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對科技期刊的影響

時間:2022-07-29 10:40:01

導語:人工智能對科技期刊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工智能對科技期刊的影響

我國科技期刊正處于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時期,即將面臨數字化后的智能化轉型升級。科技期刊從業人員在積極完成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也要做好智能化轉型的準備,抓住智能化轉型的發展契機,積極推動科技期刊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發展。科技期刊從業人員要充分了解人工智能對科技期刊出版的影響,認識到人工智能對科技期刊出版業的影響將會是多層面、全方位的,包括對科技期刊出版的影響、對期刊從業人員的影響和對學術傳播的影響等。在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積極推動作用的同時,謹慎對待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問題和挑戰??萍计诳霭鏄I目前尚處于弱人工智能時代,并未完全實現人工智能化。而人工智能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也值得科技期刊從業人員理性探討和認真對待,以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優勢和潛力,規避可能出現的風險。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科技期刊的智能化轉型升級,發揮人工智能的優勢和推動作用,助力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目標的實現。

一、人工智能對期刊出版的影響

學界和業界對人工智能在科技期刊出版流程中各個環節的應用都有探索,人工智能可以從數據庫中篩選識別新的未被編輯發現的審稿專家,可以自動完成稿件內容的初審,判斷稿件的科學性,可以識別數據造假和統計學問題,檢出稿件中存在的學術不端問題,對稿件進行加工制版,大大提高期刊審稿和出版效率的同時保持較高的標準和嚴格的質量控制[1-4]。1.人工智能可以優化期刊出版流程人工智能可以快速匹配審稿專家、完成稿件初審、優化審稿流程、提高審稿效率、縮短審稿周期,幫助期刊更好地滿足海量學術論文帶來的審稿需求。人工智能可以獨立完成論文初審并快速進行圖文識別,判斷論文的科學性、邏輯性和規范性,為編輯初審提供參考。人工智能可以識別報告不全的關鍵信息,確保所有必要信息比如研究樣本量等都被準確完整地報告;能給出最恰當的統計方法建議,避免因統計學檢驗失當導致結論錯誤;可以識別為了得到預期結果而捏造的不實數據。人工智能可以整句整段地閱讀,識別傳統學術不端軟件識別不出的洗稿式論文抄襲問題,確保期刊的學術價值。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大數據深度挖掘和了解需求,基于讀者的閱讀喜好和反饋分析關注熱點和需求,幫助編輯進行精準策劃選題和傳播推廣,提高選題成功率和學術成果的傳播效率[5]。人工智能還可以對稿件進行編輯加工制版,自動為插圖補充說明文字或為文字配圖,自動完成排版和校對,大大提高稿件的處理效率和質量,將編輯從機械、重復、容易造成倦怠的編輯工作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從事更有創造性、更有技術含量的工作。2.人工智能在期刊出版中的應用人工智能在期刊出版流程中的各個環節都有嘗試應用,同行評議是學術期刊出版中非常關鍵的一環,也是受到廣泛爭議和關注的一環。一小部分的科學家承擔了大部分學術期刊的評審工作,海量學術稿件更使得這一過程異常費時費力、容易出錯且飽受爭議。期刊出版機構嘗試用人工智能來對同行評議過程進行優化和改善,如幫助選擇評審專家、統計核對研究數據、總結文章的學術價值等。瑞士期刊出版機構Frontiers通過AI工具AIRA幫助提高審稿和編輯出版效率,AIRA可以識別審稿專家并進行質量控制,對來稿進行自動準確評估,將質量過關且符合要求的稿件篩選出來給編輯。愛思唯爾旗下同行評審管理系統采用名為StatReviewer的軟件,用于檢查稿件的統計數據和統計方法的真實可靠性。Wiley的人工智能系統還可以對拒稿給出建議,節省作者、編輯和審稿專家的時間和精力,縮短出版時滯,優化出版流程,提高學術質量。同行評審平臺ScholarOne以及Wiley等出版機構與丹麥人工智能新銳創業公司UNSILO合作開發的應用軟件,可利用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對稿件進行語義分析,自動提取稿件的關鍵信息和主要內容;將稿件與Pubmed和WebofScience等數據庫中已發表的學術論文進行全文比較,檢出不當數據及造假圖像等,為編輯提供參考,方便編輯進行決策。3.人工智能應用可能帶來的問題利用人工智能來檢索研究論文有時也存在一些局限,畢竟研究論文是寫給人閱讀和理解的,不是專門設計給機器開展深度學習和提取重要信息的。研究論文中經常有錯誤數據,人工智能可能會錯誤解讀某些數據,將某些本來能解釋得通的內容標為警示。沒有人為審核的話,人工智能可能會阻礙某些有洞見的論文的發表。利用人工智能審稿,可能會強化之前審稿存在的偏倚問題。作者知道自己的學術論文將由人工智能進行評判,可能會改變主觀意愿,甚至為迎合人工智能標準而改寫論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人工智能也未能很好地解決新知問題,人工智能很難判斷何為新知,而發現新知恰恰是學術研究中極為重要的事情,目前發現新知主要還是依靠人類的智慧。人工智能在加速科學出版速度的同時,是否會造成科學文獻泛濫、失去科學出版的過濾功能、難以保證所的質量也值得思考。首先,目前人工智能軟件還不足以自如地判斷學術論文的科學性、創新性以及對特定研究領域的潛在影響等,因為這需要有超越學術論文本身的理解和思考能力,這種理解和思考能力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備的。其次,要了解某一研究在相關領域內有何突破,這種突破通常是不可預測的,不具備一般規律,因此,人工智能評審能否識別真正有顛覆性的突破性研究還是未知數。

