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出版模式印刷研究

時間:2022-07-14 11:24:16

導語:數字出版模式印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字出版模式印刷研究

1.“按需印刷”概述

1.1按需印刷概念研究

按需印刷,英文名稱PublishingOnDemand,簡稱POD,是在數字環境下發展起來的一種出版模式。按需印刷即采用先進的印刷技術,根據客戶需要將儲存在計算機中的數字化內容隨時隨地印刷成書,滿足了客戶個性定制的需求,同時也減小了出版社的庫存壓力,節省了印刷流程,真正做到了“一冊起印,即需即印”。按需印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按需印刷的出版物,不僅是指紙質出版物也包括音像制品和其它電子出版物。而狹義上的按需印刷特指紙質印刷物品。本文所提到的按需印刷是指狹義上的按需印刷。

1.2“按需印刷模式”特性分析

1.2.1出版具有針對性

按需印刷的出版對象是針對“短板,斷板和絕版”圖書進行出版,國內每年有一半的圖書產量幾乎退出流通領域,淪為出版社的庫存成為斷版圖書。這些斷版圖書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研究價值,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文化遺產,按需印刷將能夠防止斷版和絕版圖書的產生。另外受到印刷成本的限制,部分小眾出版物例如:個人畫集、專業性較強的教材等,難以做到大量出版,阻礙了文化的傳播交流。針對這些問題的存在,按需印刷做到了“一冊即印,即需即印”真正滿足了小眾印刷的需求和促進文化的傳播交流。

1.2.2出版具有即時性

“按需印刷”是將出版內容在計算機內實現數字化儲存,省去了出版環節中的排版、制片等環節。讀者如果想要購買某種圖書,即使遠在異國他鄉也可以及時獲取紙質圖書。運用互聯網技術,出版社可以將數字圖書進行實時傳遞,讀者只要是在有互聯網的情況下,就能獲取電子圖書進行自行印刷,解決了出版社的圖書庫存問題和因距離產生的無法獲取圖書的情況。相比與網購紙質圖書的方法,省去了圖書的配送環節,真正做到了高效環保。

1.2.3真正實現個性定制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小眾市場逐漸崛起,小到衣服上的一粒紐扣,大到汽車和其它設備,個性化定制越來越成為人們鐘愛的消費方式。圖書出版領域也不例外,讀者購買一本圖書,除了對書中的內容的鐘愛,書中的字體、書中的插圖和圖書封皮也將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傳統出版模式受制于成本壓力,根本無法實現“按需定制”,而按需印刷這種模式采用將電子圖書進行數字化儲存,甚至可以根據客戶需要對圖書的排版、書中的字體、書中的插圖以及書本的封皮進行個性化定制。完全實現了圖書的“個性化定制”,滿足小眾需求,適應社會的發展。

2.按需印刷國內外發展狀況研究

2.1按需印刷國外發展狀況

按需印刷是在數字化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得益于發達國家科學技術的先進,國外發達國家擁有完備的出版行業,按需印刷在國外得到了快速發展。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的美國,是最早實現按需印刷研究和應用的國家之一。在1997年美國的大型圖書批發商英格拉姆集團創立了閃電印刷公司,專門研究和開展按需印刷業務。時至今日,按需印刷在美國已經相當普遍,這種印刷方式節省了資源,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印刷效率,業務范圍不斷擴大,技術手段也得到了不斷升級,為美國出版行業帶來了新的變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作為全球出版強國的德國,按需印刷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在出版行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德國博利集團的帶領下,幾乎所有德國出版行業都開展了按需印刷業務,創造了許多按需印刷的成功案例。另外,按需印刷業務在英國和日本的出版行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普及。

2.2按需印刷國內發展狀況

與國外按需印刷的規模化、集團化的發展情況相比,國內的按需印刷還處在起步發展階段。國內按需印刷行業缺少龍頭企業的帶領,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按需印刷早在2000年就已經引入中國,但是一直到今天都沒有什么實質性的發展。在國內最先開展按需印刷業務的是先行者知識產權出版,并在2004年引進了富士施樂的數字印2017.2NewsDissemination新聞傳播編輯出版刷系統。另外在2005年的書展上,上海同昆數碼圖文有限公司將《F1狂飆》印刷成冊,第一次在國內開展了按需印刷的實際嘗試工作。但是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國內的按需印刷行業依然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整體商業氛圍依然沒有形成。

