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園展陳規劃設計分析

時間:2022-04-07 04:15:00

導語:休閑農業園展陳規劃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休閑農業園展陳規劃設計分析

摘要:休閑農業園區融合農業博物館打造研學旅行基地、戶外課堂基地是現代農業園區規劃設計的創新模式,也是相關政策鼓勵推廣的項目類型。隨著時代的發展,展陳內容處于碎片化信息傳達的階段,休閑農業園區作為現代多功能農旅項目的重要類型,圍繞農業文化開展科普教育及文化體驗活動是應盡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展陳設計是建設教育展示功能的農業園區的設計任務核心內容,以金湖水漾年華項目荷風化雨館“水與植物關系”主題案例解讀休閑農業園區展陳設計。

關鍵詞:農業旅游;研學教育;農業博物館

在黨中央大力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作為重要的發展模式,三產融合的重要載體,受到各地區部門的重視。《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挖掘特色農業發展潛力,強化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場所的創意和設計,建設集農耕體驗、田園觀光、教育展示、文化傳承于一體的休閑農業園。”[1]鼓勵通過創新創意規劃設計促進產品升級,產業發展。結合教育部提出的“加強研學旅行基地建設……研學旅行要結合學生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注重系統性、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良好成長空間……有針對性地開發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2]指導思想,休閑農業園區融合農業博物館打造研學旅行基地、戶外課堂基地將成為農業園區的另一發展方向。

1展陳內容演變

展陳的內容和呈現,隨著科普展陳工作重點的轉換,經歷了科研標本、教學文本、故事講述、信息傳達等階段[6]。(1)第一階段:主要展示大量的實物標本。國內大部分的農業科普展陳展示處于這個階段,在場地中簡單陳列農具,擺放豐收的作物或秸稈,沒有系統的組織及知識體系。(2)第二階段:以實物形式表達的知識體系。展陳是開展社會教育和輔助學校教學的重要手段。系統的知識體系的展示表達,可以更好符合專業性知識科普的需求。(3)第三階段:講述一個故事。隨著受教育群體的日漸壯大,人們對學習知識的主動性越來越強,觀展慢慢變成一種休閑活動,觀展者在觀展過程中更注重在輕松的氛圍中選擇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探究。[6](4)第四階段:碎片化信息的傳達。通過某一主題串聯不同知識體系的信息,進行邏輯性的整合設計,通過傳達方式、表述風格,影響觀展者對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2展陳內容規劃與展陳設計創新

