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開發西部農村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8 08:36:00

導語:網絡開發西部農村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開發西部農村研究論文

【摘要】網絡開發西部農村就是以網絡技術為途徑,使西部農村融入網絡社會,即而使其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使之實現現代化的開發方式。它具有時代性、綜合性、易操作性和強互動性的特點。網絡開發西部農村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通過一定的方法才會取得成果。黃羊川的例證表明,網絡開發西部農村是農村現代化一種可行的方式。

農村現代化是改變農村落后的、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使農村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的過程。依靠什么方式使農村從傳統走向現代,一向是農村現代化研究的熱點。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為此設計了不同的方式,有的學者認為西部現代化教育要先行,不改變西部農村落后的教育狀況,現代化是紙上談兵;有的學者認為應該科技開發西部農村,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它會直接推動農村經濟文化的發展;有的學者認為應該觀念開發西部農村,無市場經濟的觀念是西部農村現代化受阻的主要障礙;有的學者則持制度開發論,中國特殊的國情決定現階段制度在農村現代化過程中具有極端重要性。當然,還有學者從農業企業化、農村城市(鎮)化、農業園區化、大力培育農村鄉鎮企業等角度撰文提出農村現代化的實現途徑、方式。這些開發方式都是開發西部農村的重要途徑,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變化、發展,僅僅依靠這些農村現代化方式已不能完全適應21世紀中國農村所面臨的新狀況。因此,在系統的分析總結基礎之上,我們提出西部農村現代化的一種新方式,即網絡開發西部農村。

一、網絡開發西部農村的概念、內涵

"網絡開發大西部"這一提法最早見于林光信博士的《黃羊川--網絡連接西部》一書中,林光信博士并沒有進行嚴格的定義。受這本書的啟發,我們提出網絡開發西部農村的概念,并試圖對此概念進行界定。

網絡開發西部農村就是以網絡技術為途徑,使西部農村融入網絡社會,即而使其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使之實現現代化的開發方式。網絡開發西部農村的內涵如下:1.主體是企業。西部農村最終的發展還得靠大量非公有制企業的介入,政府只是制訂規則者,而非具體開發的主體。2.途徑是網絡。網絡只是作為一種開發西部農村的一個平臺,它自身并不能創造利潤,但通過它,可以使人力資本實現增值。3.目標是農村現代化、農村社會發展。

二、網絡開發西部農村的特點

網絡開發和其他各種形式開發相比,特點就在于:其一,網絡開發的時代性。它順應了世界社會發展之潮流,正如許多學者坦言,互聯網的崛起正式宣告了信息經濟的形式,而信息經濟從根本上講是一種社會形態。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型是社會形態的必然更替,正應了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其二,網絡開發具有綜合性特點。網絡開發不但融教育、科技、觀念開發于一體,而且能發揮出傳統開發方式無法企及的優勢。網絡教育可以使農村居民學習環境與北京、上海同步,只要外語水平足夠好,甚至可以和世界各國人民同時享受高水平教育。網絡上充足的信息足以使傳統農村的傳統觀念受到沖擊,即而改變,與發達地區同步。其三,網絡開發操作性更強,更易于被復制推廣。教育開發、科技開發、觀念開發等開發途徑都需要政府花費大量人、財、物摸清各鄉村教育狀況,傳統觀念的形式、禁忌、民俗,而且其操作性不是很強。舉例來說,即使是花高額費用在某鄉投資辦學,還得有相應的優良師資,高效的行政管理才能培育出優秀的人才,并且需要有源源不斷的資金補給教師員工工資,不易于操作。但網絡開發可以直接入鄉入村,相對于其他開發形式,更易于操作。它無需投資主體詳細了解風土人情,也更易于被復制。其四,網絡開發方式較好的互動性。人們不僅可以從網上接受大量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網絡上信息,這就實現了農民與外界的雙向互動。

三、網絡開發西部農村的條件

(一)具備互聯網接入的網絡基礎設施是網絡開發西部的前提條件

近幾年我國農村地區的電信業發展極快,一般而言,縣城都有互聯網入口,并開展相應的接入服務。家庭互聯網的接入只需一根電話線、一個調制解調器、一臺普通電腦就可以完成,而"區域網絡"的建設只需增加一臺主服務器,再用網線連接配備相應的網絡設備的數臺電腦即可。也就是說只要有電話線,"區域網絡"就可以和全球、全國互聯網相接,而西部大多數農村地區已接通了電話。由此可見,此一曾經制衡農村互聯網發展的瓶頸已被打破,西部農村已經具備了互聯網接入的基本條件。這里需要澄清的是,我們所指的網絡開發并非要讓農村家家戶戶都上網,這在城市尚不可能,在西部農村地區就更不現實。

