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景觀規劃設計論文
時間:2022-03-25 08:58:52
導語:高校景觀規劃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的任何建設項目均要求將生態和環境建設放在首位。這樣,在高校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植物景觀的重要性更是凸顯出來。硬質景觀是高校景觀規劃中所必須的,它可以改善環境,服務師生,提高資源利用率,但它并不具備生態效益,若硬質景觀過多反而會增加熱島效應,使高校失去生機和活力。因此,硬質景觀的規劃應要掌握一定的比例。高校的景觀規劃建設在滿足人們視覺享受的同時更應重視環境的改善,以和諧的生態環境促進高校景觀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在進行景觀規劃設計時,要重視植物景觀的營造。植物維持著自然界的碳氧平衡,有降溫、增濕、減塵、涵養水分等作用,植物在景觀規劃設計中應占有盡量大的比例,這也是評價高校環境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
二高校景觀規劃設計中植物配植的原則
園林植物是高校景觀規劃設計中最基本的材料,如何合理的選擇與規劃利用是在進行景觀規劃設計時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之一。這就要求高校景觀規劃工作者在進行園林景觀規劃時首先要做好各方面的調查工作,要充分了解高校整體或局部的綠化任務,了解師生的需求,以近期為主,遠期結合考慮的原則,實事求是地做好綠化植物的選擇,做好景觀規劃方案,避免盲目。高校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植物配植可遵循以下原則:
1適用性原則
我國地域廣闊,有著不同的氣候帶,也有豐富的植物資源,不同區域適宜生長的植物不同,不同的海拔也有著不同的植物景觀,植物景觀規劃的核心就是“師法自然”,即在進行植物配植時悉心請教大自然這位老師。我國各個高校處于不同的地域,在對高校進行景觀規劃設計時應注重校園所處的地理氣候特點,選擇適合該區域生長的植物進行造景。體現造景植物的適用性,選擇高校所屬區域的優勢種,首先勾畫出高校景觀規劃設計的外輪廓線條。如低緯度高海波地域可選用冷杉、水杉等杉類植物,處于熱帶、亞熱帶的高校可選用榕屬植物等。總之景觀規劃設計者要重視鄉土植物的應用,不能單純地追求藝術效果而忽略植物的習性要求。
2科學性原則
高校植物景觀規劃的科學性要求規劃者根據高校的性質特點、地理位置、環境條件等因素,深入了解適合上述因素的植物資源,能充分發揮園林綠化多種功能的植物種類。兼顧各高校的類型及性質,滿足綠化植物的綜合功能,適當的選擇已馴化的外來樹種以增添校園特色,注重喬灌花草、攀援植物的搭配為所營造的人工植物群落提供豐富的素材,常綠、落葉、速生、緩生樹種的合理搭配以體現高校景觀的多樣性。另外,在進行高校景觀規劃時要充分挖掘植物的內涵,結合校本特色在打造良好景觀觀賞度的同時構筑深刻的人文意境,突出高校校園文化。3藝術觀賞性原則高校植物景觀規劃同樣遵循著繪畫、造園藝術的基本原則。即統一、調和、均衡、韻律。統一原則可體現在高校基調樹種、骨干樹種及一般樹種的規劃。在對高校植物景觀進行統一規劃時,首先應確定幾種鄉土樹種作為校園的基調樹種,形成統一的基調。如電子科技大學普遍選用銀杏樹作為行道樹,四川師范大學則主要選用香樟作為行道樹。同屬樹種的選擇同樣可體現高校景觀基調的統一,因同屬植物之間有一定的相似性,能產生統一感,它們的合理搭配可以既生動又和諧統一,基調樹種的選擇可凸顯一個校園的特色。而高校的各個區域因其功能的不同也可選擇不同的主景樹種,如武大的櫻園、梅園等。高校景觀規劃中的一般樹種則表現在種類多但量少,色彩斑斕,起變化的作用,在變化中求統一,可體現一所高校的活力。調和原則即協調和對比的原則。在進行校園景觀規劃設計時要注意相互聯系與配合體現協調,也要用差異與變化產生對比效果。調和的植物景觀使人平靜、舒適,如教學區域內宜采用該種手法造景,而對比的手法讓人形成興奮、熱烈、奔放的感受,適合高校的學生活動區域。在對高校建筑物周邊進行植物配植時,要注重體量、重量、視覺等比例的協調。如在行政辦公樓、教學樓等高校的主要建筑物四周可用冠徑較大的樹木與其協調,林下可用矮的色彩不同的灌叢形成色塊,體現變化的節奏。而植物色彩的搭配可參照色彩構圖,紅、黃、藍為色彩三原色,它們中任何一種與其他兩色搭配都能組成互補色,我國造園藝術中的“萬綠叢中一點紅”就是鮮明的例子,這樣的植物配植可產生跳躍、新鮮的對比效果。在校園景觀規劃設計中合理搭配植物色彩,可突出造景主題,突出校園特色。均衡原則是在進行景觀規劃設計時植物配植的一種布局方法。采用均衡原則進行植物配植的校園景觀可顯得穩定、順眼。如高校各主道上樹形、高度一致的行道樹,校園廣場上整齊的樹陣都是規則式均衡的植物配植,而在學生休閑活動區域的園路兩旁分別種植大喬和數量較多,單株體量小的花灌則是自然式均衡的植物配植。韻律和節奏的原則是指在對高校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時應在植物的配植上有規律的變化,產生韻律感。如校園中灌叢色塊高低不同的配植,行道樹中落葉與常綠的重復運用,這樣延徑行走時就不會感到單調,會感到有韻律的變化。