2.1定義與意義。展陳設計即展覽陳列設計,是科普工作的關鍵內容。《中國大百科全書》對“陳列設計”的定義是根據主題要求對內容進行分析整理以及設計構思,確定整體風格,利用藝術、科技等手段系統生動地整合陳列品的工作。優秀的展陳設計可以向觀展者更加順暢地表達期望觀展者接收理解的信息,將核心的信息、文化結合思想愿景向參觀者們進行傳播。2.2展陳內容規劃。從分析實物標本,敘述知識體系,到將知識寓于故事中講述,再到生動轉達碎片化信息,展陳設計的對象和任務呈現出變化狀態。在這個演變過程中,展陳內容設計者對客觀知識的主觀加工比重越來越大。[6]展陳內容設計要對相關知識體系的信息進行選擇、重構、轉換和呈現。[6]①選擇:確定展陳主題及知識體系,及信息的篩選原則,判斷知識的取舍;②重構:選擇信息分析的切入點和脈絡,精簡信息,重新組織選擇的內容;③轉換:選擇體現主題和知識內容的實物或虛擬展品,運用多種表達手段表現知識體系;④呈現:確定合適的表達語言以及風格。影響現代農業園區展陳設計的主要因素有:①客觀因素:園區主導產業、運營機制、展品收集情況、場地條件等;②主觀因素:策劃團隊知識積累、園區業務能力、運營單位態度、表達風格等。2.3展陳設計流程。根據展陳設計的定義,結合農業園區特點,農業園區展陳設計的基本流程與重要節點要求,如下:2.3.1確定展陳主題。展陳設計必須根據農業園區的主導產業制定展陳主題,才能更好地達成科普教育的目的,而不是信息與場地的硬性結合,并根據主題對相關知識進行選擇和重構,確定始終貫穿的主題線索。2.3.2梳理展陳內容。基于信息傳播理論,展陳策劃者更關注信息的選取、組織、發送,展陳內容設計更關注信息的內涵、形態、層次及價值,并依據展陳的知識性框架,將信息分組分層,選擇適宜的信息傳播方式。如根據信息內涵,將特定知識點的相關信息區分為基本信息、背景信息、輔助信息[6]。展陳內容需注意結構的完整性和邏輯性,內容設計的質量是展陳的生命[7]。展陳策劃人對內容有裁量權,必須尊重知識、尊重觀展者,切實承擔展陳科普的社會教育責任。2.3.3明確科普群體。面向不同的觀展者群體,展陳風格和詳細展示信息的篩選確定原則與標準不同,學齡前、青少年、中年及老年人的社會觀、價值取向及受教育程度不同,導致觀展者對信息的接受和解讀程度不同,因此在設計時明確主要觀展者群體尤為關鍵。2.3.4確定風格。如缺乏明確的導向,方式雜亂,不定風格,科普受眾會因個人理解誤讀內容。2.4展陳設計創新。20世紀后期,展陳內容設計受到信息理論和傳播理論的深刻影響,構建學習理論也轉變了布展者對觀眾教育的認識[6,8]。在展陳設計中,觀展者從被動因素轉變為不可忽視的主動性因素,觀展者對展陳信息的接受和利用水平成為評價展陳效果的重要標準。[6]因此,布展者如何通過展陳設計,讓觀展者更準確、更全面地接收展陳傳達的信息變得尤為重要。時代的發展,多元化的社會需求對展陳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計創新是項目發展的必然趨勢。2.4.1場景設計創新。場景設計是各主題場景的一種模擬重現,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展陳空間打造方式,讓觀展者身臨其境體會展陳傳達的信息,且可以帶來精神上的共鳴和視覺上的享受。休閑農業園區結合農業博物館的模式即是一種場景設計上的模式創新,農業園2021年第7期現代園藝生態綠化區自身便具備符合農業主題展陳內容的環境及場景要素。2,4.2內容設計創新。在農業園區的展陳內容設計上,可以區別與博物館的創新設計有農作物植物活體及不同生長階段的展示,農機農具的應用場景展示及體驗,農業生產活動及民俗活動的體驗活動策劃結合相應展品展示,根據園區主導產業及不同觀展人群創意設計主題展覽,融入園區當地農耕文化特色等創新點。2.4.3傳播手段創新。人類聽到的信息記憶為20%,看到的信息約記憶30%,對視聽結合的信息記憶達50%之多[9]。相比傳統展陳方式簡單的展品展示、信息介紹等方式,現代結合多媒體互動設備進行展陳信息的多方式傳達是新興的傳播手段,但不能盲目地為了增加觀展者的體驗感而過度使用多媒體設備,需要確定明確的風格和導向性設計,避免觀展者因個人偏好而對展陳信息解讀偏差,如傳統農耕文化及民俗的展陳中大量使用多媒體設備,會使觀展者注意力集中在科技與游藝的角度。選擇知識傳播方式要盡可能與內容取向協調,如歷史類信息傳達,應給受眾凝重厚重的氛圍,變幻炫目的方式應慎用。[6]2.4.4視覺設計創新。視覺設計是展陳設計創新中比較容易達成的比較具體的項目,融入當地特色文化及產業,通過獨特的符號設計、有邏輯的視覺傳達,表達出不同項目別具一格的視覺系統。

