地由灌區管理機構監管的形式改變為由灌區管理單位和用水戶協會分級管理的模式,強化用水戶自主管理,渠首工程和骨干工程由灌區管理機構負責管理和維護,末級渠系由用水戶協會管理。同時改革農業水價形成和水費計收機制,以用水組為單位征收水費,用水戶在開灌前按計劃分配的水量將全年水費預交至本用水組,由用水組交到協會,全年灌溉結束后按實際發生的水量結算,多退少補,最后由用水戶協會按規定比例提留管理經費后統一交至灌區管理機構,達到保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良性運行、減輕農民負擔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效果。用水戶協會是由用水農戶自愿組成的組織。目前用水戶協會普遍存在著沒有固定辦公場所、缺乏運行經費等問題,協會的積極作用得不到發揮。實行末級渠系改革要首先對用水戶協會進行規范化建設,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資幫助協會建設辦公及培訓場所,協會要加強自身的能力建設,包括對協會工作人員和協會農民進行培訓,以及充分利用協會的優勢條件和自有資產進行合法經營獲得收入,來改善經費不足的局面。在實施用水戶協會規范化建設時應優先選擇基礎比較好的協會進行示范。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工程建設,主要建設內容為修建斗門、農門、量水設施、農道橋及田間橋涵等渠系建筑物,并對渠道進行防滲襯砌。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灌排渠系較為完善、農民投工投勞積極性較高的區域做為典型區,典型區面積不宜過大,在3至5萬畝左右,在典型區實行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后,把典型區做為水價測算的依據,進行終端水價測算,這種做法可以保證測算結果更加貼近實際。終端水價測算是末級渠系水價改革的核心環節,其結果的準確性與否直接關系到改革的成敗。終端水價包括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和末級渠系水價:1)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用灌區供水總成本除以總供水量計算,其中供水成本主要由直接工資、直接材料、其它直接支出、固定資產折舊、大修及日常維護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等構成。水利工程水價=灌區供水總成本灌區總供水量2)末級渠系水價:用末級渠系供水成本除以供水量計算,其中成本費用包括管理費用、供配水人員工資補貼、末級渠系維修養護費用等項目。末級渠系水價=末級渠系供水成本末級渠系供水量3)終端水價:在核定水利工程供水價格與末級渠系水價后測算出終端水價,即水利工程供水費收入與末級水價水費收入除以終端水量。3在實行末級渠系水價改革前還要測算農民水費承受能力(見表1)。在當地抽取30—50戶高、中、低產水稻種植戶進行調查,按現行水價標準對農民水費承受能力進行了對比分析,測算出當地農民承受能力。近二年當地每畝水田總投入為600元,總收入為1485元(平均畝產550kg,水稻收購均價為2.70元/kg),純收入為885元,按現行水價每畝水費為34元。從表中可以看出,隨著水費占農民投入與產出比例的增加,農民對水價所持的態度也會逐漸發生變化,對農業供水所做出的反映也有所不同。當水費占到農業投入的15%到18%和產出的10.2%到12.2%時,農民普遍認為水價合理或者基本合理,表示可以接受、愿意交納,說明水費沒有超出農民的經濟和心理承受能力。調查中還發現,農民對水價的承受能力還與農業用水條件、區域地下水狀況、經濟上對農業種植的依賴程度、農民的經濟、投資意識以及對水商品認知程度等因素有關系。根據估算結果,結合農民現狀水費支出水平及支付意愿,得出灌區農民應承受力指標分析結果。

實施末級渠系水價改革必須要規范用水戶協會建設,對末級渠系進行節水改造,在此基礎上根據農民承受能力科學合理地建立終端水價形成機制,利用農業水價格杠桿,促進節水工作的開展,充分發揮有限的水資源的最大社會效益,不但穩定了灌溉面積,保證糧食生產連年豐收,還可以緩解供用水和水費計收等矛盾,進一步推進和諧灌區、和諧社會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進程,意義重大。

本文作者:張景新工作單位:鎮賚灌區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