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網站評價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12 08:47:00

導語:核心網站評價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核心網站評價分析論文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我國社會科學院系統的網站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的49個社會科學院(不含港澳臺)中已有36個建立了自己的網站或網頁(除中國社科院外,還包括省級社科院27個、副省級城市社科院4個、地級城市社科院4個)。這類網站都是由專門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國家事業單位主辦,屬于社會科學綜合研究型學術性網站。為了區別于其他的社會科學類網站,本文稱其為“社會科學核心網站”。這類網站在“互通社科信息、展示社科成果、交流學術觀點、普及科學知識、繁榮社會科學”方面都發揮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但從整體上看,無論在規模和內容上,還是在框架結構形式和視覺效果上,在質量方面尚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客觀地對這類網站進行評價研究,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于從中判斷相對實用或權威的網站,促進信息利用效率,了解各網站的優缺點,加強網站自身建設,提高網站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國內外網站評價研究概況

1.1網站評價指標研究

1.1.1國內學者對網站評價指標的研究

國內學者對網站評價指標的研究多集中在網站信息資源、網站設計和網站操作性三個方面。楊斌芳[1]在分析了國內有關網站評價研究的14篇論文(詳見表1)后得出了這一結論。

從楊斌芳的研究發現,表1所列的14篇文章中有13篇把網站內容的考察作為網站評價的主要方面。由此可見,對網站內容的評價是網站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楊斌芳的研究還發現,在上述14篇文章中有10篇把網頁設計作為網站評價指標之一單獨提出來,盡管有的評價研究只是具體針對信息內容而進行的,但在對內容進行評價的同時也涉及網頁設計的評價。

表1國內網站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比較編號作者及論文題目評價指標

*

1.1.2國外學者對網站評價指標的研究[2]

國外學者對網站評價指標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信息內容、網站設計和信息的獲取方式三個方面。這與國內學者對網站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情況相似。

如JoanOrmondroyd等人[3]認為,對網站信息資源的評價指標可以借鑒印刷型資料的評價標準,并由此提出兩類評價指標:基本評價指標和內容評價指標。

又如,JimKapoun[4]則對網站信息資源提出五項評價指標:準確性、客觀性、權威性、時效性以及覆蓋面,這和JoanOrmondroyd等人的研究中所提出的內容評價體系相似。

再如,JudithEdwards[5]提出網站評價的三項指標:一是可獲取性,主要是指為獲取信息提供的網站內部環境建設狀況,如網站打開時間和下載速度等;二是質量,主要指網站資源來源的性質、準確性和客觀性等方面;三是易用性,是指在獲取信息過程中具體操作的簡易程度,如網站的易瀏覽性與可檢索性,以及網頁設計的特色等方面。

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RobertHarris[6]則提出了八項指標來評價信息資源:(1)有無質量控制的證據(即信息的權威性);(2)讀者對象和目的;(3)時間性、合理性;(4)有無令人懷疑的跡象(如不實之辭、觀點矛盾等);(5)客觀性;(6)作者的觀點是受到控制還是得到自由表達;(7)世界觀;(8)引證或書目等。其中主要涉及對網站信息內容的評價。

DavidStoker和AlisonCooke[7]也提出8項網絡信息資源評價指標:(1)權威性;(2)信息來源;(3)范圍和論述(包括目的、學科范圍、讀者對象、修訂方法、時效性及準確性等);(4)文本格式;(5)信息組織方式;(6)技術因素;(7)價格和獲取性;(8)用戶支持系統。這8項評價指標比RobertHarris教授提出的評價指標涉及面更廣,不但包括了信息內容的評價、信息獲取方式的評價,而且還包括網站技術性的評價。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學者提出的網站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信息內容、網站設計和信息獲取方式(可操作性)三個方面。筆者認為,其中的信息獲取方式(可操作性)說到底屬網站設計問題。實際上,這里所說的網站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信息內容、網站設計兩大指標。

1.2網站評價方法研究

目前有關網站評價的方法很多,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有不同的評價方法分類。

1.2.1主觀評價法和客觀評價法[8]

