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慢道規劃設計探索

時間:2022-05-11 04:21:46

導語:景觀慢道規劃設計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景觀慢道規劃設計探索

1項目概況

1.1項目背景。武平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城市生態建設,提出了建設“幸福武平、實力武平、宜居武平”的城市發展目標,圍繞這一定位,武平縣住建局始終堅持“科學規劃、和諧發展,擴容提質、打造精品”的理念,走“注重生態,創建特色”的路子,通過大力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城市園林綠化和景觀風貌建設,為創建全國園林式城市打下基礎。1.2項目概況。該項目位于武平縣平川河支流--西門溪的上游部分,是武平縣城慢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段河流上游河道狹窄,下游河道較寬。河流東側為居住小區,西側為武平縣文博園。河道兩側各有兩層硬質防洪堤,河流水量較小,水流緩慢、水質清澈。尤其是上游區域的自然跌水景觀,自然生態。河岸兩側已建成部分景觀步道。河流全長1125m,總用地面積56780m2。1.3基地現狀分析。河流分析:西門溪由兩股河流匯聚而成,源頭分別為際角塘水庫和豐收水庫,其中主要的水源來自際角塘水庫,并于自然跌水處與來自豐收水庫的支流匯合,并最終進入人工河道。西門溪整條河道分為兩部分,以現狀自然跌水處作為上下游的分界點,上游部分為自然河道,河床淺、水量小、水質清澈、河岸為自然駁岸,長滿野草,生態自然;下游為人工河道,河床較淺,水量小、下游上半段水質清澈,下半段有市政雨水管無序接入,較為渾濁,堤壩為直立的混泥土砌體,高度在1.2~1.5m。河道最寬35m,最窄20m.水文判斷:①上游的際角塘和豐收水庫作為西門溪的水源,可起防洪、蓄水的作用,利用水庫庫容攔蓄洪水,消減進入下游河道的洪峰流量,可在暴雨發生時對洪水起調蓄作用,保證未來即便有暴雨來襲,下游河道內的水量也較為可控。②考察調研時是豐雨期,但水量依舊較小。③上游未整治部分河道較窄,河床很淺,但臨近的農田或菜地未見明顯的沖刷痕跡。④河道中自然生長的灌木長勢良好,未被沖刷;⑤現狀河道淤積較為嚴重,反映長時間的水量不足,小水量很難把泥沙沖刷帶走。堤壩分析:西門溪為復式防洪斷面河道,設有兩級堤壩,第一級高度在1.2~1.5m,第二級高度約為0.6m.本項目設計范圍的內河道上目前橫跨三座景觀橋,兩座為鋼結構拱橋,另外一座為混泥土拱橋。規劃上另設一座弧形拱橋。河道上設有三座活動的閘壩。

2項目設計理念

對現狀考察、調研、分析結合清溪川案例,以西門溪現狀呈現的水流和水質,完全有條件打造一條能踏石、濯足、踩水、捉蝦、捕魚的生態河道,重拾30年前中國大部分河流所帶給一代人孩提時的記憶。復原原有的自然生態駁岸,通過打造親水步道、休閑場所及生態水體環境的整治,為市民提供一個具有漫步、休閑、娛樂、親水功能的生態景觀廊道。景觀布局:一帶二路三分區多節點。一帶:濱水景觀帶;二路:兩條濱水步道;三分區:樂、趣、野;多節點:親水平臺、觀景平臺、親水臺階、休閑廊架等。2.1設計遵循以下原則:要保證河道行洪安全,充分滿足城市的防洪規劃要求。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實現河道的生態化。設置的親水景觀節點及河道親水體驗區都需要充分考慮安全性。蜿蜒曲折的河道,深淺不一的河床以及自然生長的植被是天然河流景觀最具特色的形態。因此在設計當中,應該充分尊重自然,突出河流的自然特性,保留河流中最接近自然狀態的部分,進而營造出自然的、充滿野趣的濱水廊道。在保證行洪安全的前提下,生態化處理硬質堤壩和河床,使原有的自然環境系統進行生態恢復,為生物多樣性創造生存空間,增強生態體驗感。2.2設計方法。(1)親水景觀空間的設計。親水是人類的天性,親水設施的修建無疑成為拉近人和水生環境的紐帶,同時使人類對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有一種可以零距離的體驗。項目中在不影響行洪斷面的前提下設置親水步道及親水平臺、親水臺階與汀步、“洗衣板”等親水節點。盡可能的使人融合并參與到水環境里,帶給人們強烈的親水體驗。(2)項目地處文博園前場地,需要注重配套休閑設施與周邊建筑的協調統一,注重與文博園現有廣場景觀的協調過渡。在文博園廣場與河道交接處設置一組與文博園建筑風格相統一的休閑廊架。融合武平當地民俗文化,在親水臺階與花池擋墻處設置“軍家話”,增強地域性、趣味性、互動性。(3)沿河植被的景觀設計。平面綠化與垂直綠化結合,以鄉土自然植被為主,采用不同種類和不同花朵顏色的植物分區種植,旨在對西門溪原有自然環境系統進行生態恢復,喬木選擇樹姿優美的常綠樹與秋葉色樹種相結合:洋紫荊、紫玉蘭、串錢柳、香樟、榕樹、銀杏等。灌木地被植物選擇品種為:紅花繼木、杜鵑花、龍船花、梔子花、茉莉花。爬藤植物有:炮仗花、紫藤等。水生植物的選擇主要有:睡蓮、荷花、菖蒲、石菖蒲、鳶尾、再力花、千屈菜、蘆葦等。

3結語

城市河流是城市重要的生態廊道和環境空間,是城市水資源循環的重要環節。由現代城市的建設引起的河流生態環境的破壞,進而產生直接或間接的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人與河流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的缺失。城市河流的發展應順應自然,讓其生態環境和線性空間順應自然趨勢,進而為城市所用,從生態環境上,讓河流回歸自然。由于城市河道具有人文性、自然性、生態性、景觀性等特點,并且河道還具有地域性特點,不同地區的河道具有不同的水文特性、生物特性、地理特性、景觀特性等等。因此,在從事具體的河道生態修復工作時,應把握這一特點,從河道功能的實際需要出發,邊借鑒、邊實踐、邊學習、邊積累,實現當前經濟社會條件下的河道生態系統的修復和改善[1]。協調、自然、美麗的軟景濱水景觀培養了人們對河流的歸屬感,人們對河流不再有障礙、恐懼和距離,人們能夠更加近距離的接觸水體、河流,并開始享受河流和用實際行動保護河流。

參考文獻

[1]唐健.基于景觀路談城市道路景觀設計[J].建材與裝飾,2020(07):121-122.

作者:鄭芹芳 單位:建盟設計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