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多穿”設計在女裝的應用
時間:2022-08-14 03:33:08
導語:“一衣多穿”設計在女裝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一衣多穿”作為一種個性化服裝設計方式開始出現在大眾視線中并呈現了蓬勃的市場需求。現代女裝逐漸發展,審美呈現了多變個性的趨勢,設計師們不再拘泥于單一的女裝設計,而衣服的多穿性正滿足了其多變的需求。因此,“一衣多穿”服裝中的設計手法及其應用值得我們去研究分析。
關鍵詞:一衣多穿;女裝;設計;應用
現代“一衣多穿”服裝的興起離不開解構主義,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歐洲爆發反時裝運動,社會各階層都充斥了叛逆與探究。以山本耀司(YohjiYamamoto)和川久保玲(ReiKawakubo)為代表的日本設計師推進了當時服裝界的改變革新。服裝開始出現多樣化的設計。設計師們開始大膽突破服裝結構實現“一衣多穿”。而隨著時代不斷更迭,發展到現代,人們對綠色設計的理念越來越清晰,推行可持續時尚的大環境下,“一衣多穿”服裝設計開始成為新興的設計方式。“一衣多穿”服裝,顧名思義一件服裝有兩種或以上的穿著方式,它作為服裝設計中的非常規款式,擺脫了傳統穿衣定式和設計思維。一衣多穿設計通過改變衣服自身可變的結構,面料的拉伸造型或對服裝自身的拆卸重組等使服裝跳出單一的模式,使服裝有更多的可能性。對設計師來說,“一衣多穿”服裝的多變能體現更多樣的設計理念,增加服裝設計創新性,激發創意設計靈感。對消費者來說,“一衣多穿”服裝滿足了他們的個性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可以對服裝進行二次設計,在穿著過程中消費者通過服裝表達自己的設計想法,呈現自己想要的視覺效果,這增加了服裝的利用率,延長了服裝使用周期,這也符合當下生態環保,綠色消費的可持續時尚浪潮。通過收集大量“一衣多穿”圖片,歸納分析出“一衣多穿”服裝的設計方法大致可以分為拆解重組法、錯位轉換法、堆疊扭曲法、局部調節法等等。
一、拆解重組法
拆解重組法是對服裝結構拆解重組,在原有服裝的基礎上拆解部位,使一件服裝可以通過拆離和拼合的過程來達到“一衣多穿”的目的,達到各種功能和各種款式。可分為加減法和組裝法。(一)加減法其特點就是服裝各個部件可以合理的在原來基礎增加減少,服裝部件中會有配件使服裝更方便地達到可分離可拼接。例如抽繩、魔術貼、拉鏈、氣眼等等配件來作為連接。設計手法可用在服裝各種部位,如袖子領口下擺等,拆解服裝后不影響服裝的實穿。(二)組裝法則是將服裝的原始部件如袖子、肩部、帽領等拆卸并進行重新組裝,設計師可以將服裝重新組合不同功能和風格的品類,滿足實穿性的同時實現一衣多穿。
二、結構錯位法
結構錯位法是指打破一般常規服裝的造型,對某些部位進行錯位來得到不同的造型。設計過程中對服裝的結構進行一定幅度的位移,使得改變它原來的屬性。比如服裝袖口和領口進行錯位,使得袖口可以變成領口,領口可以變成袖口。當然也可以是單個局部的錯位,例如將袖子位移到衣身外,仍然保留袖子的屬性,但不使用袖子的功能,這種手法會使形成的服裝效果更加前衛,形成多種創意形態來實現“一衣多穿”的穿著效果。
三、角色轉換法
角色轉換法是指將服裝整體進行轉換達到“一衣多穿”。這類服裝更多體現的是無規則性,使“一衣多穿”服裝創意性十足,更能體現設計者的設計審美和理念,可分為品類互換法和構件互換法。所謂品類互換法,比如褲子可以變成上衣,外套可以變成裙子,一般是整件服裝的設計轉換使得服裝的品類得以改變。這是服裝內部品類之間的轉換,比如由不同開口的不同穿著方式,使得服裝產生了品類的變化。構件互換法則是將服裝的兩個結構進行互換,滿足實穿性的同時實現一衣多穿。常表現為服裝前后互換、左右互換或內外互換。前后互換是因為前后衣片面積、結構相似,前后的互換,使衣服可穿任意一面達到多穿目的。內外互換則是內外使用不同的面料、色彩等使得服裝正反都可穿來達到多穿目的。
四、堆疊扭曲法
堆疊扭曲法是指用堆疊、扭、擰等手法,使服裝呈現不同的造型。是通過對服裝自身變化,有很強的自由性。可分為扭曲自調法和堆疊隱藏法。扭曲自調法是在服裝面料具有一定懸垂度和彈性、防皺好的基礎上,或是經過一定的壓褶處理面料可以拉伸的基礎上,使得面料可以經過自身的扭曲變形實現不同的穿著效果,服裝變化前后無需與其他部件拼接組合,突破了一般服裝的結構和分割線,強調無結構和自身調節。堆疊隱藏法是對服裝的部分構件運用堆疊手法進行隱藏處理,用堆疊的服裝效果體現層次,作為裝飾使得其中有充分的空間可以進行結構的隱藏。通過隱藏和展開來呈現不同的造型。
