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教育中案例教學法
時間:2022-03-11 11:57:00
導語:廣告教育中案例教學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案例教學法是1870年由哈佛法學院院長克利斯托夫·朗戴爾(Langdell)在對教學方法進行大膽的改革的基礎上創立的。20世紀初,哈佛大學商學院開始采納案例教學法,最初是利用案例作為一種教學工具,以幫助學生能像管理人員那樣思考問題,做出決策。之后,案例教學法在西方教育界迅速嶄露頭角,被廣泛運用于法學、醫學、商業、企業管理等教學領域,逐漸成為一種風靡全球的新型教育模式。案例教學法自20世紀70年代末引入我國。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教授鄭金洲從兩個不同的角度給出了案例教學法以下定義。“從廣義上講,案例教學法可界定為通過對一個具體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在一定意義上它是與講授法相對的”。“案例教學以教學案例為載體,是基于一定的教學目標,選擇一定的教學案例從事教學的一種教學法。它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特征,強調師生對案例素材共同進行探討,并寫出有關案例報告,它與案例與本課程的關系更多的體現為一種內容和形式的關系。”[1]根據教育界對案例教學法含義的共識,結合廣告學科的特點,筆者認為廣告教學中運用的案例教學法的含義為: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收集和加工典型營銷傳播現象作為教學材料,通過完整的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施,再現真實的營銷傳播情境,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對案例提供的客觀事實和問題進行分析、研討,做出判斷和決策,引導學生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進一步學習理解原理的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即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展開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的開放式教學方法。
2案例教學法在廣告教育中的誤區
由于我國廣告教學長期以理論教授為主,側重強調教學內容而忽視教學過程缺陷,導致教師對案例教學法存在認識和操作上的很多誤區,只有消除這些誤區,案例教學法才可能真正在廣告教育中施展開來。
2.1誤區之一:案例教學等混舉例說明主張案例教學就是“舉例說明”者,以為教學中有案例就是運用案例教學法。即是教師先講述相關理論知識,再結合案例進行說明使理論具體化。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并非舉例說明那么簡單,首先,案例在案例教學法中占據中心地位,教師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是借助案例研討來實現的,而舉例在一般教學活動中僅處于次要地位。其次,案例教學是組織學生們自我學習,鍛煉綜合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主要是培養學生分析營銷傳播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記誦知識,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講授而是啟發學生自己思考,組織討論和積極評價。再次,案例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不斷交往的過程,學生的獨立活動在案例教學法中占了很大比重,而舉例完全是教師單方的教學行為。
2.2誤區之二:案例教學等同事例教學主張案例教學就是以“案例復述”為主的事例教學法,即是以大量案例來吸引學生。課堂上只有老師對案例的描繪,很少有老師和同學的激烈辯論,老師在最后還要公布案例的“標準答案”。這樣仍然是傳統的講授教學,只不過是對廣告概念或原則講授的少,對案例描述介紹的多,學生仍在被動地接受教師對案例的灌輸。案例復述往往是對已有結論的論證,它對學習者的啟示和警醒作用十分有限;而案例則是需要在討論和分析中才能找到結論的特定情境中的事件。有的案例甚至很難得出結論或無法得出結論。事例教學比較簡單,可以在理論教學中隨時插入,所用事例也往往是信手拈來,不必精心準備。而案例教學的要求則高得多。這種教學是一種系統的教學活動,有其完整的教學過程。事例教學手法單一,以授受問答為主,而案例教學能對多種教學組織形式進行優化組合。案例教學重要的不是所謂的正確答案,而是營銷傳播運作中的思考過程。案例教學真正教給學生的不僅是具體的廣告知識,更重要的是運用知識進行推理的方法技能。
