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羊生態養殖技術要點分析
時間:2022-10-09 09:20:01
導語:黑山羊生態養殖技術要點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黑山羊繁殖性能高、生長發育快,具有較高的蛋白質和較低的膽固醇,其肉質鮮美多汁,羊膻味較輕,符合現代人的健康飲食觀念,因此廣受市場歡迎。黑山羊生態養殖與黑山羊的喜歡運動的特性相一致,能更大程度地保證黑山羊健康的體制和鮮美的肉質。雖然黑山羊具有易養殖的特點,但優質高產的黑山羊生態養殖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養殖技術會影響黑山羊的產品和品質。本文就來探討黑山羊生態養殖的技術要點。
關鍵詞:黑山羊;生態養殖;技術要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飲食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現代人們更加重視健康的飲食結構和膳食的營養平衡,這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生態養殖業的發展。黑山羊具有較低的膽固醇含量,易飼養、易管理,市場行情友好,因此黑山羊在近幾年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部分飼草資源豐富的地區利用地區資源優勢發展生態黑山羊養殖,對黑山羊圈地散養,使其采食天然無公害的綠色植物,不僅降低了養殖成本,并且還有助于提高養殖產品,改善黑山羊的品質,為黑山羊養殖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空間。
1黑山羊特點
黑山羊是一種喜好運動的羊品種,具有抗病力強,耐寒、耐熱、耐粗飼,容易飼養,繁殖率較高的特點,因此很適合生態散養。黑山羊適合在0℃~40℃環境下生長,因此對溫度的要求不是很高,并且具有較高的環境適應性。黑山羊一般性成熟時間為3月齡,成熟較高,最佳適配年齡為6月齡,四季均可發情,因此四季可配種。每胎一般兩只,且繁殖較為穩定。黑山羊肉質本身較為緊實,研究表明增加黑山羊的運動量可使肉質更加緊實細膩、鮮美多汁,因此生態放養是黑山羊高質優產的重要途徑。根據黑山羊的特性,黑山羊可在我國較大范圍內進行生態養殖,但更適合南方氣候環境下養殖。部分北方地區黑山羊生態養殖因為氣候限制,需要圈養并采取保溫措施,南方梅雨季節也應該采用圈養。因此,建議黑山羊生態養殖以散養+圈養兩種方式,體現生態環保養殖的理念。
2黑山羊生態養殖技術
2.1雜交技術。黑山羊雜交是提升黑山羊品種的有效手段。為了提升黑山羊的綜合品質和體制,保證黑山羊有較強的適應性、免疫力和抵抗力,可采用二元、三元雜交的方式,將良種黑山羊與育肥羊良種進行雜交,培育出生產快、肉質好、飼料轉化率較高、適應性較強的黑山羊,提升黑山羊的經濟效益。2.2斷奶補飼技術。黑山羊斷奶期間羔羊生長迅速,母羊乳汁已無法滿足羔羊的正常生長,因此建議在斷奶前對羔羊補充營養物質。羔羊出生后一周開始誘食,2~4周開始喂食飼料,一般每只羔羊每天50~70g飼料,4~8周增加到100g,8~12周增加到200g,斷奶前為山羊育肥打好基礎。一般羔羊斷奶在13周左右,不要超過120d,否則會影響羔羊的出欄時間和母羊同一年的產胎數量[1]。2.3種草養殖技術。黑山羊生態養殖一定要保證牧草數量充足,為黑山羊自由采食提供充足的飼料,保證黑山羊的迅速生長。為此,建議在牧區采用種草技術,并合理安排牧草地的黑山羊數量,保證黑山羊的平均采食需求。種植的牧草主要有黃竹、玉米、甜高粱、黑麥草,可作為青貯飼料的調制原料。投放青儲飼料時建議對青貯飼料進行加工。青貯飼料加工長度一般為2~5cm,配合營養飼料混合使用,可增加青貯飼料的消化和吸收,提高飼料利用率,減少青貯飼料對于黑山羊腸胃的刺激,同時促進營養吸收,加快黑山羊的生長速度。2.4散養和圈養結合技術。散養可以增加黑山羊的運動量,提高黑山羊肉質,科學的舍養有助于疫病的防治,促進黑山羊的快速生長,因此建議黑山羊生態養殖或者能夠散養技術與圈養技術相結合。散養期間可適當的增加精飼料,保證黑山羊的育肥,提高黑山羊生態養殖的產量。一般,舍養在育肥階段,粗飼料與精飼料的比例為10∶1。也可以根據各地區的養殖條件在低溫期間或頻繁的雨季進行圈養。圈養期間必須保證圈舍的潔凈、干燥,定時清掃圈舍,定期消毒殺蟲,為黑山羊提供一個健康的養殖環境[2]。2.5防疫技術。黑山羊生態養殖也需要做好每年一次的防疫工作。防疫時間一般在每年的開春。母羊和羔羊需要按照規定的時間注射各種常見病的疫苗,防治疫病的發生。防疫工作包括對固定牧場以及圈舍的定期消毒殺蟲工作。
3結語
綜上所述,黑山羊生態養殖符合健康畜牧業發展的需求,并且黑山羊易飼養、易管理的特點為黑山羊的生態養殖奠定了基礎。科學地實施黑山羊生態養殖有助于提高黑山羊養殖的產量,改善山羊羊肉品質,從而提升山羊肉市場價格。因此,飼養人員要加強黑山羊生態養殖的科學化管理,并通過人工干預種植飼草,通過畜、草同步發展為黑山羊生態養殖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保證黑山羊生態養殖的長遠性。
參考文獻
[1]楊應彬,羅幫永,羅小平,羅朝梅,張毅.黑山羊生態養殖技術要點[J].現代農村科技,2019(6):43.
[2]鄒利.黑山羊的飼養管理要點[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7(3):69.
作者:覃小英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畜牧站
- 上一篇:斑鱖生態養殖模式分析
- 下一篇: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