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引導思想與城市設計的實踐
時間:2022-12-21 10:43:57
導語:多維引導思想與城市設計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我國,由于法定控制性詳細規劃控制過于剛性,在控規實施過程中易出現城市景觀不協調、公共空間碎片化等問題。以福建省龍海市月港分區西片區城市設計為例,主張規劃管控思想應從“一維指標控制”向“多維立體引導”轉變,在法定控規的框架下構建多維引導思想的城市設計,以完善規劃的彈性引導,使城市設計成為控規與城市實際建設的連接紐帶,提升法定控規的靈活性、合理性和可實施性。
關鍵詞:城市設計;多維引導;控制性詳細規劃;紅綠虛線;彈性
在我國法定規劃體系中,控制性詳細規劃是指導城市實際開發建設的直接法定依據。《城鄉規劃法》中明確規定,在城市、鎮規劃區內通過劃撥或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均需依據控制性詳細規劃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或提出規劃條件。控規通過量化方式將總體規劃的宏觀定位與控制轉換為對用地及空間的定量、定性指標,是控制與引導的統一。在長期城市建設實踐過程中,僅依靠控規實現城市規劃到建筑單體設計的流程雖然滿足了城市快速發展的需要,卻忽視了對街區整體形象、公共開敞空間等的統一設計,導致開發商與建筑師更多考慮用地紅線內的建筑與環境設計,城市整體空間缺乏組織,街道空間碎片化,街區各地塊間常常高墻深院,既不能保證必要的城市支路與交通微循環系統,也不能構建連續順暢的景觀空間。在法定規劃體系外引入城市設計作為城市整體空間與風貌的管控手段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2016年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提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在該《意見》中,明確了城市設計的重要性,指出:“城市設計是規劃、指導建筑設計、塑造城市特色風貌的有效手段”“鼓勵開展城市設計工作,通過城市設計,從整體平面和立體空間上統籌城市建筑布局,協調城市景觀風貌,體現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以此為背景,筆者結合傳統控規的局限性,思考將“一維指標控制”向“多維立體引導”轉變,即在傳統側重功能布局與約束指標的控規管控方式的基礎框架中引入多維引導思想的城市設計,使城市設計構建為引導城市連續空間的精細規劃。精細規劃涉及的范疇和要解決問題的深度將遠超既有的法定規劃,是法定規劃的有力補充,也是法定規劃的堅實支撐,可成為法定規劃與實際開發建設的連接紐帶。
1多維引導思想的城市設計
1.1多維引導的定義
多維引導思想的城市設計指在不突破上位控規的前提下將各類城市設計管控要素進行整理,構建以管控強度為橫坐標、管控類別為縱坐標的二維要素引導體系,并制定不同維度的城市設計分圖則對各要素進行定性或定量引導,同時引入紅綠虛線、建筑群體控制等體系完善引導系統,最后形成“一文一圖”,即“一本文本”與“一張圖則”的成果體系。有別于傳統城市設計,多維引導思想下的城市設計更關注多種彈性要素體系的構建以及對上位控規的反饋。
1.2二維要素引導體系
在傳統控規指標如地塊性質、容積率、建筑密度、綠地率、建筑限高等強制性要素上,城市設計將影響街區空間和風貌的其他因子進行歸納,形成包含多種城市設計特色指標的引導體系,并根據類別繪制城市設計圖則進行詳細引導。
1.3紅綠虛線引導體系
由于控規中紅線(規劃道路用地的邊界線)與綠線(各類綠地范圍的控制線)均為剛性控制,在實施過程中無法應對街區靈活多變的空間營造和開發建設需求,同時由于“五線”的底線原則也不能引導各類公共開放空間自由滲入各開發地塊內,導致片區整體公共空間使用效率低下。為進一步提高慢行系統暢通性、公共開放度和公共綠地使用效率,并為公共配套提供彈性引導,規劃引入紅虛線與綠虛線體系。紅綠虛線體系以彈性控制為出發點,在實際建設過程中紅綠虛線可作為控規的補充部分,有選擇性地納入地塊的設計條件中,尋求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的平衡。劃定和引導控制紅綠虛線是多維引導思想下城市設計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構建多種彈性要素體系的關鍵內容。
