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環境設計美學思考
時間:2022-05-16 09:02:34
導語:城市環境設計美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中國當代城市現代化進程中,設計與構建適宜人居住、更讓人樂于居住的城市環境,滿足人們在自由發展與實現自身價值過程中的諸種需求,應當是城市環境設計的根本宗旨。但中國當代城市環境設計在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也凸顯出諸如大肆破壞自然生態、恣意摧毀歷史景觀、盲目模仿外國風格、刻意追求視覺美觀等不良傾向,導致“千城一面”之流弊,損害了讓人樂于居住的城市環境應有的美學品格。我國城市環境設計要走出這一困境,就必須更新觀念,正確理解城市現代化的內涵,科學地發掘我國古代城市設計思想與傳統美學精神的價值,取其精華,為當前及未來所用,以設計和構建出真正讓人樂于居住的城市環境。
關鍵詞:城市環境設計;樂于居住;城市現代化;古代城市
設計思想在中國當代城市現代化進程中,隨著人們審美疆域的不斷拓展和精神追求的逐步深化,城市環境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與之相應的是,城市環境設計也在眾目睽睽之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其設計意識和設計水準均有了較大的提高。不過,在看似繁榮的景象中,我國當代城市環境設計也凸顯出諸如大肆破壞自然生態、恣意摧毀歷史景觀、盲目模仿外國風格、刻意追求視覺美觀等不良傾向,導致“千城一面”之流弊。城市環境狀況日益挑戰和威脅人們的生活乃至生存,沖擊人們的精神追求和審美理想,使得生活于其中的市民缺乏家園感。面對中國當代城市環境設計這一既尷尬又可悲的現狀,我們不禁要問:城市環境設計為何?換言之,城市環境設計的宗旨是什么?城市環境應具備怎樣的美學品格才是市民的詩意棲居之所?中國的城市環境設計該如何走出當前這一困境?這就是本文需要探討的問題。
一城市環境設計宗旨的美學探尋
美國建筑大師伊利爾•沙里寧曾言:“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目標與抱負。”[1]當我們沉下心來認真閱讀中國當代城市這部鴻篇巨著時,已如有些論者所言:城市環境的規劃者和設計者“沉湎于形式與色彩、結構與空間等一類‘真實’的存在之中,對建筑的手段投之以巨大的熱情和全部的精力”[2],很難對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作細致而深入的體察和分析,更難以從生態、環境、文化、哲學和美學的角度和高度進行綜合籌謀,以至“許多城市變成了失魂落魄的城市”[3]。難道這就是中國當代城市環境設計所追求的目標嗎?在城市這本打開的書里,它應該持有怎樣的目標與抱負?我們又希望它懷有怎樣的目標與抱負呢?關于城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作了一個經典的闡釋,即“人們為了生活來到城市,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居留在城市”[4]。不言而喻,城市成了人們的希望之所,人們居留在此,不僅是為了生活,更重要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雖然亞里士多德沒有具體地描繪“更好的生活”的情景,但他留給了我們無限遐想的空間。城市既然是社會歷史的產物和結果,就不是恒定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變遷而不斷地發生變化,“更好的生活”的具體內涵自然也會隨著城市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從一般意義上說,人類的一切物質創造與精神創造都是從人的諸種需求出發而進行的價值活動,充分“體現著人的尺度與目的,因而,‘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就成為人類一切創造活動的出發點與歸宿”[5]。事實上,任何真正以難忘的方式給我們的心靈打上印記且經過歲月的沖刷之后還依然光彩奪目的設計,都是建立在對人的生存狀態、現實境遇、生命價值、情感需求以及自由發展等方面給予關懷與尊重的基礎上的。