(二)投資主體能夠獲得利潤是網絡開發西部農村的主導條件

并非具備了網絡開發的基礎設施就能使農村自覺的實現網絡化,網絡開發的另一重要條件是投資主體(包括企業和個人)的實質參與,只有投資主體愿意自覺投資西部農村,農村現代化才有可能實現。而投資主體的實質參與取決于其是否能在網絡開發西部農村的過程中獲得利潤。東部發達地區比西部農村具有更好的地緣經濟優勢,西部農村憑什么吸引了投資主體的資金呢?首先需要明了的是,網絡開發西部農村模式是在西部大開發背景下提出的,沒有此背景,網絡開發西部農村就是不現實的,至少對投資主體而言是沒有比較優勢的。為什么這樣說呢?正是因為西部開發,才為投資主體介入西部、西部農村提供了諸多優惠的條件、措施,使得投資主體得以可能在西部地區獲得高的回報。東部發達地區的投資環境雖然更具優勢,但在某些產業部門,其競爭也更為充分,如若投資主體在某一行業未能形成規模經濟,其生存與發展也是問題。但西部農村仍是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短缺經濟在長時間內仍然存在,這就足以吸引投資主體的目光,而網絡開發對許多高科技企業來說無疑是一種好的選擇。它最少能夠從以下方面獲得利潤或預期利潤:其一,信息優勢。西部農村的商機很多,關鍵是許多投資者對此地不了解,網絡開發模式實際上也是為投資主體在西部農村建立一個信息平臺,當有效信息源源不斷被收集時,獲得利潤的機會也就到了。其二,有償信息服務。信息本身是有價的,通過信息,投資主體能夠賺取利潤。其三,政策優勢。在西部的一些區域提供了比東部更好的政策,諸如稅收減免更為優惠,客觀上增加了投資主體的利潤。

(三)政府對網絡的大力支持是網絡開發西部農村的推動條件

政府是改革的推進主體,也是發展網絡、網絡經濟的推動主體。我國的現實表明,網絡的發展沒有政府的參與、本地資本市場的支持、傳統產業力量的介入以及社會支撐是不可能的,政府不僅繼續主導著國有資源、國家資本的流向,而且對網絡經濟、網絡發展擁有裁決權。也就是說,網絡無論作為產業還是經濟、社會形態,若沒有政府的支持,其發展必然受到阻礙。同樣,網絡開發西部農村這種農村現代化的方式,也必須獲得政府的支持,才可能高速發展。

四、網絡開發西部農村的方法

(一)人力資源開發是網絡開發西部農村的核心

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他認為,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的資本有兩種: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經濟發展的一個變量,甚至是決定性的變量,它與勞動力質量(勞動力受教育的程度和掌握技術技能的水平等)正相關。只要把一部分投資從報酬率相對較低的物質資本轉移到報酬率相對較高的人力資本,就可以使國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由此可見,實現農村現代化最有效的途徑是首先要實現農民現代化,提高農民的受教育水平。同時,要轉變基層政府官員舊的思維方式,引導他們把資金更多的投在人力資本的開發上。

實際上,在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如何開發是極其重要的一環。網絡開發西部農村的實質就是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的投資。按照西奧多·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的相關論述,人力資本投資的形式包括:教育、在職培訓以及更好的保健。那么,在網絡開發西部農村過程中,我們就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其一,通過學校對農民開展教育。眾所周知,學校主要承擔教育的功能,而人力資本投資形式中教育投資是排在第一位的。選擇學校的另一個考慮是因為網站建設、維護的運作成本更低、更便于管理,更易于當地人民接受。在教育過程中,要改進傳統教育方式,積極進行網絡教育。其二,采取分層式培育模式。在在職培訓上,先是挑選農村知識精英(村莊學校教師)到網絡專業部門接受培訓,再由他們教會農村學生相關的技術和上網技巧,而學生又會把在網絡上所感受、看到的新鮮事物傳遞給家庭其他成員,由此而改變整個村莊居民的觀念,我把它稱之為分層式培訓模式。簡單的講,就是"專業網絡技術人員→農村知識精英(村莊學校教師)→學生→其所在家庭"這樣一種模式。我們提出的"分層式培訓"模式是比較符合西部農村、農民的現實情況的。西部農民的受教育水平決定了在開發之初,必須要不斷的"輸血",先由公司或政府聘請的專業網絡技術人員對農村知識精英進行再教育、培訓,改變他們陳舊的思想觀念和知識體系、使其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的先進技術,再由他們推動學生和其他村民的網絡教育。之所以先培訓農村知識精英,是因為他們比其他村民更易于接受新的知識,在農村中具有較高的聲望,能夠對村民產生更大的影響,并且因其自身屬于特定的農村社區而易于被社區其他人員接受。分層式培訓模式經過數次循環后,農村知識精英和社區其他成員的"造血"功能都會不斷地加強,最終使他們具備知識創新的能力。其三,保障農民的基本健康。在這方面,我們可以結合農村社區保障去做。

(二)虛擬開發與實體開發相結合

網絡如何使農民富裕起來?并不是架設了網絡,農民就可以過上好日子,農村現代化就可以實現。在現階段,網絡開發必須與實體開發相結合,否則,就有可能陷入虛擬開發之中。網絡開發西部農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具有階段性。在開發的初期,應以網絡外實體開發為主,諸如在農村投資設廠,隨著網絡社區建設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可以逐漸進行網絡自身實體開發,諸如電子商務。

