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綠化與環境結合

時間:2022-05-13 09:23:00

導語:道路綠化與環境結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路綠化與環境結合

城郊道路作為連接城市與郊區的紐帶,一般距居住區較遠,常穿過農田、山村,不具有城區內較密集的建筑物和各種復雜的管網。道路綠化景觀與自然環境的融合指城郊道路的自然特性可與道路綠化景觀相互融合,大面積的鄉村農田將成為道路景觀功能的溶液,滲透入城郊道路的綠地景觀,而道路景觀肌體延伸入農田之中。農田與城郊道路景觀的自然融合將與整個城市的綠地系統相結合,成為市域景觀的綠色基質。作為典型的帶狀景觀,城郊道路的設計手法可從形象表達、環境改善、滿足人們視覺感受和戶外活動需要等幾個方面系統建設,重點突出融合自然的城郊道路綠化。

1項目背景

曙光路位于昆山市淀山湖鎮四大功能區之一的農業園區,道路全長約3560m。農業園區有蘇州市淀山湖現代農業示范基地,以花卉、苗木、果園為龍頭產業,以設施農業、環保型農業為主。已形成“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無公害水稻生產基地。淀山湖鎮以湖得名,位于昆山市東南,東與上海青浦區接壤,西靠淀山湖。淀山湖鎮是中國21世紀小城鎮規劃與建設示范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衛生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戲曲)之鄉、江蘇省特色文化(戲曲)之鄉、江蘇省文明鎮和全國首批百強鎮之一。是集水鄉風貌、田園風光、歐陸風格于一體,兼具休閑度假、生態觀光、現代時尚功能的“新江南特色鎮”。曙光路為淀山湖鎮與上海青浦聯系的主要交通道路。本次設計范圍北起南苑路,南至新華村,道路沿線農田、河、溝、渠等交錯縱橫,地形起伏較大,可以形成開放式空間。大小不同的水道系統作為開放空間的主要元素,使道路綠地跟沿線的水面結合形成的景觀具有靈氣。道路兩側多為農田,與之相交的規劃路網也未形成。

2道路景觀綠化設計理念

視覺景觀形象、使用者的行為心理、環境的生態綠化,是城郊道路景觀設計的三大元素。在曙光路的道路景觀綠化工程中筆者從這3個方面著手進行詳細設計。

2.1視覺景觀形象曙光路綠化帶、分隔帶給景觀綠化留出足夠的設計空間,道路周邊也有很多自然的景觀元素可以加以利用。如:河流、村莊、農田等,為營造開合有度、線性流暢的景觀帶創造了必要的條件。設計中充分利用綠化帶的寬度和周邊自然景觀,結合道路、河流交叉口等一系列景觀節點,從不同使用者的視覺角度出發,推敲比例、研究尺度、虛實對比、植物造型、色彩搭配、小品設置等,設計出豐富多彩的視覺景觀藝術化空間。

2.2使用者的行為心理人在環境中的行為心理研究是人性化設計的根本出發點,道路上不同的使用者對景觀有不同的要求,車行、步行的人從速度上、使用功能上有著明顯的區別。筆者結合周邊地塊和道路、河流的交叉口,分析步行人流的集散和匯集點設計了步行尺度的游憩空間。在車行道和慢車道根據車速的不同劃分了不同長度的綠化標準段以適應乘坐機動車和非機動車人的行為心理。

2.3環境的生態綠化大量利用當地樹種,采用少量引進品種,以生物多樣性為原則,組織富于變化的綠化空間,同時,注重植物群落的生態化種植手法,應用不同季相變化的植物組合標準段綠化設計,春的活力、夏的濃郁、秋的詩意、冬的蕭瑟得以充分的展現。

3主題思想

在調研現狀、分析研討的基礎上,按照因地制宜、特色鮮明的原則,努力打造為淀山湖鎮提升對外整體形象的特色生態景觀大道,使曙光路成為一條自由、流動的綠帶,通過各種景觀手法表達,展現一個生態融合自然的城郊道路綠化形象。

4設計原則

4.1種植設計(含土方設計)種植設計遵循以下幾條基本原理:

(1)微地形的處理手法,結合植物的生態群落和群落的疏密關系,地形高差在0~90cm,局部達到120~130cm,地形起伏自然,中間高兩邊低。在功能上便于土層自然排水。

(2)兩側隔離帶,選擇適生或鄉土植物,管理粗放型植物,合理密植,疏密有序,注重林冠線的變化與整體色塊的對比,局部點綴大喬木或大灌木,以利近期效果。

(3)中間隔離帶和非機動車隔離帶采用自然和規則結合的形式,在色塊間局部點綴大規格的名貴喬木及灌木,以求近期的視覺效果。(4)行道樹采用色葉喬木,一排或雙排,整體地體現景觀季相變化。

4.2生態群落考慮到可持續發展,降低養護成本,路兩側綠地大部分采用生態群落的形式。各層次植物合理搭配,交相呼應,自然生長,選擇適生樹種和鄉土樹種,使群落的組合更有合理性,主要的群落形式分為:

