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基礎”課程改革與教學實踐

時間:2022-12-13 02:40:30

導語:“服裝設計基礎”課程改革與教學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服裝設計基礎”課程改革與教學實踐

摘要:文章從高等院校服裝專業基礎課程“服裝設計基礎”的目標定位出發,對課程內容設計規劃,課堂教學組織實施、實踐、實訓設計等相關問題作了討論,闡釋了“服裝設計基礎”課程改革思路,總結實踐教學經驗,以期促進“服裝設計基礎”的課程改革與教學實踐

關鍵詞:服裝設計基礎;課程改革;教學實踐

隨著我國紡織服裝業的蓬勃發展,許多綜合類高校和專業院校都陸續開設有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與服飾設計等相關專業,但是,入學新生對所學專業了解甚少,甚至一無所知,并且入校后不會很快接觸到專業課程,導致學生缺乏學習動力,陷入迷茫。“服裝設計基礎”的啟蒙、導向作用不容忽視,對學生的專業培養起著關鍵的作用。

一、課程目標定位再認識

目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涉及服裝領域的有三個專業,隸屬于工學紡織類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隸屬于藝術學設計學類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還有特設專業“服裝設計與工藝教育”,其中“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又分服裝工程和服裝設計兩個專業方向,可授工學或藝術學學士學位。基于區域產業需求、高校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的高校選擇開設的服裝本科專業也各有不同。服裝高等教育雖然有不同的專業和方向,但其培養方案、課程設置都有相互交叉和重疊的部分,體現出服裝行業人才需求復合性、實踐性的特點。現行的培養方案中,服裝藝術類專業在第一學年以造型基礎和構成基礎訓練課程為主,如三大構成,素描、色彩等,服裝工程類專業以服裝結構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學課程為主,基本都較少涉及設計類課程。傳統觀念影響下,設計類的學生容易陷入“畫設計”的學習誤區,“重藝輕技”,缺乏動手能力和實踐意識;而工程類的學生對藝術時尚、設計創新缺乏敏感度,審美意識有待提高。同時,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存在較大差異性,對所在專業的認知度很低,學生很難理解前期基礎訓練的課程與今后要學的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更無法設想今后的專業道路。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基礎知識,了解學習方法,拓寬專業視野,初建職業意識。作為面向一個或多個服裝專業共同開設的課程,“服裝設計基礎”課程具有專業通識教育的基礎地位,目標就是要打破專業界限,為學生搭建一個藝工結合的知識平臺。

二、教學內容的設計規劃

為突出“服裝設計基礎”課程的基礎性、通識性特點,在教學內容規劃中要重視專業知識框架構建,基礎知識的結構邏輯,而無需面面俱到,深入細節。摒棄只強調服裝藝術美感的表現,不在乎其工藝可實現性的錯誤認識,強調綜合能力培養而弱化專業差異,引導學生建立完整、系統的專業意識,在知識準備和思想觀念上為創造性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要注重課程中各章節的縱向知識融合,除了服裝設計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和設計理論的講解以外,對服裝造型設計、結構設計、工藝設計,以及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等教學重點和難點,要著重規劃和講解,凸顯服裝藝術與技術相互融合的學科屬性。同時也要注重已經學習和今后要學的課程之間知識的橫向融合,承上啟下,使學生了解不同課程的定位及知識關聯與技術邏輯。還要融入服裝產業領域的相關知識及發展成果,讓不同服裝專業的學生都能全面了解服裝行業特征及職業特點,建立宏觀的行業意識和職業視野,明晰自己所處的職業環境和位置,明確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方向,提高今后專業課學習的針對性。

三、課堂教學的組織實施

設計類課程教學時間相對集中,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學習內容、知曉學習方法、明確學習方向,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組織很重要。“服裝設計基礎”課堂理論教學重點在于基礎知識的講解和掌握,將理論分析可視化,更容易理解掌握,案例教學法效果突出。教學案例既要分析講解服裝產業、服裝設計領域中影響時展的經典事例,也要選擇本土化、本地化、市場化的實例,讓學生了解地方產業、地方品牌的發展現狀,同時要將教師科研成果融入教學中,重視對案例中設計背景、設計思路的產生、設計過程等方面的分析和說明,而不能只作表象的介紹,要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知識與實踐應用兩者之間的關系,并從中獲得啟示。為了保障課堂實踐教學效果,要做好課前引導,充分利用學校實驗室、資料室、展廳資源,調動學生積極性,督促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參與度。