3展陳設計案例分析

金湖水漾年華項目位于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荷風化雨館以植物中的水循環為主線,凸顯植物在水循環、水生態中的重要價值,主要面向青少年群體進行生態教育及科普,體會水源涵養、水體凈化的重要性。場館融合“荷-君子”文化,彰顯古時君子品德,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水資源的利用應該不苛求、不妄動。以“自然•生態”為理念,針對雨林面積銳減、水體富營養化污染、荒漠化擴散等現象,從水循環與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植物適應水環境器官變化及重要植物展示等方面,分為雨林、濕地、荒漠3個部分,科普植物的板根、附生現象,通氣組織及氣孔,水凈化功能及不同的C代謝途徑等內容。3.1展板。展板是知識傳播采用的基本方式,耐人尋味的文字、形象的繪畫、色彩鮮艷的圖形和創意十足的構成和編排可以很好地吸引觀眾、推廣信息、促進學習,營造良好氛圍。在設計上要根據不同內容、受眾人群、時間場合來決定設計風格。項目采用的展板形式有立式展板、懸掛展板、書頁展板以及異形展板等。3.2雕塑。通過將植物組織、動物以及生存場所真實呈現或抽取進行藝術創作加工以雕塑的形式表達,可以更直觀地將知識傳達給受眾,是場景打造、配合講解演示比較好的方式。項目設計假山瀑布、板根小屋、碗蓮展廳、荷葉平臺、根戰墻、氣孔展墻以及河貍、棘蜥等動物雕塑營造場景、烘托氣氛,趣味科普環境。3.3動畫。項目共制作《景天酸代謝》《濕地凈化》《雨林植物》《生態中的水循環》以及《植物與水循環》5個系列動畫配合展板及雕塑進行更生動趣味的科普。

4結語

農業園區科普教育的作用類似于農業博物館,可以系統收藏、研究與展示中華農業文明歷史與傳統農業文化以及現代農業技術與產業的發展,同時因現代農業旅游及研學旅游的發展,農業園區針對農業史、農業文化的科普展陳體系設計也為游客與學生提供了良好的體驗學習的資源條件及學習氛圍[5]。農業園區別于博物館的優勢在于除文化展陳展示外,可以提供相關農事體驗的場地及材料,使每一位參與從事農耕、感受農趣。同時也將農事活動與農耕文化相結合,在傳承農耕文明的同時,吸引更多群眾參與體驗,感受農業發展成果。中國農業文化內容十分豐富,包括豐富的農作物品種,傳承千年不斷發展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水利工程、傳統加工工藝等物質文化,以及重要的非物質文化,如民俗信仰、農耕時令、農業倫理等。農業文化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內涵豐富,貫穿古今,滲透各個領域[3]。隨著社會發展,在現代西方文化的沖擊下,農業文化在不斷變化,對農業文化價值的反思也逐漸展開[4]。休閑農業園區作為現代多功能農旅項目的重要類型,圍繞農業文化開展科普教育及文化體驗活動是應盡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

[2]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3]鄒德秀.中國農業文化[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孫白露,朱啟臻.農業文化的價值及繼承和保護探討[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1):54-58.

[5]惠富平,朱曉雯,盧夏.淺議高校農業歷史博物館的基本功能———以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15(1):45-48.

[6]宋向光.博物館展陳內容多元構成析[J].東南文化,2015(1):113-116.[7]趙聆實.論博物館展陳內容設計的目標管理[J].中國博物館,2014(1):69-74.

[8]M.B.Alt,D.C.Gosling,R.S.Miles.TheDesignofEducationalExhibits.Routledge,2ndRevisededition,1988;AndreDesvallees&FrancoisMairesse(sd.).KeyConceptsofMuseology[J].ArmandColin,2010.

[9]郭原,于飛.地學博物館信息化管理的成本效益分析———以中國地質博物館為例[J].地球學報,2017(2):200-303.

作者:劉焱 單位:北京中農富通園藝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