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老城區城市設計研究
時間:2022-05-21 03:11:27
導語:微更新老城區城市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針對老城區城市目前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問題包括景觀品質相對較低、缺少文化特色、物質功能缺失、道路交通擁堵等,結合基于微更新的老城區城市設計原則,通過科學研究積極引進新產業、推行分區分策規劃、做好總量控制工作、循序漸進改造老城區、打造活力公共空間、突顯地域文化特色、完善道路交通系統等策略,其目的在于提高老城區城市設計方案的可行性,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老城區;城市設計;景觀品質;特色文化;微更新
在城市化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城市的發展方式,已經從城市增量發展過渡到了城市存量發展,在此背景下進行城市發展,更加注重現有城市空間活力的再生發展,提倡微更新發展的趨勢。基于此,對于老城區城市設計策略進行應用研究,不僅可以促進城市經濟的有序發展,而且對于加快城市轉型速度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1老城區城市目前存在的問題
1.1景觀品質相對較低
由于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空間粗放盲目地蔓延與擴張,老城區內部綠地、廣場等公共活動空間嚴重不足。老城中出現最多的就是生活環境品質問題,其次是綠色開放空間缺失的問題。在經濟利益為導向的老城更新改造中,相關人員更多關注的是如何提高建筑密度、聚集社會財富效應。在一些老城區的更新規劃設計中,往往用地強度過大,以致人口密度過高,新建的公共活動空間沒有考慮周邊居民生活需求,依舊不能滿足日常活動需要。許多景觀設計中經常出現與周邊環境差異過大的情況:破壞原有城市空間格局、改變城市肌理等。例如,廣州荔灣廣場在改造期間盲目追求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筑,破壞歷史文化街區整體風貌,這也改變了文化保護的初衷,影響改造后的呈現效果。
1.2缺少文化特色
在最初的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人們對于文化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使得國內許多城市建設風格雷同。在“文化城市”概念下,文化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風向標,而大多老城區在建設之初,基本上沒有文化特色的體現。并且部分老城區在發展過程中,對于城市文脈的破壞情況比較嚴重,很多歷史文化沉淀豐富的建筑都在建設過程中被拆除,這樣在應用中,也無法對文化特色進行準確表述,從而影響到區域文化特色的體現。
1.3物質功能缺失
由于建成時間長,老城區的建筑物及構筑物變得破敗、陳舊、老化,原有功能并沒有得到繼續發揮。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物質性老化的問題在更新過程中得到重視,但是這種方式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建筑立面改造大多只是對沿街的建筑立面進行墻面粉刷和墻體改建,這種表面式的更新方式并沒有解決實質性問題,反而帶來許多消極影響。除了建筑等物質老化外,老城區功能弱化也是主要問題。混亂的用地使得城市功能不明確、功能結構混亂,由于老城不能滿足部分城市職能要求,導致部分城市職能外移到新區,造成老城區居住的居民生活不便、生活環境變差、生活質量不高。另外,城區居民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開始向交通更加便利、生活舒適度更高的新城區轉移,在一定程度上讓老城區失去了發展活力。
1.4道路交通問題
經過了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城市內的人口數量也在快速增長,在帶動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給城市交通帶來了較大的壓力。目前在老城區發展中,存在著交通能力較差、停車位數量不足等問題。以停車位為例,根據2018年鄭州市統計的停車位和車輛數據可以發現,在鄭州市市區內共設置動車停車位6.5萬個,道路內的停車位2.03萬個,道路外停車位25.96萬個,而鄭州市內登記的車輛總數為53.35萬輛,停車位滿足率不足50%,而車位需求量大的區域主要集中在老城區、學校、醫院等人口密度比較高的區域,這也是后續設計期間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2基于微更新的老城區城市設計原則
2.1遵循空間運行規律
