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環境設計對低視力群體的設計
時間:2022-12-20 10:20:30
導語:室內環境設計對低視力群體的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我國有超過7000萬人的視力損傷群體,但在室內設計中卻缺失對視障群體需求的考量,因而建設具有系統性、安全性、包容性、藝術性的室內環境,是提升視障群體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本文通過對臨床低視力學、無障礙設計、人居環境科學的交叉整合,基于文獻研究、典型案例調研、深度訪談、國內外法規標準的研究,從視障人群生理和行為特點入手進行質性探究,梳理視障人群的室內空間設計需求特征,探索構建“實用”與“通用”兼備的無障礙通用室內環境,滿足更廣泛的人群需要,以期對室內環境的設計與發展有所增益。
關鍵詞:無障礙通用設計;室內設計;視障群體;低視力
我國是世界上盲人和視覺損傷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1],相當數量的由老年人和殘疾人構成的視障群體長期被忽視。截至2018年,我國視障人口為410萬人,占殘疾人總數的11.52%[2]。預計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數量將達到總人口數量的30%,視障人群基數仍會持續增加。梳理視障人群的需求特征,構建“實用”與“通用”兼備的無障礙通用室內環境,不但可以為設計師提供更優化的設計決策依據,也可以為低視力與室內設計提供系統的設計方法。
1低視力與室內設計
人通過感覺器官從外界獲得的信息中,大約90%是由眼來完成的[3]1。視覺功能的狀況直接影響人們的感知、認知和活動能力。人一生的時間大半都在室內空間環境中,低視力群體更因為生理、心理、行為及外界因素的影響,難以真正地融入社會公共空間,進行正常的行為活動。
1.1視力障礙與低視力
視力障礙是指眼睛或視覺系統的一種或多種功能的局限性,可分為“低視力”和“盲”。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中國視障人群中低視力人數為6726萬人,占總人口的5.02%[3]304。而現有的規范與設計,多從大眾與盲人視角出發,相當數目的低視力群體被忽略。20世紀90年代,“通用設計”理念影響到建筑設計領域,將“視覺無障礙”定義為使用視覺高效、安全地穿越環境,感知環境中關鍵特征的空間布局,并跟蹤環境中的位置和方向。ADA指南與《老年及低視力人群的照明和視覺環境(ANSI/IESRP1282816)》率先關注視覺損失如何影響人們對環境的感知。2010年美國建筑科學研究所(NIBS)成立低視力設計研究專家組,并提出了關于“低視力與環境設計”的議題,艾琳·尚伯雷克(EricM.Schambureck)使用情景類型學的方式來解釋環境空間設計中的低視力問題。在中國,對低視力群體的關注與研究尚在起步階段。當前的室內環境設計缺少對視障人群的針對性考量,如何保證視障人群的安全,減少意外傷害,如何提升視障人群在空間中的辨識度,提升行動能力,亟須從視知覺角度建構室內空間環境。
1.2視覺與室內空間
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在其多元智能理論中提出了視覺空間智能,即能準確掌握及表現視覺,如物體(環境)的形狀、大小、遠近、方位等空間信息[4]。當前大部分低視力群體不得不依靠微弱的視知覺能力,來應對室內環境空間可能存在的各種不便。其中,室內安全與在宅傷害問題尤為突出。視覺功能上的損傷,削弱了感知、辨識和自主活動能力,因此安全、便捷、易識別的室內空間環境是低視力群體生活的基礎要素(圖01)。