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4 11:32:00

導語:工業設計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設計教育管理論文

摘要:工業設計是門綜合的、交叉的學科,因此工業設計教育的特點應該是多元化及交叉性的,多學科整合發展的出現將成為現代設計教育新的培育方式。

關鍵詞:商業工業設計學科交叉整合發展

一、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概況

工業設計是門綜合的、交叉的學科,它涉及自然學科、技術學科、人文和社會學科諸多領域。工業設計教育的轉變,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要從真正認識工業設計本身開始,明確工業設計不是美術、也不是科學技術,更不等同于畫效果圖和制作模型。如今,大家已經取得了共識:多元化、多學科是設計教育發展的方向,設計教育只能因地制宜,因國情設立,因市場需求而發展。并且隨時都處在一種為應付變化的市場、社會需求而改變的狀況之中。[1]

這里以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為例,在參觀考察了世界諸多一流藝術設計院校后,在教學宗旨中他們認為:“為了教育出能夠適應潮流和努力變革的學生,我們鼓勵靈感、創造性思維和獨立進行學習、實驗以及對現狀提出質疑;鼓勵敢于冒險和打破陳規的精神。我們的目標是教育出創造性問題的解決者,同時給他們必要的能力、技術和管理方面的才能,從而有助于使他們成為發明新未來的設計師。”值得注意的是該學院提出了10個方面的評估標準:1、想象力——創造力:學生接受和選擇課題以及設計解決方案的能力;2、多學科:學習和應用多學科的方法和程度;3、社會責任心:學生對設計師以及設計的社會責任的認識;4、綜合能力;5、推理與設計能力;6、美學判斷力;7、對信息的組織與分析能力;8、對未來設計的深入思考;9、表達能力:包括速寫表現、技術圖紙、運用理論和學術方式對設計觀念的表達、設計報告等;10、自我激勵和自我學習的責任心。[2]

二、對學科整合發展的實踐性研究

1、實驗研究課程的形成

為了研究商業和設計專業學生整合發展的優勢,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學生參與了多功能團隊的整合發展過程,他們以一個教室作為實踐性研究實驗室,這個教室專門研究整合發展這一創新方法對產品開發和設計的利弊。2000年秋天,16個高年級的學生進入了這個班,課題是重新設計購物方式,這些學生一半來自美國的商業學校,一半來自設計(包括工業設計和平面設計)學校。

為了和多學科發展的特點一致,4位美國教師參與策劃并教授這一課程。有一個和這個課程既有關聯又相互獨立的研究:每學期都會有一組畢業生幫助研究進入這個班的學生情況。對這個班的學生作定期的觀察并調查他們進入這個班前后的態度和反映。(圖一)

2、對學生三種個性的研究

第一組——極端主義型

30%

6人商業專業

2人產品設計

0人平面設計

課前

課后

清楚、有條理

凌亂、模糊不清

以商業為中心

以商業和使用者為中心

個人領導

團隊領導

直覺

直覺和加工處理

創新不受限制

創新受少許限制

積極的

消極的

第二組——普通型

50%

3人商業專業

5人產品設計

4人平面設計

課前

課后

不清晰、凌亂

凌亂、模糊不清

以使用者和商業為中心

以使用者和商業為中心

團隊領導

團隊領導

直覺和加工處理

直覺和加工處理

創新受少許限制

創新受限制

積極的

消極的

第三組——古怪型

20%

0人商業專業

2人產品設計

5人平面設計

課前

課后

不清晰、凌亂

凌亂、模糊不清

以使用者為中心

以商業為中心

團隊領導

團隊領導

直覺

直覺和加工處理

創新不受限制

創新受限制

積極的

積極的

(圖一)

圖一所顯示的結果證明每個學生的學科不同所受到的教育也不同,他們參加這一課程前具有一定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課程結束后他們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也有不同的改變。

3、對學生領導能力的研究

課程結束后,大部分學生感到自己更有當領導者的能力(這個班的大部分學生起初都認為自己不適合做領導或不具有當領導的才能)。這一信心的提高一部分是因為能共同擔任團隊領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第一組的許多學生覺得他們團隊領導的能力越來越少了。他們中的一些學生解釋這一改變是由于他們進入這個班之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在多功能團隊中當領導者比他們想象中的要復雜得多。

4、對學生創造力的研究

這一課程促使大多數學生重新認識他們對創造力的理解。課程結束后,大部分學生把多功能團隊看作一個強有力的創造力量(盡管他們經歷了許多困難和挫折)。他們認為團隊確實比獨立的個人有更好的表現,尤其當任務十分精細并需要多種才能和不同觀點的時候,更加需要團隊的有效配合。

學生們也重新認識了創造力的來源這一概念,大部分學生課前認為直覺是創造性思維最初的火花。他們認為創造力是一種因為一些運氣而不勞而獲的能力,是上天送給人類的“禮物”,像梵高、愛因斯坦、弗蘭克·勞埃德·懷特和史蒂夫·喬治一樣。課程結束后,大部分學生改變了他們的觀念,他們把創造力看作是一個具有廣泛特點和可以不斷提高的能力——這一觀點被各種創造性思維的研究者所支持,他們也認為創造力是能夠培養的。

5、對整個實驗性課程的意義分析

初步研究認為,當今的設計和商業教育向更密切聯系目前專業發展情況的轉變將會面臨相當大的挑戰。所以最低限度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目前的課程、組織文化和教育結構將會對培育未來設計人才的目標起到消極的作用。在各個層面上沒有一個激進的再思考,大部分商業和設計院校的畢業生在當今的社會發展中將不可能擁有豐富的知識、技能和擔任領導的能力。

很明顯,商業和設計院校的課程將需要重新調整其結構和側重點。比如,學習人類學方法論將會使學生們熟練地運用特殊的方法和態度去研究和整理現實世界雜亂的數據和資料。如果我們廣泛的學習人類學和別的在當展中有效的知識和技能,那么這個領域的教育將會提高學生們處理模糊事件的能力,成為復合型有影響的專業人才。

學生們在大學四年級之前就應該嘗試多學科的合作。然而,實施基于團隊的整合發展這一課程有一個明顯的障礙,這不只是一些大學組織結構的問題。這個阻礙是:學校和學院的各個學科之間是獨立的。在許多方面,現存的教育系統還在整合、合作的道路上停滯不前。一個嶄新的方法是要去打破商業、工程和設計專業分離的局面。改變藝術設計教育中專業劃分過細、各自孤立、以專業方向設系的現狀,在藝術設計這一學科范圍內,教學不分專業,實行通才教育。即學生在四年的學習過程中,廣泛地學習所有與工業設計有關的課程,從基礎的素描、色彩、字體設計、構成訓練到專業設計中的平面、產品、室內外環境、服裝等專業課程,以及人文、社會、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的相關課程。

三、小結

從以上的兩個設計院校的實例中我們都可以看出,21世紀知識經濟的到來,以及我國加入WTO,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日益加快,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國際競爭激烈的勢態下,必須有適合國際新形勢的設計才能夠有自己的立足點,也就是說要有全新的設計教育來支撐,那就是設計教育的多學科整合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PaulRothstein《Whenworldscollide:Integrateddevelopmentwithbusinessanddesignstudents》DesignManagementJournalSummer2002

【2】趙江洪《設計藝術的含義》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

【3】王受之《世界工業設計史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4】李硯祖《藝術設計概論》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

【5】尹定邦《設計目標》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

【6】尹定邦《設計學概論》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注釋:李硯祖《藝術設計概論》第190頁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