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4 03:16:00
導語:工業設計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綜合化的設計教育是適應設計發展潮流的必然趨勢,設計教學的改革的方向應該是從以課程為中心向以課題為中心轉變,將工業設計作為一種高度綜合性的交叉學科來組織教學,全面提高設計師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綜合化設計教育
近20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急劇發展變遷,工業設計的內涵、對象及方法論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對設計師的職業素養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這種局面,世界各國設計教育界都在積極探索設計改革的新途徑和新方向。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設計仍是一門新興的、亟待發展的學科,盡管中國工業設計教育的規模堪稱世界第一,但工業設計教育的體系還不完備。如何使我們的人材培養適應變化了的市場需求,并盡快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以應付進入WTO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是我國設計教育界面臨的重大課題。
世紀之交,國內不少設計院系在教學思想、教學管理、教學手段、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提出了全新的工業設計教學模式。在這些教學改革中,都體現出了一種共識,即必須將工業設計作為一種高度綜合性的交叉學科來組織教學,全面提高設計師的綜合素質。走向綜合既是工業設計發展的大趨勢,也是設計教育必須遵循的發展方向。
一、綜合是工業設計發展的大趨勢
人類設計歷史發展的進程經歷了從綜合——分化——再綜合的三個階段。在手工藝設計階段,設計者常常是設計、生產乃至銷售三位一體,并且有廣博的知識背景,因而產生了許多設計巨匠,工業革命后的勞動分工使設計師成了相對獨立的職業,進入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設計又再度成為一門高度綜合性的學科。正如青蛙設計公司的創始人艾斯林格(HartmutEsslinger)所指出的,20世紀50年代是生產的年代,60年代是研發的年代,70年代是市場營銷的年代,80年代是金融的年代,而90年代則是綜合的年代。
工業設計的綜合性趨勢是全方位的。首先,工業設計的內涵決定了自身的綜合性。工業設計涉及到相當廣泛的學科領域,有社會的、也有文化的和技術的。一個優秀的設計師必須對社會的發展趨勢有敏銳的洞察力,對設計的文化背景有相當的認知和理解,同時還必須把握新技術的發展趨勢。由于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CAID-CAE-CAM的技術平臺一體化,進一步促進了設計技術走向綜合,并使工業設計本身日益高科技化。
第二,工業設計學科有了更加廣泛的外延,隨著人類由以機械化為特征的工業化社會走向以信息化為特色的“后工業社會”,工業設計的范疇大大擴展了,由先前主要服務于工業企業擴大到社會各界,由產品設計等硬件設計擴展到了企業策劃等軟件設計。尤其是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新媒體設計、界面設計成為工業設計的新領域。
第三,設計管理的興起要求設計師需要更加全面地了解設計開發的全過程,必須有與各方面專家進行交流、協作的技巧和知識背景,掌握企業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設計能在企業中發揮更重要、更全面的作用。
第四,綠色設計、可持續發展、經濟全球化等趨勢對工業設計師的素質和知識結構提出了更廣泛的要求。
正是意識到了在今天多樣化的環境之中,不可能僅憑某一個專業領域來滿足社會需求,不少設計公司采取了一種綜合性的設計策略,將所有設計領域融會貫通以應付當代面臨的各種問題,全方位地為社會提供設計服務。無論是日本的GK設計公司還是德國的青蛙設計公司,都十分強調傳統上各自獨立的學科相互滲透,以創造最具綜合性的成果。今天,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而不是單個的產品,正成為工業設計的主要目標。這種動向顯然對設計師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設計教育面臨的挑戰
正如設計發展經歷了綜合——分化——再綜合的過程,設計教育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現代設計教育脫胎于傳統的美術教育及建筑教育。現代設計教育的先驅是包豪斯,但其工藝美術的傳統教學方法仍很明顯,推崇師傅帶徒弟,從干中學。學生(徒弟?)在車間中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隨著現代教育體制的體系化,出現了將原本有機聯系的整體割裂為相互獨立的學科和課程的趨勢,并越來越細化。20世紀50年代全盤學習蘇聯,建立了以專業為基礎的教學體制,專業劃分過細,專業之間缺乏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這一點在工科院校表現尤盛。不少工科院校的工業設計教育沿襲了工科專業教學的所謂體系教育,為了追求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忽略了設計學科綜合性的特色。典型的設計教育模式是所謂三段式,即造型基礎、設計基礎和專業設計三大塊。在這三大塊中又劃分了若干自成體系的課程。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課程設置會有所改變,但每門課之間仍是相互獨立的。從每門課自身的角度來看,自成體系當然便于課程的完整性。但這種完整性又是以割裂設計學科的有機綜合性為代價的。如果工業設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那么我們教學體制不僅將它切成了片,還切成了絲,然后靠學生再將其還原成有機整體,而這是極為困難的。在工業設計系中一個常見的現象是,某些學生幾乎每門課都是優秀的,但卻做不出好的設計來。這就是缺乏綜合性設計訓練帶來的后果。今天的設計創造力必定是建立在一種高度綜合性的知識和技能基礎之上的。
