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令玩具創新設計研究

時間:2022-07-22 09:09:19

導語:傳統節令玩具創新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節令玩具創新設計研究

摘要:將SWOT分析法運用到傳統節令玩具的開發設計,滿足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和發展的需求。通過田野調查法和SWOT分析,論證了WO戰略是最易于傳統節令玩具的發展。提出對于傳統節令玩具的品牌系統創立,文化情感內涵以及實踐設計,三方面的創新點才可以完成傳統節令玩具的轉變,延伸和再提升,同時也為中國民間手工藝品或者產品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SWOT分析;傳統節令玩具;創新設計

1傳統節令中民俗玩具概述

1.1玩具的起源。根據人類學、社會學、研究成果可以發現,玩具誕生與人類游戲活動密切相關。中外學者都有對于藝術起源問題做出判斷性的結論。玩具產生不是孤立的現象,而是經過人類長期,社會活動基礎上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它是適應人類生產生活需要被創作出來的供娛樂的器具。玩具內部的審美理想也在玩具創作中得以體現,因此玩具在具有娛樂性同時,都會具有觀賞性特征。1.2節令玩具。節令玩具就是在一些特殊節令中的應時玩具,并且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內容的特定時日民間傳統節令玩具作為活動道具扮演著渲染和烘托節日氣氛的重要角色。它與民俗信仰、地域文化密切關聯,既是節日習俗的內容,也是節日的象征。布玩具屬于民間風俗的一部分,在不同特定傳統節令中,承載著不同吉祥寓意。

2傳統節令玩具swot調查分析傳統節令玩具的調查圍繞優勢、劣勢、機遇,威脅分析

2.1SWOT調查。2.1.1傳統節令玩具發展優勢:近些年通過文獻檢索,傳統是中國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內容,也是文化認同重要載體。傳統在與國外和當代社會進行激烈競爭過程中,在這種境遇之下傳統節令民俗玩具的優勢日漸轉移到精神文化層面。(1)民俗玩具資源豐富我國玩具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原始玩具,歷史上玩具中了繁多,各種材質都可以被用來制作玩具,同時一種玩具會有多種功能。中國傳統節令對應的民俗玩具也都不相同,地域性節令玩具造型特點也各不相同。(2)民俗文化基礎從民俗文化傳承角度,節令玩具在我國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定地位。傳統節令玩具形象再設計不僅是對原玩具的保護、整理,更多是對于民族精神和歷史文化繼承,弘揚,發展。(3)國家支持2008年一月一日開始國家法定將傳統節令中的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增設為國家法定假日體系當中,在全民倡導“弘揚民族文化”氛圍中,對于節令玩具的開發有很大積極作用。2.1.2傳統節令玩具開發劣勢:(1)節令民俗淡化農耕文明瓦解,是導致傳統節令衰微的直接原因。在工業文明和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大眾對于中國傳統節令所隱含的深層文化意義出現了有無意識的忽略。傳統節令玩具作為傳統節令民俗中特有的藝術形式必然受到節令衰微的制約和影響。(2)精神歸宿泯滅節令玩具作為民俗一種實物形態,還蘊含著人們對于生命健康追求,自然神性崇拜。今天人們對于自然和生命的理解、認知更加科學,原始信仰迷信的文化生態環境被破壞。信仰理論崩潰,玩具的精神歸宿功能泯滅。(3)缺乏宣傳力度傳統節令玩具作為中國所特有一種象征,代表一定的中國文化內涵,在傳統玩具中占有一定地位,國人對于節令玩具的辨識度低,顯然宣傳力度不足以至于在當今的玩具市場中脫穎而出,因此傳統節令玩具走向世界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2.1.3傳統節令玩具開發機遇:《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2.1.4傳統節令玩具開發威脅:(1)同現代玩具博弈在于現代玩具進行博弈的過程中,我們不妨借鑒成功案例,全世界接近三億人都曾經玩過樂高積木,樂高機器人是在2007年美國科技雜志《研究與設計雜志》主辦的發明奧斯卡獎中唯一的入選玩具,體現了其科技實力和影響力。傳統節令玩具還并沒有找到與高科技相切和的設計,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威脅。(2)品牌樹立完善雖然中國是玩具大國,但在國內市面上銷售的玩具大多是成型品牌專門店,世界上再沒有“泰迪熊”具有那么高的知名度了,它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產業,從流水制作生產線到古董級別的收藏,從卡通電影再到泰迪主題博物館展覽,從線上線下購買再到富有個性的制作,都得益于品牌樹立的完善。(3)生產方式落后民間玩具產生于農耕文明時代,經歷家庭手工藝生產時代,是生產力不發達的代表產物,隨著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取代個體手工生產。對于傳統節令玩具的制作具有紛繁復雜的工序,且制作具有極大隨意性不符合工業化生產時代的技術要求。(4)生產者知識水平限制民間玩具手工藝者大多是農民,多是在務農期間為子女制作的一些民間玩具,或在農閑時制作來賺錢貼補家用。大多制作者并沒有很高的知識文化水平,藝術素養不夠,因此對于節令玩具的再創新能力有限。2.2SWOT分析運用。SWOT調查將四元素互相匹配,形成SO戰略、ST戰略、WO戰略和WT戰略。2.2.1SO戰略。此時內部擁有優勢,國家大環境也提供了機會。傳統節令玩具的開發抓住機會爭取最大發展,通過調查發現,傳統節令玩具擁有外部機遇,但自身內部存在的宣傳力度,自身功能性,形象創新,技藝落后等劣勢,不能通過內部優勢帶動外部優勢。2.2.2WO戰略。四個戰略中最易于發展的扭轉抑制性戰略,劣勢是指阻止、影響和控制。現代玩具大環境下并不能與傳統節令玩具本身的資源優勢相適。所以傳統節令玩具在當代玩具行業和社會辨識度的劣勢凸顯,就要針對劣勢采取策略的調整,將促進內部資源由劣勢轉向優勢,迎合外部機會。2.2.3ST戰略。經營型戰略,具有脆弱性。外部威脅意味著優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減少,優勢不能得到充分發揮,但在SWOT調查中傳統節令玩具雖然存在威脅,但也有很好的外部發展機會。2.2.4WT戰略。對于傳統節令玩具創新在道路上的阻礙,要以防御型戰略,收縮、固守為目的,持以謹慎態度。對于外部成功玩具領域的借鑒學習也是必要的。

