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語法結構兼容性研究

時間:2022-03-13 02:18:00

導語:漢語語法結構兼容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漢語語法結構兼容性研究

AbstractThispaperconsistsoffourparts:(1)compatibility;(2)simplification;(3)reflections

oncompatibilityandsimplification;(4)conclusion.TheauthorholdsthatChinesegrammaticalstruc

turesrevealatendencyofsimplificationinformandatendencyofcompatibilityinsemanticimpl

ication.Simplificationsandcompatibilityareinterdependentinaccordancewithpragmaticprincip

les.

本文討論漢語語法結構,用的是現代漢語的語料。

在漢語語法結構中,有一個十分值得注意的事實,這就是語義蘊含上的兼容性和形式選用上的趨簡性。

一兼容性

同樣一個語法結構,可以包容多種意義。所謂“同樣一個語法結構”,有概括程度不同的種種情況。以簡

單的短線結構為例來說。

(一)結構槽為XY

X和Y都是變項。前后槽框X和Y,它們所裝載的詞語是可變動的。這樣的結構槽,形成“主謂”“動賓”“

動補”“定心”“狀心”等等結構。這是一類概括程度特別高的結構,X和Y之間的語義關系多得無法全部列舉

。四十多年前,《中國語文》連載的《語法講話》中就指出:“動詞和賓語的關系是說不完的。”實際上,不

僅動賓結構如此,動補、主謂、定心、狀心等結構何嘗不是如此?它們的語義關系都只能粗線條地描寫個大概

(二)結構槽為XA

X是變項,A是常項。X在前,槽框里的成分可以變化;A在后,槽框里的成分固定不變。例如“X邊”,X是

變項,“邊”是常項:

(1)司機和他的車停在路邊,他打一桶清水,兜頭潑在車上,車一下新了。(紅柯《奔馬》,《小說月報

》)1996年第11期77頁)

(2)去什么地方玩都可以,就是不能到河邊去玩,不能爬到樹上去玩。(余華《我的故事》,《小說月報

》1996年第11期84頁)

“路邊”“河邊”有所不同:“路邊”是路上靠邊的位置,屬于路,車并沒有停到路的外邊;“河邊”是

岸上或地上靠河的位置,不屬于河,人并沒有進入河水里頭。

(三)結構槽為AX

A是常項,X是變項。A在前,槽框里的成分固定不變;X在后,槽框里的成分可以變化。比如“鏟X”,“

鏟”是常項X,X是變項:

(3)深圳金鵬首場以一絕妙的傳球鏟球成功,獲得初勝。(徐勛林《沖甲之路》,《羊城體育》報1996年1

0月18-24日)

(4)第11分鐘,金鵬后衛鏟人犯規,被判任意球。(同上)

“鏟球”“鏟人”有所不同:“球”和“人”都是鏟這個動作所涉及的對象,但是,鏟球是倒地把球鏟出

,是攻防的一種方式;鏟人是把腳鏟到對方球員身上,是犯規的動作。再比較:

(5)書記三天兩頭跑縣城,說是跑項目,貸款花了幾大筆,可就沒見個影子。(韋曉光《摘貧帽》,《中

篇小說選刊》1996年第5期72頁)

(6)里面坐的,顯然是些常在那條公路上跑車的司機。(梁曉聲《司馬敦》,《中篇小說選刊》1996年第6

期57頁)

上例都是“跑X”。“跑縣城”是往縣城跑,“縣城”表方所;“跑項目”是為獲得項目而奔跑,“項目

”表目的;“跑車”是開著車跑來跑去,“跑”和“車”之間有使動關系。

(四)結構槽為AB

AB都是常項,槽框里的成分都固定不變。例如:

a.

村里1——村子里頭。(村里有幾棵棗樹。)

村里2——村政府或村領導。(村里不準他外出。)

b.

考司機1——考驗司機的水平或膽量。(在這路上開車,可要考司機了!)

考司機2——通過考試,成為司機。(我想考司機,將來開出租車養家糊口!)

c.

