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農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探討
時間:2022-08-07 04:02:38
導語:地區農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美麗新村的重要表現與建設內容,是新型農民應該具備的品質與素質,從省到當地市州非常重視彝族地區農民健康文明方式的養成,開展了各種各樣新生活的活動,取得了一些成效,不過要真正徹底改變彝族地區農民不良的生活方式面臨諸多的困境與問題。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與實踐為破解這些困境與問題帶來全新的思路與契機,注入了新的動力。因此從生態文明建設背景研討彝族地區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養成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與長遠價值。
1生活方式養成的相關性
1.1生活方式的養成。生態文明呼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改革的指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諸多的力量參與,需要考慮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社會建設、生態環境等都對公民健康文明方式的養成有影響,其中生態文明作為一種要求人類改變不文明行為的文明建設理念,對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呼喚更為強烈,指導更為直接管用。1.2生活方式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善是貫徹與發展生態文明的應有之義,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與途徑。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個宏大的概念,內涵與因子非常多,推動其建設的舉措也多,比如公民的文明素質提升,政治文明建設為其提供政治與制度保障,經濟建設為其提供物質基礎,文化建設為其提供智力支持與精神動力,社會建設為其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秩序與風氣等,其中每一個公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養成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日常途徑,能夠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觀念與行為要求外顯于公民的文明行為舉止。1.3共通性與不同性。從歸屬來說,兩者都是彝族地區新村建設的內容、任務和課題,都是新村建設的組成部分;從側重點來看,生態文明側重鄉村環境的建設,側重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側重社會層面村民的日常生活習俗習慣與方式的改變;從范疇大小來看,生態文明建設范圍大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養成。另外,從理念、項目與內容、平臺等方面來看還具有很多的相通相聯之處。
2影響彝族地區農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因子分析
2.1社會、環境與經濟層面。彝族地區處于相對落后的地區,現代社會的先進文化融入不夠,各種不良社會習俗與觀念,比如信奉香火等觀念引發其吸煙盛行的不良習氣,為其不良生活方式的固化延續提供了現實土壤。從自然環境來看,彝族地區地處大山深處,水資源極其缺乏,這可能是引發彝族農民衛生習慣很難徹底改善的一個重要原因。從經濟發展的層面來看,彝族地區農業不發達,工業落后,旅游尚處于發展之中,農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養成的物質基礎極其薄弱。2.2觀念與文化層面。地處大山深處的彝族地區,傳統的風俗習慣與觀念濃厚,現代觀念與文化落后,衣食住行、禮儀文明、婚喪嫁娶等進化顯得非常不夠;崇拜香火的習俗和觀念,導致了吸煙的惡習難改,吸毒問題屢禁不止。2.3管理層面。地處大山深處的彝族地區,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管理能力與發達地區相比,缺素現代化的管理能力,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養成推動不得力,具體方案執行落實力度不夠。
3取得的成績與問題
3.1取得的成績。以基礎建設為重心,生活條件切實改善,為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養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結合彝家新寨建設,大力實施“四通五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入資金800余萬元,對金河、平川等15個鄉鎮21個村677戶實施風貌打造;投入資金84.5萬元,改造阿薩鄉和平村和白烏鎮街道農村風貌;新建、改擴建鄉村公路48公里、便道60公里、水池120口。廣泛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家庭”“巾幗攜手齊行動,共建潔美新家園”“低碳家庭、時尚生活”等活動,彝區群眾生活環境和條件得到切實改善。彝族地區開展了以“新彝區、新風尚、新環境”為內容,結合“三下鄉”“法制宣傳月”等活動,開展生動活潑的宣傳教育,發放159余種、9.1萬余份科普資料,5000余份圖書,2000余冊教輔,以包幫扶為切入點,以“板凳”工程為牽引,深入開展“七進農村”活動,發放生活用具2400件套,捐贈牙膏、牙刷等生產生活用品134萬元,著力文明引導,改變隨地亂坐、不講衛生等生活習俗,破除“窮大方、薄養厚葬、高額婚價彩禮”等陳規陋習。通過這些措施,彝族地區農民生活方式的衣服、飲食、居住、婚姻、喪事、交往、衛生習慣等方面朝向更加文明化、現代化與健康化進步了很多。3.2存在的問題。環視目前彝族地區農民健康生活方式養成工作推進的現實場域,工作視域不開闊,大文明的理念融入不夠;工作項目拓展不夠,其中現代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力度、廣度與深度不夠;工作方式與平臺上,網絡平臺開發利用不夠,互聯網絡+生活方式的改變發展態勢發展不夠;社會環境、社會保障、社會各項基礎建設等還存在各種問題,與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養成還存在一些距離。
4完善生活方式的養成機制
4.1完善生活方式養成的理念。引領彝族地區農民生活方式契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取向,不斷完善彝族地區農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養成的理念,引領彝族地區農民生活方式不斷改進。理念關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養成的價值訴求。彝族地區務必要注重農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養成理念的構建,樹立大文明的理念,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養成中,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的原則,堅持科學化、系統化的理念,切實推動農民健康文明方式養成可持續化發展。4.2提升生活方式養成的內涵。主動回應生態文明建設的項目要求,不斷豐富拓展彝族地區農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養成的項目,提升其內涵。項目與內容關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養成的內涵與品質、境界高低。彝族地區務必要注重農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項目與內容的拓展與提升,重點以健康的生活習慣、科學的消費方式、全面的生活追求、合理的閑暇安排、衛生習慣、禮儀習慣、文明不浪費的婚喪嫁娶習慣等為主要項目,以現代公民文明素質為標準,以美麗新村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建設、核心價值觀的建設為契機,全力推動彝族地區農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養成的境界、內涵不斷提升與拓展。4.3構建生活方式養成的方案。開發利用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大方式,努力構建彝族地區農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復合型養成方案。良好習慣與方式的養成需要知識層面的認知、心理與情感層面的認同、行動層面的踐行來完成;方式與平臺關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養成的效果。因此,彝族地區推動農民健康文明方式的養成時,務必要圍繞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認知、認同、認可踐行來策劃各種方案,堅持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相結合,形成理論與實踐并舉的養成培育合力;堅持自主訓練與外在教育督導相結合,形成內外的養成培養合力,加大健康文明知識的學習,不斷豐富彝族地區農民的文明、衛生、現代禮儀知識;充分利用各種平臺,積極開展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養成訓練;堅持網上平臺與網下活動相結合,形成網絡與實體的養成培育合力,網絡上,遠程教育活動、專門的文明禮儀等視頻;網下通過各種形式,開展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社區活動、三下鄉活動、紅色教育、核心價值教育等平臺。4.4凈化生活方式養成的環境。加大經濟、社會建設的力度,全力夯實彝族地區農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養成的物質基礎,凈化生活方式養成所需的社會環境。環境與制度的保障供給關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養成的有力保障。彝族地區務必以文明、和諧、完全、健康、向上為基調,注重農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養成所需要的相應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的改善營造以及相關的制度規范的制約;針對彝族地區鄉村的特殊情況,結合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環境訴求與制度規范訴求,全力構建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諧有序法治的社會環境、團結溫馨與倫理道德濃厚的家庭環境,以此努力營造彝族地區農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政治、文化、思想、道德、文化環境。
作者:顏俊儒 鄒光發 單位:綿陽師范學院 四川省鹽源縣大河鄉政府
- 上一篇:漁業養殖增氧機的選購與使用
- 下一篇:農業機械技術推廣問題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