3傳統節令玩具的多元創新理念

根據傳統節令玩具的SWOT調研和分析,再設計對于中國傳統節令的傳承與發展是必要的。但現代人們對于物質文化需求不同于節令玩具繁榮的時代,因此要對傳統節令玩具系統進行再發掘,再審視,再呈現,再設計。3.1品牌系統創立。一件成功的設計都要根植于其強大的品牌意識,傳統節令玩要通過整個再設計重新回到大眾人們的眼中,迎合現代產業管理方式和商業模式。帶有傳統節令玩具視覺元素的品牌形象,挖掘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加以現代化表現,這正是節令玩具區別于其他產品的特征。品牌定位是品牌塑造的關鍵,找到何時人群,打造吻合該人群的設計是必要的。3.2文化情感內涵。文化情感內涵就是創造傳統節令玩具形象主導和靈魂,再設計節玩具要保存其原有的大眾所追求的精神、文化、信仰。同時也要有目的的宣揚傳統節令玩具中的真、善、美背后的教育功能。“真”體現在以每個人通過接受現代化全方位的素質教育所得到的對于傳統節令玩具背后的傳統節令所具有知識和對于傳統節令思考的理性。“善”體現在作為中國人要有責任和義務對于本民族的傳統節令有意識的理解和宣揚的道德。是高度情感的一直凝練,這是個人意志加入的,它基礎是美學而不是法律。“美”則體現在國人對傳統節令具有了“真”和“善”兩方面意識基礎之上,重新看待在傳統節令中的美和趣味表達在傳統節令玩具的呈現。中國傳統節令玩具再設計要有強大的精神內涵所支撐,這對于傳統節令的內在精神正構成了中國人乃至整個民族的真、善、美的統一。因此應以節令文化識別為基礎,玩具特色要體現節令,抓住其最具特點的視覺符號,將視覺符號融入現代化元素。在滿足審美與文化體驗功能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意識的延伸特性。再設計中融入豐富的文化情感內涵,會勾起中國人對傳統節令的反思,這正是傳統節令玩具再設計的精髓。3.3實踐設計。3.3.1視覺形象融合。傳統節令玩具體現的視覺形象,節令下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代視覺形象無法取代,但是大眾的審美隨著時代的變遷,標準也在不斷提高。傳統節令玩具的手工藝作品在大波的西方文化沖擊下,形成獨特的風格和魅力,是小眾的一種體現。傳統節令玩具的形象,應該從節令玩具功能性劃分幾類,觀賞性玩具就如,布老虎,兔兒爺,泥掛虎等,娛樂性玩具有煙花,風箏,花燈等,對于觀賞性玩具可以采用保留基本形態特征的方式。3.3.2增加趣味性。(1)仿生:傳統節令玩具由于其種類繁多,觀賞性多是以動物造型為元素,造型方法采用具象形態仿生的方式。這恰恰是對于并沒有接受過嚴格設計訓練的民間手工藝制作者來說,目的并不是和模仿對象相似程度之高,而是玩具背后的反應對象“能指”承載著的文化精神內容。是要通過語意學隱喻的手法設計,讓人們從熟悉的環境中思索已經產生的視覺思維定勢,但又不同于之前所形成的固定造型模式,使用者在認知和使用過程中所感受會產生不同的屬性,從而得到精神和情感上滿足。(3)對比和夸張:通過增加視覺吸引力,易于常態的形式也可以增加其節令玩具的幽默感夸張就是情感表現的體驗結果,傳統節令玩具具有豐富的生動的形態內容可以提取設計。將其在賦予新時代表現手法就可以創造出讓人記憶猶新的節令玩具。(4)故事性敘述:傳統節令是在中國農耕文明下,根據人們在生活中不斷探索農作經驗而產生的,相對應的節令玩具在不同的節令節點有不同體現,可以將節令玩具通過一整套故事系列產品,來吸引人們勾起兒時回憶同時也留下豐富的文化內涵。

傳統節令玩具是傳統節日文化的一種意識形態的縮影,代表著中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本文通過對于傳統節令玩具的SWOT分析得出易于傳統節令玩具創新的設計研究,由劣勢轉向優勢提供一種新思路。再設計不是在原先基礎上修飾,而是要挖據,尋找人類普遍價值和精神上共鳴。

參考文獻:

[1]王連海.中國玩具藝術史.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8

[2]張安.當代傳統節日精神內涵流失成因探析[J].文史博覽,2014

[3]喬凱.淺析民間玩具的藝術特征經濟研究導刊[J].經濟研究導刊,2011

作者:毓鑫 艾林 單位:沈陽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