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及建議
時間:2022-04-01 10:19:28
導語: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的特點與面臨的問題
黃河三角洲海岸線長900km,占全省海岸線總長度的28%.灘涂面積24.6萬hm2.沿海未利用的鹽堿荒地93.3萬hm2,土地后備資源頗豐.海岸帶生物資源豐富,濱海濕地維管束植物有197種,濕地植被類型主要有灌叢、鹽生草甸、鹽生植被、沼澤和水生植被4類;擁有海洋生物800多種,游泳動物漁業資源85種,較重要的魚、蝦、蟹、貝類等近40種,其中,灘涂貝類29種,可增養殖的15種[2].是我國四大漁場之一,海珍品的重要產區.海岸帶鹽鹵、油氣、貝殼砂等礦產資源豐富,地下鹵水靜態儲量約135億m3,石油、天然氣地質儲量分別約50億t、560億m3;擁有3條長56km,總地質儲量達3.6億t的世界罕見的貝殼砂礦帶,也是世界上唯一每年增加10萬t以上的新、老并存的貝殼堤.海岸帶風能、地熱資源豐富,潮汐能、波浪能、鹽差能等海洋資源開發潛力巨大.海岸帶有多條河流入海,大量水沙入海對海岸塑造、陸架沉積作用及生態環境等具有深刻的影響.擁有馬頰河、徒駭河、小清河、濰河等河口,港灣資源條件良好.擁有大小海島89個,島岸線長219km,占全省海島岸線長的29.7%,海島面積33.8km2,占全省海島面積的24.9%[3].黃河三角洲海岸帶區位優勢日益顯現,海洋產業初具規模,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海岸防護設施不完備,防潮堤建設標準低,防潮能力弱,受風暴潮威脅較大,制約了海岸帶的開發利用;二是近海漁業資源捕撈強度大,岸線和灘涂資源開發利用缺乏規劃和科學性,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粗放;三是受納上游地區大量污染物,致使濱海濕地和海洋受到污染,生態受損趨勢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受圍墾、鹽田、養殖等的生產活動影響,自然植被退化,景觀破碎化,濕地面積減少和退化;五是自然災害頻發,海岸侵蝕、海水入侵日益凸顯.這些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海岸帶開發利用的制約因素.
所謂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就是依據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組織農業生態系統結構和組裝配套技術,構成一個結構穩定、高效、生態與有序轉化的現代農業系統格局.黃河三角洲海岸帶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概括地說,因地制宜就是根據當地資源條件、氣候條件、生產條件和科學技術條件乃至生產、生活習慣條件,具體決定采取怎樣的模式,勾畫什么樣的藍圖.在充分認識、分析該區域條件的基礎上,提出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9類模式,以供選擇[4-10].
