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
時間:2022-05-29 11:40:00
導語: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幾年來,雞冠區非農產業發展對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農民非農產業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民外出打工收入、本地鄉鎮企業工資收入和農村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這三種收入途徑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緊密相聯。其中鄉鎮企業發展和農村家庭經營二、三產業代表了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而以勞務輸出為主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是農民奔"錢途"的最有效途徑。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農業勞動力轉移對農民收入增長主要有著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轉移勞動力獲得的較高收入,直接推動了農民收入的增長,提高了農村勞動力的平均收入水平;二是農業勞動力的轉移,降低了農業勞動力總量的增長速度,甚至直接減少了農業勞動力的總量,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間接地推動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因此,摸清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研究當前持續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工作。
一、基本現狀
通過千戶農民外出務工情況調查分析,我區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1、打工地點主要以市內及周邊縣市為主。調查表明,全區共有31736名勞動力。有10583個外出打工者,其中有8694人對打工地點進行了詳細答述:在本市內打工人員有8357名,占回答問題的外出打工人數的96.12%。其中又以聚集在市域中心的打工人員為最多,有3594人,占市內及周邊縣市打工人數的41.34%;到市區外打工的人數較少,所占比重不大,僅占4.13%。從調查結果看,打工人數足跡所到之處有13個省市區,但打工人數在30個人以上的省市區共有五個,其中去北京打工的人最多,有123人;其次是山東,有79人;廣州64人、大連55人、綏芬河38人。
2、打工時間較短。外出打工人員中83.17%的打工人員打工時間在3個月以上。其中41.65%的人打工時間在3個月以上至6個月間,23.20%的人打工時間在6個月以上至9個月間,18.32%的人打工時問在9個月以上至12個月間,其余的人干著3個月以下的零工。
3、打工從事的行業雖分布較廣但以簡單勞動為主。在所從事的十多個行業中,農民工從事的行業主要以缺乏技術性的簡單勞動為主。選擇回答所從事行業的8694名打工人員中,從事建筑業的人員有2514人,占回答問題人數的28.92%,從事以"釣魚"等為主的其他行業的人員共有1321人,占15.19%,社會服務業的人員1133人,占13.03%,從事交通業人員949人,占10.92%,從事其余行業中從事工業887人,從事餐飲業824人,從事農業806人,而需勞動力潛力較大的諸如家庭服務等行業打工人員更少。
4、打工人員的勞動報酬是農戶家庭的主要收入。8694名打工人員回答了收入水平問題:有33.41%的打工人員平均每月的打工收入在400-500元間,打工收入300-400元間的占27.09%;500元以上占25.74%;其余打工人員的月均收入在300元以下,占13.76%。從調查結果看,打工所得的勞動報酬在農戶家庭收入中占較大的比重:39.7%的打工者其勞動報酬占家庭總收入的一半,34.28%的打工者其勞動報酬占家庭總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
二、存在問題
調查表明,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有效地緩解了農村部分勞動力就業壓力,對家鄉經濟建設和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條件以及對務工地區的經濟建設都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從農村勞動力供求兩方面和外出環境看,農村勞動力轉移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農村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壓力依然很大,并且在短期內難以緩解。我區所轄兩鄉屬市域近郊鄉,都面臨著人多地少的矛盾,加之近幾年,"退耕還林"工程及小城鎮建設的全面實施,農田被大量的征用,使農村生產了更多的剩余勞動力,同時隨著農村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農業產業逐步升級,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得到了較快速度的提高,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數量相對減少,而農村新增勞動力不斷擴大,使農村勞動力供應增加的速度超過農村勞動力需求的增長速度,從而使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存在。
二是勞動力的自身素質難以適應用工單位的需求。農村勞動力無論是"離土不離鄉"的本地就業,還是"背井離鄉"的外出就業,都受到文化素質的影響,文化程度高低與勞動者對新事物、新知識的接受能力、適應能力有直接關系,這也是農村勞動力就業不充分的潛在原因。我國已加入WTO,要提高本地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必須要有較高素質的產業勞動者,這對農村勞動力的素質要求相應提高,而眼下我區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據對千戶農民的調查,8694個打工人員中,6260個人的文化水平在初中及初中以下,占打工人數的72%,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人員有940人,占打工人數的10.81%,受過專業培訓的外出勞功力更是寥寥無幾。顯然,這一狀況與經濟發展的市場環境和市場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是極不相適應的。
三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環境較差,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在我區農村結構中,第二、三產業不夠發達,鄉鎮企業規模不大、效益不高,農村非農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十分有限。農村城鎮化建設進程相對緩慢,水平較低,使農村剩余勞動力難以實現就地轉移。而在城市中,一些用普工的行業中所實行的一些用工條件、工資福利待遇等方面違反國家有關法律,侵害農民正常權益的事情時常發生,在一定程度上限止了農民進城務工。加上近年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下崗職工數量較多,使農民到城市就業的機會減少,這些原因使農民外出務工環境條件不容樂觀。
四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在被調查的外出務工人員中,有七千余人選擇了六種務工方式:其中76%的人員是親戚朋友介紹,11%的人員自己尋找外出打工的機會,4%的人員是老板招工出去,只有1.2%的人員是政府、集體組織出去。還有一部人員由公司招工或民間中介組織介紹出去。就業難度大、務工時間不穩定,又缺乏組織管理,使部分民工生活困難、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同時偷生、超生等違犯計劃生育政策的事時有發生。對農業生產也有很大的影響,如家庭壯勞力外出后耕地田間管理跟不上,農村興修水利、道路維修等公益事情缺乏勞力。
三、幾點建議
1、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加強義務教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通過上夜校、科技講座、函授等多種方法,普及農業科技知識;采取多種措施,為農民接受更高層次教育解決實際困難,提高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使勞動者掌握強硬的實用技術,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2、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創造多種就業機會。通過發展第三產業,由已逐步融入人們生活的新興社區服務業,如家政服務、農家樂休閑等,安置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同時加強對個體、私營經濟的引導,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沿著"一種需求振興一個產業"的思路,力求服務的細化、多元化,促進城鎮商貿繁榮,拓展就業渠道。
3、發展和振興鄉鎮企業,增強吸納農村剩余勞功力能力。鄉鎮企業大多屬勞動密集性企業,在吸收農村勞動力就業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和較大潛力,曾在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市場競爭的加劇、技術的發展等諸多因素,鄉鎮企業應順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著力解決近幾年暴露出來的內部問題,不斷采用新技術,努力形成上規模、上質量、上水平、上效益的格局,增強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
4、改善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環境。有關部門應加大法治力度,對那些限制農民進城務工的不合理政策、做法以及侵害農民合法權益的單位的人與事給予嚴厲制裁,使進城務工的農民醫療衛生、子女教育、勞動保障等多方而與城里人享受平等待遇。
5、加強政府參與組織勞務輸出的力度。在調查中,盡管多數人的工作是由自己出門尋找,但問及打工由"政府組織好、成立公司組織好、親朋介紹或自己尋找好"時,選擇的人員比例分別是59.21%、25.60%、15.19%。選擇"政府組織好"占了最大比例,這說明農民們盼望政府在勞務輸出中進行組織管理。由于市場經濟不規范,特別是當前勞務市場出現的勞務大軍不斷"擴容",競爭日益激烈,對務工人員的要求逐步提高,針對這些情況,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大參與組織勞務輸出的力度:一是對外出民工進行較系統的文化、技能培訓;二是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建立完善的務工信息網絡,培育中介機構,拓展境內外勞務輸出渠道;三是大力招商引資,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幫助農民就近打工,實現離土不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