通過1409份問卷調查和120戶入戶調查發現:(1)低視力人群最容易發生安全意外的主要原因為沒注意臺階高差和地面過滑,以及家具、墻等室內空間元素的磕絆。因為視力障礙所導致的滑倒、絆倒等危險因素占到總因素的41.9%,視覺損害程度與跌倒率直接相關,明顯看出室內空間高差成為影響低視力人群安全生活的首要因素。(2)低視力人群在室內生活空間中出現安全意外頻率高的空間依次為廚房、室內臺階、衛生間與客廳。結合入戶調查,其主要原因是居家空間的室內高差、裝飾材料眩光、照明環境差等因素直接導致了在宅傷害。(3)低視力群體認為室內空間應設置的安全標識依次為小心絆倒、滑倒和無障礙坡道,通道標識居于首位,低視力人群更關注地面高差和地面濕滑,無障礙坡道和無高差的地面顯得尤為重要(圖02)。通過深度訪談和入戶調研分析,發現低視力人群的室內空間問題包括:較高的居住密度與生活差異的矛盾、室內空間無障礙環境設施缺失、建筑物理環境欠佳、安全性存在隱患等,現有室內環境多數情況不能滿足低視力人群安全生活的基本需求(圖03)。
1.3低視力群體室內環境設計流程
本研究以低視力群體與室內環境設計為例,意在探討基于低視力群體生理與心理特征的設計研究,總結更為人性化的室內設計方法。近3年通過對1409位低視力人群進行問卷調研,對24位低視力群體進行深度訪談和入戶調研,并與醫生、護工、低視力人群和家庭成員進行反饋交流。借助詢證設計的方法,面向低視力人群整體的室內設計流程包含:需求—設計—評價—反饋等步驟(圖04)。設計師在低視力群體室內環境設計中,需要從低視力人群設計需求出發,結合居家空間和社區空間實地考察,對低視力群體及其家庭成員進行深度訪談,參考醫師建議,確定空間需求;隨后依據所收集材料的實際情況,進行對應的室內空間環境設計,過程中保持與低視力群體及其家屬的溝通交流;設計完成后,需要定期回訪,注重使用者的用戶體驗及評價,優化設計方案,不斷完善室內環境設計。適合低視力群體的室內設計是復雜連續的過程,室內環境作為低視力群體生活的重要空間,從低視力人群的生理特征出發,探索室內空間基本要素與弱視人群視覺功能的關聯性,在室內設計中采取對應措施予以回應,是探究低視力、環境認知與室內空間系統設計的重要環節。
2低視力與室內空間設計研究
由于視覺喪失的因素和表現多樣,因此存在著多層次的用戶空間設計需求。研究視覺損失如何影響人們對環境的感知,對探索低視力人群對室內環境設計的需求十分重要。
2.1低視力群體特征概況
視覺系統支撐著視覺功能,人眼的視覺功能包括:視力、視野、色覺、暗適應、立體視覺和對比敏感度(一般所說的視功能檢查多指視力的檢查)[3]35。由于致病原因和視功能類型的多樣化,低視力人群視力喪失的表征類型多樣(圖05),從而對環境空間的設計要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特別是在行動中的安全性和環境視覺信息獲取方面。低視力人群同盲人的生理特點與行為需求有很大不同,他們獲得信息最自然、最有效和首選的方式依舊是通過視覺[4]。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純粹的非視覺手段上,幾乎沒有思考如何優化低視力者的視覺獲取方式和優化室內設計的包容性。低視力人群視覺的限制類型有:(1)清晰度(視敏感度)的降低,包括視力的下降、散光、立體視覺的減弱、屈光不正等;(2)感知面積的損失(視野損失),包括中心視野損失、周邊視野損失以及其他視野的缺失[5];(3)對比靈敏度的下降,即對空間明亮和暗淡區域的感知能力下降;(4)感光度的減弱,許多低視力人群對光有極高的敏感性,但對某些人來說,光線過弱,無法獲得空間環境信息;(5)色彩感知的減弱和障礙,顏色識別和區分能力的降低[6]。低視力群體的行為活動深受視覺功能的限制,其行為障礙十分明顯。先天或后天早期視力降低的個體,大多動作緩慢,日常生活相關的技能降低,活動較少,多利用聽覺、觸覺等非視覺手段感知周圍空間環境,認知和定向能力差;后天晚期視力降低的個體,則容易縮手縮腳、動作反應遲鈍、認知功能降低、適應能力差、生活行動有困難。人的認知對情感產生起決定性作用,情感、認知和心理活動協調統一相互影響[7]379,低視力造成的活動減少與抑郁癥發病率的增加有直接關系[8]385。低視力人群通常難以接納自身視力損傷狀態,易出現認知、情緒和社會適應障礙。因此,這種心理導致外在的行為表現主要集中在:喜歡獨立行動、孤僻、寡言;排斥他人對其癥狀的稱呼和談論;性格不夠開朗,自卑、悲觀、社會交往受限;自信力下降,自尊受到沖擊和壓抑;出現對他人的依賴性。