2.1暗管改堿模式
黃河三角洲海岸帶多為荒堿地,土壤含鹽量高,開發利用難度大.采用暗管改堿工程技術,可實現土壤快速脫鹽,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有效增加耕地面積,增加農民收入,是一項較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解決好“三農問題”的民生工程,還可通過新增土地用于占補平衡,緩解高效生態經濟發展中建設用地增加過快同嚴格保護耕地的矛盾,拉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一些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該模式的工程技術要點是利用專業大型成套機械設備,在一定土壤深度埋置具有濾水、排鹽功能的PVC管道,實現開溝、埋管、裹砂、覆土等施工過程一次完成,并通過灌溉淋洗,使含鹽水滲入暗管排走,從而起到控制地下水位、土壤快速脫鹽的作用.它與明溝排水的技術原理相同,都是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水鹽運動規律.將淋洗土壤而滲入地下的含鹽水排走,用以大規模改良鹽堿地和鹽漬型中低產田.由于排堿暗管均埋于地下,并可設計為寬深布設或淺密布設等不同形式的地下管網,因此不占用耕地并且排堿效果突出、均勻,優于明溝排堿.有條件的可將灌水渠系也改為管道模式,再植入節水灌溉系統,完成排灌模式的全面轉換,從而實現高效生態農業的目標.暗管排堿模式改堿見效快,效果好,經濟效益高.通過暗管布設控制地下水位,抑制土壤返鹽,利用自然降水和引黃灌溉淋洗土壤,可在1~2a內使鹽漬土迅速脫鹽,土壤含鹽量可由10‰~30‰降為3‰~4‰.暗管排堿的另一項重大收益來源于節地.因為暗管布設本身不占用地上土地,原來的“農級”排水溝所占面積則成為新增耕地面積.如按農溝間距40m、深度1.5m,邊坡1∶2計算,排水明溝占地大約是耕地面積的15%,在農溝布設間距較大的地塊,溝道占地不低于10%.采用暗管排堿,再加上所改良的零星地、邊角地和插花荒堿地,可新增土地面積15%以上.由于暗管排水的優越性,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如荷蘭、美國等,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實現了農田明溝排水向管道排水的轉變.目前,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正在推廣暗管排水系統.該模式非常適合黃河三角洲海岸帶大面積鹽堿地的開發利用,也適用于大面積改造中低產田.
2.2高效生態種植模式
高效生態種植模式是指依據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利用當地現有資源,綜合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糧食、果樹、蔬菜等農產品的高效生產,開發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和其他生態類食品[6].2.2.1“間套輪”種植模式該模式是指在耕作制度上采用間作、套種和輪作換茬的模式.利用生物共存,互惠原理發展有效的間作、套種和輪作倒茬技術,是進行高效生態種植的主要模式之一[4].黃河三角洲海岸帶可選擇的典型的間作套種種植模式有玉米與豆類間作、棉花與蔬菜間作、棗糧間作等,小麥玉米套作、麥棉套作、小麥玉米蔬菜套作等.典型的輪作倒茬種植模式有禾谷類作物和豆類作物輪換的禾豆輪作,水稻與棉花等旱作輪換的水旱輪作,大田作物和綠肥作物的輪作.2.2.2保護耕作模式用秸稈殘茬覆蓋地表,逐漸減少耕作,防止土埌結構破壞,并配合一定量的除草劑、高效低毒農藥,控制雜草和病蟲害的一種耕作栽培模式.保護性耕作通過保持土壤結構、減少水分流失和提高土壤肥力達到增產目的,是一項把大田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的技術,俗稱“免耕法”或“免耕覆蓋技術”.2.2.3旱作節水農業生產模式旱作節水農業是指利用有限的降水資源,通過工程、生物、農藝、化學和管理技術的集成,把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的農業生產技術.其主要特征是運用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手段,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消除或緩解水資源嚴重匱乏地區的生態環境壓力,提高經濟效益[7].
2.3農林牧復合型高效生態模式
該模式是指借助接口技術或資源利用在時空上的互補性所形成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產業或組分的復合的生產模式.所謂接口技術是指聯結不同產業或不同組分之間物質循環的能量轉換的連接技術,如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飼料飼草,養殖業為種植業提供有機肥料,其中利用秸稈轉化飼料技術、利用糞便發酵沼氣和有機肥生產技術均屬接口接術.比較適合的農林牧復合型高效生態模式主要有糧飼—豬—沼—肥高效生態模式、林果—糧經立體高效生態模式、林果—畜禽高效生態模式[6].2.3.1糧飼—豬—沼—肥高效生態模式該模式的基本內容包括:①種植業由傳統的糧食生產一元結構或糧食、經濟作物生產二元結構向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飼草作物三元結構發展,飼料飼草作物正式分化為一個獨立的產業,為飼料業和養殖業奠定物質基礎.②進行秸稈青貯、氨化和干堆發酵,開發秸稈飼料用于養殖業,主要是養牛業.③利用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便生產有機肥料,用于種植業生產.④利用畜禽糞便進行沼氣發酵,生產沼渣沼液,開發優質有機肥料,用于作物生產.主要有糧—豬(牛)—沼—肥、草地養雞、種草養鵝等模式.2.3.2林果、糧經立體高效生態模式該模式主要內容是利用作物和林果之間在時空上利用資源的差異和互補關系,在林果株行距中間開闊地帶種植糧食、經濟作物、蔬菜、藥材乃至瓜類,形成不同類型的農林復合種植模式,也是立體種植的主要生產形式,一般能夠獲得較單一種植更高的綜合效益.適合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的主要有棗糧間作、楊糧間作、林藥間作、果藥間作等模式.2.3.3林果—畜禽高效生態模式該模式的基本內容是在林地或果園內放養各種經濟動物,放養的動物以野生取食為主,輔以必要的人工飼養,生產較集約化養殖更為優質、安全的多種畜禽產品,接近或達到有機食品標準.黃河三角洲海岸帶比較適合采用的模式主要有林—魚—鴨、林—牛(雞)、果園—雞(兔)等.
