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研究
時間:2022-06-19 09:21:50
導語:林業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今世界,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在社會發展中,長期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粗放型增長模式使得我國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彰顯.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了黨的建設綱領,黨的十八大重要議程明確確立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關系著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分析現狀,資源緊缺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在社會發展的同時,必須建設生態文明,林業高校要做好生態文明教育.人人都應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環境的生態文明理念,提高建設生態文明的意識,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始終做好生態文明建設.現在直到生態環境問題嚴重了人們才意識到人類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重要性,實際是非常錯誤的,應該從根本上杜絕對生態的破壞.傳統的利用自然的觀念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毀滅性破壞已經很嚴重,甚至給人們帶來一定程度的懲罰.人們應該意識到需要調整思維方式,杜絕傳統對自然破壞的行為發生.因此,生態文明建設被提上日程,尤其是林業高校教育中生態文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我們要建立新的價值觀、資源觀和環境觀,建立人類與自然是和諧關系.我國地域面積廣大,幅員遼闊,在實施及普及生態文明觀思想過程中最先實踐的人群便是當下的高校學生.而做好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將生態文明思想貫穿到每個中國公民的頭腦當中,而這項復雜又龐大的工程所倚靠的主要途徑便是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生態文明教育的前導者與開拓者,林業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走在中國普通高等院校的最前列.針對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京林業大學、西南林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這六所國內林業高校做研究對象,研究林業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并將其吸收歸納出符合當代國情的生態文明教育模式,對推進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十八大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通過對高校學生,尤其是對林業高校的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將林業生態文明與工業、科技、生活緊密聯系,最終運用到社會生活當中.高校學生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從高校做好生態文明教育能夠更好更快的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真正實現生態文明戰略目標.
2林業高校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中取得的成果
2.1以高校校為依托,開展有針對性的生態教育課程
2011年秋北京林業大學首次開設生態文明課程作為全校公選課.并在與生態文明密切相關的專業中開展綠色科學研究,推進高校創造綠色科技,促進學術創新.高校教育科研資源豐富,應該充分利用,做好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工作.并積極開展生態文明相關課題的研究,以科技創新推進生態文明的進程,培養學生自覺形成生態文明觀.
2.2以專業為導向,開展有特色的生態教育教學活動
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不能真正的將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保護生態是每個地球公民的責任與義務.林業高校的大學生是努力開拓的踐行者及行動先鋒.學校應積極鼓勵學生在學生社團及大學生青年志愿者協會中廣泛開展生態文化活動,打破傳統的被動教育模式,增強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如森林日(南京林業大學學生社團)、愛鳥周(東北林業大學陽光志愿者協會)、自行車日(西南林業大學徒步協會)、綠色咨詢(北京林業大學師生)等有利于傳播生態文明教育思想的文化活動.這些生態活動的開展不僅使學生參與到關注自然保護自然地行列里,而且這些活動的展開都要走出校園,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社會宣傳和實踐,這也推動了社會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從主觀上影響廣大人民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隊伍中來.在定期開展的生態活動中,不同年級的學生依次參與進來,這也使得這些活動會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他們提出倡議并號召身邊的同學遵守生態文明公約、不斷完善活動體系,增加活動的參與性及教育性,達到一個良性的循環.
2.3以文化建設為平臺,積極搭建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注重校園生態文化建設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教育是教育界的先進,做好林業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能為其他的打好基礎.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態文化建設活動是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舉措.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是要實踐育人,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中能夠充分體驗生態文明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資源是異常豐富的,在課堂外充分利用教育資源,能夠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接受教育,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育,提高生態文明意識,養成生態文明的良好的行為習慣.以東北林業大學為例,該校以林科為優勢,以生態建設為平臺,攜手社會各界共同搭建了我國首家高校森林博物館———中國(哈爾濱)森林博物館,旨在“凝聚森林文化、傳承行業精神、彰顯生態平衡、耦合經濟社會”,長效發揮“收藏與積淀、教育與研究、展示與交流、文明與進步”的社會功能.在傳統教學的同時,利用博物館包羅萬象的館藏對全校乃至社會各界傳播生態文明的思想,進行潛移默化的生態文明教育.我國高校博物館,尤其是林業高校博物館,在發揮其教育育人功能之上更對于生態文明思想的廣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大力建設,推行其發展.
3林業高校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實施對策
現階段我國林業生態文明相關專業很欠缺,培養體系不完善.現在生態文明教育主要學科體系設置尚未健全,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還需要依托于相關學科的專業教育分別開展,培養體系不健全,缺乏專業的人才培養指導.然而,生態文明屬于復雜的交叉學科,涉及與哲學、倫理學、管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和生態保護、環境工程等自然科學,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師資力量必然會缺乏.高校應該統籌管理首先做好師資的培訓,建立建全生態文明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我國北京林業大學作為最高綠色學府,最早開設“生態文明”全校公共選修課程,其他學校也應該開設相應的課程.但是,仍沒有生態文明課程相關的教材,僅僅只有相關領域的參考書.在林業高校的課程設置上不能只局限在專業相關的學科中開設生態文明公選課,應該擴大教育范圍,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力度.高校可以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生態文明教育實施措施,如成立生態文明教育辦公室等.確保本校生態文明教育工作落到實處,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小覷的,加強實踐育人環節,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能夠使學生養成生態文明的行為習慣.要發掘日常校園生活中豐富的教育資源,科學的利用,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在實踐活動中能夠使大學生親身體驗,親自參與其中,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引導學生愛護環境,節約資源利用,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在教育教學中將生態文明與當今社會現狀緊密聯系,使學生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林業高校做好生態文明教育能夠在學生走出校園邁向社會時,心中始終存有生態文明的思想,并將良好的習慣、正確的方向傳播給更多的人,喚醒社會公眾的環保意識,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人的“生態德行”.把道德納入人與自然的關系之中,養成良好的“生態德性”,弘揚生態道德觀念,建設良好的生態文明.在林業高校教學中要幫助大學生樹立生態善惡的道德觀,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教育不完善,生態文明的發展還需要加快,林業高校作為生態文明教育的先進機構,要從各方面做起,創建生態文明教育模式.另外,林業高校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像師資和科研的優勢,在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高校條件,積極開展生態文明相關課題的研究,不斷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創新.進而推進生態文明的教育進程,并引導大學生參與其中,使大學生能夠切身感受高校生態文化創新對社會生態文明發展的推動作用,從而自覺形成生態文明觀.
高校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從自身踐行生態文明,進行言傳身教,這樣生態文明建設效率更高.高校應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引進人才,培養人才,為生態文明教育打好基礎.實際生態文明教育要全民參與,全民做好,在生態文明教育體系不健全的當下,可以先從林業高校做起,林業高校要做好模范帶頭作用.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并不是為了迎合時展的口號,他是時展的要求,社會穩步發展必須做好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體的努力做好生態文明教育,進行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冷慧 李鐵英 單位:東北林業大學
- 上一篇: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論文
- 下一篇:生態文明現狀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