既然人們居留在城市中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市民皆是城市的主體,那么,作為創造活動之一的城市環境設計毫無疑問應該是以“人”(即市民)作為旨歸的。換言之,城市環境設計的一切活動,如建筑位置的分布,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設計、保留與改造,城市整體風貌的規劃,甚至具體的空間設計、城市綠化等,都是為了滿足“人”的各種需求而展開的。“人性具有自然性與文明性兩面這一內在結構”[6],換言之,“人們對環境的需要并不僅僅是其功能良好,而且它還應該充滿詩意和象征性”[7];且人性的“自然性”和“文明性”是變動不居的,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之下不免帶有特定的歷史痕跡。因此,關注、尋求、發現甚至塑造人的內在生命精神與價值的理想之境,設計與構建適宜人居住、更讓人樂于居住的城市環境,滿足人們在自由發展與實現自身價值過程中的諸種需求,就應當是也必須是城市環境設計的根本“目標與抱負”,或者說是城市環境設計的根本宗旨。值得一提的是,“適宜人居住”與“讓人樂于居住”實際上是城市環境之生活品質的兩個不同層次。“適宜人居住”,主要是就人的肉體生命之保存而言的,“重在生存,將生態擺在首位”[8]121。它雖然具有一定的審美意義和審美價值,但對于人的自由發展及自身價值的實現顯然是不夠的。而“讓人樂于居住”,則主要是就人的內在精神之滿足而言的,“重在享受,將精神追求擺在首位”[8]121,是城市環境的詩意境界;倘若用一學者的話來說,這是環境美的最高追求[8]120。“適宜人居住”和“讓人樂于居住”這二者之間,前者顯然是后者的基礎,而后者無疑是前者的升華。換言之,后者必須在前者的基礎上方能達成。因為倘若沒有前者作堅實的基礎,后者則成了無源之水與無本之木。試想一下,如果一座城市生態失衡、環境污染嚴重、社會秩序紊亂,不適宜人居住,哪還談得上讓人樂于居住呢?就此而論,較之“適宜人居住”,“讓人樂于居住”的層次更高,因為其更注重人的生活質量與品位。
二未來城市環境的美學展望
如前所述,城市環境設計的根本宗旨是設計與構建適宜市民居住、更讓市民樂于居住的城市環境,以滿足市民在自我價值之實現過程中的各種需求;其中,“讓市民樂于居住”是其終極追求。那么,讓市民樂于居住的城市環境應該是一幅怎樣的圖景呢?這種圖景應當具備哪些基本的審美構成與美學品格呢?關于市民樂于居住的城市環境,武漢大學陳望衡教授在其著作《環境美學》中為我們勾勒了一幅美妙的圖景。他在“宜居”的基礎上,將“樂居”的要求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景觀優美;二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三是個性特色鮮明;四是能夠滿足居住者的情感需求和文化需求。[9]陳望衡教授所言及的這四個方面,基本上成為了未來讓市民樂于居住的城市環境應具有的審美構成。(一)優美的景觀。一座城市的景觀風貌如何,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該座城市的美學品位;因此,讓人樂于居住的城市環境首先應當具有優美的城市景觀。就感知類型而言,城市景觀的主體是視覺景觀;而城市視覺景觀的優美主要是城市的建筑景觀、工程景觀以及自然景觀所呈現出來的且能夠被人的視覺所感知的,以及能夠給人以精神愉悅的外在形式美。其中,城市建筑景觀的優美一般是通過建筑整體形象美妙的輪廓線表現出來;城市自然景觀的優美則是由該座城市所坐擁的諸如巍峨的青山、蒼翠的森林、蜿蜒的江河、遼闊的大海以及如畫的山水融合體等自然風景的靈秀自然地呈現出來。(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城市如同一個“巨型容器”[10],承載著人類燦爛的文明,凝結著人類非凡的智慧。可以說,每座城市從誕生伊始就打上了人工的印記,擁有自身的歷史和文化;只是這種歷史和文化,存在著悠久與深厚與否的差別而已。毋庸置疑的是,一座讓人樂于居住的城市,往往應有悠遠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因為這是其文脈與靈魂,也是其審美價值最重要的體現。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并非僅僅以文字的形式存留著,它還以古建筑物等歷史文化遺存的形式留存著。誠如李澤厚先生所言:“為什么廢墟能成為美?為什么人們愿意去觀賞它?