2.4高效生態畜牧業模式
該模式是以畜牧業為中心,并將相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種群匹配組合起來,形成合理有效開發、利用多種資源,防治和治理農村環境污染,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三統一的高效、穩定、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根據養殖動物生活環境不同,高效生態畜牧業模式可分為陸地畜禽養殖生態模式、水體畜禽養殖生態模式和水陸復合畜禽養殖生態模式三大類;根據規模與環境的依賴關系,可分為復合型生態養殖場和規模化生態養殖場兩種生產模式.2.4.1復合型生態養殖生產模式該模式主要特點是以畜禽動物養殖為主,輔以相應規模的飼料糧(草)生產基地和畜禽糞便消納土地,通過清潔生產技術生產優質畜產品.根據養殖動物的種類可以分為以豬為主的生態養殖場生產模式,以禽為主的生態養殖場生產模式和以其他動物(兔、貂等)為主的生態養殖場生產模式[7].2.4.2規模化養殖場生產模式該模式主要特點是以大規模畜禽動物養殖為主,但缺少相應規模的飼料糧(草)生產基地和畜禽糞便消納土地場所,需要通過一系列生產技術措施和環境工程技術進行環境治理,最終生產優質畜產品.根據飼養動物的種類可以分為規模化養豬場生產模式、規模化養牛場生產模式、規模化養雞(鴨)場生產模式等.
2.5高效生態漁業模式
高效生態漁業模式是遵循生態學原理,采用現代生物技術和工程技術,按生態規律進行生產,保持各種水生生物種群的動態平衡和食物鏈網的合理結構,保持和改善生產區域的生態平衡,保證水體不受污染,確保水生生物、水資源的永續利用.2.5.1池塘混養模式池塘混養是將同類不同種或異類異種在人工構建的池塘中進行多品種綜合養殖的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生物之間具有互相依存、競爭的“適者生存、劣者淘汰”的規則,確保生物多樣性,符合水體的養殖容量,合理利用水城、飼料資源,根據養殖生物食性、垂直分布不同,合理搭配養殖品種與數量,使養殖生物在同一水域中協調生存,以獲得最大的經濟、質量效益.池塘混養模式可分為淡水混養和海水混養兩種類型.(1)淡水混養模式.該模式包括常規魚類多品種混養以及常規魚類與名優特魚類品種混養兩種類型.常規魚類指草、鰱、鳙、青、鯉、羅非魚等大宗魚類.主要利用草魚為草食性、鰱(鳙)魚為濾食性、青魚與鯉魚為吃食性、羅非魚為雜食性的食性不同,草、鰱、鳙為上層、鯉魚為中層、青魚和羅非魚為中下層的垂直分布不同,充分利用生物特性,合理搭配品種進行混養.(2)海水混養模式.該模式主要包括海水魚蝦混養、魚蟹混養、魚貝混養3種類型.①海水魚蝦混養.以中國對蝦為主,同時放入少量的肉食性魚類如鱸魚,鱸魚攝食體質較弱、行動緩慢的病蝦,避免帶病毒對蝦死亡后釋放病原于水體中的可能.②海水魚蟹混養.通常由梭子蟹與鱸、鯛或對蝦、青蟹與遮目魚混養,梭子蟹為底棲動物,以動物餌料為食物,鱸、鯛的殘餌與排泄物可以起到肥水促進浮游生物生長的作用,為梭子蟹的生長提供適宜的環境.海水青蟹與遮目魚混養,青蟹是以動物餌料為主的雜食性生物.