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民居空間設計創新研究
時間:2022-03-25 11:17:16
導語:傳統村落民居空間設計創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傳統村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千年農耕文明的基礎是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鎮化發展迅速。中國正在從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向城鎮人口為主的轉變。快速的城鎮化正在引發傳統土地資源之類的問題。但是,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傳統的鄉村文化,空間結構和建筑逐漸消失。本文以濟南市典型的傳統村莊萬山村為例。在對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快速城鎮化背景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策略,希望對其他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一定借鑒,以留住承載華夏子孫共同記憶的載體。
關鍵詞:城鎮化;傳統村落;民居空間;萬山村
一、萬山村傳統村落的現狀
1.地理位置。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普集鎮萬山村隸屬于普集鎮。位于長白山脈之玉泉山下,是個居住1500多人的山村,全村面積500畝。源于摩訶峰的金水河猶如一條纏綿的玉帶從村中九曲穿過,造就了群山環抱。萬山村西距省會濟南市60公里。2.歷史建筑。筆者在團隊成員的幫助下,對萬山村的整體建筑進行了調查,并從建筑功能,建筑時代,建筑高度和建筑風格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民居房屋的布局主要采用一進庭院的形式,只有二個一進二庭院。山村是濟南一個保存相對完好的傳統村落,它直觀地顯示了齊魯地區的村落格局,街道設置,住所類型和民俗。在對萬山村進行現場調查和數據分析之后,對村內現有民居建筑物現狀的年代,高度和質量進行分類統計。3.傳統風貌受到破壞。萬山村的總體布局呈梅花狀,村道橫穿網狀,呈“八卦陣”布局。單一建筑物是傳統的磚瓦制建筑風格,建筑物被土頭墻隔開,該土頭墻起到了防止風,盜竊和火災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古村落在城鎮化進程中承受著巨大的破壞或被滅絕的壓力。古村莊的傳統房屋被自然和人為因素破壞,許多年輕人外出務工,空心村現象加劇了傳統村莊的崩潰和破壞。
二、現在萬山村民居建筑更新中存在的設計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該村莊的現有發展狀況不能適應現代城市發展。居民在新建和改建民居的過程中放棄了舊房并使用了許多現代建筑。缺乏統一的材料和布局計劃,導致一些新建筑與周圍的傳統建筑格格不入,極大地破壞了村莊的原始外觀。1.村莊的原始肌理被破壞。萬山村是一個自然村,村莊的外部環境限制了村莊的發展。萬山村是一個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聚居地,每個族群的聚居非常明顯,而由不同血緣、姓氏組成的建筑群則使村民有很強的等級感。對于村民來說,同姓氏族之間有著親密的關系。由于土地使用的限制以及建筑形式不斷增長,房屋也開始共建。這不僅節省了土地,而且還通過共享山墻和院墻之類同時也節省了金錢。村民房屋處于居民拆遷和維修的狀態,傳統的房屋形象甚至整個村落的外觀都受到嚴重破壞。居民搬到了新家,而傳統的民居很少使用。由于長期的自然環境,傳統萬山村的大多數民居都顯示出浪費的跡象。總體而言,萬山村的民居布局相對緊湊,整體布局為水平和豎直形。在高地和低地條件下,四合院會適應地形,并沿著等高線發展。由于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村民越來越重視農業和養殖業。因此民居空間又產生了新的變化,基于地形在房屋外留有靈活且可自由調整的空間更適合小規模的養殖。2.新農村建設與傳統村落的矛盾。與其他村莊一樣,萬山村在建設新農村與保護傳統村莊之間也存在矛盾。在新農村建設中,許多傳統村落根本不考慮文化遺產的保護,而只提倡“改造老村落”的口號,喪失傳統村落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建筑風格的變化自1980年代以來,萬山鄉村出現了新建房,原始的傳統民居散落,建筑風格變得凌亂,嚴重影響了傳統的鄉村風格。傳統建筑形式的破壞主要是由于建筑外觀從原來的低層建筑演變為高層住宅。建筑材料也正在逐步從木材和曬干的墻壁結構升級為鋼筋混凝土和瓷磚。新的民居建設水平不足,間接破壞了傳統村落的原始風貌,阻礙了景觀的開放性,與鄰居的關系容易淡漠缺乏,再加上村民建筑的自治性和自助性,房屋的整體設計住宅的建造處于“門面”。內部空間的功能相當混亂。浪費了大量空間,其建設水平還遠遠不能滿足新農村發展建設的要求。
三、萬山村的建筑空間格局更新設計策略