一些工科院校設計專業的教師分別來自藝術類和工程類專業,課程設置通常本著藝術+技術的模式,設置了若干藝術類與工程類的課程。由于課程間缺乏銜接,教師缺乏交流,導致了一種機械性的課程相加,結果藝術仍是藝術,技術仍是技術,而設計學科卻無法形成。實際上,沒有綜合性的設計實踐,是不可能培養出優秀設計師的。在強調文理滲透,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依然希望僅僅增加相應的交叉性課程來達到目的是很難的,必須從教學的體制、結構改革著手,探索更加綜合的教育之路,這正是設計教育面臨的挑戰。
三、走向綜合性的設計教育
適應設計綜合性的發展趨勢,建立綜合性的設計教育體系,應強調以設計為中心,即以一系列精心“設計的”設計課題為核心,有機地編排相應的支撐知識,使學生在這些課題學習過程中培養綜合的設計創造能力。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把先前被人為割裂開來的課程體系重新組合成有機的、相互聯系的整體。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系列化設計課題并不是面向設計對象的課題,而是面向設計的程序及方法論的課題,不僅強調相關知識的有機聯系,也著重設計過程的連續與完整,尤其是中國學生所缺乏的實踐性環節,包括市場調查與分析、模型制作、工程技術設計、市場推廣等。這樣的探索在國內已經開始。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的新教學計劃提出了“課程環”的構想,即在二年級以后的每個學期形成若干基礎課程圍繞一個設計課題構成課程循環。每個課程環內形成相應支撐的小系統,重點解決一個層次的設計問題。課程環從初級向高級呈螺旋式上升。這樣的體系試圖把先前自成一體的課程有機地融合在數個相對完整的小系統之中,進而建立起以設計為中心的大系統。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著眼于未來的設計師設計一種教育,為學生開設了“綜合學習”課,把多個設計領域的知識結合起來。
湖南大學工業設計系2001年教學計劃突出了貫穿大學四年的設計主線,設計課題由淺入深,每個學期分別以設計初步、基礎設計、設計程序與方法、產品開發與設計、系統設計、專題競賽設計為核心,配合相應的基礎及專業課程,并在每個學期末安排一個綜合設計周,使學生能及時將所學知識及能力有機地綜合為一體。
上述設計教學的改革表明了設計教育從課程為中心向以課題為中心轉變的趨勢。
綜合化的設計教育除了教學體制與結構的改革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以課題為中心的設計教育意味著教師由擔任一、兩門課程轉向全面負責指導設計課題,只有單一知識背景的教師顯然無法勝任綜合化設計教育的要求。工業設計的教師不僅應該具有相應的專業素養,也應具有多學科的知識與跨學科的綜合與理解能力,并能了解和把握國際上學術發展的前沿與動向。
正如工業設計本身是多元化和豐富多彩的一樣,綜合性的設計教育也應該是多樣化的,國外設計院校的一些做法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借鑒。
1、導師制或工作室制。這種源于西方美術教學的體制在我國藝術專業由來已久,但在設計專業,特別是工科院校的設計專業中卻非常罕見。這種教學體制的優勢在于教師對學生素質的全方位培養,使學生的學習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學習的方式是以課題為中心,輔以相關的講座。筆者學習過的丹麥皇家藝術學院的設計專業大都采用種方式。
2、模塊式教學。模塊式教學是將相互關聯的課程組合成若干教學模塊,以利于相近課程的融合。同一模塊可以有不同的層次,供不同年級的學生選修。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即采用此種方式。
3、開放靈活的選修或輔修制。選修制或輔修制在國外已有很長歷史,其特點是有利于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有利于跨學科或專業領域的知識融合。我國不少高校已實行了學分制,但往往只是一種教學管理手段,試想學生連選專業尚不能自主,在選修課程上還會有多少靈活性和自主性?在國外,跨學科選修或者跨學科組織教學是相當普遍的。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系,許多設計課題的指導小組由設計、管理和工程3個學院的教授組成,課題組則由來自3個學院的學生混合而成,而課題一般是來自大公司的實際課題。這種不同學科的協作不僅使課題頗有深度,而且有利于不同專業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培養合作精神,這對于工業設計師是極為重要的。
綜合性的設計教育是適應設計發展潮流的必然趨勢,但由于我國在教育體制、師資力量及辦學水平方面的局限,邁向綜合化還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但畢竟我們已經找到了前進的方向。
- 上一篇:醫院圖書館發展方向管理論文
- 下一篇:家具設計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