遮目魚以植物食性為主,主要攝食底棲硅藻及有機碎屑等,遮目魚對養殖青蟹不會構成威脅.③魚貝混養.在縊蟶、泥蚶等貝類養殖池塘中放入少量的鱸、大黃魚進行混養,由于鱸、大黃魚的殘餌與排泄物可以起到肥水作用,促進浮游生物的生長,同時攝食體質較弱的貝類.肥水增加的浮游生物又被濾食性的貝類所利用,從而達到生態平衡.2.5.2海灣魚蝦貝藻兼養模式根據海洋生物多樣性、海域生物凈化和自然凈化規律,充分利用水生生物的食性、棲息不同和生物共生時相互作用、依賴、競爭等的生態特點,合理搭配養殖品種及數量,根據海流、流速合理布區,在同一海灣中同時進行魚類、貝類、蝦類、蟹類養殖的模式,使海域資源永續利用.2.5.3基塘漁業模式(1)果基魚塘.塘基種的果品種類很多.塘泥使果樹生長茂盛,結果多.果樹下養雞(鴨),雞(鴨)在果樹下食蟲松土,排放大量糞便,經雨水沖刷流入魚塘,既可肥塘,又可促進塘魚生長.塘泥肥,有機質增多,上基后又促進果樹生長.(2)花基魚塘.塘基種的花品種多,可有盆栽和基面種植兩種類型,需要塘泥培育,塘水澆淋,促進花卉的生長和發育.暴雨或用塘水淋花后,花基和一些殘肥隨流水回到魚塘,增加了塘水的肥力,有利于塘魚的生長和產量的提高.(3)基圍漁業模式.基圍養殖主要構造在潮間帶灘涂上,為便于潮汐納水,一般建成“下埂上網”的養殖池,開展新對蝦屬類品種的養殖.2.5.4以漁改堿模式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的低洼鹽堿地帶,為充分利用國土資源,通過深挖池塘、高筑臺田,構成魚—糧、魚—草、魚—鴨的種植—養殖結合的模式.修筑臺田的目的主要是降低地下水位和淡水壓鹽,一般在條狀臺田上連續種植水稻3a后,土埌的鹽分明顯降低,可再種棉花、蔬菜等,也可間種刺槐、紫穗槐、棗樹等.在無引黃條件的臺田,可利用夏季雨水壓鹽,種植田菁、蘆筍、紫花苜蓿、沙打旺等,逐漸改良臺田土埌.在改造臺田鹽堿土的情況下,塘內引入黃河水養魚、種藕,池水養鴨.可利用臺田作物或牧草打漿喂魚,也可用發酵的雞、鴨、畜糞喂魚,形成一種良性循環.2.5.5漁牧綜合模式根據生物的生長環境、動物的食性不同等特點,在互不干擾的前提下,使牧、漁、農成為互為利用的綜合生態模式.(1)魚與禽綜合養殖模式.主要有“魚禽混養”、“上禽下魚”的養殖模式.“魚禽混養”中的魚類多為常規性魚類,需求耐低氧、食性廣、抗性強的種類,一般是草胡子鯰、羅非魚、鯉、鯽、草魚等.“上禽下魚”中的禽,可是雞或鴨等,往往需要在池塘上構建禽舍,養殖魚類同“魚禽混養”的魚類.該模式利用禽糞肥水促進浮游生物的生長,浮游生物又被養殖魚類所利用.(2)魚與畜綜合養殖模式.養殖魚類多為常規性魚類,同“魚禽混養”魚類,畜可為牛、豬等.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疾病屬人、畜、禽、魚共患,因此利用畜糞肥水之前,必須經無害化處理后方可使用.(3)牧、漁、農復合模式.該模式主要有“三元”復合模式和“多元”復合模式兩類.“三元”復合主要包括“菜豬魚”、“豬草魚”、“草鴨魚”、“雞豬魚”綜合養殖模式;“多元”復合主要包括“雞豬蛆魚”、“雞豬沼魚”、“草豬蚓魚”綜合養殖模式.
