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高質量發展方法探討
時間:2022-06-28 08:25:48
導語:期刊高質量發展方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2020年5月,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了我國首個專門針對報紙期刊質量管理的規范性文件《報紙期刊質量管理規定》。此規定是報紙、期刊出版單位必須遵守的出版準則,所有持有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的出版單位,內容質量都要符合此規定的要求,依規辦報辦刊。2020年11月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建立建成文化強國的發展目標———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無論是《報紙期刊質量管理規定》的出臺,還是國家在文化發展方面遠景目標的確定,都對期刊高質量出版提出了更為明確的工作要求和行業發展目標,推動著期刊行業的每一個從業人員都必須樹立責任意識和質量意識,按照“規定”辦報辦刊,辦好報、辦好刊。
二、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方法
(一)確保高質量出版,意識形態工作需放首位
曾多次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新聞出版人必須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確保出版內容的質量,必須將意識形態放在首位,堅守意識形態這一前沿陣地的同時,牢記出版工作宣傳黨的方針、路線、政策的責任和使命。無論出版內容所屬哪一科學領域,每一位出版工作者都應強化意識形態的導向意識,為出版內容把好意識形態關,堅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期刊的意識形態工作,要落實到出版的各個環節,從發展布局到約稿、審稿、編輯,每一步都應體現出導向意識;要扎根于群眾,落實到為人民服務中,來源于實際,貼近生活,最終服務于群眾;還要放眼國際市場,落實到互聯網時代、全球一體化時代的話語體系中去[1]。報紙、期刊出版單位應以講好中國故事為己任,宣傳中華傳統文化,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風貌。
(二)“三審三?!惫ぷ髦贫葹楦哔|量出版保駕護航
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通知,就開展出版單位“三審三?!敝贫葓绦星闆r專項檢查作出說明。此次檢點檢查4個方面:“三審三校”制度落實情況、人員資質情況、主管主辦職責落實情況以及新媒體內容把關管理情況。此次檢查對各出版單位嚴守“三審三校”防線提出了工作要求,并為全體出版工作人員敲響了注重出版質量和安全的警鐘?!叭龑徣!笔瞧诳霭娴暮诵牧鞒蹋瑢Τ霭姘踩鹬P鍵性保障作用。在傳統出版的生產過程中,“三審三?!币原h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審校模式,為期刊出版拉起警戒線,高效率地降低編輯修改稿件時產生的失誤。但隨著出版行業的飛躍發展,全媒體平臺的建立與發展,科技手段加入出版環節,“三審三?!敝贫乳_始在部分期刊出版單位的編校過程中有所缺失。也正因如此,眾多期刊出版單位的出版質量頻頻亮起紅燈。造成期刊“三審三?!敝贫葲]有真正貫徹落實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部分期刊社人手嚴重不足,力不從心;也包括有的期刊社安全意識淡薄,對國家管理規范認識不夠,沒能按照《期刊出版管理規定》《期刊出版形式規范》等法律、政策要求辦刊,因此忽略了“三審三?!钡闹匾?。結合現階段期刊社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出版單位應對“三審三校”制度進行明確的責權分工和崗位落實,每一個崗位都應有明確的工作準則和工作規范,增強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實現性[2]。每個審校崗位可設立獎懲制度,將責、權、利落實到每一個環節。絕對不允許以任何借口造成審校的缺失,不允許發生由交叉互校或是校對軟件來代替校次的行為。在確保“三審三?!甭鋵嵉那疤嵯?,各期刊社還可根據自身領域特征,增加外審、互審、互校、刊后閱評等環節,來保障期刊的安全出版和高質量發展。在期刊社全力向融媒體過渡的階段,新媒體形式的審校流程也特別需要引起注意?,F在很多期刊社把紙媒和新媒體差別對待,新媒體內容因其時效性強、內容容量大等原因,其審校流程常常會被省略,為“多快好省”讓路的同時也為出版安全埋下了隱患。期刊出版部門應將新媒體內容把關管理情況重視起來,“三審三?!钡闹贫纫残枰谛旅襟w出版中落實下去,確保出版內容無論是紙質的,還是微博、微信公眾號、客戶端的,都以高質量水平呈現。
(三)強化法律法規意識,讓出版工作有“規”可循
期刊出版工作人員要認真學習《出版管理條例》《報紙期刊質量管理規定》等國家政策規定,明確行業要求,做到心中有紅線。例如,《出版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明確規定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的內容,這是每個期刊編輯工作的高壓線,相關內容一定不能涉及。又如,《圖書、期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重大選題備案辦法》中,對于涉及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選題,需要履行重大選題報備程序。編輯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常存在以下兩點問題。一是矯枉過正,因噎廢食。在工作中,對國家的政策、條例、規定等深入理解、嚴格實行,這種謹慎細心是可取之處。