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祿泉水魚養殖技術研究
時間:2022-03-08 09:46:52
導語:福祿泉水魚養殖技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泉水魚是我國西南三省常見的食用淡水魚,一般生長在山間小溪或者有泉水的地方。因其肉質鮮嫩,烹飪易入味,為美食者熱愛。樂山泉水魚質量上乘,營養豐富,市場占有率大,被譽為樂山地區的地理性產品,當地的樂山泉水魚養殖戶日漸增多。當地政府在培訓養殖技術的同時,也提供了不少的就業崗位。不僅增加了群眾收入,也為當地鄉村休閑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泉水魚;養殖;休閑游
樂山大渡河中的泉水魚,體形較小,外表無磷,肉質細膩,易于烹飪,是食用魚類中的上乘佳品。泉水魚的養殖技術較簡單易學,樂山市政府為發展當地泉水魚養殖業,組織專家對養殖戶從選塘、清塘到日常維護等進行培訓,不僅提高了養殖戶的養殖技術水平,保證了泉水魚的質量,還為發展大規模養殖奠定了技術基礎。
一、養殖技術
(一)魚塘修建
1.魚塘選址。魚塘要選擇在水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方。泉水魚屬淡水魚,多生長在陰涼幽靜之處。野生泉水魚多生長在山泉溪澗間,對水質要求較高,因此人工養殖泉水魚的魚塘環境也要類似于山泉溪澗,選擇靠近水源建塘,尤其是在河流、湖泊或水庫附近修建魚塘,方便魚塘定期換水。哪怕旱季缺水時,也可以保證換水方便,盡量避免在工廠附近修建魚塘。魚塘附近可以種植一些樹木,利于為池水和魚類提供更多的氧氣。2.修建魚塘。選擇好塘址后,就可以開始修建魚塘。首先,挖好魚塘的坑,用打夯機把魚塘底部壓實,使魚塘底部結實,有穩固的魚塘地基,有利于后期的魚塘建設。魚塘深度大約1米;其次,在魚塘底部鋪滿磚頭,封上水泥;最后,在排水口處安裝過濾網,避免后期魚塘排水時把魚放出去。為了防止外來物對魚群攻擊,可以在魚塘上方加設一層防護網。
(二)清塘消毒
1.清整魚塘。一是把魚塘內的魚捕撈干凈,把塘水放完后直接暴曬殺菌;二是把暴曬后的淤泥挖干凈;三是把塘底平整好,損壞的堤口、進水口、排水口要修整填補完整;四是把魚塘內的雜草清理干凈,以保證魚苗有良好的生長環境,提高魚苗的成活率。清整魚塘最好選擇在冬季進行。冬季魚塘荒廢,不耽誤魚生長,把水排干后可以經過長時間的暴曬,殺菌效果更好;也可以讓塘底土壤更加松軟,利于土壤中的有機物分解,增加魚塘中水的肥力,給魚類生長提供更多的營養。2.藥物清塘。經過暴曬的魚塘不足以徹底殺菌清塘,要做到徹底清塘,須采取藥物輔助。這些藥物可以殺死魚塘的微生物及魚體里的寄生蟲,改善水質,宜于魚苗成活。藥物清塘的時間比較講究,一般選擇在育苗下塘前的一周,常在晴天中午進行。常見的清塘藥物及方法有以下三種:(1)生石灰清塘。這是最常見的藥物清塘方法,一般分為干法和濕法清塘。干法清塘是指先將塘水排至5~10厘米深,然后在塘底四周均勻挖8~12個坑,把準備好的生石灰倒入坑中,用水把生石灰混合攪拌成石灰漿,向四周撒勻,魚塘邊和中心等位置均要撒勻。第二天,使用工具將塘底淤泥和石灰漿充分拌勻,利于清理淤泥中的病菌。一般情況下,1畝魚塘要用約60公斤生石灰。濕法清塘是將生石灰首先化成石灰漿,然后向整個魚塘潑灑石灰漿。這種清塘方法具有速度快、節省時間的特點。養殖戶為了節省時間,一般采用此方法清塘。濕法清塘,一般水深1米時1畝魚塘用135公斤生石灰。