實體開發上優先開發什么呢?我們認為可進行特色旅游、特色產品的網絡開發。每個人心中都有獵奇的想法,旅游者外出游玩也是為體驗一種不同區域情調。對于西部的黃土高原、沙漠荒灘、牧場草原,西部人可能是見怪不怪,但對于許多從未見過此情此景的人來說,還是具有相當的吸引力的。之所以現在沒能引來大量的觀光旅游者,是西部人自身的觀念陳舊之故。總認為,不就是沙漠、黃土嗎,天天都見,有啥希奇的。其實不然,只要我們做出特色,就一定會有人來。如西部田園觀光游、大漠生存游、牧場競技游都是可行的思路。而網絡為特色旅游開發創造了絕好的條件,縣、鄉兩級政府完全可以組織人員建立自己的網站,把特色旅游的項目及圖片發送到網上,招徠旅游者。特色產品的開發,也可如法炮制,每個縣、鄉都有自己獨特的產品,諸如甘肅文縣的黨歸、甘谷的辣椒等等都是小有名氣,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消費群體定位不準確等原因致使其不能形成產業、產生規模效應。通過互聯網、通過建立自己的商務網絡,完全會使買賣渠道更為順暢,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最終實現農村現代化。

(三)政府引導,企業運作

在網絡開發西部農村過程中,政府的角色是創造環境、規范市場、進行引導。其一,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培育網絡開發市場。"西部開發"戰略提出以來,政府利用傳媒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客觀上為開發營造了較好的環境,取得了相當的成效。在社會、經濟轉型期,"網絡開發西部農村"的概念也需要政府及其高層官員在輿論和政策上的支持、引導。惟其如此,才能使西部人更快地接受網絡開發的觀念,此方式的推行更順利,更能節約網絡開發的成本。其二,政府進一步完善制度供給,為西部省區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合理法律、法規、政策的制定及其相互配套的各種金融、信貸、稅收等優惠政策,它沒有必要也不應該介入具體的操作、實施過程。因為政府直接運作,有可能把"網絡開發"做成一種慈善事業,而且要耗費大量的人、財、物,還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企業才是具體運作的主導,企業是理性的經濟人,只要網絡開發中確實有利可圖,政府引導得當,他們自然會發揮其創造性,實現電子商務的成功,客觀上產生一定的社會效應。最終通過商業運作"網絡開發",實現企業與網絡社區的"雙贏",社會、經濟效應的"雙贏"。

五、網絡開發西部農村的實踐--來自"黃羊川"的例證

黃羊川,一個在中國大西部祁連山下的僻壤窮鄉,甘肅古浪縣的一個小山村,位于縣城東南三十多公里處,在互聯網沒有進入之前,完全處于農業社會。2000年春天,在黃羊川職中義務教書的一位英業達員工發動公司及員工捐贈了十余臺計算機和上千冊圖書給學校。2000年8月,英業達公司用7個月的時間,投資50萬元,使500多人的黃羊川職中網絡化,并以此為基礎帶動整個村莊。由此,逐漸形成了以職中為中心的信息輻射網,一個新的黃羊川正在悄然崛起。這就意味著在沒有走完工業化的情形下,黃羊川已經開始邁入信息時代的門檻。2000年10月英業達公司總經理林光信博士造訪黃羊川,在參觀完黃羊川職中,開始構思"網絡開發大西部"的計劃。11月,黃羊川網站開通,注冊域。12月下旬,林博士收到黃羊川職中校長和許多學生的電子郵件,網絡開始連接夢想、開啟黃羊川孩子的希望之門。2001年春,學校師生組成數人的工作團隊,自選課題做課外社會實踐活動,并將結果以多媒體的形式公布在網上。涉及的課題包括"當地經濟作物的分布、種植情況"、"當地各種小吃的名稱、由來"、"當地的歷史古跡及其由來"等許多具有實用價值的研究項目。英業達則派電子商務部門專業人員到黃羊川教授師生如何制作網頁,審核并資助師生所選擇的項目,并將黃羊川的項目納入公司電子化項目管理。數月后,成果在黃羊川網站上亮相。這不僅豐富了網站的內容,而且還使黃羊川這片熱土真正的融入了網絡世界。只要你在線上,就可隨時隨地訪問黃羊川網站,了解這里的風土人情、歷史、經濟、文化等等的發展,而建立、維護網站的并不是專業的技術人員,而是黃羊川土生土長的農民。這就真正實現了黃羊川與世界的雙向互動,網站將成為"技術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交流的窗口,貿易的窗口"。

英業達與黃羊川的合作模式是一種極其有益的嘗試,她取得的成就表明,"網絡開發西部農村"這一方式是可行的,我們也期待著它能夠獲得更大的成功,為西部農村現代化探索出新的發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