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鄉村養殖業污染問題

時間:2022-09-07 05:01:50

導語:論鄉村養殖業污染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鄉村養殖業污染問題

養殖業不僅成為中國農村經濟中最活躍的增長點和主要的支柱產業,又是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和來源。自“十一五”規劃以來,養殖業有了跨越式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養殖業的集約化程度也越來越高,隨著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在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日益嚴重的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地影響了農村的可持續性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產和身體健康。

1農村養殖業現狀

以蛟河市農村養殖業統計為例,市畜禽存欄量中規模化、集約化的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約占總量的70%左右,非規模化、集約化養殖畜禽存欄量約占總量的30%左右。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場產生畜禽糞便中,其中70%的畜禽糞便用作農家肥,剩余部分在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附近露天堆放;非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場距離居民區較近,大量畜禽糞便沒有經過任何處理隨意堆放,有的甚至故意堆放在河流附近,隨雨水排入河流;畜禽散放混養、人畜混居情況還沒有解決好。這樣使得農村養殖業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養殖業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突出問題。

2畜禽養殖業污染環境的原理

畜禽糞便中含有大量的氮和磷的化合物,特別是飼料中的氨基酸不平衡、可利用養分低的情況下,含量更高。這些氮和磷進入土壤后,會轉化為硝酸鹽和磷酸鹽,含量過高會使土地失去生產價值,并且容易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水體富營養化后,蚊蠅及其它昆蟲大量孳生;糞便中因含有硫化氫、糞臭素(甲基吲哚)、脂肪族的醛類、硫醇、胺類和氨氣等,臭氣難聞,如果糞便排出后不能及時處理會使臭味增加擴散惡化環境,危害人畜的健康,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患病或隱性帶病的畜禽會排出多種致病菌和寄生蟲卵,如果不能作適當處理,不僅會造成大量蚊蟲孳生,而且還會成為傳染源,造成疫病傳播,直接危害畜禽生產和人體健康。

3畜禽養殖業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3.1畜禽規模化養殖發展迅速多年以來,中國傳統的畜牧業是以家庭分散養殖為主,畜禽產生的糞尿可通過周圍農田進行自然消化,形成了良性的生態平衡體系。隨著現代畜牧業的發展,畜禽飼養方式、經營方式的轉變,規模化的畜禽養殖場(戶)迅速發展,養殖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但畜禽糞尿等無害化處理出現諸多不完善的地方,已經或隨時會對人們生活和畜禽生產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3.2畜禽糞便資源不能夠得到充分利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思想觀念的改變,使得農牧脫節,最終導致了養殖業與種植業的分離,養殖者不種地,種地者不利用農家肥料,畜禽糞便及廢棄物沒有土地來消納,糞便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綜合利用,從而導致大量畜禽糞便、廢棄物被隨意堆放、丟棄,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3.3畜禽養殖場(戶)標準化進程緩慢現在中國農村養殖業的發展雖然正在逐步走向規范化標準化,但仍處于標準化初級階段,無害化處理設施設備還需完善,至今,畜禽所產生的糞便污水仍對周圍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產生較大影響,甚至直接威脅著城市集中飲用水源的安全。

4農村養殖業環境污染防治對策

4.1確定畜禽養殖場污染防治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4.1.1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養殖業環境污染整治目標,以控制畜禽養殖業排泄物排放量為主線,以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和節約型畜牧業為方向,通過過程控制與末端治理相結合,大力推廣雨污分流、干濕分離等清潔生產和生態養殖等排泄物治理技術,促進畜禽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現畜牧業的又快又好和可持續發展。另外著力搞好宣傳工作,形成人人行動起來,齊抓共管的局面。

4.1.2主要目標建立“禁養區”和“限養區”,并全面完成“禁養區”內養殖場的關停轉遷,“限養區”內散養畜禽存欄削減20%,完成存欄豬100頭以上、存欄牛20頭以上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排泄物治理,新建畜牧生態養殖示范區1個。同時,為降低飼養密集地區畜禽散養戶對環境的影響,市里應當成立一個畜禽糞便治理服務中心。

4.2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對策與建議

4.2.1對策

第一,強化領導,建立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長效機制。市里應成立農村畜禽糞便整治領導小組,負責監督和督導鄉鎮街做好農村畜禽糞便治理工作。鄉級政府是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責任主體,對轄區的環境質量負總責。為切實做好此項工作,市政府應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列入鄉鎮街政府年終考核評價體系,實行一票否決制,真正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

