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設備采購的潛規則論文
時間:2022-07-23 06:02:00
導語:材料設備采購的潛規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核心提示:本文告訴我們在材料設備采購過程中主要有哪些潛規則存在,它們是怎樣產生的,又是如何影響著企業的發展、市場的健康的?
本文轉自項目管理者聯盟
什么是“潛規則”?“潛規則”顧名思義就是相對于“明規則”或“正規則”而言,不能拿到桌面上來說的,它絕不敢被公示于人,但是卻又在某一行里得到廣泛認同,起著實際作用,人們“必須遵循”的一種規矩。
那么,在建筑行業,材料設備采購中的各種現象究竟是怎樣的呢?材料設備采購,作為施工方的建筑企業,要施工,材料設備采購不可避免。但是,凡是牽涉到經濟利益的地方,監管如果不到位,必有黑洞存在。
材料設備采購市場存在的潛規則
現象之一——回扣:材料設備采購,作為施工方的建筑企業,要施工,材料設備采購不可避免。但是,凡是牽涉到經濟利益的地方,監管如果不到位,必有黑洞存在。就是說,作為建設單位的建筑企業材料采購員前去購買材料,材料供應商承諾采購員并實現的按一定比例給與采購員和相關頭頭腦腦的好處費,這些好處費可能是現金,也可能是購物券、物品什么的。也可能是提供給出外旅游費出境考察費或者子女上名牌學校甚至出國留學費用。那么,有人可能會問,這材料供應商傻呀?有錢不知道裝自己腰包里,還要白白拿出來給買家?其實,材料供應商真是傻嗎?不是,他們是真正的聰明人,這些好處費是不會白給的,采購員和相關頭頭腦腦也是不能白拿的,他們一旦拿了好處費,俗話說:吃人嘴軟,拿人手短。一旦采購員入了套,材料供應商就可以以次充好,以劣充優,將一些假冒偽劣產品作為正宗品牌或者質量好的材料賣出去,采購員和相關頭頭腦腦們也只好睜只眼閉只眼購進這些材料。從中可以看出,材料供應商不是傻,他們是以小的付出換得大的贏利,他們是抱著: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的觀念,給材料采購員和相關頭頭腦腦好處費,也就是回扣的。
現象之二——甲供材:作為建筑施工企業,購買材料設備應該是分內之事,材料設備是建筑的骨肉,有了材料才能施工嘛,可是材料設備采購在不正常的環境里,有著不言而喻的“油水”可沾,于是就像“唐僧肉”,人人都想分一杯羹。在建筑施工中,對施工具有“生殺予奪”大權的甲方業主在這方面自然也不會怠慢,所以在材料設備的采購中,甲方業主會特別提出,哪些材料是由他們自己或者指定供應商供貨,或者干脆在施工合同中就明確寫明,哪些材料、哪些設備是由甲方和業主提供的,這部門材料簡稱“甲供材”。這些材料設備有時候是整個材料中的重要部分,占材料費的比重很大,“指定”材料商往往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出售,給施工企業帶來額外的費用增加。當“指定”材料商和業主有私下的關系時,這種費用增加的額度甚至會相當大。
現象之三——“人情”供貨商。何謂“人情”供貨商呢?就是說,在施工企業進行材料設備采購的過程中,本來應該向那些有正規經營執照、信譽好的供貨商購買,但是一些所謂的關系戶,掌權部門,和企業的生產經營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部門,甚至是掌握了企業生產經營、信貸命脈的一些部門,比如工商稅務、銀行、街道政府等部門,通過各種渠道,介紹來這樣那樣一些物資供應商,這些供應商還并不是大廠家,八九不離十的都是些資質不過關、信譽不太好,銷路不暢的小廠小商家。名為“照顧照顧”,實際上就是擺明了企業要從這些“人情”供貨商那里購買材料,購進設備,甚至連施工企業最近一段時間需要啥材料什么設備,人家也是打聽的一清二楚,打著某某部門某某的名號,直接上門推銷,這樣的“人情”,這樣的推銷施工企業不認也得認。
現象之四——買方代買購貨發票。眾所周知,發票就是商家向國家繳納稅款的憑據。在我們一般人的觀念里,納稅一般是賣方亦即商家的義務。可是據老尹講,在材料設備采購市場,買方替商家繳納稅款幾乎已經成了“潛規則”。但是這種“潛規則”不是從商家嘴巴里明說出來而是通過材料的價格對比反映出來的。比如,在采購材料時,商家會明確地告訴買家,要發票和不要發票材料的賣價是不一樣的。要發票就要在原有的價錢基礎上加上稅款錢。可能大家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在材料采購市場這已經是“潛規則”。用材料供應商的話說:大家都這樣。究其原因,這是供應商為了逃避稅款繳納所采取的辦法,促使買家少要發票,這樣他們也少繳納稅款,即使買家真正向他們索要發票,他們也就想當然地把義務轉嫁到買家頭上,“要發票就得加錢”。
造成這些潛規則現象的深層次原因