在對老城區城市展開應用設計時,首要遵循的原則便是滿足區域的空間運行規律,即老城區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契合城市發展特點,根據其趨勢來進行小范圍調整,這樣才能夠緩解老城區全方位改造的諸多矛盾,并進行老城區空間環境的精細化設計,加快其更新速度。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契合空間發展規律、產業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等內容,從而確保老城區的更新效果,提高其應用價值。
2.2挖掘特色應用文化
在最初的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對于城市文化特色重視程度的不夠,使得國內許多城市建設風格雷同。因此,在微更新背景下,需要做好特色文化的挖掘工作,對當地的文化底蘊進行充分了解,如習俗文化、生活文化、建筑文化、藝術文化等,從中篩選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內容,圍繞某一類文化內容展開應用設計,打造特色文化城市,使更新效果可以得到更好的體現[1]。例如,沈陽故宮方城地區的城市設計,就是對清故宮和張氏帥府歷史文化因素以及井字格局和空間肌理的充分提煉。
2.3生態保護原則
除了上述提到的應用原則外,在對老城區城市展開應用設計時,還需要遵循生態保護原則,這也是目前城市發展建設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因此,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減少對周圍環境的破壞,做好區域的生態修復工作,使其形成穩定的生態發展系統,而且在設計中也需要將先進技術融入設計當中,從而對設計內容的細節進行優化,提高了城市設計內容的合理性和可靠性[2]。
3基于微更新的老城區城市設計策略分析
鄭州市二七中心區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淀,為順應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老城區空間環境品質需要提高優化。基于城市建設存量發展的背景,通過產業引進、空間活力提升等來進行城市更新設計。
3.1積極引進新產業
通過積極引進新產業,可以優化提升區域的產業結構,帶動老城區經濟的穩定發展。與大多數老城區一樣,鄭州二七中心區具有人多地少的特點,且能夠進行更新的用地面積更為稀有,在基于微更新理念對其進行應用設計時,可以在原有商貿服務功能基礎上,優化商貿類型,提升檔次。結合區域內的歷史文化因素,融入文旅產業,著力打造中原特色文旅。由于小商品批發等傳統商貿產業在老城區中心區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城市中心區交通堵塞的問題。可將本區域的傳統小商品批發等小商品產業外遷,為老城區營造良好空間和交通環境奠定基礎。同時,本區域有二七紀念塔、二七紀念堂、德化風情街等歷史文化因素載體,在打造中原特色文旅產業時,融入一定的當代商業因素,形成復合化的產業結構,對原來單一的文化、旅游二元結構進行調整,豐富城區內的文化商貿特色[3]。
3.2推行分區分策規劃
通過推行分區分策規劃,有利于規劃區域的集中管理,以此來提升設計內容的應用價值。在鄭州二七中心區改造的過程中,需要對區域基礎情況進行客觀了解,內容包括各地塊現有建筑質量、建筑的層數、建筑容積率等。依據建筑用地性質、現存建筑類型和質量、開發應用強度等內容來劃分區域,將其劃分為保護用地、保留用地、微更新用地、拆遷用地,保護用地和保留用地基本上不需要調整,保留原貌即可,而微更新用地會根據缺失內容進行用地內容的微調整,從而滿足既定的開發和設計需求,拆遷用地則是需要全部翻新的區域,此區域需要遵循本區域的上位規劃和整個區域的發展趨勢,提升設計內容的適用性[4]。
3.3做好總量控制工作
做好總量控制工作,能夠對區域環境品質進行提升,從而將區域人口數量管控在合理范圍內。在鄭州二七中心區具體的規劃設計中,需要結合上文提到的分區原則,對于建筑拆遷總量和需要安置的人口總數進行匯總,隨后以人口規模的分布需求,結合當地經濟的發展情況和目前區域的土地存量情況,將資源合理地配置到生活區域、公共區域、交通區域等區域中,從而使各區域的資源得到大幅度優化。結合中心區的基本情況,在對其進行總量控制時,在核心區域內推行“拆一建一”策略,而區域的外圍地帶則推行“拆一建三”的策略,這樣也使整個改革過程達到既定的平衡態,提高了區域環境的穩定性[5]。
3.4循序漸進改造城區
循序漸進改造城區,能夠降低改造過程中對于本地居民的生活影響,減少了相應的工作負擔[6]。鄭州二七中心區改造涉及了許多城市問題,而且改造區域總面積較大,人口密度相對較高,如果整體進行整改,所需要投入的經濟成本總量較高。在微更新理念下,該區域也采用了循序漸進的調整方式,逐漸對現有環境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整,使整個區域可以逐漸滿足城市發展需求[7]。在具體的落實處理工作中,將需要整治的區域以某面積作為一個整治單位,在3~5年內完成整改,從而提高改造結果的可靠性。
3.5打造活力公共空間