3.數字出版模式下國內按需印刷發展存在的問題

3.1受制與技術手段,無法降低短期印刷的投入成本

按需印刷與傳統的印刷行業有著本質的區別,首先從設備上來說,傳統印刷行業采用平板印刷技術,這種技術如果是在大批量印刷的前提下,利潤非常可觀,但是如果進行小規模印刷將無利潤可談,所以傳統的平板印刷技術不適合按需印刷業務的開展。出版行業如果想要開展按需印刷業務需要引進專業的數碼印刷設備和技術人員,受制于國內無法供應完善的數碼印刷設備,這些設備都需要依賴進口。設備成本高,造成的印刷產品成本是普通印刷品成本的130%-140%,企業如果想要引進一套例如Indigo、富士施樂等數碼印刷設備,少則幾百萬元多則上千萬,投入成本巨大。而且即便成功引進了先進的印刷設備,我國的按需印刷市場也比較小,成本回收緩慢,企業想要實現營利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周期。另外,受制于技術限制,國內的出版行業無法實現出版物的真正個性化定制,這些阻礙了按需印刷業務的普及。

3.2受到書號制度的影響

受到我國出版體制的影響,國家對出版發行物有著嚴格的管控。在中國對出版圖書采取的是書號制度,如果一本出版圖書沒有書號將會被列入違法出版物行列。相比于國外,國內的審查制度手續復雜,流程繁瑣,出版社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轉而投向大宗出版物而放棄按需印刷出版物的出版。在我國,印刷和出版還屬于兩個概念,按需印刷如果不受制度的影響,非常有利于按需印刷業務的開展。但是印刷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出版發行,如果不能實現銷售營利,按需印刷將失去存在的價值。體制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想要實現出版業務的開放管理,促進按需印刷的業務開展,還需要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3.3出版業數字化進程較慢

受制于我國市場環境的影響,國內圖書出版市場長期受侵權行為的困擾。國內消費者的版權保護意識非常淡薄,部分商家也只看重眼前利益,對盜版印刷物品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雖然國家年年都在開展打擊侵權盜版出版物的活動,但是國內現在依然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消費市場氛圍。傳統出版行業都是從作者手中購買版權進行印刷出版。而按需印刷是根據客戶的需要,進行單獨的某一章甚至某一篇的印刷,受到國內出版行業的侵權活動的困擾,大部分作者都不敢將自己的作品轉化為數字化圖書進行儲存,出版行業也缺少積極的引導機制。導致現在我國出版行業數字化進程緩慢,數字化圖書作品數量稀少,種類不夠健全。

4.解決我國出版行業按需印刷存在問題的機制研究

4.1積極推進出版行業技術升級

按需印刷在我國無法得到大規模普及,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受到印刷設備的困擾。及時引進先進的印刷設備,也需要引進一批專業人才,對企業來說將是一個漫長的生產周期。首先,國內應積極加大數字印刷設備的研究力度,制造出一批具有高性價比,且性能可靠維修保養費用較少的印刷設備。通過國產設備的引進,促進印刷行業的變革,降低印刷生產成本。另外,通過技術手段的升級,印刷行業可以實現按需印刷的真正個性化定制,打開市場局面,緩解目前按需印刷市場不溫不火的局面,實現按需印刷業務的高效發展。

4.2加強政策引導,重視版權保護

政府應積極推進機制體制改革,對圖書管理進行適當的放開,改革現有的書號機制,簡化圖書出版的審批流程。這一點,可以參考國外的經驗,例如國外采取的是書號登記制。中國也可以學習國外的一些先進經驗。另外,書號的數量有限,國內各個出版社為了獲取最大利益,將有限的書號投入到回報較高的出版物上,這一點就與按需印刷的小眾出版模式產生矛盾。因此,政府更應減少一些束縛機制,真正將出版行業重視起來,發展與信息化時代相吻合的圖書出版管理機制。此外,國內應繼續加大對版權的保護力度,強化公眾的版權意識。對侵權盜版行為采取真正有效的打擊措施,堅決維護正規出版發行商的合法利益。相關部門要對打擊盜版行為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使打擊盜版行為擁有更有力的法律武器。

4.3培養數字出版人才

按需印刷的最終目的就是按需出版,這一點毋庸置疑。在數字出版模式下,印刷技術也得到了質的提升。在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影響下,高新技術越來越滲透到印刷行業,為此企業有必要建立一套數字印刷、出版人才的有效保證機制。企業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促進高校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為企業建立人才資源后備基地,以此更好地促進整個印刷行業的技術升級。從國外成功的發展案例中可以看到,規模化、數字化的圖書資源儲存為企業的出版發行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是,我國目前的數字化圖書儲存量還非常小,因此數字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對于提高出版行業的蓬勃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按需印刷和按需出版互為表里,缺一不可。按需印刷離開按需出版將失去價值,按需出版離開按需印刷將失去實質支持。現階段,我國的按需印刷與國外相比,市場還不成熟,技術還比較落后,也缺少相關成功的案例和成熟經驗的提供。因此,只有積極推動我國體制的改革,促進出版行業的技術升級,提高我國民眾的版權保護意識,按需印刷在技術上才能得到實現,按需出版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