(2)漂白粉干法清塘。把漂白粉放在桶中加水溶解后,向整個魚塘均勻潑灑稀釋液,兩天后才能注入養魚的新水。一般采用此方法清塘是在放育苗前5天左右,每畝魚塘用漂白粉約5公斤。(3)生石灰和漂白粉混合清塘。主要采取生石灰:漂白粉為10∶1的比例混合,放水至1米深時,將配好的混合粉用水稀釋,每畝魚塘用量約70公斤混合粉。將稀釋后的混合液潑灑向整個魚塘,一周后才能放水養魚。為了安全起見,可以先用鰱魚測試水中的毒性,如果鰱魚放置水中一整夜后仍活動自如,便可以投放育苗養殖。
(三)調理水質
清理魚塘后,可以向魚塘注水。為了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投放魚苗前可以先在魚塘養殖部分水生物。這樣不僅可以給魚類生長提供充足的氧氣和飼料,還可以凈化水質,提高水的營養成分。魚塘中的植物覆蓋面積約占整個魚塘面積的25%,外來植物在投放種植前必須進行消殺,防止病菌傳播。魚塘中水的酸堿度過低,會增加魚類感染疾病的風險,也不利于水中植物的生長。魚類的排便、植物繁殖和飼料殘渣等,都會影響水的酸堿度值。為了維持魚塘水質酸堿度的穩定,需要定期更換魚塘水。換水時切不可全部更換,可更換魚塘水量的1/2或者1/3,避免魚類不適應新水的溫度而生病。
(四)選苗
魚苗主要是指魚卵孵化出來,經過一個生長周期的小魚。這個階段的魚苗可以直接投放到魚塘進行養殖,經過一個生長周期后便是夏花。在首次飼養泉水魚時,需要挑選魚苗種苗。在挑選魚苗時,要確保種苗的來源渠道是正規的。種苗可以在天然水域中采集成熟親體,并且現場進行人工授精成熟親體,從而獲得受精卵;也可以從正規魚種場直接購買,然后再自行將受精卵進行孵化。挑選魚苗的技巧,主要是觀察魚苗的體色。一般情況下,質量好的魚苗群體體色通透,體色一致,魚群中沒有白色的死苗,個體體色稍微發黃,外表無缺陷,活動輕快自然;劣質的魚苗體色發暗,群體體色不一致,花色苗居多,魚體表面不光滑、有污垢。將魚苗放在容器中,攪動容器中的水,質量好的魚苗會逆水游泳,劣質的魚苗只能順水漂流,甚至在容器底部掙扎。
(五)飼養方法
泉水魚通常在下池2天后即可適應新的環境。因此,第2天開始要對魚群進行馴食。魚類飼養方法有多種,其中采用最多的是黃豆飼養法。所謂黃豆飼養法,主要是用黃豆做原料,把黃豆加工成豆漿、豆餅等,投食給魚類的飼養方法。在投喂前,需要提前浸泡飼料,并且將飼料投放到遮陽網下方,方便魚苗吃食。投喂的頻率是每隔5個小時投放1次餌料,一般1天投喂2次。10天內的魚苗,投食量為每次每畝10公斤黃豆或者10公斤豆漿。培育期間應定期注入新水,確保魚塘的水質清晰。一般情況下,每隔4天加一次水,每次加水深約10cm,加水時一定要注意避免野生雜魚的混入。魚苗經過1個月的生長,可發育至夏花階段,這時可分塘養殖,夏花階段的魚苗投喂量要比魚苗期投喂量多1倍。夏花魚群的體積增大,水深需要注水至1米,方可滿足魚類的生長需要。在投喂期間,需要施肥補充魚群的營養。及時清除水面的垃圾和水底的肥料飼料殘渣,保持魚塘生態清潔,可有效預防魚類生病。
(六)日常維護
要定期巡視魚塘周圍的情況。巡視頻率一般為半天1次。每天觀察魚的吃食情況以及魚群的活動情況,并將巡檢情況做好記錄。記錄好魚類生長狀況、死魚情況以及所投喂餌料的重量等,為后續養殖打好基礎。另外,還要檢查魚塘進出水是否正常,定期對魚塘的水質和淤泥進行檢測,防止有害物質超標,影響魚類生長。及時更換魚塘的水,保持魚塘水的清潔,避免投食過多影響水的酸堿值而破壞魚類生長環境,要為魚群營造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魚塘周邊應常備應急藥物,出現突發情況可以及時應對,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魚塘周邊應建立防護措施,防止周邊動物捕食魚塘的魚類,造成損失。