我的書畫1——我收藏的書畫。(我的書畫都是重金收購的。)

我的書畫2——我創作的書畫。(我的書畫都是離休后學著亂涂的。)

我的書畫3——我表演寫字畫畫。(一開始是他的魔術,接著是我的書畫。)

此類結構槽,采取同一語表形式,形成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結構關系,可是具體的語義內容有所不同。再比

較下例中兩個“是的”:

(7)“你說,今天你們打牌,汪翠娟贏了錢是嗎?”“是的。不過,她只贏了幾千元,數目并不大。”(

陳浩泉《選美前后》,《花城》1985年第3期207頁)

(8)四平的女人不解地說:“好好的,永生家的送你魚干嗎?”……她歪著頭提示說:“一樣樣地想,比

如,準生證……”四平村長說:“永生的兒子都六歲了,還要什么準生證。”四平的女人說:“建房證呢?”

四平村長說:“永生的房子是去年春天才蓋的,再要建房證,不可能。”……女人說:“這不是,那不是,總

得有個是的,你再想想永生家的求你辦過什么事嗎?”(張繼《村長與魚》,《小說選刊》1996年第11期108

頁)

前一例,“是的”是“是+語氣助詞”,“的”起加強肯定語氣的作用;后一例,“是的”是“是+結構

助詞”,實際上等于說“總得有個是是的”。

漢語里相當多的結構槽在語義蘊含上具有兼容性。概括性越高,兼容能力越強。

二趨簡性

表示同樣一種語義蘊含,盡管全量形式和簡化形式都可以采用,但說起話來人們更多地選擇簡化形式。簡

化有多種多樣的途徑和辦法,比較明顯的有以下幾種。

(一)謂詞隱匿

把體詞和體詞之間的謂詞隱去,剩下“體詞+體詞”的結構槽。比較:

(9)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魯迅《藥》)

(10)一手錢一手貨!(電視連續劇《金融潮》)前一例謂詞“交”顯現,后一例謂詞“交”隱匿。又如:

(11)縣長大中華,局長紅塔山,科長紅山茶,鄉長牡丹花。一天兩三包,自有人給他。(楚良《故鄉是非

》,《小說月報》1996年第8期77頁)

(12)一任窮知縣十萬白花銀是封建時代,現在,一個縣長多少錢?(同上82頁)

前一例等于說:縣長抽大中華,局長抽紅塔山,科長抽紅山茶,鄉長抽牡丹花。一天抽兩三包,自有人給

他。后一例等于說:封建時代一任窮知縣得(收入)十萬白花銀,現在,一個縣長得(收入)多少錢?

(二)結構移變

把比較復雜的結構槽加以簡化,使之移變成為比較簡單的結構槽。比如:

(13)往年棉花賣議價,……(楚良《故鄉是非》,《小說月報》1996年第8期79頁)

(14)她猛一抬頭,發現窗外已經漆黑一片,而窗里卻明亮如晝。(王安憶《我愛比爾》,《小說月報》19

96年第5期30頁)

前一例的“賣議價”,是由復雜形式“用議價的方式賣出去”移變而成的簡化形式。后一例的“窗里”,

是由復雜形式“以窗為界線的屋子里”移變而成的簡化形式。這里的“窗里”,不能說成“窗中”,不同于“

窗里嵌著一彎月牙”中的“窗里”。

(三)成分扣合

把相同的成分扣合在一起,使之為另外兩個或幾個成分所共用。比如:

(15)賀兄,我找得你好苦哇。(古龍《金刀亭》1207頁,中國友誼公司1990)

(16)你害得我不夠嗎?(陳浩泉《選美前后》,《花城》1985年第2期215頁)

“找得你好苦”由“找你,找得好苦”扣合而成。其中“找”同賓語性成分“你”和補語性成分“好苦”

相對待,為二者所共用。“你好苦”并非整個兒充當補語。“害得我不夠(嗎)”由“害我,害得不夠(嗎)

”扣合而成。其中,“害”同賓語性成分“我”和補語性成分“不夠”相對待,為二者所共有。“我不夠”并

非整個兒充當補語。一部電視連續劇中,一位男士對一位女士說:“小姐,我也忍得你很久了!”這是同樣的

結構。

(四)分句刪減

把復句中的某個分句刪減掉,形成較為特殊的特定復句句式。通常是刪減三個分句中的第二個分句。例如

因為他找到了后臺,他才免受處分,否則他過不了這一關。

→因為他找到了后臺,否則他過不了這一關。

既然他人品不好,就不應該重用他,你為什么卻讓他升官呢?

