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對法律的挑戰與機遇
時間:2022-11-16 09:55:52
導語:人工智能對法律的挑戰與機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時下,人工智能將如何滲透于未來的法治生活,引人深思。作為雙刃劍的人工智能科技將會對現行法律及法律行業產生怎樣的影響,它能否成為法官律師而替代人類也發人深思。一方面人工智能讓就業于司法領域的人們有了壓迫感而以此達到良性刺激作用,另一方面其效率與法律條文匹配的準確率也成為了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優勢。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方興未艾,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情況下,實現人工智能和法律服務共贏發展是我們的共同追求。
關鍵詞:人工智能;應用;現行法律;司法;機遇
一、引言
人工智能在最近幾年引發了大量爭議,人們恐懼、害怕這樣能夠無限自我學的機器人會取代自己,造成社會性失業,讓人們不免產生了對自己價值的質疑。大量研究文獻資料顯示,人工智能是否應被賦予人權,人工智能帶來的個人隱私問題,對現行法律帶來哪些影響,等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觀點和意見。總的來說,人工智能對現行法律帶來的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二、人工智能對現行法律的挑戰
(一)人權的界定與倫理道德。人權(基本人權或自然權利)是指“人,因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它主要的含義是:每個人都應該受到合乎人權的對待。其中個人人權是指個人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平等權利。人權是涉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廣泛、全面、有機的權利體系,是人的人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方面權利的總稱。那么人工智能是否應被賦予人權呢?現在有許多學術研究者都對此有所涉及。當人工智能有了自己思考的能力,成為了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時,它就成為了有能力進行觀點和價值觀自我選擇的個體。但是,在某種層面上人工智能并不具有人的本能,可以說它的自我學習是建立在人類提供的大數據網絡之上的,它的思考是所有人類思想的綜合與發散,理論上人工智能應是受限于人類的,故人工智能本質上還是物質的個體,不是有思想和情感的個人,是否賦予人權就值得商榷。有研究認為,人工智能并不能擁有法律的人格權,雖然目前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大部分都是以網絡工具或是計算機軟件助手的形式活躍于人們生活中,但是不一定意味著這樣有著自己思想的人工智能工具或助手會永遠是我們的工具,它們更多是一種商業應用機器人或者軟件。而即便是它們有了和人類平等的地位,也不能否認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本性與人性,給予它們人權也只能成為人類自我保護的手段,畢竟一旦人工智能科技發達了,孰為優勢孰處劣態仍有待商榷。當然,從道德倫理方面來看,雖然不能賦予人工智能人權,但是對于每一個有思想的客觀體都應懷有應有的尊重。也就意味著人工智能也應享有一定的權利,而這樣的權利是他們所獨有的,而同時他們也應受限于一套特有的屬于人工智能群體的法律法規。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工智能的良性發展,最終惠及人工智能的發展和人類本身。(二)個人隱私與人工智能。在信息時代,大數據深入人心,在許多方面也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隨之而來也產生了許多問題。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今天,個人信息和痕跡在網上大量存在,為此,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用法律法規規范并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就是當務之急。比如,現有APP與智能手機的智能助手幾乎都有按用戶偏好推送文章網頁的功能,這樣的信息輸出或許是大眾習慣甚至樂意的。然而,如果用戶行為和習慣被不法分子利用,帶來的危害就貽害無窮。為此,如何規范網絡個人信息和數據的儲存、使用和保護就是現行法律必須考慮的問題。(三)人工智能應用給人類司法從業者的挑戰。在眾多科幻題材的娛樂性作品中,不乏見到人工智能取代人類一說,讓人們產生著無端的恐懼與擔憂。那么人工智能真的能取代人類嗎?根據一支英美研究團隊的報告顯示,人工智能已經具備了預測審判結果的能力。這支英美研究團隊由來自倫敦大學學院、謝菲爾德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組成。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有一款人工智能系統已經能成功預測數百例歐洲人權法院(EuropeanCourtofHumanRights)的案件審判結果,正確率達到8成左右。但是該項研究的領頭人NikolaosAletras博士也提到:“我們不認為它在短期內能取代法官或者律師,AI主要有助于快速識別案件中的典型,進而做出某種預測。這款AI也有助于判斷哪些案件可能違背了《歐洲人權公約》。”這項研究是在只提供給人工智能所需文案的情況下完成的,并沒有讓人工智能處于呈堂聽案的情景下,也就是說,AI識別案例依據的僅僅是提供的文案,并將這些詞句、語言與相關法律條文匹配。