四、實踐、實訓設計

(一)課堂實踐為主,課后訓練為輔

作為專業基礎課,“服裝設計基礎”課程知識點并不難,但充分理解掌握并靈活運用、綜合應用就有一定挑戰。課堂實踐在專業基礎課教學中尤為重要,是為了幫助學生掌握看似了解卻又似懂非懂的知識點,如服裝造型設計中的點、線、面要素,服裝結構設計、工藝設計等,課堂實踐練習不宜復雜,可多次反復練習,所需時間不宜太長,可設定時限,采取單人形式完成,教師可評價,學生可自評、互評,指導學生掌握專業設計語言,突破思維界限。而課后訓練要有一定難度,考量多環節、多知識點綜合運用的能力。課后訓練需要學生較長時間的準備和完成,因此不宜安排過多,要重質量輕數量。可根據服裝設計、服裝工程等不同專業方向安排不同的課后訓練形式和內容,其關鍵環節、過程進度還需教師監督管理。

(二)限定性形式為主,自主性形式為輔

“服裝設計基礎”課程普遍在大學二年級開設,學生在課堂中初次接觸專業知識的學習,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還是入門初期,實踐、實訓設計的可操作性、可執行性很重要,它關乎課程目標的實現及教學質量的提高。專業基礎課實踐任務要以限定形式為主,自主形式為輔。所謂限定就是有條件、有要求的,限定形式可能會被人們認為它與創造性的活動相違背,似乎創造、創意、創新就應該天馬行空,沒有限度最好。而教師在教學中發現,自由發揮的訓練形式讓學生很難尋找切入點而始終處于不確定、不知所措的狀態,學生感到無從下手,大量的時間浪費在信息的尋找與捕捉中,浪費在無從選擇的循環與矛盾中。這種現象在低年級學生學習過程中最為明顯。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此類問題,對于“服裝設計基礎”課程實踐、實訓的設計就是要預先設定一個或多個可實施的任務要求,將專業知識貫穿其中,讓學生圍繞這個具體的任務進行思考與創造。

(三)自主學習引導

專業基礎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引導學生掌握專業的學習方法,使學生不僅在課堂中跟隨教師學習,還要學會在課后自主學習。由于學生在前期專業知識積累較少,沒有教師的合理安排和引導,學生會產生學習無從下手、拖拉應付等問題。許多學生都沒有記筆記的習慣,有什么需要記錄的就隨手找張紙,事后不整理,更做不到長期的積累,也就無從談起從量變到質變,從混沌到領悟的過程。從設計基礎課程起,要求學生將上課筆記、課堂練習、設計草圖、資料收集、課后學習等內容融匯一體,可文字、繪圖、粘貼等,形式和內容不限,匯集成冊,作為評定學生學業成績的一部分。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是短暫的,在大量的課余時間里,學生如何自主學習同樣需要教師引導,幫助學生規劃可操作的、可實現的學習目標。教師可采取多種方式鼓勵學生養成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并且實現常態化、長效化。結合課程網站建設內容,進行網絡學習和互動。教育不應局限于課堂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擴展到間接知識的學習上。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打破專業界限,涉及領域廣泛又有其內在關聯,要求學生在寒暑假期間完成規定數量的學習任務,并在課程網站提交學習心得,互動交流,營造良好學習環境和氛圍。五、結語通過“服裝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為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搭建了平臺,學生建立了初步的職業能力和創新意識,在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規劃等方面也獲得很大提升,專業基礎課程的重要價值得以彰顯,也必將帶動其他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

作者:饒蕾 單位:新疆大學紡織與服裝學院

參考文獻:

[1]潘魯生.設計教育[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7.

[2]嚴薇.有限無限:裝飾圖案設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3]王海.高校藝術類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4(14):143-144.

[4]熊禾根.基于知識融合的“機械設計”教學方法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2(1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