(1)主觀評價法。主觀評價法是由國內外許多研究者就網站的評價標準進行了深入研究后提出的評價方法。主觀評價標準因網站的性質和需求不同而不同,也因評判人而異。主觀評價的方法主要有三種途徑:

一是從形式角度考察網站。主要是從網站的界面和結構,包括對網站可訪問性、幫助信息的質量和使用技術的恰當性三個方面去考察。

二是從穩定性的角度考察網站。互聯網是一個動態的社會,網站資源隨時在創建、移動和消失之中,資源能否長期保存是一個重要因素。

三是從網站內容角度考察網站。從內容角度對網站進行判斷,主要考慮可靠性、權威性、唯一性和完整性四個方面。對網站內容進行評價是使用最為普遍,也是最為重要的方法。

網站內容主觀評價法是由評價者根據需要做出判斷,應用廣泛是最大的長處,但缺乏比較標準和量化的評價方法。

(2)客觀評價法。從客觀角度對網站進行評價的方法稱為客觀評價方法。主要有三個途徑:

一是利用自動搜集或整理網站信息搜索引擎提供的結果來評價網站。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使用方便快捷,缺點是標準比較單一,所得結果有偏頗之嫌。

二是利用某些組織機構對網站的評價結果來評價網站。這種方法質量較為可靠,給出的評價信息也較為深入,但缺點是評價范圍有限。

三是通過搜索引擎的專設指令或者通過軟件由瀏覽者自己對網站進行測試評價(軟件實時測試法)。這種利用軟件實時測試的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從技術指標上對網站進行評價,因而所得的評價結果客觀而公允,但缺點是無法對內容進行深入地考察。

客觀方法的通病也是忽視對內容質量的判斷。目前有影響的網站評價工作之所以主要針對商業等非學術性網站,就是因為非學術網站的客觀指標比主觀指標更能說服人。但是這些客觀指標對學術領域并不完全適用,因為學術性網站更需要使用主觀指標來加以衡量。

1.2.2定性評價法和定量評價法

(1)定性評價法。所謂定性評價法就是依靠人的觀察分析能力,借助經驗判斷,應用邏輯思維的方法,從網站的質的角度出發來分析網站的特征,其分析過程與結論是用文字描述來表達。定性評價法一般是根據評價網站的目的和服務對象的需求,確定相關評價標準或指標體系,主要由定性標準或指標組成,大多未設置相應的權重,也不涉及具體的數量或數值關系。

(2)定量評價法。所謂定量評價法就是依據數學和交叉學科的理論,用數學模型分析方法,從量的角度來分析研究網站的本質特征和運動變化規律的方法,其分析過程與結論是用數學語言來描述和表達的。

中國互聯網信息發展中心(CNNIC)采用網上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每年兩度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的調查工作,就是通過定量法評價網站的做法之一。蔣穎[9]在《英特網學術資源評價:標準與方法》一文中說,1998年以前的定量化研究方法就是“通過統計訪問次數或簡單的問卷調查等方式,選出熱門站點”,這種定量化的研究方法是網站評價的十分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還不夠成熟,需要繼續發展和完善。繼而指出“定量方法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系統、客觀、規范宏大的數量分析方法,結果更加直觀、具體,是評價網上信息的發展方向”。穆肅[10]曾選用一種讓教學網站用戶填寫Web評價分析量表的問卷調查的方法(簡稱Web-MAC法,WebsitesMotivationalAnalysisChecklist)對教學網站的有效性進行了評價。唐舸認為網站評價的定量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專門的統計軟件、手工統計和網上問卷調查”等三種方式。[11]

筆者認為,定量評價在一定程上克服了定性評價的主觀性、價值偏向性,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系統、客觀、規范的數量分析方法,定量評價需要確定數學模型或計算方法,具有方便、快速、客觀公正、評價范圍廣等特點,但不管是定性評價法,還是定量評價法,如果只是單獨使用其中一種,都是無法很好地對網站進行全面的評價的。因此,如何把這兩種方法有效結合起來運用于網站評價是當前網站評價研究的重要課題。