材料供應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計劃經濟時代,什么都講計劃,所有的物資供應、材料供應都是按計劃來操作,生產廠家也就那么幾家,有的材料屬于緊俏商品,由于生產廠家少,經濟流通不發達,作為買方的建設單位,因為工期緊張,工程需要,迫切要購買材料,賣方市場成了市場主流,那時是不存在回扣現象的。當市場經濟發達起來,材料市場由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建設施工單位選購材料不是只針對一、兩家材料供應商,生產廠家多了,生產、銷售環節多了,從生產到銷售,出現了非常多的中間環節,有生產廠家,有大商,大商之下又有眾多的小商,亦就是眾多的建材市場上的商店、門面,亦即那些和采購員直接打交道的材料供應商。施工單位的選擇不再是一對一、一對二,而是一對多,在材料供應商中就出現了市場競爭。有競爭,那么就必定得有勝出者、失敗者,那么靠什么去打敗對手,搶到發貨權,材料供應商在琢磨,采購員也在尋思,于是,在沒有正規、合法的市場規范下,商品的不良競爭出現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出現。給材料采購員一定好處費,可能一開始是請相關領導、材料采購員吃吃飯,再后來就發展到給物品給現金,在雙方心領神會中,回扣出現了,“潛規則”形成了。所以說,回扣現象的出現是市場經濟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形成的,是市場的不良競爭造成的,是材料供應商、施工方相關領導、采購員受經濟利益驅動,在沒有市場行為規范,沒有質量監督下的環境中形成的。
各種利益關系的存在。在不正規市場環境下,由于特殊經濟利益的驅動,導致利益各方,看準了材料設備采購過程中的有利可圖,給施工方施加壓力,施工方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有苦難言,只能硬撐著,或者出于攻關目的,不得已而為之,有時也是愿意這樣的現象出現。于是“甲供材”、人情供貨等現象出現和存在。
市場監管制度不完善。建設行政相關部門和稅務部門監管不力,致使材料設備采購中的由買方代買購貨發票的現象出現和存在。
這些潛規則造成的危害
材料質量的不過關,以次充好。在供應商給了買方一定比例的回扣以后,不是說供應商不賺錢,他要求效益,同樣要賺錢,怎么辦?只能從商品成本上打主意,數量要多,質量就不能保證,于是,商品的價值規律決定,必定要用小的價值賺取大的名義上的使用價值,商家偷換了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概念和關系,用虛假的、偽劣的使用價值換取了買方的價值交換,建設方付出了一定數量的價值換取了商家賣出的使用價值,而這使用價值又是虛假的、偽劣的,名不副實的商品,亦即假冒偽劣材料,“羊毛出在羊身上”,而材料采購員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睜只眼閉只眼,任由假冒偽劣材料混入采購材料中,流入建筑現場。
工程施工質量不合格,安全隱患增加。假冒偽劣材料進入施工現場,那么,直接的結果就是導致工程質量的不過關不合格。建筑材料是工程的骨肉,材料質量都過不了關,工程質量當然就很難保證,鋼筋型號不對,混凝土標號不夠,安全網吃不上力,木材龍骨脆斷不堪,安全隱患重重,一旦發生事故,后果不堪設想。于是,豆腐渣工程就出現,樓房還未蓋起就倒塌,橋梁稍一承重就斷裂,無數的工程質量事故就是這樣發生的。建筑安全隱患的大量存在,國家、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極大的威脅。
建設方的施工成本加大。回扣、甲供材、人情購買、代買發票等現象的存在,不僅是客觀環境造成,也是由于材料供應商、材料采購員和相關頭頭腦腦們受到經濟利益驅動,利欲熏心,損公肥私,吃國家的、企業的,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這樣就將采購回扣成本轉嫁到企業、國家身上,企業一方面要付出高額材料采購成本,同樣的錢買不到符實的材料,同樣同質的材料卻要付出更多的錢購買,中間的利益誰賺走了?施工建設方的奶酪誰動了?供應商、材料采購員,相關部門、相關領導裝入了個人的腰包。不但如此,建設方還要承擔工程質量不合格所要帶來的企業聲譽受損,形象打折扣,誠信危機,這些無形的成本付出。
擾亂了材料供應市場和采購市場。材料采購中“潛規則”就目前的社會現狀來說,如果不遵循這種“潛規則”,就有可能在業內被擠出圈外,甚至被淘汰。有人曾說過:潛規則是一種破壞社會正常秩序的規則,是一種敗壞社會風氣的規則,是一種讓社會上的一部分人產生投機取巧心理的規則,是一種讓人們對社會產生不信任的規則,是一種變相腐敗的規則。回扣現象的存在,使人們競相效尤,正規廠家、商家,規規矩矩做生意,反而受冷落,小動作頻繁反而能裝滿腰包,達到目的。長此以往,材料市場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很顯然,供需雙方的不信任危機早已出現,誠信經營更加無從談起。
總而言之,在建筑材料設備采購市場,正像其他管理環節一樣,存在許許多多的“潛規則”,要治理、改善這些“潛規則”,單靠一種力量,一方努力是不行的,得要靠國家、政府、企業共同努力,齊頭共管,這樣才能迎來建筑業市場的陽光世界。
- 上一篇:化學考綱管理論文
- 下一篇:簡易推斷規律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