二、人工智能對期刊編輯的影響

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的應用對編輯的影響將是多方面的,期刊編輯要積極轉變觀念和工作方式,充分認識到人工智能給期刊出版和編輯工作帶來的影響,讓人工智能成為期刊編輯得力的工具和助手。人工智能未來將幫助編輯完成更多的工作,但同時對編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輯應該意識到人工智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需要編輯對其完成的工作進行把關和審核,一些人工智能難以完成的工作需要編輯親力親為[6-8]。1.人工智能時代對編輯提出了新要求人工智能在諸多方面有比人類智能更明顯的優勢,比如海量數據信息的瀏覽、篩選、提取和分析等。這些機械、煩瑣、重復性的工作,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并且保證高效率,而編輯人工處理容易產生疲勞感和懈怠,從而導致錯誤或紕漏。有了人工智能的幫助,編輯可以從這些機械重復的工作中抽身出來從事更有創造性的工作,比如對人工智能輔助完成的工作進行價值判斷和最終把關。這種工作性質的轉變也對編輯的能力和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時代的學術期刊編輯必須具備較強的信息處理能力,要掌握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云技術、多媒體技術等;要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人工智能軟件的使用,能熟練使用工具軟件、數據庫和網絡檢索工具;要能夠運用人工智能程序進行策劃組稿、審稿送審、編輯加工、排版校對、推送發行等,進而掌控人工智能參與的期刊編輯出版的整個流程。媒體智能化時代,期刊編輯還應完成從內容思維到產品思維的轉變,突破以往的思維局限,注重學術期刊的產品屬性。期刊編輯要明確自身產品的準確定位和目標受眾,在期刊內容的新媒體傳播過程中,兼顧專業性和科普性,努力擴大目標受眾;不能只停留在對紙版期刊內容的復制粘貼及簡單配圖加工上,要充分發揮全媒體平臺的多媒介屬性,利用VR/AR等新技術,讓用戶獲得視、聽、觸等多感官刺激,豐富學術期刊的產品形態,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人工智能時代,學術傳播也從傳統媒體傳播轉向移動化、社交化和視頻化的全媒體傳播[9]。學術期刊應對專家、作者及讀者資源進行整合,將期刊打造成學術交流的公共平臺和學術成果的展示平臺,打造成作者、讀者、編委、審稿專家資源共享、信息交流、資源整合的平臺。學術期刊應充分發揮學術平臺的知識交流服務功能,定期策劃重要選題,開展學術交流研討,積極推動科普轉化,與其他領域跨界合作,積極開發周邊產品等,進而實現內容的多種創意、多向開發、多渠道銷售、多次產出和增值的創新運營。2.人工智能本身可能存在的局限人工智能對學術期刊出版的影響應該更多體現在技術層面和工具層面,而不是核心內容層面。人工智能具有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計算能力,在海量和繁雜信息的處理上可以做到超越人類。但人工智能只會執行人類賦予的邏輯指令,不具有人類的社會性和人類主體的分析能力,無法完全復制人類主體的實踐活動并具備社會屬性。人工智能現今的思維能力,仍然無法超越人類本身的思維和意識所擁有的整體性,無法模擬人類所擁有的主體性的社會關系與整體性思維;人工智能對感官和人腦的模擬仍處于最初的機械化階段,不可能形成社會關系和進行現實感性活動。此外,人工智能還不具備人類處理情感和思考判斷的能力,可能無法把握意識形態方面的知識和問題,在檢驗作者身份信息、影響因素預測等方面有困難,無法做出價值判斷,無法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無法進行感情層面的交流。因此,在這些人工智能不太擅長的方面和期刊智能化出版可能存在問題的環節,編輯需要進行審核和把關,要保證擁有最終的決定權和全程的審核權。

