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新要求
時間:2022-07-24 02:43:26
導語: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新要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學術期刊是學術成果交流、和傳播的重要平臺之一。[1]高校學術期刊自誕生伊始就肩負著引領學術發展的神圣歷史使命。高校學術期刊的刊網融合是目前高校編輯出版人員關注的熱點問題。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這標志著刊物發展正式步入刊網融合新階段,體現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不僅是傳播手段的融合,更是內容制作、推廣方式和經營的融合。高校學術期刊承載學術傳播的重要使命,刊網融合形勢下高校學術期刊功能也將悄然發生變革。[3]一是刊網融合背景下高校學術期刊的宏觀引領與微觀服務功能。在傳統紙媒時代,由于讀者個體情況過于分散而認知模糊、無法獲知,高校學術期刊只能實現宏觀領域學術引領且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用戶的網刊閱讀或瀏覽情況可以精確獲得,包括讀者的瀏覽論文種類、時間、時長、研究旨趣等。通過大數據分析,高校學術期刊可以實現刊網融合背景下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實現引領學術發展的權威地位。[4]二是刊網融合背景下高校學術期刊的學術交流功能得到最大化發揮。高校學術期刊是學術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術期刊的天然使命就是為學術研究搭建一個權威、公平、公正的學術成果交流平臺。學術研究不再是個人孤軍奮戰而是正逐漸走向專業化和職業化,研究也從單一領域走向多學科相互滲透、交叉融合。因此,刊網融合不是簡單的紙刊內容移到網絡這么簡單,而是可以上升到基于跨終端的多樣化、多媒體資源帶給讀者的互動性的優質閱讀體驗,可以滿足用戶隨時、隨地、隨心的個性化學習服務。刊網融合后高校期刊的學術交流功能將大為提升。三是刊網融合背景下高校期刊的學術傳播途徑、媒介、速度、理念均發生變化。傳統紙刊是通過贈閱交流、郵局訂閱、實體店購買等方式傳播,范圍有限,互聯網時代的期刊網絡出版將使傳播范圍全空間化。在國家財政的支持下,未來學術期刊有可能改變讀者付費的傳統銷售模式,全部實現OA(開放獲取),讀者將免費獲得學術數據資源。這將大大改變原來學術研究只限于部分學術精英的研究專業化、職業化的現狀,使更多人可以參與到學術研究中。刊網融合背景下網刊能在第一時間傳播,實現了傳播速度及時化和傳播效用的最大化。傳統紙刊時代秉承“內容為王”發展到刊網融合時代“內容、服務”并重,高校學術期刊不僅要清晰、準確地傳播學術,更要注重內容建設,有針對性地將內容推送到目標客戶,為用戶服務。[4]四是刊網融合背景下高校學術期刊的學術評價仍是采用同行評價為主、量化評價為輔的方法,但由于大型網絡學術資源庫的建立,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等的出現,能更大程度和更廣范圍地實現防范學術倫理失范、遏制學術腐敗及權力尋租。
二、刊網融合對高校期刊編輯文化素養的新要求
隨著新聞傳媒事業的發展,編輯開始朝著專業化、職業化方向轉變。高校學術期刊作為高校學術傳播的平臺與載體,其編輯人員的專業化職業化更是一個無法回避也亟待解決的問題。高校學術期刊編輯不僅要有專業的研究方向和學科專長,更需要良好的個人素質和綜合能力,尤其是文化素養。高校學術期刊編輯的文化素養主要包括三個維度:一是能力維度,指文字與文章的素養;二是思想維度,指知識與思維素養,三是責任心維度,指尊嚴與使命的素養。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只有在三個維度都具備了較高素養,再加上一份對職業的熱愛與癡迷,才能在一個更高層次上創造性地高質量地完成工作。高素養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能夠指導作者將論文在保持嚴謹與嚴肅的前提下,把文章修改得盡量形象、生動和優美。因為學術論文并不排斥語言的美感。[5](一)刊網融合形勢下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要具備較高文化素養,善于“沙里淘金”,更要善于“點石成金”。傳統的編輯工作更多體現的是文獻的收集和編纂等較為淺表性的工作,但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與文化的演變,高校科研氛圍日益濃厚,尤其是科研考評機制的現實存在,高校工作者的科研動力與熱情空前高漲,申報課題撰寫論文成為高校工作者的常態化工作。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在這種大的學術環境里,一方面要有慧眼,能在海量的作者來稿里“沙里淘金”,挑出高質量的符合期刊欄目的稿件,另一方面,又要提升自身素養,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作者修改提高,善于“點石成金”。這就要求編輯要自覺提升編輯主體意識,充分認識編輯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和創新性。編輯工作的過去和現在存在一個歷時差異(縱向方面的差異),而不同編輯個體之間又存在一個共時差異(橫向方面的差異)。[5]所以,刊網融合下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要主動通過課題研究或論文寫作培養能力素養,擴大與傳統編輯的歷時差異,縮小與高水平編輯的共時差異,提升自己。