打造活力公共空間,能夠提高中心區的空間環境及品質,提高區域城市居民的場所感。鄭州二七中心區在最初建設的過程中,公共空間和節點較少,無法滿足城市居民對于生活的基本需求。因此,在更新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應著重對街道空間和游憩娛樂廣場空間內容進行優化,并形成重要的城市空間節點;以街道空間設計為例,需要對其空間尺度和招徠性商業廣告形成的二次輪廓線進行控制等;同時,也需要注意不同界面之間的相互關系,將人性化內容融入設計,從而起到提升結構應用效果的作用[8]。
3.6突顯地域文化特色
突顯地域文化特色,有利于獨特文化品牌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鄭州二七中心區的歷史文化沉淀非常豐富,有二七大罷工紀念塔、二七紀念堂、德化步行街等歷史文化環境。這也是城市外向型氣質的核心表現,在具體的應用中需要對城市文脈進行維系,內容包括人物、建筑物、社會文化背景等內容,從而促進老城區改造的良性發展[9]。在應用過程中需要對城市中的人文思想和精神進行合理應用,同時也需要深入了解城市內涵和個性特征,將此類內容有序地融入整體應用設計當中,從而提升整個建筑結構的個性化特征。
3.7完善道路交通系統
完善道路交通系統,可以將功能區域有序地串聯起來,這對于鄭州二七中心區更好地發展也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根據中心區的實際情況在具體的應用中,需要對步行交通系統、交通網的分布密度、生態交通組織等內容進行優化。以交通網的分布密度設計為例,在具體設計中,第一,增加區域內的道路寬度,適當增加城市次干道的占比和寬度,使其能夠滿足交通系統的應用需求。第二,適當增加道路數量,提高區域內的交通密度,從而起到緩解城市壓力、優化城市空間尺度的作用[10]。
4結語
綜上所述,積極引進新產業,可以均衡區域的產業結構,推行分區分策規劃,有利于規劃區域的集中管理,做好總量控制工作,能夠對區域環境品質進行提升,循序漸進改造城區,能夠降低改造過程中對于本地居民的生活影響,打造活力公共空間,能夠提高中心區的物質價值,突顯地域文化特色,有利于文化品牌的建立,完善道路交通系統,可以將功能區域有序地串聯起來。通過擬定合理的老城區城市設計策略,對于促進城市經濟和諧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尚書.淺析老城區城市設計中的文化基因重塑[A].北京力學會.北京力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北京力學會,2020:1555-1557.
[2]董金華.基于舊城更新視角下的城市設計策略與實踐探究[J].建筑技術開發,2019,46(22):53-54.
[3]胡園,于超.舊城區改造中常見的城市設計問題及解決對策[J].黑龍江科學,2019,10(20):106-107.
[4]王璐妍.基于綠色發展方式的新城區城市設計策略:以江蘇省啟東市為例[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重慶市人民政府.活力城鄉美好人居:201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7城市設計)[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重慶市人民政府,2019:2058-2063.
[5]鄭榮泉.“山、江、湖、城”共構的濱水區特色塑造:漳州市西湖生態園片區城市設計案例特點分析[J].福建建筑,2019(03):1-6.
[6]潘雅特.基于保護和活化的歷史城區城市設計研究和實踐探索:以成都老城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19(01):51-57.
[7]黃亮.生態水脈引領活力城市發展初探:以額敏縣東城區城市設計為例[J].建設科技,2018(01):15-18.
[8]亢夢荻.存量背景下基于微更新的舊城區城市設計策略[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東莞市人民政府.持續發展理性規劃:201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2城市更新)[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東莞市人民政府,2017:93-103.
[9]文躍茗,李合群.城市觸媒視角下歷史古城的整合式城市設計研究:以開封市舊城區為例[J].華中建筑,2017,35(11):50-53.
[10]馬駿,蔣悅.泛博物館式文化旅游片區城市設計策略初探:記鳳縣老城區城市設計[J].建筑與文化,2017(05):151-152.
作者:原偉 單位: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建筑)學院
- 上一篇:畢業設計培育學生機器學習知識探討
- 下一篇:飼料銷售統計網站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