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

時間:2022-05-29 02:41:43

導語:農業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

摘要:農業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及內容,更是體現新農村“新”的主要方面。在新農村建設中,不能以破壞農村自然環境與生態資源為代價,應立足于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基礎上。然而,一些農村地區為了追求短期利益,在農業生產、旅游開發中,過度的破壞環境與生態資源。對此,本文著重分析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特性,論述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意義,提出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農業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引言

自人類誕生以來,人類的所有活動與自然具有密切聯系。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持續增加,對于自然環境的改造與開發活動不斷增加,導致人類與自然環境出現矛盾。自新農村建設被提出以來,我國農業經濟得到顯著的增長,我國綜合實力也明顯得到提升。然而,在農業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出現了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等問題,各種生態資源枯竭、水污染等問題突顯,對農村人們生活造成影響。我國政府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已經將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上升到我國戰略層面上。可見,研究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意義十分重要。因此,本文提出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策略,進而促進兩者的協調發展。

1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特性

1.1相對性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具有約束性、相對性。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相當于各自參考值而言的,而參考值取決于人類的選擇,這個參考值會隨著時空變化的發展目標而變化,因此,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模式針對不同的戰略目標、空間、時間具有不同的理解。可見,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相對的。

1.2均衡性根據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這一問題,要從不同的視角去研究與認識,不應該片面的對某一個觀點進行過分強調,忽視其他觀點的價值與意義,應在不同觀點基礎上聽取其中的價值,進而促進兩者的協同發展。事實上,只有深入研究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特性,實現兩者之間發展的均衡性,才能夠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

1.3約束性農業經濟過程一定會對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要想實現兩者協調發展,需要對現有的生態環境、資源進行保護與衡量,這樣農業經濟發展就不應該超出生態環境所承受的范圍。生態資源出現枯竭、水污染現象,大都是農業經濟發展形成的,是農業經濟發展已經超出生態環境所承受的范圍造成的。從生態學視角來看,自然形態具有自身客觀發展規律,在新農村建設中,如果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約束性條件,會實現兩者協同發展。

2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意義

2.1促進新農村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為我國生活、生產提供豐富的物質,自然生活是任何生產的必要條件,是任何產品的必要材料。對于自然資源的保護,不能夠將其看成游離于正常經濟生活之外的活動,生態資源保護是存在于人們生活生產的全過程。生態環境保護是人們生產與生活中的重要環節,構建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再生產品循環生產模式,改變以往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生產污染形式,能夠進一步解決農業經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推進農業經濟生產良性發展,進而促進農業經濟得以快速、健康的保障。

2.2美化農村環境當前,人們已經意識到,生態環境問題為經濟、社會、政治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減少自然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能夠在增強農業經濟效益的同時,美化環境,為農村人們提供生態環境保障。良好的生活環境,不僅為人們提供豐富的資源,更為人們營造舒適的生存空間。一個良好的環境對農村人們具有多方面的影響,良好的環境會使人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使人們輕松、快樂的生活,消除人們壓抑、沉悶的心情;良好的自然環境不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污染因子,能夠促進人們身體健康。同時,優美的環境是吸引投資商的主要因素,進而實現新農村構建。

2.3增加農民經濟收入良好自然環境意味著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沒受污染的土壤等,而這些是農業經濟生成的必備條件。與此同時,為了協調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應避免過量使用農藥及化肥,為農作物成長的綠色環境。像這種高質量、綠色的農作物產品,通常情況下,會受到人們的一致青睞,價格也會隨之提升,進而提升農民經濟收入。此外,切實保護生態環境,拓展草地、林地面積,改善動植物生存環境,為農村經濟收入增長提供良好的契機。

3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策略

3.1根據生態環境評價機制構建農業經濟模式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應遵循生態規律,有效的運用自然資源,構建順應生物鏈規律及不同作物生長特點系統。要了解不同農業經濟生產特點與生態環境情況,因地制宜的開展農業產出活動,根據生態環境評價機制構建農村生產模式。改變單一農作物生產結構,根據農村土地特點進行農業區劃,優化農作物生產機構形式,增強生態系統能量轉化率;根據農業資源特性,構建立體結構資源開發,規避只顧生產產量忽視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構建農業生態系統立體養殖模式。立體養殖模式是對農業生態系統的立體空間充分運用,目的是構建動物、植物、微生物共存的生態系統。例如:高層種植區一般處于農用地邊緣,多種植植物,會減少太陽輻射能的轉換率;對于一些低種植植物,如花生、馬鈴薯等農作物,可以設置混種形式,進一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立體養殖模式從能量跟蹤到能量流出,整個過程呈現生態經濟的發展;改變單一農藥防止方法,優化農作物防治結構,在農業生產中盡可能的保護生態資源與環境,借助自然生物相互之間相克規律,構建避害生物鏈,增強農業生態系統內部防病害能力,規避化學手段破壞生態環境。

3.2加強各種污染源的控制要想保護農村森林資源、水土資源、濕地資源及多樣物種群,需要加大污染源的控制。推進清潔化生產。以先進的技術為依托,構建地檢測與生態檢測技術以及評估各種環境指標,通過環境檢測,設置農業生產與經營活動,被稱之為清潔化生產模式。清潔生產模式能夠從源頭消除農業生產對環境破壞問題,整頓農產品市場,落實禁用高殘留農藥規定。加強環保性飼料的運用,推行畜禽潔凈化養殖發展模式;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科技體系產業鏈,例如:秸稈等可以作為再生回收物品轉變為肥料,或者燃料投入到工業生產中,減少秸稈燃燒情況,美化農村環境,進而加強各種農業生產污染源的控制。

3.3開展農業生態信息模式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各行各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在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中,信息技術的運用實現兩者的持續發展。構建農業生態信息模式,是一個復雜的工程,所涉及的領域較多,每一個領域都存在農業、工業、環境、資源協調發展問題。因此,農業生態信息平臺,應具備信息交流能力,實現城鄉信息交流模式。信息交流模式是先進農業生態技術推廣的基礎,在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中,應加強農業信息網絡的構建。加強信息平臺的構建,相關部門能夠大量宣傳弘揚保護生活環境思想,提升社會公眾生態觀念與意識,進而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4結語

綜上所述,新農村建設應立足于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基礎上,不能以破壞農村自然環境與生態資源為代價。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應重視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對現有的生態環境、資源進行保護與衡量,構建再生產循環生產模式,提升利益環境資源、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促進農業經濟得以快速、健康的保障。

作者:喬波 單位:長山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