但也不應一遇到涉及敏感話題的內容就退避三舍,將涉及敏感話題的內容一刀切。很多編輯為了不踩雷,一看到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宗教等相關的內容就認為碰觸了選題紅線,因為自身知識能力無法把握其內容的準確性,就將此部分內容一刪了之。在遇到敏感選題時,可以多請教、多學習,從稿件內容實質上衡量表達是否準確,是否合乎國家關于出版安全的各項規定,保證稿件的正確導向并準確無誤地進行表達。這才是保證出版高質量和出版安全的有效辦法。二是存僥幸心理。很多編輯因為自己工作涉及領域的專業性,而覺得觸碰原則性內容與自己很遙遠、不相關。作為出版工作者,這種大意絕對要不得,恪守規章制度的弦應時刻緊繃[3]。例如,一些教輔期刊編輯,在處理地理、歷史、政治等常帶有敏感話題的稿件時,會處處留意,但在面對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類稿件時,則常會放松警惕,但實際上現在很多理科類稿件也多從現實情境出發,結合時政熱點,因此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四)編輯應加強業務學習,夯實基礎且與時俱進
編輯業務的基本學習,從簡單層面上來說是文字的修煉。在工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在稿件編校過程中,應嚴守出版規范。字詞句的規范用法、標點符號的規范使用,以及有關常識的規范提法都應用心推敲,仔細琢磨。有些用語牽涉國家主權、民族團結、宗教信仰、政治、外交等,如若不能規范使用,可能會帶來內容導向問題。很多編輯文字功底不過關,在時間緊、任務重的工作狀態之下,對文字的把關會有所松懈,這就為出版安全留下了隱患。漢語博大精深,學習永遠沒有止境,作為文字工作者,更是要把提高文字能力作為終身學習目標來落實[4]。編輯應擴大閱讀量,提升文字感悟力。在內容繁雜、品類眾多的出版物中,可選擇一些名社出品,特別是名家名作來閱讀。較為深層次的學習,包括編輯思想的深入、編輯能力的提升。在融媒體迅猛發展的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不斷改變,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期刊,都要面對編輯的適配性調整。如何吸引讀者、如何將文章內容的核心最直接地呈現給讀者、如何挖掘出讀者的閱讀興奮點,為讀者更好地服務,這些都是新期刊時代留給編輯的研究課題。在新的媒體環境下面對諸多挑戰,能夠直接給編輯帶來幫助的方法依然是學習。那些被融媒體市場接納并高度認可的優質期刊的寶貴轉型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F在讀者的閱讀渠道眾多,博眼球、搶熱點的內容只能轉瞬即逝,期刊的長久發展之道仍集中在內容的深挖、形式的契合和閱讀的便捷之上。學習必須與時俱進,常學常新,不斷地豐富知識儲備。首先,要對政治理論進行不間斷地學習,跟進國家最新的方針政策。例如,在黨的第五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意味著我國的發展戰略方針有了階段性調整,在一些提法和表述上也有了適應新時展的規范要求,這些都是需要編輯在稿件編校過程中特別注意的,一定要按照黨和國家的最新要求進行把關;其次,與時俱進地跟進文字使用規范的變更。伴隨社會發展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國家對于語言文字的使用規范也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期刊出版的語言使用也應更符合生活實際,更好地發揮溝通作用的語言形式更易于讀者接受;最后,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編輯人員還應持續學習和豐富科學文化知識,除了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里掌握最新的發展成果之外,對于其它相關領域中影響深遠巨大的科技動態也要予以一定的關注。
(五)善用新科技,用科學力量為高質量出版助力
新技術的應用讓各行各業都發生了變化,出版行業也在新技術的帶動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在賦予出版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為出版安全埋下種種隱患。編輯需要科學地運用新技術,讓技術為我所用,而不是被技術所挾持甚至是被技術所取代。人工智能的發展為出版行業推開了便利的大門,現今的人工智能具備較強的語義分析能力,在數據搜尋、大樣本數據處理、大規模程序化工作處理等方面都極具優勢,一些智能編校工具的發展可以有效地減輕編輯人員的工作壓力,提升工作效率。但中國的語言語義繁雜多元,人工智能現階段的水平也僅是作為出版工作的輔助,為出版安全多添一道防線。很多編輯在工作緊張的時候,過度地依賴編校軟件,甚至用編校軟件的運行結果代替自身的編校,這是萬不可取的。以編輯工作中最為常見的黑馬校對軟件為例,錯別字查錯準確率高,政治性錯誤把關能力強,還能校對英文、標點等,但編輯一定要認真分析黑馬校對的結果,它通常將查出的錯誤用紅色字標注、存疑建議修改的部分用粉色字標注,但事實上紅色標注中有很多是人工智能識別不準確、缺少上下文聯系的“偽錯誤”,而存疑的粉色結果中,又有很多是確實必須修改的事實性錯誤。校對軟件合理運用可以大大地降低錯誤率,但與人工校對相比,其完全沒有可替代的能力,編輯們絕對不能因為稿件已經用校對軟件排查過而對編校工作掉以輕心。
三、結語
編輯出版行業肩負著文化責任和社會擔當,每一個期刊工作者都應本著對讀者、社會,乃至歷史負責的精神,努力打造報刊精品,更好地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用專注的態度、敬業的精神、踏實的努力創作出更多高質量、高品位的作品。
- 上一篇:有線電視數字光纖分配網設計探討
- 下一篇:高職幼兒園游戲課程研究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