1.4建筑群體控制體系
建筑群體形體主要是從街區協調性出發,研究片區各類建筑尤其是高層點式建筑的高度變化、相對位置、界面連續和對望景關系等,實現街區建筑群的整體統一。
2規劃實踐———以福建龍海市月港分區西片區城市設計為例
2.1編制背景與主要工作內容
龍海為福建省東南海濱城市,我國首批沿海開放縣市,九龍江穿城而過;月港,民間海外貿易港,明清時期大航海時代國際海絲起航港。隨著城市發展,龍海市的月港分區單元成為龍海城市拓展最重要的區域,該單元西片區也成為龍海市的新城中心,其對龍海城市職能的提升和完善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該片區地形狹長,背靠紫云山,面向九龍江,獨特的[作者簡介]謝書宇,工程師,E-mail:山水景觀格局對新城城市形象和景觀風貌提出了很高的要基于多維引導思想的城市設計實踐———以福建省龍海市月港分區西片區城市設計為例謝書宇(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廈門分院,福建廈門361012)摘要:在我國,由于法定控制性詳細規劃控制過于剛性,在控規實施過程中易出現城市景觀不協調、公共空間碎片化等問題。以福建省龍海市月港分區西片區城市設計為例,主張規劃管控思想應從“一維指標控制”向“多維立體引導”轉變,在法定控規的框架下構建多維引導思想的城市設計,以完善規劃的彈性引導,使城市設計成為控規與城市實際建設的連接紐帶,提升法定控規的靈活性、合理性和可實施性。關鍵詞:城市設計;多維引導;控制性詳細規劃;紅綠虛線;彈性求。因此,在片區法定控制性詳細規劃已經編制完成的前提下,如何確定月港分區西片區新城整體風貌、處理好“山—水—城”的關系,以及如何結合法定控規,以多維引導思路提出具有可實施性的城市設計管控內容,成為本次城市設計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本次城市設計主要工作目的包括以下方面。1)對控規的進一步深化細化在遵循原有控規整體框架的基礎上,從城市設計的角度細化功能布局和空間引導,優化交通組織與空間結構。2)塑造與基地定位相匹配的城市形象落實城市總體規劃、相關規劃對基地的定位要求,結合片區所在地特色制定城市形象目標。3)構建富有特色的整體空間景觀格局依托片區自然山水基底,對片區主要軸線、廊道、節點、特色區域、門戶地段及路徑等進行綜合分析,構建富有特色的整體空間景觀格局。4)制定城市設計導則,銜接建筑設計區別于控規側重功能布局與指標平衡的二維管控方式,制定兼顧空間形態的多維設計導則,為下一步的街區開發提供清晰的設計指引。
2.2基地概況
基地位于龍海市區中部,西臨石碼鎮中心區,東接海澄鎮區,南靠紫云山麓,北至九龍江,規劃總用地面積約164hm2。基地在整體狹長分布的同時有多條區域干道如過境高速穿越,故基地割裂嚴重。基地存在多種空間形式,秩序凌亂有待梳理,且各地塊建筑呈現風格斑塊化、形態差異大的問題。
2.3目標定位
本次城市設計在控規基礎上,從基地作為龍海中心城區一體化發展的最強聯結點、對外迎賓展示的最新平臺、通山達水的最近對話帶、城市活力拓展的最佳載體等方面出發,提出本次設計目標是將基地打造為“多元活力新區·山水魅力門戶”,實現從老城“邊緣”到大龍海“脊梁”的跨越,功能定位上成為展示廈漳同城發展的前沿基地、龍海市一體化建設的核心樞紐、龍海市中心城區的形象新客廳和傾聽山水呼吸的濱江宜居天地。
2.4核心議題與構思
本次設計重點圍繞“修復山水、提升形象、植入活力、安全出行”四大核心議題進行規劃。1)針對如何將山水背景與城市空間互通互融的議題,規劃提出建立嵌入式藍綠網絡容山納水、打造濱水疏散界面引導江與城的呼吸、差異設計內外水畔豐富城市游憩空間這3點理念。2)針對如何塑造龍海新的門戶區形象的議題,規劃提出優選標志建筑形態及位置引領門戶、構建張弛有度的差異建筑群落、采用適度分散局部突出的天際線契合山水、提煉各類要素協調城市風貌這4點理念。3)針對如何營造富有活力的城市社區的議題,規劃提出引入復合式鄰里中心概念強化一站式服務、營造連續活力的社區商街這2點理念。4)針對如何應答窄街密路、安全出行訴求的議題,規劃提出結合地塊退讓空間發展慢行交通系統、加密支路網建設高效支路網體系、采用多維模式引導交通樞紐無縫對接這三點理念。
2.5功能與布局