(二)刊網融合形勢下高校學術期刊編輯不再是只強調傳統的“勤苦大于創造”,也強調編輯更高的人文情懷和科學精神。高校學術期刊編輯的文字編輯工作共時差異非常大,體現在實際工作量可深可淺的彈性上。淺層次的編輯工作主要是形式的規范與文字的修飾,即讓編輯后的論文語言達到文通字順、摘要關鍵詞的寫作及參考文獻、注釋等論文格式符合規范要求。深層次的編輯工作則要走進作品的信息、知識生產過程,是編輯與作者共同創造性地參與到知識和文化的創造過程中,需要編輯廣博的知識、精深的專業素養,體現的是編輯深層次的修養和能力,以及更高的人文情懷和科學精神。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職業發展到現在,工作的創新性在不斷加強,原來僅一味強調“勤苦大于創造”已經成為了歷史。現在的編輯不僅需要傳統的“工匠精神”,更強調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因為現代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已經逐漸集編、審、校于一身,其中“審”的地位逐漸提高。當作者咨詢自己的投稿是否被采用時,作者關心的是稿件的內涵水準,而非論文形式上的規范。可以說,“審”的過程是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工作地位提高的體現,編輯工作的對象是論文與論文作者,其中論文是物,作者是人。對待論文,編輯須講科學精神,視文章質量標準及知識和創新標準決定取舍;對待作者,編輯須講人文情懷,應以尊重、理解、發展的心理傾向來溝通交流,當論文無法避免批評時,最好在批評中不忘真誠的肯定甚至贊美,尤其對于學術新人。高校期刊編輯要學會對作者的文章進行批評和鑒賞,這里要厘清的是,批評不等于否定,而是理性的分析和檢評;鑒賞更不是安慰的姿態,而是對作者作品獨到、深刻之處的由衷而理性的判斷。這是非常考量編輯的哲學思維和文學眼光的。(三)刊網融合形勢下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更強調職業能力與職業使命認知這兩方面的文化素養。普通的高校期刊編輯與卓越的高校期刊編輯的區別體現在職業能力與職業使命認知兩個方面。能力決定工作的順利完成情況及效率高低,使命認知則決定職業工作的境界。有了責任與使命意識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能走出機械、重復的匠技境地,將自身的工作放在文化生產與傳播的大系統中思考,讓平凡的工作在意識中擁有了豐富的內涵,在工作中體現自己的創造性價值,從而擁有積極、健康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刊網融合時代的來臨對高校學術期刊編輯素養提出了多方面更高的要求,編輯在面對海量信息時要有更卓越的選擇能力、鑒別能力、質疑能力、思辨能力、創新知識能力。[6]還要求編輯有更好的網絡溝通能力,即利用網絡進行調查采訪的能力、利用社交網站發起討論的能力、創建網絡社區作為欄目策劃或組稿的能力等。這其中,很多報紙的編輯已經走到了前列,有了很多可以借鑒的寶貴經驗,如《人民日報》官微的“你好,明天”已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三、刊網融合形勢下做一個“走心的”學術期刊編輯
改革創新,理念先行。刊網融合最關鍵的節點是人的融合,其中思維方式的轉變又是實現人的融合的最關鍵的環節。[3]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如果要將工作做好,必須與刊物保持一輩子的熱戀。在與刊物的戀愛里面,如果每天編輯審稿校對,不花心思,想必也難以做出成績。有人稱真正的愛情是“走心”的,因此,我們可以做一個“走心”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走心”的編輯可以具體細化到“四心”:(一)培養一顆公正之心。高校學術期刊編輯需要具備一雙火眼金睛,通過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等手段,將抄襲、剽竊、一稿多投、重復發表、偽造數據等存在學術倫理失范的學術不端稿件識別剔除,讓作者不再有僥幸心理,對刊物心存敬畏,對學術保持尊敬,從而在以后的學術實踐中拋棄浮躁,腳踏實地,這也是幫助作者成長。學術期刊編輯要懷著一顆“公正的心”在來稿里“沙里淘金”,從大量來稿中挑選出符合刊物要求的有創新價值的原創論文,同時對每一篇錄用的論文公正地用心地“點石成金”,對于有前瞻意識又存在一定缺陷的論文,編輯要從專業知識、文章結構、謀篇布局、邏輯推理等方面給作者一些指導,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讓作者細化完善,以達到“點石成金”的效果。高校學術期刊編輯通常都接受了某專業的系統教育和訓練,擁有知識優勢,在某一領域有專門甚至是專深的知識,但在處理他人文本時,即使是自己所學專業的范圍,也會因某一學科專業的細分、高度細化而產生程度不同的陌生感,因而,高校期刊編輯為能更公正地挑選稿件,必須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先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拓展,然后再逐步走出自己的專業領域,對其他相關領域學習,獲得更加廣闊的視野,[5]這樣才能培養出一種卓越的能力,具備一顆“公正的心”。(二)擁有一顆細膩之心。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對于符合刊物要求的文章,要細致審讀,指出作者推理、結論、邏輯、語言中不妥之處,給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修改意見,幫助作者加強規范提高文章質量。