第二,增強意識,樹立科學發展養殖合理治污理念。養殖業的發展與疫病防治是息息相關的,養殖業向著規模化、集約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所以廣大養殖戶應該抓緊時機轉變理念科學發展養殖業,減少養殖對環境的污染,有力推進養殖業的科學發展。畜禽糞便是污染源,也是寶貴的自然資源,污染治理應以資源化利用為主導方向,使之進入資源循環鏈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而非傳統的“達標排放”思路。結合實際,積極推行經濟實用的堆肥技術工藝和高技術低成本的堆肥技術,對提高糞污治理效果至關重要。大力推廣農業廢棄物肥料化技術,限制化肥使用量,從環境保護和循環利用的角度立法,制定嚴格的強制性措施。

第三,合理規劃,進一步強化農村環境污染管理水平。全市各鄉鎮街要科學制定生態發展規劃,有計劃、有步驟整治禽畜養殖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確定禽畜養殖規模,科學指導養殖業合理規劃布局。要將農村的環境建設規劃與禽畜養殖業發展結合起來,科學劃定宜養區、禁養區、限養區等,改變人畜混居現象、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積極推廣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的建設模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將養殖業、沼氣工程和周邊的農田、魚塘等進行統一籌劃、系統安排,發展生態農業,帶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使養殖場糞污達標排放,實現禽畜糞便的資源化利用和環境治理雙重目標。

第四,加大力度,嚴厲打擊不按規定進行科學規劃整治的行為。要緊緊圍繞科學發展為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和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為新要求,加強組織領導,增進執法合力,加大督察督辦力度,推進信息公開,接受群眾監督,著力解決好畜禽養殖業給養殖業與群眾健康帶來的突出環境問題,要切實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堅持“執法從嚴,處罰從重”的原則,嚴查嚴管,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嚴懲環境違法行為。對地處禁養區內的禽畜養殖場要責令其限期搬遷。對未建禽畜糞便、廢水的綜合利用或無害化處理設施、設施不能正常運轉以及污水不能達標排放的禽畜養殖場,要提請政府進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要停產治理或關閉。對未采取措施致使儲存的禽畜廢棄物滲漏、溢流、散發惡臭對環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要責令限期整改,并依法處罰。

第五,加大融資渠道,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加強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積極主動與上級相關部門協調溝通,爭取中央、省、市的專項資金投入,重點解決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等問題。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農村環境保護,采用多種措施確保農村養殖業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到位。禽畜廢水做到了零排放,對這樣的排污達標企業要加大扶持力度,積極協調,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進行廣泛推廣,在蛟河市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第六,強化宣傳引導,增強群眾環保意識。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宣傳環境法律法規,引導農民群眾樹立生態文明發展觀念,要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教育營造保護環境的輿論氛圍,以此提升農民的環保意識,逐步引導農民改變養殖陋習,倡導科學、健康、文明的養殖方式,加強對村民、養殖企業的環境教育,提高農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樹立保護環境的良好社會風氣。開展環保知識和技能培訓,廣泛聽取農民對涉及自身利益的發展規劃和追求環境權利的訴求,尊重農民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維護好農民的權益。

4.2.2建議

4.2.2.1建立生態型養殖場遵循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的原理,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和現代技術,實行無廢物和無污染生產。將畜禽糞尿經過一系列的生物發酵處理,利用沼氣回收能源,沼渣和沼液還田,從而實現畜牧業內部的良性循環,達到畜牧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4.2.2.2實施達標排放對那些土地少、土地消納量小,又不具備沼氣設施的規模養殖場、戶,實行“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畜禽糞尿、廢棄物、養殖場污水等實行達標排放。相關部門要加大環境檢測力度,征收排污費。對限期治理不達標的、不治理污染的,除征收排污費外,政府應責令其轉產或停產。對新建、改建、擴建的規模化養殖場、戶,必須嚴格實行準入制度,對未通過環保評估的,決不允許開工建設。

4.2.2.3加強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病死動物及產品無害化處理既涉及到社會公共衛生,也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問題。加大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相關設備設施建設的投入,規范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是各級政府部門和畜牧獸醫工作者應當認真研究解決的問題。

4.2.2.4建立激勵機制建議政府建立規模養殖污染治理專項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的方法,鼓勵規模養殖戶投資養殖污染治理,對積極治理畜禽養殖污染的規模養殖場、戶,在養殖用地、信用貸款等方面給予優惠與扶持。

4.2.2.5加強宣傳培訓充分發揮畜牧職能部門的作用,定期開展養殖培訓班。一是指導養殖場、戶正確合理選用飼料。依據不同畜禽品種、不同生長階段、不同生產目的,采用不同的飼料,既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同時也減少過量攝入養分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二是指導養殖場、戶嚴格遵守國家獸藥管理相關規定,在養殖過程中嚴禁使用國家明令禁止、國際衛生組織禁止使用的所有藥物,嚴格用藥規程,控制畜禽用藥,確保畜產品安全,減少藥物殘留對環境的污染。三是大力宣傳牧業環保知識,增強全民尤其是養殖場、戶的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