而美國現代實用主義法學的創始人霍姆斯在其代表作《普通法》所說,“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而此經驗并非人工智能所擁有的經典案例的堆積。我們深知,人類處理或看待問題是從事件本身入手,探究問題前因后果,動機和原因等,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倘若人工智能代替人類司法從業者工作,也就無法在法律的盲區公正公平地處事了。此外,人工智能于法律行業好比計算機于數學領域,計算機的發明并沒有替代數學家,而是作為助燃劑大力推動著數學的發展。所以,人工智能對于法律從業者的挑戰固然存在,但這樣的挑戰無疑是良性的競爭與共贏,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行業的有序發展。
三、人工智能對現行法律行業帶來的機遇
雖然人工智能不能代替法官律師,但是依據它自身所擁有的優勢可以給法律行業帶來更多便利與機遇。(一)人工智能的優勢。1.高效性。首先人工智能最突出的優勢是效率,由于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數據網絡體系自我學習,而在某種層面上它隸屬于計算機的后代,人工智能在記錄文案、查閱案例及法律條文方面的優勢是不容忽視的。雖然人工智能不能像人類那樣靈活處事,但是它的理性與豐富的數據資源有助于相關人士快速查詢使用。例如法律咨詢,可以由人工智能受理,由人工智能通過提供的數據和資料進行大數據分析,將分析結果告知當事人,以便于相關人員了解司法流程以及勝訴的概率,甚至為發起訴訟的人們節省法律成本。同時,人工智能還可以促進當前所倡導的法治社會建設,讓更多其他人士了解法律司法條款,促進普法工作的開展,進而促進整個社會法制進程的高效運行。但是,現實生活中將人工智能應用于司法行業,同樣也需要合理適度。對于一些淺顯的只用依照條文解決的訴訟就可以交由人工智能處理;而對于復雜、牽涉對象多或者是難以僅憑條文處理的復雜案件就仍然歸于人類從業者處理。如此一來,既可解決現今存在的低級申訴案件數量大而造成的司法從業者工作壓力大,司法資源占用,從業人員事務繁雜的問題,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提升律師們處理案件的準確性,提高司法服務的高效性。2.公正性。人工智能可以作為定案之前的審核參考。由于人工智能擁有通過大數據分析而自學的優勢,可以作為司法案件中的保險措施,保證公平公正性;或者是在呈堂時作出案例分析和建議,作為法官審批的參考。當然人工智能在實際案例中也只能作為輔助者,尤其是處于法律盲區或者是法律與人倫相悖的案例中,由于涉及人性道德問題,此時要慎用人工智能,確保審判的公正公平。(二)人工智能在司法行業的應用范圍與前景展望。人工智能具有強大的思考能力,讓人工智能服務司法工作,承擔部分人應承擔的工作目前已經出現。從產品形態角度看,人工智能在法律領域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信息檢索、文書審閱、案件預測、智能咨詢等形式。例如法律谷,就是一款人工智能法律咨詢機器人,有法律需求的當事人用口語化的語言輸入查詢糾紛,然后系統內部便會根據描述特征篩選相似案例,并推送合適的律師,如果當事人在查看了律師的咨詢建議和報告后,覺得合適便可以聯系律師進行下一步的深度咨詢。法狗狗,則是一款應用于案件的案情預測軟件,它開創了針對法律行業特性的知識圖譜技術,使機器人具有邏輯分析和推理能力。縱觀當前法律應用軟件,現今存在的“法學人工智能”還只能算為應用工具,且還不具備獨立自主思考做決定的能力。同時,從客戶的心理角度分析,個人認為未來不會有更多人愿意將自己的案件交由人工智能受理。從人們的心理角度來看,普通人對于人工智能這一新興的技術名詞雖然不陌生,但是總是懷有一種不安與懷疑,因為人們最畏懼的是未知,無法想象的事物會放大人心理的恐懼感從而產生排斥心理。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可能會選擇將人工智能應用于法律領域,并將其作為輔助手段,成為司法應用的參考。
四、結語
未來仍充滿變數,未來已來,未知的可能性太多。我們對于人工智能在法律行業的研究絕不止步于此,同所有事物一樣,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新興發展的行業,也是一把雙刃劍,對于現行法律行業,如何將優勢利益最大化取決于如何控制“度”。“適度”的概念應當滲透人工智能在法學應用的方方面面,當然“度”的控制也賴于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與完善,只有處理好人工智能與人權倫理的矛盾,才能更好的與未來的新群體——人工智能合作共贏。從道德方面上,人類也應給予人工智能這一特殊群體應有的尊重與相對平等的權利,就如同處理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一樣,力爭達到和諧共贏的境況。
參考文獻:
[1]襲頌頌.論AI是否具有人格權.法制與社會.2018(11).
[2]高奇琦、張鵬.論人工智能對未來法律的多方位挑戰.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2(149).
[3]趙梓含.人工智能與法律的未來.法制與社會.2018(4).
[4]張利.人工智能在法律中的應用——AI+傳統行業全盤點(2017-03-17).雷鋒網.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703/fuiajGkSfasZgNmy.html?viewType=weixin.
[5]人工智能在法律服務領域應用盤點分析(2018-03-29)新華網.www.xinhuanet.com/itown/2018-03/29/c_137074491.htm.
作者:肖宬子 單位:成都樹德中學
- 上一篇:拉赫瑪尼諾夫藝術歌曲的演唱要義
- 下一篇:新媒體免責聲明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