2.2低視力人群的室內空間需求特征
低視力群體依靠剩余視覺能力來觀察空間和物體,包括顏色、細節等,往往難以確定自身與空間之間的關系。雖然具體特征因人而異,但通過對低視力人群的生理、行為、心理、空間需求的分析可以看出,低視力群體對室內空間環境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空間安全、空間尋路定位、空間信息識別等三方面(表01)。
2.3低視力群體空間設計相關要素研究分析
人的視覺依靠光反射的特性感知空間,完成空間信息收集與辨別,進行空間的尋路定位,保障人在環境空間中的安全。低視力群體因視功能的障礙,造成認知、感知和行動能力下降。生理層面的信息識別降低,嚴重影響行為層面的安全和尋路定位能力。低視力群體空間設計基礎要素為明度、光澤度和環境照明(圖06)美國建筑科學研究院與英國雷丁大學包容性環境研究組均推出過建筑環境空間的環境照明、表面材料光澤度及室內材料配置的明度對比等設計研究。但由于國情、發展狀況、文化、生理差異等因素的不同,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需要探索適合我國低視力群體室內環境設計的科學依據。經過初步的研究后,選定京津冀地區兩個低視力人群集聚的典型養老設施進行實地深入調研。通過深入訪談、色彩實驗、環境數據測量采集和問卷調研等方式,對低視力人群認知活動基礎支撐的明度、光澤度和環境照明狀況進行了提取研究,初步研究結果如下:問卷分析:按照易識別度程度分為6檔,1為不能識別,2為難以識別,3為有一定困難,4為可以識別,5為容易識別,6為非常容易識別。(1)明度。根據NCS色彩系統取色數據,結合色彩偏好實驗和深度訪談,進行色彩圖形感知度量化分析,得到老年人偏愛高飽和度的色彩,在標識和室內空間中更偏愛高彩度和明度較高的色彩空間搭配(圖07)。(2)界面表面和材料光澤度。基于低視力人群視功能的障礙,易受眩光影響,通過6個類型場景,選擇118個點位提取光澤度,并結合對低視力人群的環境滿意度分析,得到:地面光澤度小于30、標牌光澤度小于18.7、家具光澤度小于60、墻面光澤度小于30。數據顯示,光澤度越低,老人滿意度越高。據此可以推斷,在低視力人群室內設計中,選擇合適的材料,盡可能降低界面和材料光澤度來提升空間信息傳達的清晰度,避免眩光、滑倒等危險因素的出現。(3)環境照明。分析低視力人群空間滿意度結果,結合環境照明層面的測量數據,得出低視力人群對空間環境照明的偏好。家具照度的環境偏好在200~300lx(48.1%)、墻面照度偏好100~200lx(72.22%)、地面照度偏好在200~300lx(50.00%)、標識牌照度偏好在150~200lx(68.75%),均高于國家標準均值,可以得出低視力人群期望更良好的照明環境的結論,結合低視力的生理、行為、心理研究,推斷需要更高的照度和對比度來提升視覺識別能力。
3低視力人群室內環境設計框架
3.1低視力人群室內設計需求要素