(1)草甸疏林群落———微地形,大草坡,孤植的大喬木和地被植物島式種植,視線開闊。

(2)林下的生態群落———一般分兩層,合理密植的樹林和下層的宿根植物,達到黃土不見天即可。這種群落能保持視線的穿透性。

(3)橫向的植物群落———一般分3~4,即地被植物、小灌木、花灌木、喬木,外側為速生的防護林。這種群落有良好的遮擋性,適用于外側景觀不太好需遮擋處。

4.3近、中、遠期效果的平衡中央隔離帶和非機動隔離帶采用整形和色塊的手法,一次成型;行道樹采用單排和雙排兩種方式,一般在3~5年后有良好的庇蔭度。路兩側綠地,背景樹采用速生樹種及適生的樹林,合理密植,以近期效果為主,遠期適當抽稀。景觀樹適量采用大規格或帶蓬的喬木,點綴、增強近期效果;花灌木和地被植物采用長勢迅速的,中等規格的苗木,期望一年后成型,適當增加常綠植物比例,以利近期效果。

5規劃設計內容

兩側綠化帶如果千篇一律地種上高大的樹木,會使駕乘人員感到單調壓抑,也遮擋了當地的自然風光。本規劃在滿足道路行車安全和環保防噪要求的基礎上,根據沿線不同的自然條件,以規則式分布為主,與周圍田園風光在形態和色彩上和諧協調;對沿線兩側優美的田園風光可不設林帶。按照功能劃分,兩側綠化帶有以下幾種形式:強觀感種植,水生植物種植,特色樹木種植。強觀感式種植主要滿足景觀要求。水生植物種植主要是針對現有水域和河塘,通過種植水生植物,改善景觀視覺,營造富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濕地生態環境。特色樹木種植則是在交叉路口,用特色樹種強化設計重點,給駕乘人員一個豐富的視覺景觀。

5.1標段A城市、郊野混合區,直線與流線交叉進行,以香樟、黃山欒樹作為背景,形成常綠與落葉樹種的合理互補。中層以雞爪槭、合歡、日本晚櫻、碧桃、紅楓等喬木作為點綴,配植貼梗海棠、紅葉石楠、火棘、月季、傘房決明形成流暢、色彩明快的模紋,象征著一種力量的凝聚。整段以萱草、闊葉麥冬作為底襯,在色彩上給人以強烈的時代感。節點處重點處理,層次豐富,點綴花鏡,帶來多變的視覺效果(圖1、圖2)。中央隔離帶寬6m,強調節奏和韻律,用塊面和弧線的交替重復每個節奏。在植物配置上以喬灌草和地被植物的有機搭配,創造既富于景觀效果又極具生態穩定性的生態景觀長廊。非機動隔離帶采用與中央隔離帶有所對應的圖案,大喬木與小喬木交替使用。

5.2標段B周圍為農田肌理,種植上呼應背景,注重層次、尺度、色彩和空間的變化,采用阡陌式種植效果。以高桿女貞、黃山欒樹作為背景,間植成排的金枝國槐作為過渡,前面配置紫薇、紅葉李、紫荊,形成第2層次;以月季、傘房決明、雀舌黃楊、無刺枸骨、灑金桃葉珊瑚、紅瑞木與花境點綴形成農田肌理的模紋,象征著田園的風情。其間點綴楓香、木芙蓉、西府海棠,草坪上散植花毛茛、飛燕草、花葉美人蕉(圖3、圖4)。由于沿線有一些水域面積較大,局部保留水面,通過自然群落式種植水生植物,改善景觀視覺,營造富有特色的濕地生態環境。主要應用植物以花葉美人蕉、鳶尾、溪蓀、黃花鳶尾、花菖蒲、蘆葦、芒草、花葉蘆竹突出水生植物的種植。中央隔離帶采用整形的種植形式,立面有高差變化。非機動隔離帶采用整形與自然交替的形式,圖案中與中央隔離帶有所對應。

5.3標段C走進城市,流暢曲線,流線型種植效果。此段以高桿女貞、重陽木作為背景襯托,郁郁蔥蔥,其間散置楓香和無患子,在規整中見自然。常綠的夾竹桃、茶梅、桂花、落葉的紅葉李、紫薇形成中間層次,前面圍以流暢的規則式波浪形模紋,寓意著歷史的前進。在靠近道路的大片草坪上點綴少量垂紅忍冬莢蒾、繡球、雪球莢蒾、芍藥,層次分明,變化豐富(圖5、圖6)。中央隔離帶采用整形的種植形式,結合線型灌木地被植物種植,拉長和柔化硬質道路。非機動隔離帶采用弧型種植的形式,圖案中與中央隔離帶有所對應,強調快面效應和線形組合,以突出現代風格。

5.4節點1與上海鄰接處該節點以植物造景為主,通過大規格喬木種植,著重體現現代城市形象和生活氣息。植物配置以四季季相明顯的樹種為主,有弧形的花境進一步強化視覺的沖擊力。該節點旨在營造春的美麗景象,創造舒適宜人、色彩明快且繁華的自然風景。

5.5節點2橋梁、道路、河流交匯此處是本段道路重要的節點處,也是地形標高比較復雜的地段。設計仍以植物造景為主,采用郁郁蔥蔥、色彩明快的樹種,體現簡潔、層次豐富、色彩華麗的風格。加之特色水生植物的使用,整體上形成生態水域的植物特色(圖7、圖8)。

6結語

曙光路是一條以森林植被為主體,與周邊自然環境相融合的城郊道路。設計上充分利用曙光路沿線的農田、河、溝、渠等自然元素,采用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植物造景的功能,輔以地形的起伏,在景觀平面及立面上形成高低、色彩、尺度的節奏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