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煉油工業發展問題論文

時間:2022-08-27 06:35:00

導語:我國煉油工業發展問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煉油工業發展問題論文

中國煉油工業已經取得輝煌的成績,煉油總加工能力超過200Mt,名列世界第四。中國煉油能力不僅能滿足各領域對輕重燃料的需求,而且完全承擔化工輕油的生產供應,對保障國民經濟健康安全穩定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同其他行業一樣,中國煉油業是在政府保護下成長起來的。21世紀的中國將成為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一艘巨輪,迎接市場競爭浪潮的洗禮,煉油加工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隨著WTO的加入,政府保護壁壘毫無疑問地會在很短的時期內消失,中國煉油業必須在體制、資源、規模、結構、質量、技術、建設、法規和重組等方面進行新的跨越,才能屹立于世界同業之林。

一、經營管理體制與機制需要重大改革

中國煉油業同國外跨國石油公司相比,最大的差距和問題是管理體制與機制,目前幾乎所有的煉油廠都是法人主體,都以生產經營、投資發展、創造利稅為目標,這是資源靠分配、產品包銷售、企業辦社會的計劃經濟必然產物。這種狀況嚴重制約了煉油工業的發展,是資源優化利用、降低加工成本、資本集中運營、改進投資結構、調整產品結構、發揮科技創新和提高整體競爭力等工作難有突破的根本原因。兩大集團現正在進行重組改制,最終目標是各煉油企業由經營發展主體變成生產主體,并脫離社會和輔助職能,由各企業效益最大變成整體效益最大,企業將逐步變成成本中心。預計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才能使改革基本到位。這一跨世紀改革的關鍵是剝離是否順利、徹底,盡管很痛,卻是實現其他跨越的第一步。

二、從提高整體競爭力角度調整石油資源戰略

世界所有跨國石油公司都是在占有石油資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控制的資源遍布世界各地,控制石油資源量占加工總量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甚至超過100%。相比之下,中國煉油行業面臨兩大問題:一是總體上煉油加工的適應性較差;二是資源控制度有明顯降低的趨勢。問題最大的是石化集團公司,到2005年其進口石油資源半占總加工量的60%-70%,而對海上資源的控制度為零,產品成本將完全受制于國際原油價格,以1999年為例,原油價格暴漲,石油集團公司大受其益,利潤翻番并不斷增長,而石化集團公司煉油業則面臨虧損的風險,同時,中國進口原油幾乎全部由石化集團公司加工,而煉廠總體上只能適應比例40%左右的含硫原油。

所以,石化集團公司一方面繼續加快含硫原油加工基地的建設,另一方面必須調整原油資源發展戰略,通過獨資、合資、合作、摻股等多種手段開發和控制石油資源,用10-15年的時間,使自產原油和海外控制資源占加工總量的比例至少達到60%以上,而含硫原油在總加工量中的比例因提高到60%-70%。

三、真正形成具有國際規模水平的煉油基地群

現在,全國大多數省市都設有一個或多個煉油廠。全國大大小小煉廠220個,其中,能力為1000kt/a以上的煉廠僅50多個,平均加工能力只有3000kt/a,總平均能力就更低了。目前,韓國、新加坡、泰國、日本和中國臺灣省正在運行的煉廠平均規模為10-20Mt/a,而我國此類規模的煉廠只有3個。

體制改革為煉油加工發展布局的調整創造了良機。21世紀,中國需要選擇市場潛力大和地緣條件好的區域,通過改造或新建,建設具有國際規模、國際水平的大型煉油基地群,如茂名、鎮海、齊魯、福建、南京等,在2010年前形成10-20Mt/a能力的五大煉油基地,到21世紀中葉,中國將至少需要10個20-50Mt/a能力的特大型煉油基地。這些煉油基地不僅是含硫原油加工重點基地,也是向化工企業輻射的大型化工原料基地,承擔著雙重責任。

對現有的小規模煉油廠或地緣條件較差的煉油廠應及早制定政策,對其改造與擴能堅決予以制止,直到關閉。對大多數具有一定規模的煉油廠應以提高產品質量為主進行適度改造。

上述加工布局的調整原則就是發展(大煉油)、限制(中煉油)、關閉(小煉油),此目標一旦實際,投資最小,效益最佳,方可使中國煉油業在21世紀逐步樹立起全新形象,明顯增強煉油業的整體競爭實力。