2.6高效生態設施農業模式
該模式是在設施工程的基礎上,通過以有機肥料代替或部分替代化學肥料(無機營養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為主要手段,進行病蟲害防治,以動植物的共生互補良性循環,實現系統的高效生產等生態農業技術,實現設施環境下的無害化生產,最終達到改善設施生態系統環境、減少連作病害和農藥化肥殘留、實現農業持續高效發展的目的[6].2.6.1設施清潔栽培模式通過以有機肥料為基礎的設施栽培技術的應用,減少化肥用量70%~80%,使土壤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連作病害進一步減輕;通過以生物、物理防治為基礎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模式的應用,可使農藥用量減少60%~70%,蔬菜品質達到無公害標準的要求.同時,通過膜下滴灌技術的配套應用,節水率可達70%.2.6.2設施種養結合生態模式該模式是通過溫室工程將蔬菜種植、畜禽(魚)養殖有機地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質能互補、良性循環型生態農業系統.在這一系統中畜禽(魚)在呼吸過程中可產生大量的CO2,為溫室蔬菜生產源源不斷地提供光合作用資源,同時白天蔬菜在同化過程中產業的氧氣還可改善畜禽(魚)的養殖環境.畜禽(魚)與蔬菜之間互為利用,相得益彰,形成良性生態鏈.該模式目前有兩種主要形式:①溫室“畜—菜”共生互補生態農業模式.主要利用畜禽呼吸釋放出的CO2供給蔬菜作為氣體肥料,畜禽糞便經過處理后作為蔬菜栽培的有機肥料,同時蔬菜在同化過程中產生的O2等有益氣體供給畜禽來改善養殖生態環境,實現共生互補;②溫室“魚—菜”共生互補生態農業模式.利用魚的營養水體作為蔬菜的部分肥源,同時利用蔬菜的根系凈化功能為魚池水體進行清潔凈化,互為利用.2.6.3設施立體生態栽培模式該模式是充分利用設施光溫環境的優勢,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手段將“果—菜”、“菇—菜”、“菜—菜”按照空間梯次分布的立體栽培模式有效地組合在一起,形成優勢互補、資源高效利用型立體生態栽培模式.該模式有3種主要形式,①溫室“果—菜”立體生態栽培模式.利用溫室果樹的休眠期、未掛果期地面空間空閑階段,選擇適宜的蔬菜品種進行間作套種,形成立體生態栽培模式;②溫室“菇—菜”立體生態栽培模式.通過在溫室過道、行間空隙地帶放置食用菌菌棒,進行“菇—菜”立體生態栽培,食用菌產生的CO2可作為蔬菜的氣體肥源,溫室高溫高濕環境又有利于食用菌生長;③溫室“菜—菜”立體生態栽培模式.利用藤式蔬菜與葉菜類蔬菜空間上的差異,進行立體栽培,夏天還可利用藤式蔬菜的遮陽作用為喜陰蔬菜作天然的遮陽網,互為利用[6].