因為它記錄了實踐的艱辛歷史,凝凍了過去生活的印痕,使人得到一種深沉的歷史感受。”[11]的確,古建筑物等歷史文化遺存對人有著諸多文字難以傳達的審美感染力和情感震撼力。(三)鮮明的個性特色。有鮮明的個性特色,才有獨特的魅力,才能在審美上與其它事物有所差異,才能成為黑格爾所言的“這一個”,而不是“這些”。從這種意義上說,一座讓人樂于居住的城市應該具有自身鮮明的個性特色。而一座城市的個性特色其凸顯元素是多元的,或為其自然風光,或為其建筑樣式,或為其歷史文化,甚至是其傳統生活方式、民俗風情以及多種元素的融合。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言及的“個性特色”,不同于特殊,更不同于怪誕奇異,它是立足于對本城市地理風貌、歷史文化等因素的深刻體認而彰顯出來的自身“優勢”,并非是純粹的、毫無根基的和缺乏和諧視野的標新立異。(四)雅俗并置的家園氛圍。從某種意義上說,城市是市民的生活之所——家,只是這里所言之“家”是廣義上的。而作為廣義上的家——城市,“既是市民情感維系的場所,也是市民魂牽夢繞的生活家園”[12]116。因此,一座讓人樂于居住的城市,其環境應該與市民的生活保持和諧,使居住于此的市民有“家”的感覺,而不是游離于“家”之外。生活于城市的市民,其文化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對于這種差異,如果我們要用一個詞語來加以概括的話,“雅俗并置”一詞尤為適宜。當市民生理的、心理的需求都得到充分滿足之后,其精神需求就會自然而自然地顯露出來。精神需求的較高層次是文化需求。為了適應、尊重并提高不同層次文化水平市民之文化品位,一座讓人樂于居住的城市應該具有一種既滿足市民的情感需求,又滿足市民的文化需求的雅俗并置的家園氛圍。以上所言及的優美的景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鮮明的個性特色與雅俗并置的家園氛圍,理應是未來讓人樂于居住的城市環境之審美構成;而優美、深厚、個性與雅俗并置,則無疑是未來讓人樂于居住的城市環境所應有的美學品格。
三中國當代城市環境設計的出路
中國當代城市環境設計之所以會出現目前這種尷尬和可悲的局面,不僅僅是因為受到了外國文化與設計理念的沖擊和滲透,更重要的原因是:其一,在功利主義驅使下,中國城市環境規劃者和設計者忽略了城市環境設計存在的終極意義和價值;其二,中國城市環境規劃者和設計者對城市現代化內涵的理解存在著誤區,認為城市現代化就是城市外國化,尤其是歐美化;其三,中國城市環境規劃者和設計者對我國古代城市設計(包括建筑設計、園林設計等)文化與審美精神之精華缺乏深入而系統的研究和提煉。中國城市環境設計要走出當前困境,就必須更新觀念,正確地理解城市現代化的內涵;同時,科學地認識和發掘中國古代城市設計思想與傳統美學精神的價值,取其精華,為當前及未來所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設計和構建出真正讓人樂于居住的城市環境。(一)依據原有地理風貌,構建優美城市景觀。因大自然的賜予,處于不同空間位置的城市具有各自獨特的地形、地勢與地貌,尤其是具有為其構建優美景觀的重要元素——自然山水。明末著名造園家兼造園理論家計成在其造園專著《園冶》之“卷一•興造論”中說:“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13]所謂“因”,即因循園地所擁有的客觀自然地理條件,適當地予以改造,力求做到因地制宜;所謂“借”,即不拘距離之遠近而借景。計成的這種“因”“借”思想,可為當代城市環境設計所用。具體而言,中國當代城市環境規劃者和設計者應當深入了解和認識城市所擁有的自然條件與生態環境之特征,珍惜和保護好城市原有的美麗的山巒森林、秀麗的河流湖泊以及蔥郁的花草樹木等具有特殊審美意蘊和觀賞價值的自然景觀,合理地利用本城市獨特的自然風貌來進行規劃和設計,從而凸顯并借用其自然之美;應當充分依據城市原有的地基形勢,適宜建樓就建樓,適宜造市政工程就造市政工程,以求城市景觀整體或局部都“得體合宜”,使城市中的建筑及市政工程在滿足其功用的同時,盡量地展現其外在形式美,透露其獨特的審美意蘊。曾經享有“百湖之市”美稱的武漢市的環境設計,可謂是當下我國城市環境規劃和設計中較為典型的反面例證。在近30年來的房地產開發與城市建設中,武漢市眾多理應受到珍視、保護甚至開拓的城市景觀——星羅棋布、湖水蕩漾的大小湖泊,被一座座高樓大廈和一個個大而無當的廣場取而代之,其嚴重破壞了該城市的自然生態,同時還給該城市的排水、治污與氣候調節等問題帶來了隱患。