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規劃設計論文
時間:2022-08-04 11:12:47
導語:保障性住房規劃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項目介紹
1.1項目背景
海城市響堂管理區荒嶺子村位于海城河南岸,總面積達632萬平方米。改革開放以來,海城市的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荒嶺子村雖然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近幾年來,由于該地區的建設多為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建成的臨時簡易房,規劃設計不合理,村內廠房、倉庫,甚至危險品倉庫與民居住房交錯盤結。人均建筑面積小,基礎設施配套不齊全,房屋質量差,交通不便,治安和消防隱患大,環境衛生臟亂差。多數居民的居住條件始終無法得到改善,“上水難、下水難、行路難、如廁難、取暖難、就業難、洗澡難、娶親難”是居民生活的真實寫照。海城市委、市政府本著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促進社區發展,改善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實現社會和諧的目的,決定對荒嶺子地塊進行整體改造。
1.2規劃設計定位
雖然該該項目為舊區改造項目,但地理位置好,用地內的景觀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風景秀美,綜合利用這些資源,一定能把海城市環境較差的棚戶區改造成為交通便利、人居環境優美、基礎設施齊全的精品居住區。
2規劃設計理念
2.1規劃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關于落實新建住房結構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見》(建住房〔2006〕165號),《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24號),《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2002年版),《海城市城市總體規劃》,國家與遼寧省其他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
2.2規劃指導思想
1)依據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同時參照政府對城市建設的意見,結合項目的地形特點,合理進行規劃。2)遵守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劃分不同功能區,以利于可持續發展建設的要求。3)重視整體設計。地段內部力求合理布局,注重土地開發綜合效益。地段外部處理好與城市大環境的有機聯系,提供高質量城市空間及景觀序列。4)考慮人的活動空間和行為習慣,突出“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體現城市環境對人的關照。
2.3規劃原則
1)效益性原則效益性原則具有雙重含義。宏觀而言,效益性原則就是要求項目的開發建設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將土地資源、項目資源、設施資源以效益優化原則進行優化配置,形成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微觀而言,效益性原則應體現居住區開發、城市商業街開發等功能性、公益性效益,節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居住舒適度,給該地區注入活力,塑造魅力,拉動這一區域經濟發展。2)人性化原則人性化原則體現對人的關懷,以人的尺度、人的需求及人的活動為根本,構建新型居住環境,營造社區文化,倡導新型生活方式,為業主提供高品質的生活空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溫情的社區氛圍,創立小區品牌形象。
2.4規劃目標
1)公共服務設施:創造一個布局合理、層次豐富、內容多樣、體現時代風貌的城市空間。具體表現為:滿足規劃地段多方面的功能要求,合理布局對外交通、商業、文娛項目。豐富的項目設置與空間處理相結合,充分發揮項目的商業價值。2)居住部分:創造一個方便、舒適、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高品質的居住空間。具體表現為:功能結構合理、交通便捷、公建配套、空間景觀組織良好、使居民對小區有認同感和歸屬感。
3規劃設計
3.1設計前概況
在規劃設計之前,荒嶺子村道路不成系統,存在諸多消防隱患。例如,道路等級偏低,寬窄不一,與外界相互之間沒有統一的規劃與銜接,斷頭路、T型路較多,加重了主干路網的交通壓力,有的地方連基本的消防車都無法進入,影響了整個道路系統的完整;建筑密度過高,沒有公共綠地和活動場所,居住環境差;由于自身認識水平上的缺陷以及利益的趨勢,居民富裕之后往往就在自己的自留地或宅基地大力建私房用于出租,造成建筑物的協調性差;荒嶺子村的現有建筑大多沒有經過合理的規劃,無報建審批。沒有公共綠地的建設,居民日常休閑、健身等可以使用的場所嚴重缺乏,配套公共設施不完善,建設水平低下。沒有統一的市政基礎設施,污水亂排,電線亂拉,管道亂鋪。形成“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污水橫流,夏天蚊蠅成群”的現象。公共服務設施配置不足,如文化設施不齊,缺乏文體活動中心,醫療服務網點規模偏小,形成功能紊亂的局面。
3.2總圖布置
1)沿街布置商業門店,形成居住區域內的商業街,以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活躍區域商業氛圍。2)小區規劃以多層建筑為主,沿街布置高層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城市的沿街形象。3)回遷區內配建280套保障性住房,總建筑面積12744m2,總占地面積7350m2,戶型均為46m2,其中廉租房200套,公共租賃房80套。
3.3道路交通組織設計
1)道路分4個層次,即:小區主干道、次干道、通往各住宅樓棟的宅間道路和綠地間的休閑小道。2)無障礙設計主要公共空間均設有無障礙通道,盲道與坡道相結合,形成完整的障礙道路系統,體現對步行弱者的關懷。住宅樓進戶口也是無障礙設計。
3.4綠化景觀設計
本方案注重整體綠地效果,通過宅前宅后的綠地細化處理,并且與組團綠化、綠化帶結合,共同形成一個綠化面,使小區真正成為一個親和自然的居住花園。景觀設計以組團綠化和中心綠化景觀軸為核心,融入藝術、養生、健身等人文概念,賦予環境功能性,使人們感受身心的放松和愉悅。
3.5公共服務設施設計
采用集中布置原則:各種類型的設施相對集中設置。1)公共服務設施:主要布置在小區配套中心和沿街商業建筑內,包括小學、幼兒園、物業管理中心、社會衛生服務站等。2)體育文化設施:主要指小區內分散布置的體育設施(布置在健身小廣場等)、娛樂設施(布置在老人、小孩活動場所等)。
3.6規劃建設標準
住宅建筑形式新穎,色彩明快,布局合理,朝向良好,多層及高層住宅布局協調,室內格局完整實用。1)安置回遷居民的戶型面積標準應結合當地居民住房實際情況和居民的收入水平確定,廣泛聽取群眾意見。2)新建住房要進行室內簡單裝修,應具有廚房、衛生間設施,滿足居民進住使用的基本要求。
4項目實施的意義
首先,實現了棚改家庭的巨變。棚戶區改造,首先得益的就是棚改家庭。項目建成后,棚改家庭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從此告別陰暗破舊的生活環境,重新開始美滿的新生活!同時,海城市委市政府積極實施各項擴大就業政策,為周邊居民提供再就業機會,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財產性收入,對于百姓來說無疑是一個喜訊。其次,社會治安得到有效提升。棚改后,居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百姓情操得到陶冶,棚改和人改實現了很好的結合,社會治安好轉,棚改區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有了切實的保障。
5小結
作為城市周邊城鄉結合處的棚戶區,在今天城市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正面臨新一輪的蓬勃發展期。當地居民由于其自身素質的低下和利益的趨使,正使這輪建設朝向無序發展的狀態,因此作為政府主管部門應及時發現更正,組織編制規劃,對城鄉結合處建設進行有效引導,保證郊區城市化朝有序穩定方向發展。
作者:姜秋婕 單位:海城市規劃設計院
- 上一篇: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論文
- 下一篇:公務員主題培訓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