2.7觀光休閑型高效生態農業模式
觀光休閑型高效生態農業模式是指以生態農業為基礎,強化農業的觀光、休閑、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產業特征的一種新的農業生產經營形式[6-8].2.7.1高科技生態農業觀光園主要以設施農業(連棟溫室)、組配車間、工廠化育苗、無土栽培、轉基因品種繁育、航天育種、克隆動物育種等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或技術示范,并通過生態模式加以合理聯結,再配以具有獨特觀光價值的珍稀農作物、養殖動物、花卉、果品以及農業科普教育(如農業專家系統、多媒體演示)和產品銷售等內容,形成以高科技為主要特點的生態農業觀光園.2.7.2精品生態農業公園通過生態關系將農業的不同產業、不同生產模式、不同生產品種或技術,建立具有觀光功能的精品型生態農業公園,一般包括糧食、蔬菜、花卉、水果、瓜類和特種經濟動物養殖精品生產展示、傳統與現代農業工具展示、利用植物塑造多種動物造型、利用草坪和魚塘以及盆花塑造各種觀賞圖案與造型,形成綜合觀光生態農業園區.2.7.3生態觀光村專指已經產生明顯社會影響的生態村,它不僅具有一般生態村的特點和功能,如村莊經過統一規劃建設、綠化美化和環境衛生清潔管理,村民普遍采用沼氣、太陽能或秸稈氣化,農戶庭院進行生態經濟建設與開發,村外種養加生產按生態農業產業化進行經營管理,而且由于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已經具有較高的參觀訪問價值,具有較為穩定的客流,可以作為觀光產業進行統一經營管理.2.7.4生態農莊一般由企業利用特有的自然生態和特色農業優勢,經過科學規劃和建設,形成具有生產、觀光、休閑度假、娛樂乃至承辦會議等綜合功能的經營性生態農莊,往往具備賞花、垂釣、采摘、餐飲、健身、狩獵、寵物樂園等設施與活動.
2.8種養加、貿工農一體化復合模式
該模式是培育龍頭企業,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模式.2.8.1果蔬加、貿工農一體化復合模式依托黃河三角洲冬棗、金絲小棗、鴨梨、香椿等特色農產品,從果蔬的品種選育、種苗培育、栽培、果蔬產品冷藏保鮮,到果蔬精深加工,直至高端果蔬精深加工產品的物流、營銷形成一條龍,生產基地覆蓋周邊地區農戶[9].2.8.2糧油加、貿工農一體化復合模式依托當地的特色糧油資源,從糧油作物品種選育、種苗培育到栽培,重點培育孵化優良種苗生產的龍頭企業,提升種苗生產和栽培技術含量,提升糧油加工技術科技含量,培育糧油及糧油副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高技術加工企業,生產營養型食用油、營養麥片等精深加工產品,直至高端食品的物流、營銷,建立標準化糧油作物生產示范基地,輻射帶動專業生產農戶.2.8.3水產加、貿工農一體化復合模式依托黃河三角洲海水、淡水生物資源,建立海、淡水水產品選育、種苗孵化、養殖基地和龍頭企業,集成功能性水產品和保健品精深加工、休閑即食水產品精深加工和水產品保鮮冷凍為主的高端食品加工技術,培育水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水產品一部分直接進入物流平臺,高端精深加工水產食品通過營銷物流進入消費市場.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設施養殖、池塘養殖和高效生態水產養殖[9].2.8.4畜禽加、貿工農一體化復合模式依托當地的珍貴畜禽資源,培育龍頭企業從品種選育、胚胎培養、畜禽養殖,到畜禽產品精深加工,直至高端畜禽食品的物流、營銷形成一條龍,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工廠化畜、禽高效生態養殖.