(七)疾病防治
與在自然環境中野生的魚群有所不同,泉水魚在移養馴化過程中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出現疾病,因此泉水魚養殖主要以預防疾病為主,治療疾病為輔。在投魚苗前一定要做好魚塘消毒工作,避免魚塘淤泥的有害物質消殺不徹底造成育苗感染疾病,要給魚群創造一個有利的生長環境。在養殖過程中,誘發魚群生病的主要因素有魚塘環境和飼料成分。因此,要定期檢測魚塘的水質。水質檢測要準確,可以購買專業的檢測設備或者抽取水樣送檢監測站。在春季或者秋季,可定期對魚塘噴灑殺蟲藥,20天一個周期。為防止寄生蟲出現耐藥性,可以交替施用滅蟲精、敵百蟲等。一旦發現有異常活動現象,要及時把它們捕撈出塘,采取針對性措施,實行隔離養殖。魚類疾病可在隔離過程中請專業人士進行治療,避免魚塘魚群交叉感染,增加治療成本。
(八)捕撈出塘
泉水魚生長速度較緩慢,體型較小,一般重1~2斤,最大不超過8斤。當魚苗長至1斤以上,便視為成熟,可捕撈出塘售賣。可以使用漁網圍網或者使用地籠捕撈。魚類種類和大小不同,撈上來需要進行分類挑選。體重大小不達標的可以重新放回魚塘繼續養殖。撈魚后也要投放一定比例的魚苗,保證定期魚苗成熟量;也可以將魚塘分區域養殖,方便捕撈工作進行。
樂山地區的泉水魚聞名遐邇,其肉質鮮美,清爽不膩;無論采取哪種烹飪手法,都是一道美味。不少附近群眾專程去養殖場購買泉水魚;也有的人為了體驗釣魚的樂趣,親自去釣魚。當地政府在扶持養殖戶養殖泉水魚的同時,也大力發展樂山的鄉村休閑游。和其他旅游項目相結合,實現一條龍服務,為樂山地區的鄉村休閑游事業作出積極貢獻。在樂山地區發展釣魚項目,不僅方便了周邊地區的釣魚愛好者,也讓游客享受了釣魚樂趣。同時,當地政府還組織開展了廚藝培訓,讓不少的農民加入農家樂的隊伍。游客釣的魚可以就近去農家樂烹飪,方便游客及時吃到新鮮的魚肉。農家樂也可以發展民宿,為游客提供舒適的住宿環境,讓游客享受賓至如歸的感覺,進一步推進鄉村休閑游的發展。
三、結語
推動樂山地區發展泉水魚養殖業,是發展樂山地區鄉村休閑游的有效措施之一。不僅可以豐富延伸當地的產業鏈,還可以促進農民增收;不僅為不少的失業人群提供了工作機會,增加了收入,還為其他鄉村休閑游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為促進產業穩定發展,政府應在放手市場充分發展的同時,做好市場監管工作,避免市場秩序紊亂。充分調動養殖戶和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為當地鄉村休閑游發展起到積極推進作用,更快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鄒遠超,文正勇,岳興建,等.泉水魚的細胞遺傳學分析[J].動物學雜志,2016,51(1):7.
[2]李家樂,沈玉幫,蔣軍,等.安徽省黃山泉水魚養殖產業發展思考[J].中國水產,2021(10):4.
作者:楊春麗 鄧健
- 上一篇:新形勢下公路工程管理模式
- 下一篇:新農村建設環境與農業經濟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