→既然他人品不好,你為什么卻讓他升官呢?

前一例,刪減了中間一個分句“他才免受處分”,于是出現了“因為”和“否則”同現的特定復句句式;

后一例,刪減了中間一個分句“你不應該重用他”,于是出現了“既然”和“卻”同現的特定復句句式。

語法結構的選用,從全量形式到簡化形式的過程,是趨簡的過程。其結果,使漢語語法的結構形式在總體

上顯現出趨簡性的特點。

三趨簡兼容的思考

(一)趨簡與兼容,互為條件

一方面,結構形式的趨簡,導致結構語義的兼容。比方說,李小松給朋友打電話:“春毓嗎?我李小松!

”等于說,我是李小松。又比方說,“我”給大家分配聯絡的對象:“你汪國盾,他蕭宇湯,我李小松。”這

時等于說,我聯絡李小松;假若是給演員分配劇中角色:“你汪奶奶,他蕭大伯,我李小松。”這時又等于說

,我演李小松。這樣,“我是李小松”“我聯絡李小松”“我演李小松”等等都可以采用趨簡形式“我李小松

”;“我李小松”這個結構槽,自然就兼容了多種語義關系。

另一方面,語義兼容的可能性,又提供結構趨簡的可能性。比方,“人稱代詞+名詞”的語義容量,為人

們在不同意義上選用這一形式成為可能。例如:

(17)蘇青愛上了大兵的消息,像瘋狂的子彈擊中了歷史所。絕大多數人都對這樣的愛情感到不可思議。

“他高中生,你研究生,差距太大了。”

“這有什么,只要我喜歡。”(王石《雁過無痕》,《中篇小說選刊》1997年第3期132頁)

上例的含義是:“他是高中生,你是研究生”。假若換個語境:“他找了個高中生?咳!他高中生,你研

究生,差距太大了。”其含義便成為:“他只找了個高中生,你卻找了個研究生,差距太大了。”

事實表明,漢語語法重于意而簡于形。在結構形式的選擇上,常用減法;在結構語義的容量上,則常用加

法。能不能認為,漢語語法在形式上顯現為減法語法,而在涵量上顯現為加法語法呢?

有藝術家說過,中國的國畫,是一種減法繪畫。山水畫上,往往留有大塊空白,許多意思就隱匿在空白處

里。漢人的繪畫語言和漢人的有聲語言、文字語言似乎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里面,是不是還有我們還沒有認

識清楚的學問?

當然,任何事物都不會處在絕對化的關系之中。趨簡和減法,兼容和加法,也不是絕對的。有時,趨簡的

形式也不一定兼容多種內容;反過來說,一個結構形式所兼容的意義也不一定都來自趨簡。它們之間錯綜復雜

的聯系,還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二)趨簡與兼容,服從于語用原則

我們使用漢語,一貫遵守一條語用原則。這就是:借助言語背景,言語盡可能經濟簡練。

首先是借助言語背景。離開了言語背景,某種特定結構與某種特定語義的聯系往往會得不到落實。比方,

如果離開上文所舉例子的言語背景,“局長紅塔山”的意思是多可的。趨簡形式依賴言語背景的程度,決定于

人們的常識。常識性越弱的事情,所用趨簡形式對言語背景的依賴性就越強。比如“教室”和“館子”都表示

方所,但如果要說“吃教室”,那么,跟說“吃館子”比較起來,就必須更多地交代言語背景。

其次是盡可能經濟簡練。“盡可能”就是能簡則簡。比方在結構移變中,簡掉一個字是簡,簡掉許多語詞

也是簡。看下面的例子:

(18)讓小弟去找一下阿楠的父親,看看他們知不知道這件事。(裘山山《無罪辯護》,《中篇小說選刊》

1966年第5期93頁)

(19)可如果你朝中有人……在換屆時就沒有人提出你的年齡問題,于是你就可以再干一屆。一屆就是四年

。四年就是一任美國總統。(鐘道新《權力的成本》,《中篇小說選刊》1996年第5期127-128頁)

(20)病房里擺四張床,同病相憐,一會兒就熟了。一床初產,孩子大,老秤十斤十兩,于是一刀切開。(

王小克《夢幻人生》,《鐘山》1990年第5期92頁)

前一例,“知不知道”是“知道不知道”的結構移變。這一說法,有“破詞”的嫌疑,因此有學者提出過

批評。然而,漢語語法的趨簡性有一股強烈的沖擊力,根本不管是否破詞的理論,人們就是喜歡使用“可不可

以”“愿不愿意”“同不同意”“喜不喜歡”這一類的結構槽。中間一例,“四年就是一任美國總統”,由“

四年就是當了一任美國總統的時間”移變而成,“盡可能”地壓縮掉了不少語詞。由于背景明確,因而意思清

楚,而且顯得俏皮。后一例,“一刀切開”指的是用手術刀把腹切開,把孩子取出來。壓縮掉的語詞更多,更

體現了盡可能經濟簡練的原則。

近來有個“吃床飯”的說法。例如:

(21)倒是袁副局長解了圍,說:“我看就吃床飯。”

“吃床飯?”大家一臉的問號。

袁副局長不緊不慢地把“吃床飯”的吃“法”道了出來。“吃床飯”就是在發票上提高住宿費,把剩余部

分的錢,用來當伙食。

大家聽了都說“吃床飯”這法子好。

僅僅“吃床飯”三個字,容納了多少內容!由于有明確的交代,它的意思是清楚的。如果使用久了,大家

都熟悉了,就會像“吃筷子”之類一樣,人們不會有“一臉的問號”的。

兩千多年之前,孔子(前511-前479)就說過:“辭達而已矣”。(《論語·衛靈公》)意思是說,言辭

足以達意就夠了。所謂“辭達而已”,實際上也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語用原則。后來,《世說新語·文學》主

張:“辭約而旨達”。再后來,蘇軾(1037-1101)也指出:“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與謝民師

推官書》)。可見,漢語的遣詞造句,漢語語法結構的使用和發展,深受語用原則的影響。這一點自古如此,

反映了漢族人使用漢語的共同心態。

(三)趨簡與兼容,增加了研究難度

語法結構形式和語法結構涵義,如果總是單純的一對一的關系,自然容易描寫,容易說明。然而,漢語的

許多語法結構,由于形式的趨簡而合一,由于語義的兼容而繁復,于是就造成了錯綜復雜的局面。研究漢語語

法結構,往往可以看到:一般與特殊同現,正規與異常共存,清晰與模糊俱在。

首先是一般與特殊同現。以存現句中的動賓結構槽來說,其中的賓語一般是不確指的。比如“山那邊來了

兩個人”,“兩個人”并不確指張三李四。但是,也有特殊現象。例如:

(22)那里果真坐著蘇廉和王若姬。(曉蘇《黑色背景》,《小說月報》1996年第8期84頁)上例的賓語是

確指的。規律性何在,如何解釋?

其次是正規與異常共存。以“X里”和“X中”這兩個結構槽來說:如果是動詞,通常進入“X中”的結構

槽,比如“談判中,審議中,手術中”,不說“談判里,治療里,手術里”,這是正規情況。然而,也有這樣

的現象:

(23)如今這小子竟然有膽回國,只能往死里整治他。(梅毅《赫爾辛基的逃亡》,《中篇小說選刊》1996

年第1期173頁)“往死里整治”,“死”是動詞,但只能說“死里”,不能說“死中”,這便是個別的異常情

況了。規律性何在,如何描寫?

