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災后重建景觀規劃設計探討
時間:2022-07-23 08:39:09
導語:地震災后重建景觀規劃設計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重災區映秀鎮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和改造。時隔11年,本文將以映秀漩口中學遺址為例,結合現在的災區發展情況,探討與研究地震災后重建景觀規劃設計。
關鍵詞:地震;災后重建;景觀規劃設計;映秀漩口中學
自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至今已有11年,在幸存居民、當地政府和外來游客的努力、幫助下,受災地區的發展逐漸步入正軌。在眾多重建規劃項目中,學校建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作為教育、培養、呵護和關愛年輕生命的場所,學校在震后重建中的定位不單單只有教書育人這一基本職能,還應具備治愈受災人群心靈、紀念災難及逝者、重塑當地特色文化等功能。災后重建的5年內,有大批學者對汶川地震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包括對建筑物防災減災結構方面的研究[1]、基于災后重建相關政策對重建方案的反思與剖析、對震后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的研究等。對于重建后的校園景觀結構分析以及后續發展方向、現存問題等,均沒有詳細深入的討論,本文旨在以映秀漩口中學為例,對上述三個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
1災后重建校園景觀結構
1.1基地概況。漩口中學是阿壩州的一所重點中學,原位于汶川縣漩口鎮,因修建紫坪鋪水庫搬遷至映秀鎮。目前的漩口中學是原漩口中學與映秀中學合并形成的,統稱為“漩口中學”。漩口中學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是汶理茂三縣第二所高中。20世紀80年代以來,漩口中學以師資雄厚及較高的升學率,一直位于阿壩州各中學前列。“5•12”地震后,政府及規劃設計人員并未清除這里重建校園,而是選擇保留該校倒塌的教學樓,并對校園進行適當的規劃設計,建立了一處紀念性的供后人學習了解的場地。1.2周邊環境概況。漩口中學位于映秀震中遺址區內,其周邊建有汶川大地震震中紀念館、地震民居遺址、映秀小學遺址等紀念性場所,還有汶川青少年活動中心、映秀灣公園、科普體驗館等市民公共活動場所和國家稅務總局汶川縣稅務局映秀稅務分局、秀萍社區工會委員會、映秀人民法庭等政務單位。根據無人機拍攝圖像可以分辨出,漩口中學在一個道路交叉口形成的不規則三角形地塊中,周邊除道路和建筑設施外,還點綴著一些綠化景觀以及休閑活動廣場等。1.3漩口中學內部景觀結構。校園遺址面積較小,結構簡單。從大疆無人機現場拍攝的圖像來看,映秀漩口中學的改造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布局結構。整個遺址可分為3個部分,即東部的紀念性廣場、西部的教學樓遺址以及北部的宿舍樓遺址。大門位于東面,進門后是一個較為開敞的集散廣場,曾經是學生們集會升國旗的場所,如今成為遺址入口廣場,供游客駐足停留和聚集。位于廣場中央高臺上的是一個破裂的時鐘雕塑,裂痕指在了“5•12”地震發生的那一刻——下午2點28分。時鐘雕塑后面是隨風飄揚的國旗。這一部分的景觀設計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同時,營造了一種肅穆沉寂的氛圍,使到來者能夠直接感受到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遺址西部和北部的區域則保留了大量歪斜、坍塌的教學樓和宿舍樓,并通過道路交通流線的組織,引導參觀者們感受地震留下的每一個創傷。遺址中的每一處廢墟、每一道裂縫,都在講述這個地方經歷的點點滴滴。建筑遺址上生長著一些爬墻虎,廢墟堆里也鉆出了新生的小草,這些鄉土植物點綴其中,不僅象征著災害過去后流逝的時光,也使人們悲痛之余仍心存希望。
2發展方向
基于紀念性遺址這一定位,映秀漩口中學內種植綠植,周邊建立停車場、衛生間、休息廣場等基礎設施,以打造一處具有安全性、紀念性、教育性、旅游性的小型“公園”。它的保留和改造紀念了映秀遭受的重創、逝去的人民,也為參觀的游客提供了緬懷的場地和教育材料。整個區域樓層高度不高,場地較為開闊,為周圍居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避難場所和集會場地。此外,這一校園遺址也慢慢發展成了映秀的歷史展示區,成為當地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現存問題
隨著時間的流逝,對災難的緬懷和紀念慢慢被沖淡。而在中國災后重建的政策下,許多迅速建立起來的場地和建筑都沒有很好地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例如災后的映秀鎮,政府鼓勵當地居民利用地震遺址以及新修建的博物館等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以達到快速恢復發展當地經濟的目的。然而,隨著旅游熱度的下降,一些“中看不中用”的重建項目的效益開始下滑,居民們也紛紛租售自己的房屋離開映秀鎮。映秀中學遺址以紀念參觀為主要用途,但不管在物質功能上還是精神上都很難融入當地現存居民的生活。因此,在進行災后重建項目的設計規劃時,應考慮其多種用途,物盡其用。不僅要保存它的歷史性、紀念性和參觀性,同時也應考慮賦予它鄉鎮公共服務的功能,比如增設一些居民休閑空地或林下休息空間等,滿足現在居住的人們的精神和娛樂方面的需求,同時也應考慮讓它具備一定的心理修復與精神重塑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烜.漩口中學砌體結構住宅樓抗震性能分析[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5:1-97.
作者:楊德菲 錢可敦 單位:南京林業大
- 上一篇:園林景觀規劃設計與地域文化分析
- 下一篇:人文護理在手術室護理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