三高校植物景觀規劃設計中的幾種模式
在高校的規劃建設中,常常將學校分為幾個功能區,各個區域的功能不同,植物造景的模式也不盡相同。
1整體、開放模式
整體、開放的植物配植模式主要體現在校園的入口景觀中。高校入口至主體建筑之間的空間往往是人流、車輛集散地,入口景觀因突出校園風格、文化特色,高校的入口景觀對所在城市形象都影響甚遠。因此,基于這些特點,高校的入口的植物配置應簡潔、明快、自然、烘托主題,突出高等院校的文化氛圍。若高校入口所在位置比較寬敞,入口處應設重要景點為主景,避免一覽無余,所植植物應注重橫向與豎向的對比,配植植物應低矮、整齊。
2簡潔、大氣模式
簡潔、大氣的植物配植模式適合于高校的主體建筑物區域、如圖書館、體育館等。高校的主體建筑一般位于中心景觀的中軸線終點,是景觀中的焦點,而這些區域的植物造景使主題建筑“隱”于其中或其上,與主題建筑相融合。故該區域的植物選擇不易太復雜,以簡潔為主,植物群落簡單,層次分明,若要種植行道樹或樹陣,則應選擇高大、冠幅較好的大喬,以烘托主體建筑物的大氣。
3優美、安靜模式
高校的教學科研區域的景觀適用優美、安靜的配植模式。該區域的植物造景應營造優美、安靜的環境,不能影響室內的采光。植物配植采用自然式布局,可運用水景、修建花架、亭廊、坐凳等,各種園林小品與植物景觀相結合。以紫藤、三角梅等攀援植物或較高大的臘梅圍繞花架以創造幽靜的環境;以雀舌黃楊、金葉女貞、紅葉石楠、冬青等常綠灌木高低配植形成半封閉的的學習空間;以高大香樟、大葉女貞、天竺桂等喬木與校園大道、運動場等區域連接過度,形成防塵、防噪的空間。
4簡單、有序、流暢模式
學生生活區域、公共活動區域的植物配植易用簡單、有序、流暢的模式。該區域環境安靜、衛生,硬質鋪裝比較多,人流較為集中,學生活動頻繁,對該區域的管理強度較大,所以該區域不易配植珍稀植物。易采用自然式與規則式相結合的配植方式,可砌筑花池,其內種植低矮修剪整齊,形狀統一的花灌木,較寬敞的區域可種植冠幅較大的落葉喬木,這樣在提供大量綠色的同時也不影響建筑物內的通風透光,學生在大樹下活動時還能遮陽、乘涼。
5整齊、開敞模式
體育館館、運動場的景觀規劃可采用整齊、開敞的模式。可以大量的草坪及高大喬木形成區域的基調,突出該區域的特色,起整齊統一的作用,周邊配以四季能交替開花的小喬或矮灌以尋求景觀的變化,這樣能為體育館、運動場創造出熱烈、運動的氛圍,具有內涵的模紋花壇的配植亦能賦予景觀意義深刻的情感。
四結語
景觀規劃設計中植物的配植可突出規劃設計的文化性,不同的植物從古至今都被賦予了豐富內涵,文人騷客寄情于景,留下了賦予植物人格化的優美詩篇,從單純的賞景到意境美的升華,是造景者情感的表達,也是觀賞者情感的寄托,使景觀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時,植物在景觀規劃中的大量運用還能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現代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高校校園文化是景觀設計的靈魂,對植物進行合理配植的景觀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植樹、種植花草,而必須是要融入高校景觀的規劃設計中,或可直接是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植物景觀的合理規劃可使師生的思想感情與校園環境融為一體、升華交融,讓師生從植物景觀中體會到人格美。高校的景觀代表著某一時間范圍內的文化特點,植物景觀更是影響著一所高校的特色風貌。一些較早的高等院校歷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高校的植物經歷了百年滄桑,已經成為高校的符號,成為校園中不能分割的一部分。
作者:秦小蘇單位:四川文理學院規劃建設處
- 上一篇:干部培訓心得體會專題12篇
- 下一篇:音樂教學規劃設計論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