1.2.3基于IA理論的網站評價方法

IA是英文InformationArchitecture的縮寫,最初由美國建筑師沃爾曼(RichardSaulWurman)于1975年提出,其目的是通過創建信息結構或地圖的形式,使信息的復雜繁瑣變得簡單明晰,便于用戶迅捷使用。[12]

我國學術界對于InformationArchitecture(IA)一詞的譯名并沒有定論,有多種譯法:[13]“信息空間構建”、“信息構筑體系”、“信息建筑學”、“信息構建”。此外,還有“信息結構學”、“信息體系”、“信息體系結構”、“信息構筑”幾種譯法。

上述譯法中,周曉英譯的“信息構建”一詞得到了比較廣泛的認可。近3年來,國內許多學者把IA譯為信息構建,紛紛對IA(信息構建)的內容和含義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而且有些學者把它應用到情報學研究和網站建設與評價上。如甘利人等人就基于IA的基本內容構建一套IA網站評價指標體系(含組織系統、標識系統、導航系統和檢索系統),并以此對我國的萬方、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中國期刊網和重慶維普四大數據庫網站的IA進行應用性考察與分析評價。[14]又如,杜佳、朱慶華從IA的核心內容即信息組織、導航、檢索和標識等方面來探討網站的評價問題,并以南京大學的網站為例進行實證分析。[15]

從甘利人、杜佳等人的研究和實證分析可以看出,基于IA(信息構建)理論設定的網站評價指標都是集中體現在網站的“組織系統、標識系統、導航系統和檢索系統”的設計上,而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子——網站信息資源的深入評價。筆者認為,如果對一個網站進行綜合評價,僅限于網站設計,或僅限于網站內容都是不全面的。

1.3目前網站評價研究的不足

從國內外的網站評價研究中發現,雖然提出具體的評價方法不少,但網站的評價指標因網站的目標不同也不同,有的側重于技術指標的測評,有的側重于信息內容評價,有的側重于客戶滿意度的評價。如對商業核心網站,側重于實現經濟價值這一指標;對學術網站,側重于教育、科研、學術這一指標。就評價方法而言,有的側重定性法,有的側重定量法。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適合各種類型網站的統一而權威的標準或指標體系。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操作性差。盡管網站評價者建立了各種評價指標體系,但是由于這些評價指標大多沒有提出具體的操作性程序,主觀人為性較強,不同的評判者即使選用同一套評價標準,其結果可能也會不同。

(2)通用性差。目前的網站評價研究多為針對某一類型的網站(如政府性網站、教育性網站、商業網站等),或針對某一指標進行評價(如網絡信息資源、系統設計等),這樣建立起來的評價指標體系雖具一定的針對性,但因此而通用性較差。

(3)指標過于籠統。有些網站評價提出的指標過于籠統,沒有相應的評價項目來支撐。例如,有些網站評價指標的研究中都提到網站的設計或信息內容,但并沒有對所涉及的因素進行深入的研究。

(4)至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對社會科學核心網站(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的網站)進行評價的先例,也未見到關于社會科學核心網站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文章。

2社會科學核心網站的特點與評價原則

社會科學是以人和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一個多學科領域的總稱。社會科學知識體系是眾多學科的知識群。社會科學的任務是揭示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科學闡明各種社會現象,正確指導社會實踐、組織社會活動,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綜合性科學。正因為如此,社會科學具有正確導向功能、管理功能、科學決策功能、咨詢預見功能、思想文化功能、參與解決復雜重大問題功能,[16]具有知識廣泛、發展易變、認定長期、應用低償、評價權威等特性。[17]

網站是在全球網絡化環境下產生的無比巨大的信息載體。社會科學核心網站是社會科學綜合類網站,與其他類型網站相比,社會科學類網站的信息內容有不同的特性。例如,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類網站相比,社會科學類網站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導向性、社會性和歷史性;與一般的商業性網站相比,社會科學類網站具有學術性和教育性,等等。