五、多種手法的具體運用
(一)拆卸重組法的具體運用。使用了拆卸重組法中的加減法,使風衣的衣身擋風片和袖子能合理的增加減少,達到三種穿著效果。AngelaLuna為敘利亞難民設計的多穿型服裝,使用了拆卸重組法中的組裝法,可以通過對服裝的拆卸重新組裝成帳篷和棉被,滿足了需要野外生存、露營等的人群的需求,體現了“一衣多穿”服裝的多功能。(二)結構錯位法的具體運用。Vitor&Rolf在2016春夏巴黎周的這件上衣就是對肩部和領口進行同化,改變領口的穿著方式,使得肩部和領口進行互換達到一衣多穿。川久保玲的設計作品,就是用了袖子的錯位設計手法,袖子依然保有原來的屬性特征,但不起原本的功能。這兩件服裝使用了局部錯位法,說明局部錯法有多種可能性。(三)角色轉換法的具體運用。MashionMargiela2018年秋的設計作品使用了角色互換法中的品類互換法,將外套重新塑形變成了寬大的圍巾。將外套重新塑形使其有了裙子的穿法。使用了構件互換法中的正反互換,對風衣進行“一衣多穿”的設計,只對服裝的整體構件進行互換來達到多穿目的。(四)堆疊扭曲法的具體運用。HusseinChalayan設計的這條裙子就是運用堆疊手法將裙身隱藏,運用了肩部堆疊隱藏和腰部堆疊隱藏的設計手法,呈現了不同的穿著效果。(五)局部調節法的具體運用。HusseinChalayan2007年春夏的設計作品就是對裙身做了局部調節,運用了機械裝置,使得裙身可以展開改變廓型呈現了圖上兩種穿著效果。Paulinevan、Dogen對肩部進行局部調節,運用科技的可穿太陽使得肩部可以達到兩種不同的造型。
六、多種手法的組合運用
“一衣多穿”服裝不僅可以使用一種手法,也可以是多種手法的組合運用。Joseph2018春夏和BESFXXK2019春夏的設計作品,這兩件服裝就是同時使用了拆卸重組法的加減法和結構錯位法使得服裝有多種變化方式,達到“一衣多穿”的設計目的。通過收集的大量圖片和案例分析,“一衣多穿”服裝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且有著豐富的變化,因此,對“一衣多穿”服裝的表現形式進行了分類,可以分為造型多樣化、品類多樣化、功能多樣化。造型多樣化是指一件衣服的造型可以多變和互相轉換。造型是影響服裝形態最重要的方式,通過改變服裝整體結構和局部結構,使得服裝外輪廓線多變。輪廓線是服裝重要的表現語言,服裝常見的廓型有H型、A型、O型、錐型等等。“一衣多穿”服裝設計打破一般服裝只有一種廓型的常規設計,使得造型多樣并可以相互轉換。品類多樣化是指一件衣服的品類多變并可以相互轉換。服裝可以轉換成非服用品類,一件外套可以拆卸重組,組裝成浮力船等非服用品類。也可以是服裝品類之間互換。通過堆疊扭曲法,對一件服裝扭曲變形使其可以轉換成上衣、褲子、連體褲。功能多樣化是指一件衣服不僅能滿足基本的穿著需求,除此之外還可以滿足其他特殊需求的功能。服裝在使用拆卸重組法中的組裝法之后,由一件斗篷變化成了一頂帳篷,實現了服裝的多功能性,滿足了特殊人群的需求。組裝成了包袋,滿足了裝物品的功能性需求。
著名的功能性運動服裝品牌StoneIsland對服裝多功能變化的研究走在了創新前沿,其著名的HeatReactive熱感變色技術和Reflective反光技術等使服裝使用科技手段實現多穿。而其機能服裝就很好的體現了服裝的功能多樣化,通過拉鏈拆卸重組實現服裝的多功能變化。所以設計過程中強調服裝的多穿性,會用到編織袋、粗制再造帆布等環保材料與格紋、風衣面料,強調服裝結構的拆卸重組和角色轉換,服裝多功能多造型多品類,使服裝達到“一衣多穿”的目的。并在服裝衣身的前后片和一些局部上運用規則堆疊的手法,改變了原本略為單薄的結構,增加層次感,同時增加的領片用不同面料拼接增加設計感并用紐扣做成了可拆卸配件,滿足不同的穿著需求,達到了服裝的效果。通過淺析“一衣多穿”服裝設計中設計手法的分類和表現,找出原理方法及規律并予以歸納,最終達到實踐的目的。設計具有穩固的立足點,體現設計的價值。
作者:魏俊 孫曉玲 單位:浙江理工大學
- 上一篇:舞蹈編導服裝設計研究
- 下一篇:紡織面料對服裝設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