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生態農業經驗借鑒思考

時間:2022-04-01 10:16:48

導語:國外生態農業經驗借鑒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外生態農業經驗借鑒思考

一、東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生態農業的立法與實施簡況

(一)美、英生態農業的立法與實施簡況

20世紀九十年代,美國聯邦政府制定了《有機食品生產法》,不久,為了完善這部法律,將《有機食品生產法》改名為《有機食品證書管理法》。增加了利用法律保護生態農業的內容。此外,聯邦政府還修改《農業法案》,增加了生態資源保護等方面的具體細節。21世紀初,聯邦政府農業部門制定了有機農業管理條例,對有機農產品與農作物的名稱與作用作了詳細規定。2002年,聯邦政府又制定了《農場安全與農村投資法案》。主要規定了農業部門對農民種植農機產品與農作物予以現金補貼或科學技術援助。2011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FDA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該法案一方面有利于聯邦政府對農業食品安全的監督,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法律武器保護有機農業生產者和農作物消費者的權益。①英國在20世紀四十年代后期就開始了生態農業的立法工作,例如,議會制訂了《國家公園與鄉村土地使用法案》、《清潔空氣法案》、《野生動植物與鄉村法案》。此后2007年l1月15日英國議會正式公布《氣候變化法案》。該法是世界上第一個由國家制定的有關氣候變化的法案。依據本法案的要求,英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力圖在20世紀九十年代的基礎上下降26%至32%,到未來二十年則削減到60%。如果《氣候變化法案》得到真正實施,將給英國的二氧化碳減排以法律限制。工廠與各部門違法排放二氧化碳,就可以將之告上法庭②。由于英國生態農業的立法工作的有力實施,農業生態有了較為良好的改善。例如,在英格蘭大部分農業耕種土地,劇毒化肥使用量已經開始出現下降趨勢。據有關部門統計,英國每公頃的氮肥量由原來的150千克下降到了目前的100千克以下。同時,大氣硫沉降的顯著下降、土壤酸化的好轉,對促進淡水生態系統的水質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①

(二)德國、荷蘭、瑞典生態農業的立法與實施簡況

德國聯邦政府對本國生態農業制定有比較完整的法律法規,例如,《自然資源保護法》、《種子法》、《農作物肥料使用法》、《植物保護法》和《農業水資源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德國還在制定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生態農業管理規定。二十一世紀初,又制定了有機農業法案,對生態農業制定了嚴格的標準。②荷蘭政府制定了環境意識栽培法,加強對農作物保護。為了防止農作物對劇毒殺蟲劑的依賴,減少農民使用殺蟲劑,降低實用農作物殘留毒殺蟲劑對人體產生的副作用。由于法律法規的積極作用,農民使用劇毒殺蟲劑的用量已明顯下降。近十幾年來,荷蘭的農村有機農業成果顯著,劇毒殺蟲劑和無機化肥在農村的施用量在大量減少。目前,荷蘭溫室蔬菜農作物,例如,番茄和甜椒等食用農業產品百分之九十者采用科學防治害蟲栽培的,百分之七十的溫室蔬菜是按照國家農業法律進行栽培和生產的。③瑞典政府制定了不少生態農業法律,例如,有機農業法,積極倡導發展科學生態農業和生態農產品(以下簡稱KRAV),農民或者農業產品加工和銷售領域的工作者與企業可自愿加入KRAV協會,農民要使自己的農業產品獲得KRAV標志,就必須嚴格按照KRAV標準進行農業生產。KRAV協會參加者選舉產生董事會,董事會制定KRAV標準,并負責對農業產品標準和例外事例作出解釋。董事會下面還設立了管理委員會,負責協會的運行負責。此外,KRAV協會在全國各地聘任生態農業監督員,負責監督和調查農民與農業產品生產者是否按生態農業標準從事生產。監督員必需具備農藝師以上資格有關部門的專門培訓。這樣,由董事會,管理委員會和監督員組成了生態農業監督體系。④