三、人工智能對學術傳播的影響

人工智能可以幫助科技期刊實現學術成果的自動化、精準化、智能化傳播,擴大學術傳播的影響力,提高科技期刊的服務能力。人工智能還可以幫助期刊實現多媒體化,優化內容形式及傳播方式,增強傳播效果[10]。1.人工智能使學術傳播更精準高效人工智能可以對目標人群的研究方向、閱讀喜好和習慣、社交互動等信息進行分析,識別用戶需求,實現期刊內容傳播形式的優化和精準分發,增強學術論文的傳播效果;可以通過算法自動向潛在的讀者推送學術資源;可以幫助期刊實現多媒體化,優化期刊內容的形式及傳播方式,增強學術傳播的效果。學術期刊可以通過智能語音和知識圖譜技術,將論文加工成適用于多種設備的形式,增加論文的可及性。人工智能可以為學術論文的數字化傳播帶來個性化的內容服務,并使得跨平臺共享成為可能,讓信息與受眾之間的交互性增強,幫助解決我國學術期刊受眾定位不準、傳播形式單一、與受眾互動不足、用戶忠誠度和活躍度低等問題。2.人工智能在學術傳播中的應用人工智能在學術傳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可以幫助提高學術內容的吸引力、可及性和可訪問性。人工智能可以明確知道用戶想要搜索什么樣的信息,是某一特定實驗還是其他研究的相關信息,可幫助用戶從數據庫海量文獻中總結關鍵信息,將一些信息翻譯成廣大受眾能接受的形式并提高其影響力[11]。信息超載是學術傳播面臨的一個難題,比如2018年有42500種期刊發表了超過300萬篇論文;目前,關于的學術文章每周就有2000多篇發表。我們可以看到,研究者和讀者面臨海量信息的沖擊,而人工智能可以幫助解決信息超載的問題。人工智能還可以幫助篩選能滿足特定用戶需要的學術論文,比如美國西雅圖艾倫人工智能研究所研發出名為SemanticScholar的智能學術搜索引擎,從期刊、機構和學術會議數據庫進行檢索,通過人工智能多維度分析釋義,深度解析學術論文的內容和背景,提取文獻關鍵信息并辨別被引用的參考文獻是否有重要參考價值,從而幫助科研用戶從海量文獻中快速篩選真正有用的信息。SpringerNature則嘗試提供個性化的摘要和研究結果。相對于剛開始從事某領域研究的新手,該領域的資深研究者或主要研究者所需要的關鍵信息有很大不同,不同研究者需要獲得差異化服務。一般情況下,研究者搜索學術論文時會基于摘要來判斷是否值得閱讀,而人工智能提煉出的包含一篇論文關鍵信息的概要可能更有助于研究者做出判斷。Wiley也計劃推出智能化學術論文摘要,幫助研究人員、機構以及大眾獲取有用的科技成果信息。國際學術出版推廣工具TrendMD,通過在不同平臺安裝相關文章推薦插件,實現論文跨平臺自動推薦和學術資源共享,不僅增加了期刊的顯示度,還能精準定位目標讀者。世紀超星公司推出的移動端信息服務平臺“域出版”,提供了期刊數字化、移動出版和互動交流的平臺,幫助期刊獲得更大的傳播力。新型知識發現工具Yewno可以通過語義算法將出版物分解為獨立的內容,形成知識結構和圖譜,供用戶搜索使用[12]。Yewno能幫助研究人員基于期刊、專利、圖書等圖文資料建立概念間的相互聯系,能將海量數據轉換為一系列信息單元,并最終構成可視化知識網絡。人工智能還可實現論文內容的立體化和可視化,比如視聽醫學期刊《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網絡版)》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以視頻形式呈現學術論文,實現閱讀場景的立體化。3.人工智能可能存在的局限和問題人工智能的可解釋性一直是一個難題,隨著深度學習的應用和發展,其所帶來的更先進、更復雜、更多樣化的應用程序變得更加不透明,更加難以從人的角度對其行為進行解釋,這一點在需要做出即時判斷和處理時尤為明顯。比如學術會議要進行投稿篩選,面對這種情況,傳統人工審稿會給出拒稿原因和意見,而人工智能系統不會提供意見,即時做出拒稿處理,這可能會影響學術傳播的廣泛性和學術機構的可信度??萍计诳诔浞职l揮人工智能積極作用和優勢的同時,也需要對人工智能的道德、隱私、安全、責任等方面進行倫理測試。人工智能技術的復雜性和智能化特性可能引起學術期刊版權信息和倫理風險[10],比如造成期刊交流群重要數據和個人信息泄露。因此,學術期刊如何尊重并保護作者的著作權和隱私信息、規避學術期刊的版權和隱私保護風險值得思考和探索。人工智能對科技期刊出版業的影響將是廣泛而深遠的,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人工智能可能對期刊出版、期刊從業人員及學術傳播等各方面產生的影響,做好科技期刊出版向人工智能轉型升級的準備。在發揮人工智能的優勢和積極作用的同時,警惕人工智能的局限和不足,并探討應對和彌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