結合了上述問題,在萬山村的建筑空間格局更新中,房屋的質地,街道規模,與房屋有關的外部空間。在其他方面,從整個村莊的管理開始,新建的住宅在滿足新時代需求的基礎上與傳統住宅和諧相處。1.村落肌理。鄉村新建筑空間的規劃必須使用村莊的原始風格進行,它不僅繼承了傳統的紋理,而且對于有機更新的“微循環”轉換模型也很有用。根據以前的調查和分析數據,現有的優質古建筑區得到了維護,關鍵區(如李家大院建筑)得到了全面更新。例如,恢復古建筑群的傳統空間格局或恢復未經調整的特征。基于村莊保存完好的庭院肌理,這些典型的庭院布局以平面紋理的形式(前屋,后窯,兩層庭院,庭院和庭院)是設計時要使用的原始肌理。傳統的鄉村庭院不適合使用。2.村落空間結構。保護村莊的空間結構是保護戰略的核心問題,為了使傳統村莊保持其原始的自然景觀并保留其原始的鄉村風格,需要保護村莊的空間結構。道路應盡量保留原始的行人規模和原始的道路和車道形狀。避免拆除和擴展道路,保持原始道路網結構,并避免改變原始道路的方向。應當盡可能少地改變古代村莊的自然材料鋪路,例如傳統的石板和鵝卵石,以延續傳統的村莊空間。中國大多數傳統村莊的建筑區都與自然融為一體,形式也是融入自然的主導因素和傳統的規劃理念。總高度與山峰輪廓或水域的方向匹配。萬山村建筑區的形是基于山的空間結構,通常扁平。萬山村的大多數傳統房屋不到兩層樓。整體的建筑形成了與山脈背景相對應的層次。3.生態景觀。首先,需要保護萬山村的自然生態景觀,主要是保護山、樹木、現有的耕種的土地等的整體生態格局。為了防止村民擅自建房和損失耕地,必須對村里的耕地進行重新檢查。最后,需要有效防止村民向河里扔垃圾。因為水是一切的源泉,所以污水被用來保護河水不受污染。4.街道尺度。萬山村作為一個傳統的街道式村莊的現狀出發,將以旅游為主題進行保護和發展。就未來的發展而言,汽車將越來越多地進入村莊,成為現代生活中的一種重要交通工具。然而,萬山村現有的道路寬度達4m,僅適合以步行和人力車為基礎的出行方式。在萬山溝村進行房屋更新時,按照建筑專家的標準,居住區兩車道的路面寬度必須至少為6m,且前方道路的路面寬度房子的高度必須至少為2.5m。在傳統的鄉村街道設計中,該值通常在1m至2m之間,并且道路會創建一個“被動但不開放”“自由但分散”的小空間。因此,在更新過程中應保持原始傳統街道寬度與街道兩側房屋高度之間的比例關系,并且不應輕易擴大或更改。在城鎮化的背景下,傳統村落應在規劃指導下進行分類保護,不同的保護目標應采用不同的保護方法。例如,傳統村莊的總體空間規劃應著重于保護傳統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生態環境。傳統建筑需要定期修理。傳統民間文化不應受到過度保護,而應被繼承,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可以適當地開展一些促進傳統民族的活動。
四、結語
近年來,由于城鎮化的積極發展和地方政府對旅游業發展的重視,傳統村落已被城鎮化浪潮淹沒,保護和發展傳統村莊以適應當地條件并結合傳統村莊特征對維護土壤和水的地方特征具有廣泛的實際意義。在傳統村落的發展過程中,城市化的迅速蔓延摧毀了傳統民居,甚至面臨著崩潰的后果。一方面,由于農村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的不斷改善,村民正在使用傳統住房。傳統房屋在專業研究領域需要緊急維修,我們需要保護和更新它們。總結發展經驗,村莊的地形和景觀,山區和湖泊等村民的自然因素,以及傳統資源,樣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人力資源和環境因素。其次,新的住宅建筑考慮從傳統元素(空間形式,比例尺度,結構材料,色彩裝飾等)中尋找精髓。建筑師在民居發展中起著重要的領導作用,發掘了傳統住房的最佳元素,需要提取其精華,對其進行處理和改造。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不僅需要政府的適當指導,還需要人民的自覺參與。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保留文化的根基,才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那一抹鄉愁。
參考文獻:
[1]張暉穎.試論中國城鎮化進程中人的現代化[J].商,2013(10Z):252-252.
[2]王凌云.當代鄉村營建策略與實踐研究——以重慶青靈村建設為例[D].2016.
[3]賈軍.新形勢下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與出路探討[J].商情,2018(4).
[4]孫良,周玉佳.電子商業影響下商業空間的發展與設計策略分析[J].中外建筑,2014(12):104-107.
[5]倪云.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杭州地區鄉村庭院景觀設計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3.
[6]張玲慧.傳統村鎮中的建筑更新設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3.
作者:薛娟 李厚臻 單位:山東建筑大學
- 上一篇:嬰幼兒牙膠玩具創新設計研究
- 下一篇:衛浴產品節水設計理念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