因此,筆者認為在評價社會科學核心網站時,既要考慮網站的普遍性,又要考慮網站的特殊性;既要考慮網站的框架形式、系統設計,更要考慮網站的信息內容和網站管理等方面;在研究構建社會科學核心網站的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時,應遵循以下三大原則。

2.1內容質量第一的原則

網站形式是為網站內容服務的,建立網站的目的是為使網站用戶獲得優質信息資源,有利于社會、個人的健康發展和文明進步。因此,在設定網站評價指標體系時,指標權重應該向內容質量傾斜,體現內容質量第一的原則。如果一個社會科學類網站,它的網站形式設計都很好,但內容卻是非常不健康,比如信息垃圾成堆、“黃、賭、毒”泛濫什么的,結果將不堪設想。

2.2指標全面合理的原則

首先,網站評價指標構建的內容要全面,既包括網站設計、信息資源,又要體現網站管理是否到位,因為只有全面的指標才能構成有機的整體。其次,設定的指標體系要體現網站本身的特點,評價指標既能簡化那些反映復雜現象的信息,又能反映系統的個別特征。再者,指標體系應有層次結構,指標選擇與層次劃分要符合邏輯,每個指標應有明確的含義和目標導向,各指標之間應互相聯系、互為補充。

3社會科學核心網站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從上述網站評價三大原則出發,筆者以國內外學者網站評價研究成果為基礎,結合社會科學類網站的特點,構建出把內容質量、系統設計、網站管理作為第一級指標的社會科學核心網站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2),以此作為社會科學核心網站的評價標準。本評價指標體系采用三層指標結構方式,各級指標設有權重,可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

3.1內容質量指標

3.1.1科學性

一般認為,科學是反映客觀世界(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本質聯系及其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它具有客觀性、真理性和系統性,是真的知識體系。基于這種認識,考察內容的科學性應主要考慮以下五個指標:一是思想性(主題明確,內容積極、健康向上等);二是宣教性(普及社科知識、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和政策等);三是學術性(交流學術觀點、報道科研動態等);四是客觀性(信息內容符合正確的道理和標準);五是準確性(語義表述清晰、語法或拼寫無誤,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無廣告色彩等)。

3.1.2全面性

網站內容能全面系統反映主辦單位的歷史和現狀,并突出科學研究方向和重點。信息資源能夠全面表達一個主題觀點的特性,信息資源收錄范圍能涵蓋整個網絡信息資源的相關思想和事實,除中文信息資源外,還有外文信息資源,能標明信息資源來源和引用文獻的出處。考察內容的全面性應主要考慮以下二個指標:[18]一是廣度(覆蓋的主題領域廣,信息資源類型豐富)。主要是指整個網站所涵蓋的信息資源類型、學科覆蓋范圍、重要數據庫資源收錄年限、適用用戶范圍以及互聯網上相關資源的導航鏈接情況等。二是深度(提供的信息資源垂直度深,原始信息資源多少)。主要從一般性欄目所含信息的具體與詳細的程度、數據庫等電子資源能否滿足用戶需求,以及全文、圖片、聲像等一次文獻信息含量等方面進行評價。

3.1.3權威性

具有威望和知名度的人提供的信息越多,或網站具有深度或前瞻性的文章越多,網站就越有權威性。因此,內容是否可靠、可信,反映信息資源的影響程度,著者可否清晰識別,作者或信息提供者在本專業領域是否有權威等是考慮網站權威性的重要方面。具體應考慮以下三個指標:一是信息源聲望(信息資源是否有較強的背景,學術信息資源是否有知名的專家、學者支持等);二是可靠與可信度(信息資源可否驗證出處、可否與作者聯系、版權問題是否清楚等);三是影響度(被其他網站或媒體摘引與推薦)。

3.1.4獨特性

網站信息資源具有獨有的特征,它反映的本網站信息資源與其他網站信息資源的區別。考察內容的獨特性應主要考慮以下二個指標:一是個性化(信息內容是否具有自己的個性特色);二是內容獨有性(有在別的網站中無法獲得的信息資源等,如網站主辦單位自我開發研制的具地方特色的數據庫等)。