2.3誤區之三:案例教學就是實踐教學主張案例教學就是實踐教學者,混淆了二者的含義。案例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在共同分析、討論案例的過程中,獲取廣告學科理論與專業知識;更要通過對廣告案例分析、追問的過程,養成學生反思實踐問題的精神,提高反思實踐問題的意識,掌握反思的方法與技能,發展與提高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2]案例教學法不是要學生死記知識條目,而是重視邏輯推理和辨證思考的過程,形成懷疑和批判的學術精神。這種教學方法僅僅是突破傳統廣告教育中只關注知識講授的弊端,提高學生營銷思維能力。但是案例畢竟是經過加工過的事實敘述,仍然不是完全的社會真實,案例教學法也不需要學生親身參與廣告實踐,學生對于接待廣告主的技巧、客戶服務、策略選定、提案陳述、廣告文書、廣告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實踐能力并不能通過案例教學法完全獲得。所以,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在本質上是大相徑庭的。在現行的中國廣告學高等教育模式中產生的課業實習和社會調查等,目的就是在于進一步培養廣告職業技能、職業道德,為學生進入職業狀態做準備。
3案例教學法在廣告教學中運用
運用案例教學法是一種系統的教學活動,有其完整的教學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案例教學的課前準備階段、課堂實施階段、課后評價階段。每個階段都必須有周密的準備和精心的實施。目前學術界對案例教學法在廣告教學中的運用概括性總結和表征化地描述居多,而結合廣告教學實際真實再現認真分析其運用過程的則罕見。筆者結合自己在廣告教學中的體會,以一個原創性的案例教學的演示分析為基礎,探討案例教學法的教學模式設計和運用。在品牌定位的課程講授中,如何讓學生理解掌握定位的本質即定位是針對潛在消費者的需求結合品牌的特性所做的營銷傳播活動,筆者選取了可口可樂新可樂的經典案例,引導學生學習廣告定位所依據的三個重要的參照因素:消費者的需求、品牌核心價值、品牌的市場地位。
案例1:求新還是堅守—
—可口可樂的定位困境
可口可樂是全球最成功的品牌之一,因為可口可樂是這個市場的首創者,也是人們心目中飲料市場的領先者,因而可口可樂一直堅守自己的領導者定位,最具代表性的是它1942年的廣告語:“真正的飲料(therealthing)”,表明只有可口可樂是正宗的可樂,其它的都是仿制品。20世紀50年代,可口可樂在對百事的競爭中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可是接下來10年里,百事進行了一次全新的定位:新一代的選擇。通過系列廣告大力宣揚青春、充滿活力、富于挑戰性的百事精神,“認為自己年輕的人現在就喝百事”,從而導致美國年齡在25歲以下的人幾乎都迷上了百事可樂,搶奪了可口可樂在年輕人中的市場份額,成功與可口可樂縮小了差距。70年代,“百事挑戰”運動針對可口可樂的口味,強調自己的稍甜配方更勝一籌。80年代,百事通過全球范圍內的巨星策略進一步挑戰可口可樂的霸權。1981,可口可樂老大地位岌岌可危,市場份額不僅輸給百事,還輸給芬達、雪碧、健怡可樂。同時,可口可樂公司研制出了一種新配方的新可樂,在與百事和傳統可口可樂的口味測試中,新可樂被消費者認為是口感最好的。面對百事的強勁挑戰,可口可樂公司是否應該放棄原來的已有99年歷史的神秘的“7X”配方,推出一種新配方的新可樂?
(一)課前準備階段
教學目標:①加深學生對廣告定位依據的理解,讓學生嘗試著將等消費者的需求、品牌核心價值、品牌的市場地位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分析中去。②初步訓練學生的廣告定位決策能力。根據教學目標,考慮到案例1是廣告定位中真實的經典案例,具有爭議性和可分析性的價值,且能較好地體現產品定位與消費者需求之間的矛盾,故選定此案例以期望實現教學目標。第一步,教師的準備。教師對案例中所包含的信息做深入的分析,確定案例討論中的焦點問題。第二步,學生的準備。每一位學生于課前一周已得到教師打印好的案例材料,并按教師的囑咐認真閱讀、分析案例并寫好發言提綱。
(二)課堂實施階段