四、資源優化配置要有實質性進展

資源優化配置潛力巨大是眾所周知的。資源優化配置包括原油資源和化工原料優化配置兩方面,后者問題更為嚴重,現在所有乙烯化工企業都自配油頭,并抱著過時的觀念,采用焦化、高壓加氫裂化等高費用手段,不惜代價提高化工輕油的自供率。對1998年石化集團公司乙烯裂解原料優化測算結果表明,提高互供率后可凈增綜合利潤至少10億元。十幾年來,化工原料互供率(互供原料與原油加工量之比)不是在增長,而是逐年下降。不僅造成重復建設、無效投資,而且造成較高的生產運營成本。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迫切需要降低油品、化工產品的生產成本,資源優化配置是重要途徑。

化工原料資源配置還需確立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途徑,為減輕煉油擴能的風險,按照市場經濟運作規律的要求向國際市場尋求輕烴、石腦油、單體料等化工原料資源,到2010年進口乙烯裂解料等化工原料占總需求量的比例應提高到20%以上。

對煉油業而言,原油資源優化配置的目標就是提高原油加工適應性,降低原油總體成本,降低化工原料的生產成本。原油資源向大型煉油加工基地、化工原料生產基地傾斜,適應煉油發展布局調整的要求,2005年前煉油規劃主要內容就是資源優化配置。兩大集團重組改制后,相信資源優化配置將取得實質性進展。

五、適應市場規律,提高產品結構調整的靈活性

中國煉廠受計劃體制影響,片面追求加工能力和加工深度,造成加工手段的靈活性很差。目前,全國煉廠產出的柴汽比,在正常情況下只能調節到1.5:1,通過出口汽油等措施,柴汽比可以達到市場需求的1.7:1,這種狀況導致國家在制定燃油稅等國策時都不得不受制約。受亞太區域市場油品結構、國內燃油稅系列政策執行以及消費領域演變等多種影響,中國油品市場的需求結構不可能保持一個穩定的產品需求比例,而是不斷變動、難以預測的需求結構,21世紀中國煉油廠必須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解決產品結構調整的靈活性問題。

第一,調整裝置構成,提高加氫裂化裝置的能力。目前,中國煉廠加氫裂化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只有3%,而新加坡、韓國、美國、日本及中國臺灣分別為8%、5%、9.5%、5%和10%,世界平均值也達到5%。結合含硫原油加工的要求,到2010年加氫裂化(高壓或中壓)加工能力所占比例應提高到10%以上。

第二,提高高附加價值產品比例,提高煉廠加工效益。如提高高檔潤滑油、高級道路瀝青、高級汽油、高級溶劑油等產品產量,部分高附加價值產品生產對原油加工規模要求不高,可作為中等規模煉廠的特色發展方向。

第三,依靠兩個市場,調整產品結構。石化集團公司所處市場地處南方,又是經濟較發達地區,2010年之前產出柴汽比調整的靈活性要達到1.6-2.5,97#高級汽油(部分滿足出口需求)占汽油總產量的比例要達到30%-40%,爭取用十年時間使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檔潤滑油生產比

例占到70%-80%以上。

煉廠產品結構調整不僅是滿足市場需求的問題,也切切實實關系到原油加工量的穩步提高和煉油加工的綜合效益,以1998年為例,因煉油廠產品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使兩大集團(含原油關井限產)造成綜合效益損失達30多億元。因此,調整產品結構有利于提高市場占有率,而且同樣存在很大效益潛力。

六、制定符合國情的產品質量升級步驟與戰略

油品質量不斷提高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隨著國內市場逐步與國際市場融合,國內和全球環保意識的提高,煉油業將始終面臨產品質量升級的沉重壓力。但也應該注意到油品產品質量標準升級的時機問題,我國有自己的國情,區域發展很不均衡,主體污染源類別和地區污染容量差異很大,世界各國或地區都根據所處區域特點制定和執行不同的油品標準,因此,應呼吁國家和各級政府在制定環保政策時充分考慮國內國外的差別、國內地區差別、不同能源污染差別等,科學地制定環保限制措施。同國外相比,我國汽車分布密度還相當低,因此,在不影響汽車性能提高的情況下,不必對汽油中各項污染物指標都一味苛求和希冀與國際先進水平靠齊,在這方面,日本、韓國的質量升級步伐滯后于發達國家的歷程值得研究和重視。油品質量升級政策應以大城市為主,以提高汽油質量標準為重點,柴油消費主要在城市之間、農村和礦業地區,污染影響較小,而且,如果發動機技術性能穩定,其污染物排放還低于汽油機,其升級步驟可以適度放緩。預計國家有關部門會慎重制定相關政策,而一旦確定了國標,進口油品的超質量競爭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此外,美歐等國追求超清潔燃料的政策也有在全球市場一體化進程加快背景下制造非關稅壁壘的嫌疑,值得關注。