本次城市設計在保持上位控規強制內容不變的前提下,對片區空間結構與土地利用進行細化。規劃結構上為一核主導、兩翼展開、藍綠交織、滲透共享、多元組團、有機相生的背山面水的“一核兩翼四區多廊”總體空間結構。用地布局方面,本次城市設計在延續控規(路網架構、功能布局、開發規模)基礎上,結合紅綠虛線體系對土地利用進行細化,即提出地塊內支路的紅虛線空間并通過退線預留、提出小體量街頭綠地及山水通廊的綠虛線空間等。空間方面,本次城市設計優先落位生態核心、山水通廊及重大公眾參與空間,之后布置體量、比例契合功能和空間需求的建筑群體,并強化建筑間張弛和韻律關系,最后協同各類空間完善整體風貌景觀,最終將片區打造為以“九龍江—紫云山”為自然生態背景、以龍江大道兩側公共建筑群為形象統領的龍海西門戶新區。
2.6多維引導體系
1)指標體系引導本次城市設計結合二維要素引導體系思想,構建以強制性要素、引導性要素和建議性要素為橫坐標,以土地與功能相關要素、開發與建設相關要素、景觀與空間相關要素、交通與街道相關要素和其他要素為縱坐標,形成五行三列、共計44項要素的引導體系,要素中包含街區貼線率、高層塔樓位置與高度、景觀廊道、交通流線、主要游覽流線等特色指標(見圖1)。2)紅綠虛線引導城市設計在傳統控規紅線與綠線強制控制的基礎上,于開發地塊內根據功能、景觀、公共廊道與界面等需求,結合要素引導體系引入紅綠虛線引導系統。紅虛線指在實際建設中根據需要可增減、寬度與線形可靈活調整、位于地塊內部的道路紅線。城市設計引導紅虛線的最小寬度、建筑退線及在一般紅線上的開口位置,并要求其對公眾開放。綠虛線指在一般綠線的基礎上,以塑造公共綠化網絡體系為目標,在地塊內延伸拓展綠地、控制連續開敞空間的靈活性綠地界線。綠虛線的形態、位置均可根據實際建設靈活調整,城市設計引導地塊綠虛線面積下限、建筑退線,同時確保綠虛線系統的連續性與完整性。結合紅綠虛線引導系統,本次城市設計進一步對片區綠地開敞空間、濱水界面空間、地下公共空間、公共環境藝術以及景觀照明等多方面提出合理的引導要求。3)建筑空間引導本次以街區為單位提出建筑風貌與空間引導要求,其中除建筑風貌、色彩、退線、貼線率、高度與天際線等傳統城市設計要素外,還增加了針對不同形態建筑布局的建筑群體控制、對地標區域建筑的節點設計指引等引導內容,并將點式建筑位置、裙房與建筑主體比例、超高層建筑退臺等各項關鍵引導指標分解至地塊,通過城市設計圖則精確落實。
2.7成果構成與實施
設計遵循城市設計編制導則要求,本次城市設計成果包括城市設計文本與城市設計圖則。其中,城市設計圖則以街廓為單位繪制,包括“功能與開發規模”“公共空間”“綜合交通”和“建筑體量”4類分圖則,涵蓋上述引導體系中所有重點指標,實現“一張圖則”的多維引導成果目標(見圖2)。本次城市設計提交了最終成果并予以實施后,當地規劃主管部門采納本次城市設計提出的預留紅線和綠線的引導建議,依法對法定控規進行優化與動態維護,如增加部分城市支路、城市綠廊等。目前,片區內濕地公園、四館一中心已經建設完成,整體風貌和建筑群布局、高度等均與本次設計基本一致,山后綜合體等項目已經參照本次城市設計成果確定的設計條件順利出讓。
3結語
當代城市發展與市場環境瞬息萬變,強調剛性管控的控制詳細規劃針對塑造和諧多元的城市空間需求已漸漸力不從心。城市設計,尤其是在多維引導思想下編制的城市設計,一方面,能夠繼承控規的強制指標確保法定規劃的法律性;另一方面,通過向控規反饋多維的、整體的、彈性的引導要素促使控規動態維護,以提升控規的靈活性、合理性和可實施性,對推動法定規劃從“一維管控”到“多維引導”、從“圖上”到“地上”具有較大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于一丁,胡躍平.控制性詳細規劃控制方法與指標體系研究[J].城市規劃,2006(5):44-47.
[2]王唯山.城市發展方式轉型下的地方城市規劃與實施———以廈門市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08(3):11-17.
[3]陳晨,金連生,由宗興,等.沈陽市金融商貿開發區地下空間控制性詳細規劃研究[J].城市住宅,2018,25(4):18-23.
作者:謝書宇 單位: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廈門分院
- 上一篇:機械模具設計工藝技術研究
- 下一篇:電子商務對B2C虛擬教學環境設計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