3.1.5新穎性

信息資源的時效性越強,對信息用戶的吸引力越大。新穎性是指信息資源的更新速度快、周期短,充分體現互聯網的開放、動態特性,保持網站旺盛生命力。考察內容的新穎性,應主要考慮信息更新的周期長短(信息資源是否定期更新、是否標明更新日期等)。

3.2系統設計指標

系統設計是指網站的分類系統(框架結構)、導航系統、搜索系統、標識系統的設計。這里利用IA(信息構建)理論的研究成果,構建本系統設計指標。[19]

3.2.1分類系統

分類系統就是將所有無序的信息塊組織起來,并建立彼此之間的聯系。信息建筑師致力于最具邏輯性的方式組織信息,從而創建一種等級結構,使用戶可以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考察分類系統應主要考慮合理性和層次的豐富性。所謂合理性是指分類結構是否科學和清晰,是否符合主辦單位的實際,是否能讓用戶理解;所謂層次的豐富性是指分類體系的層次是否能有助于用戶的多層選擇。

3.2.2導航系統

導航系統就是為用戶在新環境下快速定位提供幫助的系統。用戶可從導航系統中獲取視覺線索和用于網站內定位的圖形標識。導航系統具體分為全局導航、局部導航、語境導航和補充導航四個方面。

(1)全局導航。主要是對全網站內容進行導航。它可以讓用戶按層次瀏覽各個內容領域,并進入搜索工具以及補充瀏覽工具。考察全局導航應主要考慮全面性(導航網站內容的覆蓋程度)、位置的一致性(全局導航在各個網頁中是否處于同一位置)、位置指示符完整性(每個網頁都有全局導航位置指示符)。

(2)局部導航。主要是讓用戶在本網站某單個內容領域里按層次瀏覽。考察局部導航應主要考慮全面性(導航該欄目內容的覆蓋程度)、位置的一致性(某個欄目中,局部導航的位置是否在其子頁面處于同一位置)、位置指示符完整性(某個欄目的子頁面中是否都有位置指示符)。

(3)語境導航。主要是讓用戶瀏覽上下文之間相關的內容。考察語境導航應主要考慮內容的豐富性(是否能夠給用戶提供較多的參鏈接和參考內容)。

(4)補充導航。主要是讓用戶以網站地圖的方式縱覽整個網站。考察補充導航應主要考慮內容的全面性(導航的內容是否覆蓋整個網站的內容)、與其他導航的一致性(補充導航中的各項內容是否與全局導航、局部導航等所有級別的欄目內容相一致)

3.2.3搜索系統

搜索系統與導航系統互為補充,以便更好地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搜索系統通過為用戶提供搜索入口,使用戶可以快速地找到網站中是否包含了自己要尋找的信息。考察搜索系統應主要考慮以下五個指標。

(1)檢索方式的多樣性。能否提供多種檢索方式以供不同的用戶使用,如簡單檢索、高級檢索、分類檢索等。

(2)限定條件的豐富性。能否提供多種檢索條件方便用戶選擇。

(3)搜索結果頁的元素的豐富性。返回的檢索結果頁面能否為用戶進一步的選擇提供參考。

(4)幫助的實用性。檢索幫助的內容是否能夠讓用戶掌握該網站的檢索方法。

(5)搜索建議可用性。能否對用戶改善檢索行為提供幫助。

3.2.4標識系統

標識系統是向用戶展示組織和導航系統的手段。網站中的標識主要包括以導航系統、索引項、鏈接、標題的標識和圖標標識體系。

考察標識系統應主要考慮可理解性(標識所表達的內容能否讓用戶理解)、準確性(標識能否準確地反映其所指的內容)、一致性(整個網站中表達同一內容所使用的標識是否保持一致)。

3.3網站管理指標

網站建設是整個數字化建設的一部分,要堅持“管理、技術、數據(信息資源)”一起抓,樹立“管理是基礎,技術是保障、數據是關鍵”的觀念。建設一個網站,設備和技術是容易做到的,難的是管理和數據,必須明白這個道理。筆者認為,要辦好一個網站要像辦好一份報紙、一份雜志一樣,去管理好網站。