教師將學生分為5個小組,每組約6至7人,并設計出案例分析、討論的步驟。第一步,設疑激趣,呈現案例。考慮到在課前準備中教師將打印好的案例已分發給每一位學生,對他們來說,案例己無好奇感,故課堂上教師采用多媒體技術呈現案例,并提出6個問題供學生思考,以引起學生的興趣。①可口可樂是否應該推出全新配方的新可樂?②可口可樂遭遇困境的關鍵原因是產品的口味嗎?③可口可樂品牌的定位與核心價值是什么?④消費者對可口可樂品牌的期待和心理需求是什么?⑤為什么定位大師里斯和屈特說“定位不是對產品本身做什么,而是針對潛在消費者心智所下的功夫。”⑥廣告定位的主要依據是什么?此時,師生再一次熟悉案例情境。此時仍處于案例的導入階段。因此第二步的設計和安排非常關鍵。第二步,啟發引導,展開討論。①分組討論。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對案例進行討論。先讓學生在小組內部發言,消除他們的緊張感,讓他們在小范圍的熱烈討論中互相啟發整理思路。具體做法是小組每個成員先簡單的說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及對問題的看法,供大家批評、補充。接著小組成員對按教師提供的案例問題的順序逐一發表各自的意見,展開討論,一個問題結束了,再進行下一個問題的討論。最后要求各組總結,形成自己的結論,注意在小組范圍內不一定要達成一致意見,只要其理由充分,每種意見都要統計。在小組討論時,教師分別參與到各組的討論中。②全班討論。各小組選派2名學生結合案情分析情況進行觀點陳述,其他學生認真聽,評判觀點、結論,進行補充,或質疑,或提出反駁意見,學生全面參與。教師將不同觀點板書于黑板上,同時對個別質疑進行解答。對案例1,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后形成三種意見:A、以全新配方的新可樂取代傳統配方的可口可樂,以更好口感作為新的廣告訴求,跟百事打口味戰。新可樂不會影響可口可樂的領導者定位。B、保持可口可樂的傳統配方,因為消費者選擇可口可樂是出于品牌認同,而不是僅僅是口味。獨一無二的原創性是品牌的核心資產,新可樂使自己身份模糊,動搖品牌的領導者定位。C、同時銷售傳統配方和新配方的可口可樂。這樣可以討好消費者偏甜和偏淡的兩者口味要求,比較保險。教師此時注意引出與論題相關的廣告知識。第三步,以案論理,總結延伸。案例討論結束后,教師對討論的結果有一個總結,在總結中教師往往要揭示案例中所包含的廣告定位理論知識。案例1涉及針對產品功能還是針對消費者需要進行定位的矛盾沖突以及在這種矛盾沖突時如何決策的問題。事實上,定位不是對產品本身做改變,消費者對品牌的期待比產品本身要重要的多。可口可樂19世紀80年代推出時是市場上唯一的飲料產品。它首創了一種新產品種類,品牌的名字就成為產品本身。20世紀大部分時間,廣告充分利用它的原創地位,也是它配方保密的原因。而新可樂與品牌定位背道而馳。新可樂的定位出讓了它最關鍵的品牌資產:原創性。可口可樂的品牌角色是看守者,他們不能改變旗艦品牌的口感,不能改變它的形象,惟一能做的就是保衛自己珍貴的品牌遺產。事實上,可口可樂公司1985年的確推出過新可樂。這一決策大大低估了品牌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完全沒有估量到許多人對傳統可口可樂的那種深切、持久的感情。人們因為買不到傳統可樂憤怒,媒體和眾多消費者強烈抗議,抵制新可樂。在短短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公眾的壓力就迫使可口可樂公司完全撤下新可樂,恢復了老可口可樂的生產,從此回歸經典可樂的定位,在以后的營銷傳播中可口可樂再也沒有用“新”來形容過。教師要指出學生根據消費者需求、品牌核心價值和市場地位進行定位決策是非常正確的,這也是對前面知識的復習。
(三)課后評價階段
在案例1的學習中,學生是從一個營銷廣告人員的角度參與到案例分析中的,他們要設身處地地思考決策人實際面對的那個兩難情境,要承擔一定的職業責任,要感受來不確定性后果的壓力,認識到營銷決策可能要冒風險,并且懂得要把自己的想法與其他人進行溝通、交流。他們通過這種親身的體驗認識到在廣告定位原來是這么一個復雜的過程。真實的案例情境讓他們懂得了在做廣告決策時,應考慮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最好的行動?為什么?以及行動后可能產生的結果是什么?同時,案例也是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它也能考察學生對本章節理論的掌握程度,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廣告定位的內容。此外,對案例的共同討論能有效增強學生自信心,獨立思考能力以及相互合作能力。
4參考文獻
1鄭金洲.案例教學法指南[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
2劉天君.法學案例教學法探究[J].教育探索,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