當然,作為企業一方面呼吁國家制定相對寬松的政策,減輕壓力,一方面要及早著手制定質量升級戰略。21世紀中國煉油廠將根據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和出口三個市場區域分別制定油品質量升級步驟與戰略。市場主要在東部地區和部分產品出口的煉油廠需要全面提升產品質量,出口產品質量要緊緊跟隨世界最先進水平,以在國際市場上具備基本的競爭條件。提高油品質量的難點在汽油和潤滑油,仍需堅持集中資金、重點改造的原則以提高大型骨干煉廠的產品質量,并以質量升級為契機實施資源優化配置和發展布局調整戰略,關閉小型煉油廠。

七、技術突破將大大推進煉油發展

世界煉油技術已經取得長足發展21世紀煉油技術的突破點仍然在催化劑,根據中國煉油廠未來發展的需求,重點發展的煉油主要催化劑如下:

1,加氫裂化催化劑,在較低的壓力下,能夠具有較高的裂化轉化率,在當前的轉化率下,氫分壓降低30%-40%,或在相同的壓力和轉化率下,空速提高一倍。將對煉油發展發揮重大作用。

2,含硫渣油加氫處理催化劑,對含硫原油加工最佳方案仍然是對含硫渣油進行加氫處理,當前的問題是氫壓高、空速低、投資昂貴,應爭取把氫分壓降到10MPa左右,有待于提高催化劑性能。21世紀東部地區幾乎所有大型煉油廠都將改造成全氫型煉廠,加氫處理催化劑的技術突破將影響這一轉變進程。

3,催化裂化催化劑,首先必須在3-5年內解決汽油烯烴、芳烴和硫含量指標控制問題,然后在催化工藝設計和化學動力學理論突破的基礎上研制出高性能催化劑,以適應高殘炭原料特性,預計在2010-2020年,將出現具有滿意輕油轉化就緒和可承受燒焦率的全渣油催化裂化技術。

4,異構化催化劑,通過石腦油異構化生產高質量汽油組分將是21世紀提高煉油質量的重要途徑,MTBE、烷基化等工藝主要受氣體資源的嚴重制約,只有沙特等少數具有豐富輕烴資源的地區具備發展前景,重整工藝的不利因素是難以降低芳烴含量,而催化裂化汽油降低烯烴等含量可能要以減少辛烷值或產率為代價,所以,異構化是資源豐富、產品質量較高的最佳選擇。

5,潤滑油催化劑,再過十幾年,潤滑油生產的主體裝置將全部由選擇性加氫裂化技術取代,較低工藝成本,高性能、高選擇性的催化劑將推動潤滑油質量與性能的全面升級。

此外,信息技術將使中國煉油業的原油采購配置、生產計劃、裝置控制、產品結構調整等全過程產生革命性變化。到21世紀中葉煉油廠甚至加油站的控制將直接由總部完成,煉廠和銷售員工將只負責環節協調、安全監督及設備維護。

總之,21世紀煉油科技進步在提高加工適應性、降低加工成本、提高加工輕油率、降低投資費用、改進產品質量和改進管理手段等方面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八、煉廠建設模式需要更新觀念

很顯然,跨國公司煉油廠的運營與發展模式將產生直接影響,21世紀中國煉油業的經營與發展將進入管理高度集權的現代管理階段,從資源開發、配置、加工、銷售到改擴建將完全由集團公司總部協調進行。因此,煉廠的改造與建設模式需要適應發展環境的變化,必須站在總體角度以全新的觀念進行設計模式調整。

1、突出重點建設大型煉油基地。各煉油廠均衡發展的模式必須打破,必須嚴格遵循總體效益最大、區域優化互補的原則統籌規劃煉廠改擴建工程。根據原油配置、原油性質、油品市場結構與質量要求,區域化工原料需求等多種目標確立大型加工基地的改擴建方案。產品方案特別需要強調化工原料的生產。