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對于文章的審查首先是對于主題意義的整體審查,判斷其內涵高低,然后進入衡量作品表達水平的審查。這個時候,編輯字斟句酌的職業精神和較真態度常常會讓作者覺得“苛刻”“挑剔”,但正是這種精雕細刻,編輯的細膩和文字文章素養,才成就了一篇篇質量上乘的學術精品。只有具備細膩之心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才能在擁有較專深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投入工作。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擁有某一專業知識,就等于擁有某一看問題的視野,但若僅限于該單一視野看問題顯然很局限。[5]所以必須懷著一顆細膩的心不斷以自己專業領域為圓心向外圍拓展自己知識,形成多層面多元化的立體知識架構。這不僅是高校期刊編輯個人的自我完善,也是高質量地完成本職工作的需要。(三)懷著一顆柔軟的心。有一顆柔軟的心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對于不符合本刊物要求但文章質量又不差的作者來稿,不是一拒了之,而是站在作者角度,細心體會作者寫作的艱辛、完成一篇文章的不易,給出建議指導作者投給適宜的刊物。這樣有人情味的高素養編輯無疑能得到作者的敬重和感激。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境界可高可低。較低的層面上,僅限于文本的校對。在較高的層面,編輯可組織作者進行學術探討,對論文內容進行補充。刊網融合形勢下要求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更需要一顆柔軟的心,以自己的勤懇付出得到作者讀者的敬重和稱贊,悉心為作者服務、為讀者服務。高校學術期刊編輯的個性、行動能力、工作素養都與其廣闊的視野息息相關。編輯若具備一顆柔軟的心,就多一種視野從而多一種獲得旁人無法捕捉的信息的能力,也就更多一種工作創新的可能。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只有在工作中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精華,不斷加強積累,形成內心柔軟、本性善良、意志堅定的品質,一切行動都是為了提升刊物質量和影響力,具備這樣柔軟的心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才是最有力量也最受讀者尊重和作者青睞的。(四)保持一顆感恩的心。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對于高水平的作者,要加強聯絡,積極交流,讓對方參與到欄目策劃、組稿甚至審稿的工作中。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要充分認識刊物水平的提升基石是高水平的作者,刊物質量和影響力是靠一篇篇高水平作者文章造就的。所以,高校期刊編輯對這些作者要有一顆感恩的心。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若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就不會對自己工作認知膚淺,不會在工作中表現得過且過、不思進取、沒有激情,仿佛工作只是為了生計的勞務。具有感恩心的高校期刊編輯會意識到自己肩負的使命,時時有一種文化的自覺,有一種使命感,會主動鐘情熱愛自己的職業,有一種情懷,將有限的自己和平凡的工作融入社會文化生產和傳播的整體系統中,對工作熱愛珍惜且知足感恩。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是一個技術人員,但有感恩之心的編輯絕不會把自己僅限于技術人員,會在工作中自覺學習專業的知識、方法,培養文化素養,通過博覽群書提升文化品位,通過洞察社會提高文化敏感度,通過自省反思完善自身修養,懷感恩之心的編輯能在較高層次上完成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任務。
四、“走心”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任重而道遠
刊網融合形勢要求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兼具科學和人文素養,融合哲學的思維和文學的眼光,對一切現有的、既定的結論都不輕易肯定或否定,而是運用自己的理性,秉持基于懷疑的批判和分析精神分析判斷得出結論,即具有批判和反思精神,具備這些素質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才能“走心”地進行編輯工作。在刊網融合時代,用戶不再是傳統紙刊時代的知識的接受者,而是也能通過各種渠道成為知識的者和傳播者,因此,高校學術期刊編輯除了要具備專業知識外,還要盡可能地多學習各類新知識,具備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知識,甚至了解風土人情、風俗習慣、行業慣例、少數民族或民間禁忌等知識,[6]增加現實生活的體驗,以便在知識加工和整合的深度上游刃有余。刊網融合時代的到來模糊了知識生產者與受眾的界限,縮小了二者之間的鴻溝。高校期刊編輯也要適應這一形勢,重新對自身角色定位。要學習新的編輯技能,成為知識傳播的引導者和發動者;建構新的知識結構,成為海量信息的瞭望者;防范甚至杜絕各種學術倫理失范現象,成為學術陣地的守望者;引導新的學術熱點,成為新知識的探索者和先行者,刊網融合形勢下“走心”的高校期刊編輯任重而道遠。
- 上一篇:基層黨建巡查工作報告
- 下一篇:網絡教育培訓課程探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