2.9生物修復與重建型模式
生態修復是修復被人類損害的原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及動態的過程,是維護生態系統健康及更新的過程.重建是去除干擾并使生態系統恢復原有的利用方式.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態系統,其修復方法亦不同.根據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生態系統退化現狀,現推薦退化草地生物修復與重建、退化濕地生物修復與重建兩種模式.2.9.1草地生物修復與重建模式黃河三角洲海岸帶有著廣闊連片的草地,但不少天然草地退化.草地生態恢復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規律,按照草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本原理,運用現代草地管理、保護利用技術,實行封灘育草、減牧還草,在農牧交錯帶退耕還草、補播牧草和分區輪牧的方式修復、改良天然草場.通過人工引種苜蓿和飛機播種沙打旺,重建人工草場.進一步實行草場林網化,開展草糧輪作、草林間作、牧草更新,實現草地生態良性循環.2.9.2濕地生物修復與重建模式由于黃河三角洲海岸帶濕地水分補充不足,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易受海潮侵襲,植物群落建群種少,群落結構簡單,濕地生態系統脆弱,加之不合理的濕地開發利用、環境污染等的影響,濕地生態系統退化.該模式按照循環經濟原理,采用蘆葦補植、造紙廢水灌溉生物技術和工程措施,形成“蘆葦修復或重建—蘆葦造紙—造紙廢水灌溉—蘆葦處理造紙廢水—鹽堿類濕地生態修復—利用蘆葦造紙”的模式,實現生態、環境、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10].
3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建議
3.1加強沿海防潮堤建設
防潮堤壩是關系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重要保障線,必須作為海岸帶開發利用的基礎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要堅持高標準建設、市場化運作,新建和改造加固并重.新建和改造工程均按五十年一遇防風暴潮和防震標準設計建設,關鍵岸段堤壩按百年一遇標準建設.為防止防潮堤壩改變海陸交匯的生態環境,必須留足河流入海流路.要充分發揮防潮堤壩減災、交通旅游、國防安全、生態建設、灘涂養殖、產業開發等綜合功能.
3.2加強海岸帶生態系統保護
按照優先發展、強化保護的原則,明確岸線、灘涂、海灣、島嶼等空間資源的功能定位和發展重點,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加強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海洋與漁業保護區的保護,重點加大黃河三角洲貝殼堤島與濕地系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套兒河口海域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馬頰河文蛤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的保護力度.盡快制定完善沿海地區生態保護規劃,實施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修復示范工程.加強海島及其周圍海域生態系統的保護,重點發展淺海灘涂增養殖、經濟作物和藥用植物種植,加強貝殼砂的開發利用.加強海岸帶綜合治理,科學利用岸線資源,實施破損岸線和沿海灘涂治理修復工程.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完善沿海生態防護林屏障,實施泥質海岸帶防護林封育試點,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植被原生態,恢復和增強生態服務功能,改善沿海生態環境,為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提供環境條件.
3.3防止海岸帶開發的“同質化”和“人工化”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全面啟動建設,實際上實現了區域內海岸帶“發展規劃”的全覆蓋.隨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的陸續實施,重化工項目向濱海集聚的趨勢明顯加快,交通運輸業、裝備制造業、原材料加工、鋼鐵等產業遍地開花,海洋產業同構、布局趨同和低質化等問題明顯.因此,必須從戰略高度做出規劃,防止開發混亂無序、開發的“同質化”和海岸帶的“人工化”.
3.4加強海岸帶綜合管理
目前對海岸帶管理實行的是分行業、分部門、分行政等級的管理模式,行業間發展矛盾重重,部門利益沖突加劇,加之海岸帶地理位置特征,各種自然系統循環交叉相互影響.針對海岸帶自然和社會發展的特點,必須建立一種更為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在行業管理、分行政等級管理的基礎上,由政府統一實施海岸帶的綜合管理,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建立包括綜合管理體制、組織結構、法律法規和資金來源等方面的綜合管理,以實現海岸帶的可持續利用.
作者:田家怡工作單位:濱州學院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 上一篇:司法局群眾路線實施方案2篇
- 下一篇:建筑工程管理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