(二)認識自身歷史文化價值,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城市是一種獨特的歷史現象和文化現象,有著自身的發展歷史和精神氣質。如果說優美的城市景觀所給予城市的是一種外在美,那么,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所給予城市的則是一種內涵意蘊美。內涵意蘊美是一座城市的靈魂與精華所在,是滿足生活于城市或游玩于城市的人們高層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根基,也是構成城市獨特魅力的核心要素。既然如此,那么在城市環境設計中,應如何體現和挖掘城市自身所蘊含的內涵意蘊美呢?總體來說,中國當代城市環境規劃者和設計者要充分認識城市所固有的歷史與傳統文化之價值,采取合宜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保存和保護好值得珍惜的諸如古建筑、街道、橋梁、傳統生活方式以及地方風俗文化活動等歷史文化遺存[14],使城市具有濃郁的歷史感、深厚的文化積淀以及別具一格的精神魅力;同時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借鑒歐洲國家在保存和保護歷史文化遺存方面的可貴經驗——歷史建筑物保持原貌或按原樣修復,舊房屋內部改裝上現代化設施以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等等,讓粗暴拆毀諸如北京胡同與紫禁城舊城墻、南京魁光閣以及濟南具有典型日耳曼風格的老火車站等歷史文化遺存的現象不再發生。在展現城市歷史的悠遠時,要注重城市歷史的連續性,處理好各歷史景觀與現代景觀的和諧統一;在展現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時,可建設博物館以陳列歷史文化遺存。(三)發掘自身優勢,彰顯城市個性魅力。“城市個性,無疑詮釋的是整合后的城市的特色,突顯的是城市環境作為一個整體而呈現出來的最為鮮明、最為強烈的印象。”[12]151如前所述,城市個性特色有著諸如自然山水、歷史遺跡、民間工藝與民俗風情等多元凸顯元素。中國當代城市環境規劃者和設計者應當加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熟稔本民族的文化符號,充分消化和吸收我國古代城市設計思想尤其是園林設計思想的精髓,以批判的眼光審視和借鑒外國城市環境設計理念,深入認識和發掘城市自身的優勢,并將這種優勢作為主基調來加以渲染,以凸顯城市的獨特魅力。或將城市設計構建成山水園林城市,或將城市設計營造成歷史文化名城,等等;不要像上海北外灘的摩天輪直接復制英國倫敦的摩天輪、北京的中關村直接效仿美國的硅谷那樣,一味地盲目模仿外國設計風格。需要提及的是,我們這里所言的優勢,是城市中個性特色最鮮明、最強烈的凸顯元素。將這種優勢作為主基調,并非意味著舍去其它的凸顯元素;因為一座城市的個性魅力,只有通過各元素的完美融合,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彰顯。(四)堅持市民主體地位,營造城市雅俗并置的家園氛圍。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倘若要讓其生活于城市之中有一種“家”的感覺,中國當代城市環境規劃者和設計者就必須秉持“居住第一”的理念,充分尊重和了解市民的多層次情感需求和審美意趣,注重市民居住區、街道、景觀和公共活動空間功能與審美功能兼備的規劃設計與建造,讓整座城市成為市民既可行可望又可游可居的詩意家園。而要滿足城市居民“追求修身養性、休閑體驗”[15]等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國當代城市環境規劃者和設計者需要為他們設計豐富而雅俗并置的文化場所,諸如帶有精美雕塑和噴泉的廣場、博物館、歌劇院、音樂廳、圖書館、電影院,等等,從而營造出一種雅俗并置的家園氛圍。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環境規劃者和設計者設計意識與設計理念的不斷增強,以及設計方式的多樣化,我們堅信實現擁有真正讓我們樂于居住的城市之夢想將不再遙遠。
作者:謝云霞 單位:西南大學
- 上一篇:網吧空間環境設計變革與趨勢
- 下一篇:旋鈕注射工藝及模具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