再次是清晰與模糊俱在。在一個結構槽所兼容的種種語義關系中,可能有的是清晰的或相對清晰的,有的

是模糊的或相對模糊的。以“NN地VP”這個結構槽來說,比較:

煙頭紙屑地扔了一地。

煙頭紙屑地弄得屋子亂糟糟的。

煙頭紙屑地滿地都是。

前一例,“煙頭紙屑”和“扔”關系清晰,它們在邏輯上有直接的動賓關系;中間一例,“煙頭紙屑”和

“弄”之間,不存在邏輯上的動賓關系,它們之間壓縮掉了一些東西,關系略顯模糊;后一例,“煙頭紙屑”

和“滿地都是”之間,壓縮掉的東西更多,二者之間的關系就更加模糊了。規律性何在,如何分析?

其實,以上的概括還不足以充分說明問題的復雜性。如果面對這樣那樣的具體事實,還可以遇到各有特殊

性的麻煩。比方說,一般以為,動詞重疊形式后邊不會再出現結果補語。可是,據儲澤祥(1994),《紅樓夢》

《兒女英雄傳》里就已發現了這樣的說法:

(24)現在人多手亂,魚龍混雜,倒是這么一來,你們也洗洗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下》1334頁,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25)這個話,你們姐兒倆竟會明白了?難道這個什么“右傳”“左傳”的,你們也會轉轉清楚了?(文康

《兒女英雄傳·下》603頁,上海書店1984年)

“洗洗清”“轉轉清楚”都是“動詞重疊形式+結果補語”。近年來,這樣的用法漸漸多了起來:

(26)你的頭有點亂了,讓我替你做做好。(徐卓人《秀發》,《小說月報》1996年第8期100頁)

(27)他們這是干的什么事嘛!我去跟他們說說清楚!(孫春平《古轆吱嘎》,《中篇小說選刊》1996年第

6期144頁)

1996年7、8月間的一個晚上,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乒乓球兩位女選手的擂臺賽,筆者還聽到了這樣的說法

(28)桌面上有了汗水,服務員跑上去揩一揩干凈。(中央電視臺乒乓球賽解說人的口頭說法)

這里動詞重疊式中還多了一個“一”字。所有這類現象的形成,恐怕也是來自趨簡性的結構移變:“做做

”和“做好”一壓縮,就成為“做做好”;“揩一揩”和“揩干凈”一壓縮,就成為“揩揩干凈”。然而,這

么一來,動補結構槽自然就更加復雜了。

總之,趨簡和兼容,減法和加法,增加了漢語語法結構分析的難度。趨簡程度越大,兼容內容越多,線索

就越雜錯,頭緒就越紛亂,因而分析就越困難。

四結束語

要更加深刻地認識漢語語法結構的兼容性和趨簡性,還必須分門別類更加細致地弄清楚各種各樣的事實,

做好事實發掘的工作。

目前,事實的發掘仍然是漢語語法研究的最基本的工作。在我們看來,漢語語法事實的發掘起碼包括以下

四個方面的含義:第一,從眾多的事實中發掘出值得研究的事實;第二,從值得研究的事實中發掘出規律性;

第三,從所得的規律中發掘出理論問題;第四,從發掘規律和理論的過程中總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事實

發掘的程度,反映研究的深度。離開了事實的發掘,談不上理論的建樹,也談不上漢語語法研究的成熟。

參考文獻

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語法小組(1953)語法講話,《中國語文》第1期。

中國語文編輯部編(1956)《漢語的詞類問題》第二集,中華書局。

陸宗達(1956)關于語法規范化的問題,《現代漢語規范化問題學術會議文件匯編》,科學出版社。

儲澤祥(1994)交融中的VVA疊動動結式,《雙語雙方言(三)》,漢學出版社。

邢福義(1991)漢語里賓語代入現象之觀察,《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

邢福義(1996)方位結構“X里”和“X中”,《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邢福義(1997)《漢語語法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邢福義,男,海南省人,1956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現為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

導師。200多篇。已出版著作20來部,其中個人專著10部。代表作為《語法問題探討集》《語法問題

發掘集》《語法問題思索集》《邢福義自選集》。主要研究現代漢語語法學,也研究邏輯、修辭和文化語言學

等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