(三)韓國、日本生態農業的立法與實施簡況

韓國政府頒布《親環境農業培育法》,為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奠定制度基礎。《親環境農業培育法》明確了生態農業的概念與作用,指明了生態農業發展方向。20世紀九十年代,韓國政府農林部有專門負責人,領導全國的生態農業發展企劃團。此外,農林部內還設立親環境農業政策科,設立生態農業組織,并逐步制定各種生態農業的發展措施。《親環境農業培育法》將韓國的親環境農產品劃分為有機農產品、無農藥農產品、低毒農藥農產品幾種類型,并給予農民與農業企業生產產品證書。韓國有關部門負責生態農業產品證書的申請、審批、審批機關的制定以及違法生態農業生產行為的處罰等,保障《親環境農業培育法》實施的公正性和有效性。與《親環境農業培育法》相配套,韓國政府還制定了《親環境農業培育五年計劃(2001-2005)》。《五年計劃》以生態農業與自然環境協調、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為發展方向,提出了生態農業具體目標:首先,通過確立各地與農業生產相適宜的農業區域條件、農民生產規模、各地農作物特點的生態農業體系,以便增加農民個人或者家庭收入,達到國家與農民兩方面的雙贏;其次,建立廣泛的生態農產、生態畜產、生態林產體系,遵守自然規律,保護生態農業條件,增進農業發展的多元性與農業無害生產。⑤20世紀九十年代日本有關部門頒布了《新的食品、農業、農村政策的方向》,其中對發展生態環境農業,有比較系統的規定。“方向”的主要內容強調農業除了向國民提供農產品外,還應與生態環境保持協調關系,為保護日本國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日本議會及有關部門將生態農業理解為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此后,日本議會相繼出臺了幾部與生態農業相關的法律,例如,“可持續農業法”、“食物、農業、農村基本法”等法律。在財政經濟方面,對生態農業的發展采取國家財政扶持政策。國家鼓勵農村與農民從事生態農業投資,日本各級政府在全國各地以發展“生態農業農戶”為模式,從經濟投資與稅收等方面對生態農業農戶給予支持。對年收入五十萬日元以上,擁有0.3km平方米以上耕地的農戶,經本人申請,并符合生態農業農戶實施方案,報本地農業主管部門審查通過后,再報國家有關部門審定,將合乎資格的申請者確定為生態農業農戶,對這些農戶銀行可提供長達12年與額度不等的無息貸款。如果生態農業農戶需要購置農業必備的農具機械,日本各級政府或當地農業協會可提供百分之五十的資金支持,在農業稅收上可根據情況逐年減免。①

二、外國先進的生態農業對加快我國農村建成小康社會步伐的啟示

(一)不斷完善我國生態農業法規政策

東西方發達國家在重視生態農業的同時,均采取政府制定法律法規與優惠政策保護等有力措施為生態農業的優先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我國生態農業建設應該結合本國實際情況,借鑒東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由人大制定生態農業相關法規,由各省、各地政府農業主管部門負責生態資源環境綜合治理,倡導人民大眾對生態資源環境的舉報與監督。各省和各地應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生態資源保護的具體措施與實施辦法。因此,人大與國家農業部門要根據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制訂統一的“生態農業法”、“生態農業促進法”等規范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法,與此法相配套,也要制定“生態標識法”、“植物品種保護法”、“生態農業環境保護法”、“農業資源保護法”、“防止土地污染法”、“生態農業保護規定”、“空氣環境保護規定”、“水資源管理規定”、“化肥使用管理措施”等法律及法規。同時,應依據各省及各地不同情況,參照東西方發達國家生態農業的標準,制訂各地生態農業標準化的細致規定,加快制定各省農產品生態標準系統、監測檢驗和認證體系,使我國生態農產品與世界環境組織的要求達到良好銜接,加速推動國家生態農業的標準化和國際化,以便進一步提高我國生態農業建設步伐。②在農業生態產品的鑒定方面,我國人大或者人大委員會應該制定《生態產品認證法》,采用法律條文的方式,規定各類農業產品的認定準則與程序。同時,我國的農業生態產品認定標準必須與國際標準接軌,以方便我國農業產品的出口。此外,還要進一步提高人大制定生態農業法律法規的水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基礎上,制定“生態知識產權法”,運用法律手段對生態農業的知識產權授予保護。“生態知識產權法”應該參考國際法律,盡量做到法律條文現實、詳細。最后,在執法力度上,借鑒國際法的經驗,加強對違犯者的打擊力度。例如,歐盟《生態條例》中對違背生態條例的犯罪嫌疑人,視情況可以處一年有期徒刑或三萬歐元的罰款。農業法律執法部門應該加強法律監督檢查措施,對生態農業的知識產權進行有力的監控,發現違反“生態知識產權法”的侵權行為,務必使侵權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對情節極為嚴重,造成農業生態環境極大破壞者,要按照刑法的條文,追究其刑事責任。③