考察網站管理水平應主要考慮以下三個指標:

(1)管理規范性。考慮是否有嚴格管理制度,是否有適量的計算機技術人員、信息管理和編輯工作人員。

(2)安全穩定性。考慮是否對信息資源和系統安全進行有效管理,防止黑客、病毒入侵,保證信息資源穩定,如數據庫系統服務穩定等。

(3)更新的經常性。主要考慮是否對信息資源添加更新、網頁設計版面修改添加和Web技術的更新等。

4社會科學核心網站評價分值的計算方法

社會科學核心網站評價的分值(總得分),可根據數學公式來計算,其中S為網站總得分,為求和,n為第三級指標的個數(本指標體系設有39個),為第三級指標單項評分,為第三級指標單項占總權重比。網站評價的總分值計算和測定,具體可按以下三個步驟操作:

第一步,求第三級指標單項占總權重比。

第二步,求第三級指標單項評分。

可利用專家評價法、問卷評價法或其他方法進行打分:

專家評價法就是邀請有關方面的專家若干人(一般不少于7-11人,具體由評價主辦單位確定)組成專家小組。由專家組成員按網站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2)的要求,以無記名打分方式分別給39項三級指標打分(滿分為100分)。把專家對某項指標打的分相加,再求得的算術平均值就是對該項指標的評分()。

問卷評價法就是選擇不同類型的網站用戶代表,如社科研究人員、社科教學人員、黨政部門的實際工作者或其他人員等,向他們進行問卷調查(根據表2的指標要求設計問卷)。所選對象要注意代表性。收回的有效答卷應不少于100份(發放問卷數量具體由評價主辦單位確定)。由被訪問人員在問卷上分別給被評價網站打分。求各項三級指標的評分方法和上述的專家評價法一樣。

第三步,計算總得分和劃分網站等級。

不管是采用專家評價法,還是問卷評價法,只要將39項指標的評分分別乘以對應總權重比(),便可求得各項指標的得分。然后把求得的各項指標得分相加,結果就是被評價網站的總得分(S)。

按總得分在80-100分的為優秀,在70-79分的為良好,在60-69分的為中等,60分以下的為較差網站的評分等級標準,確定被評價網站的最終等級。

【參考文獻】

1楊斌芳.我國大學網站色彩評價研究.CNKI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4

2同1

3OrmondroydJ,etc.HowtoCriticallyAnalyzeInformationSources.ell.Edu/okuref/reseatch/skill26.html

4KapounJ.FiveCriteriaforEvaluatingWebPages.ell.edu/okuref/weberit.html

5EdwardJ.TheGood,theBadandtheUseless:EvaluatingInternetResources.www.ucl.ac.uk/library

6HarrisRobert.EvaluationInternetResearchSources.www.sccu.edu/faeulty/R-Harris/evalu&it.html

7DavidStoker,CookeA.EvaluationofNetworkedInformationSources.[2000-05-21].omni.ac.uk/agec/essen.html

8蔣永新.學術網站評價方法述評.圖書館雜志,2001(5)

9蔣穎.英特網學術資源評價:標準與方法.情報學報,1998(11)

10穆肅.關于教學網站的有效性評價.電化教育研究,1001(1)

11同20

12周曉英.信息構建——情報學研究的新特點.情報資料工作,2002(5)

13代玉美,劉元芳.我國IA(信息構建)研究綜述.情報資料工作,2005(2)

14甘利人,鄭小芳,束乾倩.我國四大數據庫網站IA評價研究.圖書情報工作,2004(8)

15杜佳,朱慶華.信息構建在網站評價中的應用——以南京大學為例.情報資料工作,2004(6)

16梁景時.社會科學的作用與功能.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1)

17曹鋼.從社會科學的特點出發,推動社會科學的發展.陜西省行政學院學報,2002(4)

18張會田.圖書館網站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圖書情報知識,2005(5)

19同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