空間信息識別:室內配色需增強界面間明度對比,明確視覺任務對象,強化空間界限,增強物體與環境的對比。明確邊界轉折,增強無障礙設施與環境的對比度;在視線高度附近設置明亮的彩色條帶或裝飾性標簽,以便低視力群體的使用。合理配置燈光的色溫、照度、對比度等,保證空間信息的易識別性,避免眩光,采用全光譜照明與生命周期節律模擬,根據氣氛需求設置多場景照明組合。不同狀況原因的低視力人群所需要的亮度不同,照明條件因人而異;根據空間總體布局及設計需求增加局部照明,以提升廚房操作、閱讀、夜間行走等行為的便捷性。空間尋路定位:室內設計標識信息清晰傳達,合理設置光照,完善整體標識系統布置,添加觸覺元素,以增強低視力人群的空間定位和空間信息識別能力;界面清晰,增強室內空間界面和室內空間元素(窗框、門、家具)的明度對比;輔助增強低視力群體在室內環境中的尋路和定位能力。空間安全:居家空間應避免地面室內高差。增強臺階等高差處的邊緣對比;保證室內陳設的簡潔,室內流線的流暢,采用防滑、防眩光、防磕碰的材料;將矮凳、腳凳和茶幾等低矮家具擺放到房間的主要通道之外,為低視力人群的家居空間留有盡可能多的開放區域,方便其活動;室內家具、墻角等宜選擇圓弧轉角的設計,避免因磕碰發生安全事故(表02)。
3.2以低視力人群為目標的室內環境設計框架
針對不同的低視力群體的條件差異。設計師需要針對目標群體的生理行為和心理認知進行調研,以安全、尋路和識別為空間需求基本點。充分全面了解真實空間需求,設計過程同目標人群充分溝通,設計完成后注重用戶體驗與反饋,據其需要設計修改完善,通過系統化、連續性的設計方式,滿足低視力人群在室內環境中安全高質量的生活體驗(圖08)。低視力群體的設計以低視力人群為設計方法探索的核心,探索低視力人群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等基本特征,同時將設計受眾的規模和構成界定為協調獨立、可磋商的“最大化的普適人群”,兼顧特殊性與普適性,延伸到殘疾人群和健全人群。
4結語
論文首次提出關于低視力與室內環境設計的議題,總結了低視力群體的特征與室內設計的關聯要素,探索在室內設計中如何回應低視力群體生理和行為特征。通過對低視力人群的特征梳理,總結室內環境設計需求,搭建了低視力群體對室內環境設計需求的思維模型;總結出針對低視力群體的室內設計應合理增強空間環境對比、搭配適宜顏色、營造安全的氛圍、配置良好的照明環境、明確空間信息標識、尊重個性差異等設計原則。通過這些原則,細化了相關的設計決策指標,提出了具體的設計方法,此研究對于我國低視力人群室內環境設計的理念、方法和后續標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十三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16-2020年)[EB/OL].(2017-07-20)[2021-05-13].
[2]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中國殘疾人事業統計年鑒·綜合數據統計[EB/OL].(2018-12-31)[2021-05-13].
[3]趙堪興,楊培增.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0:1,304,35.
[4]ARDITIA.RethinkingADAsignagestan⁃dardsforlow-visionaccessibility[J].JournalofVision,2017,17(5):8.
[5]杜蓓,魏瑞華,李筱榮.臨床低視力學技術與應用[M].天津:天津出版傳媒集團,2018:4.
[6]W3C.Accessibilityrequirementsforpeo⁃plewithlowvision[EB/OL].(2016-3-17)[2021-05-13].
[7]孫葆忱,胡愛蓮.臨床低視力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79,385.
作者:趙偉 張爾科 張毣 單位:天津大學建筑學院
- 上一篇:農村公路橋梁墩臺沖刷防護加固設計研究
- 下一篇:節水灌溉技術對農田水利工程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