(二)學習國外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研發和推行科學、環保生態農業生產模式

生態農業模式的探索和推廣,要根據各地不同情況,從農業、牲畜牧、漁業及林業多方面思考,生態模式的設計既應該結合本地農業情況,又要考慮農村附近大中城市對農業產品的需求。切不可盲目生產。同時要依據農業生產系統中各種農作物之間相互配合、相互依賴的科學關系和農業生產的產品聯系關系來科學計劃、實施農業生產模式,以便讓當地農民從中獲得最大的經濟收入。目前在我國各地農村主要有以下幾種科學模式:第一,學習荷蘭、美國農民的現代化農業技術,以食物鏈為紐帶發展林業、水果業、農業、養殖業互相結合的模式。農民在自己果園內種植肥料和飼料植物,這樣綠肥和飼料的增多可以推動養畜禽業發展,畜禽糞便可以輔助水果業發展。同時,農民在稻田里可以科學養蝦、養蟹等各種畜禽;水生畜禽可以吃掉稻田里的害蟲,排泄物可以合理為水稻施肥,促進水稻良好生長。農民可以將水稻業與養殖業互為利益,構建農業良性循環。第二,以沼氣作為中介,構成利用農業帶動牲畜牧業、用動牲畜牧業促沼氣與水果業發展的生態模式。例如,20世紀八十年代湖南省農民楊國鋒開創的“果樹、畜禽、沼氣與魚塘”四位一體的農業科學生產模式,體現種植、養殖、排氣多項密切結合的良性循環生態農業系統。第三,學習西方農業先進經驗,減少有毒化肥的使用。例如,荷蘭一些地方大棚溫室種植西紅柿已完全以“蟲吃蟲”的方式部分代替殺毒農藥,專門提供“蟲吃蟲”服務的公司也由此出現;德國農業專家在研究以蟲治蟲方面已經獲得了良好效果。以以色列為例,在農業農藥污染、農業廢物、農產品殘毒處理和科學耕作方面實施了科學化管理,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就。以色列對百分之九十五的農作物實施化學控制,農民的灌溉地采取限制使用農藥的措施;嚴禁人們在農村水源附近空撒任何生物和化學物質,嚴禁以任何理由在農村水源中洗刷與盛放有毒農藥的器械。我國各省農民要學習國外經驗,科學利用有機、生物農業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方面盡量使用生物化肥和有機肥,各種農業科技人員要研發生物農藥,指導農民種植綠肥,逐步減少使用有毒化肥、有害化學農藥。①人類在發展科學農業的同時,要維持大自然生物的復雜性、多樣性。生物于農作物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是地球賦予農民寶貴的物質財富。自然生物的復雜性、多樣性對保持農業優質土壤、儲存水源、調節農業氣候和維持農業生態良性循環具有巨大作用。通過科學農業項目開發及優秀品種的引入,農業科技人員應該指導農民從事優良品種多樣性栽培,科學輪作。盡量做到控制農作物病害發生,減少使用有毒農藥。世界各國先進農業的實驗表明,復雜性、多樣性生物種植可以對病害的控制降低百分之四十,對蟲害減少可以下降百分之四十到二十之間。

(三)實施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是加速構建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生態農業是實行整體化的科學種植與養殖管理。例如,農民的耕地、農村空氣、水源等因素作為一個系統來科學利用,使農業生產總體發揮最大的良好效果。生態農業的前提是不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換取農業生產的豐收。生態農業應合理開發及利用農業自然資源、高效率利用自然資源,謀求農業產業發展和生態系統保護及改善密切結合,達到經濟、社會和農業自然生態環境的良好統一。遵守人類與自然的能量轉換的客觀規律和種植業與飼養業互相合作的規律,結合各地具體實際情況,建立一業為主或多業為主、各業之間互相轉換、良性循環的高效率、少排放廢料的農業生產模式。隨著農業產業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以及農業經濟組織的多元化,農業生產結構與產品結構進程的變化,我國農業生態近幾十年出現了以下幾個特點:其一,農業整體化系統功能不斷加強。農業生產逐步從依靠自然資源消耗型向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轉變。目前農業種植業具有四千五百萬噸糧食和養殖業已經形成了擁有六千萬噸肉類的綜合生產能力,國內農業生態系統的對外開放程度和對外國科學技術與出口業依賴的比重逐年增高;其二,農業生產系統結構日趨多元化。由傳統的種植業與種養業,向第一、二、三產業逐步發展,農業生態生產體系的產業環節不斷向工業、商業發展及延伸。②根據一些學者的統計,21世紀初,農村某些地區的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已分別占GDP的百分之二十三和百分之十一;其三,農業生產系統隨著工業化及城市化發展,農業生產出現了縮減的現象。突出表現之一是農業耕地面積日趨縮減,從20世紀九十年代至21世紀初,農村土地面積均凈減少近七十萬公頃;其四,我國農業自然災害多。農業發展與自然氣候有著密切聯系。我國農場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雨熱同季的特點,既有利于農業生產,又具有氣候變化劇烈的特點,農業氣象災害具有發生的范圍廣、種類多、頻率高、損失重的特征。依據一些農業專家的統計,最近一段時間,我國平均每年因受災減少糧食產量約四千萬噸,直接與間接經濟損失上千億元,有些損失無法估量。總之,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農業有著巨大聯系,在我國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作者:黃明光工作單位: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