兩大集團內部改制后,將大大增強資本集中運營的能力,為資金高投入的大型煉油基地發展創造了良好機遇。

2、加工裝置規模大型化建設。煉廠總能力較大不是經濟規模的標志,真正影響規模效益的單套裝置能力大型化,現在能力達到10Mt/a左右的煉油廠僅僅是多個小規模加工系列的組合,與國外同類煉廠的差距很大。如茂名煉廠公稱加工能力13Mt/a,加工裝置構成卻是4套常減壓,3套催化裂化、5套加氫精制、3套潤滑油系列,進一步發展就面臨改造和新建的困難抉擇。要真正建成具有國際水準的煉油廠(把擴能改造分散到其他中小煉廠更是錯誤決策),就必須進行大型化裝置建設,如加工能力擴大到16-20Mt/a時,必須舍棄舊裝置,按最多3套常減壓、2套催化裂化、3套加氫精制、2套潤滑油線進行新的規劃設計,才能真正降低消耗、提高效率以及改進靈活性。集團總部應建立裝置運行與建設規模指針,關閉指針以下裝置,并根據形勢發展調撥指針,從而降低煉油總體加工費用及提高總體競爭力。

3、煉廠改擴建也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中國幾乎所有煉油廠發展都在套用一個模式,常常是常減壓、催化裂化、加氫裂化、焦化、溶劑脫瀝青、減粘裂化、MTBE、烷基化等各種加工手段齊聚一堂,似乎越全越好,卻為此付出了高昂代價。現在溶劑脫瀝青裝置開工率僅30%-40%,減粘裝置、烷基化裝置的開工率更低,因為綜合配套能力不夠,約有20Mt/a原油加工能力屬于無效能力,這是中國煉廠加工費用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因此,應慎重進行新的擴能改造與建設,2005年前將是中國煉油廠重要的調整期,對確需改造擴能的煉油廠要進行特色模式設計,如改變氣體綜合利用觀念,采取油品區域調配的辦法來限制小規模氣體利用裝置建設等。

4、積極尋求合資合作建設模式。煉油加工處于原油與油品價格的狹小空間內,對現有煉廠擴能或新建煉廠都具有較大的效益風險,尋求外方合作可以分攤風險,特別是尋求產油國石油公司的合作非常重要,可以增強資源供應的安全性。現在重組改制后,很多煉油企業能夠輕裝上陣,為對外合作打下良好基礎。

九、國家應及早制定資源與市場政策

國家對石油資源調配和市場管理,目前仍采用政府協調與干預的辦法解決,隨著市場化經濟的發展,特別是WTO的加入,這種狀況對中國煉油發展形成很大的政策性風險。世界各國都把石油作為保障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資源,對原油資源開發、儲備與配置、煉廠建設、油品市場價格與供應、對外合作等都制定有政府法規或政策或應急備案,在這方面國內尚屬空白或缺少穩定性和公開性,應最多用3-5年時間完成相關法規與政策的制定,以保障煉油業的穩定發展,以及研究確定戰略措施。

十、在全球尋求戰略性重組伙伴

世界石油巨頭在跨向新世紀之前紛紛進行聯合、兼并等戰略性重組,通過優勢互補、擴大規模、“強筋壯骨”,其目標著眼于在21世紀的資源、技術與市場領域建立具有更強競爭力的霸主地位。根據資源與市場的發展演變格局預測,2020年以后,國際石油市場就將逐步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到21世紀中葉,全世界能生存下來的真正具有競爭實力的石油公司可能不到目前的1/3。毫無疑問,中國石油和石化兩大集團都不可能憑自身實力獨自參與國際競爭,在2010-2020年,必須尋求合作伙伴進行新的戰略性重組。

兩大集團進行的內部重組改制對其未來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性意義,股份公司一成立,就為跨國重組鋪平了前景廣闊的道路,與埃克森、殼牌、BP、產油國進行某種重組合不是不可想象的。重組的方式有很多種,若干年后,51%控股的思維定式將突破,只要達到總體控股權重,只要有利于發展核心業務,只要掌握主導產品市場的控制權,放棄個別項目或個別領域的控股權換取資源、產品等其他控制權都是可以嘗試的重組方式。根據世界石油業界的歷史發展規律,每隔10年就進行地區性小規模重組,每隔20年就會出現世界性大規模重組,那么,20年后的中國煉油業或石油、石化集團必將會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