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標志特征
時間:2022-05-13 03:56:00
導語:景觀設計標志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充滿各色符號的信息時代,一個符號和形象的軟件時代,一個象征性生產空前發達的時代,人們不斷受一系列的符號、標志、象征和隱喻的影響。全球化的浪潮所席卷而來,我們的城市卻正在失去個性,城市空間的藝術和文化的傳遞已經開始出現流失與斷層。景觀設計作為藝術與文化在城市空間中的表現形式之一,也隨著時代的潮流在發生著變化。景觀是一個符號傳播媒體,是有含義的;它記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包括自然和社會的歷史;它講述著土地的歸屬,也講述著人與土地、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它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城市環境中應該有一些特定的符號語言以及他的不同的組合排列方式來組織和繼承歷史文脈和民族文化。符號語言在景觀語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它在景觀場所中的傳達及其所表達的空間特性又是什么呢?以下我們將探討景觀設計中的符號語言特性。
二、景觀設計中符號語言的空間表達特性
(一)認知性
認知性從字面上解釋就是認識和理解,是對設計作品的語義和內涵的一個基本了解。在設計中,認知性是符號語言的生命。如果一項設計作品不能為人認知,甚至讓人不知所云,那它就完全失去了意義。視覺符號是一種藝術符號,也是表現性符號。任何視覺符號都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只有體現在一定的情感結構中,圍繞著一個特定的主題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一個優秀的景觀作品,之所以能成功,往往讓人能夠認同并且能從中能夠讀到精彩的精神意境。當我們看到一個廣場上的華表或牌樓時,我們就能很快的知道這是一個中國味十足的廣場。由此可見,一個空間場所里可識別性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符號,將已知的傳統形式語言做概括、抽象和提煉,甚至加以變形,在空間內形成一定的、能夠傳遞信息的符號,并在空間形式的創造中加以運用,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一個空間的形象感染力以及場所的可識別性。在很多設計大師的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符號作為認知屬性的片段。20世紀50年代,美國景觀設計的先驅托馬斯•丘奇在金門展覽“小花園”中(圖1),將新的視覺形式運用到景觀中,同時滿足所有功能要求,他受立體主義的影響,利用多重視覺焦點產生無盡的視覺感受。立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形式語言如鋸齒線、鋼琴線、阿米巴曲線被他結合形成流線、多視點簡潔流動的平面,動態均衡的形式,并且這些形式語言也成為了“加州學派”的標志。
(二)象征性
美國美學家蘇珊•朗格曾經說過“一個符號總是以簡化的形式來表現它的意義,這正是我們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論一件藝術品(甚至全部藝術活動)是何等的復雜、深奧和豐富,它都遠比真實的生活簡單。因此,藝術理論無疑是建立一個有效于生動現實的心靈概念這樣一個更為偉大事業的序言。”這段話精辟的闡述了視覺符號只是藝術性的簡化,并以象征的手法來在人們心中再現生活中的種種事物。事實上,符號活動已經包含了某種抽象概念的活動,已經不再停留在個別具象的物體之上了。在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過程中,不管設計師們是如何的簡化和編排那些我們所熟悉視覺符號,都在象征著一些生活中的特殊情感。美國著名建筑師查爾斯•摩爾設計的“意大利廣場”(圖2)就是在設計中大膽抽取各種古典的要素符號,并以象征性的手法將其再現出來。整個廣場以巴洛克式的圓形平面為構圖,以逐漸擴散的同心圓及黑白相間的地面鋪裝向四周延伸出去。羅馬的古典柱式經過改頭換面以全新的面貌呈現,意大利地圖和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和撒丁島的平面圖,古羅馬的五種柱式、帕拉蒂奧母題的變形組合和凱旋門;柱廊圍合的圓形廣場暗喻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的橢圓形廣場……這一切復雜的文脈,用隱喻和裝飾手法以模棱兩可或不確定的變形、斷裂、反射手法加工組合起來。設計者將這些人們熟悉的符號變形分裂后重新加以編排,使它們處于人們不習慣的位置,引發現實與經驗的矛盾沖突,從中體現一種特殊的意味。著名建筑評論家戈德伯格指出:“實際上,你馬上意識到它完全不是對古典主義的嘲弄。這是一種歡欣,幾乎是對古典傳統歇斯底里般的高興的擁抱。”
(三)普遍性
視覺符號在景觀設計中的普遍性是讓景觀作品更廣泛的被大眾接受的前提。這一特性在景觀設計的各個方面—尤其是景觀標識設計的運用中顯得尤為突出。景觀視覺標識的設計,就是要讓各個層次,各個民族的不同生活背景的人都能看懂的設計,所以具有普遍意義的視覺符號設計是其設計的首選。現代設計是為大工業生產服務的,設計作品會在大眾中廣泛傳播。設計的符號語言只有具備普遍性,才能為大眾所接受。我們的設計人員常常遇到這種情況,自己花了很大功夫做出的東西,卻不被客戶接受,這時設計者也許會抱怨客戶欣賞水平不夠,其實有時客戶比設計者更了解受眾。在景觀設計中,我們應該融入一些通俗的視覺符號,讓各個年齡段,各個文化層次,各個工作崗位上的人們都能理解并接受你的作品的含義,適當的放棄一些不入流的,邊緣化的奇思妙想。設計者只有找出讓自己、客戶、消費者都能理解的設計語言,才能更好地完成設計任務。
(四)約束性
盡管一些符號具有普遍的意義,但事實上,任何符號都只在一定范圍內被理解,只有具備有關文化背景的人才能接受到該符號所傳達的信息。只有符合特定背景的符號才能在這一范圍內被接受。這里就涉及到了景觀設計當中的地域性文化的塑造與傳承的問題。一個景觀作品,無論功能梳理得如何周到,視覺美感調配得如何恰當,一旦缺少了當地的文化基礎和符號語言,這個景觀作品就不能引起當地人的共鳴,就不算是一個出色的作品。所以,我們在實際的設計工作中,需要常常了解我們所要設計的景觀作品所處的地理位置的民俗風情,調查和梳理當地的文化脈絡及人民的生活習慣,以便在不同的地域涉及到的不同景觀設計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景觀。正所謂“一葉而知秋”,景觀能夠構成整個大環境整體的印象,首先要進行人文環境的分析,在景觀設計時依托于所在環境的文脈,創造一個能夠滿足人們心理、審美要求,且符合當地大環境的景致。脫離了當地地域環境和城市文脈的景觀設計是矯揉造作、不合適宜的。當然,照搬照抄以及盲目的仿古與復古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脈傳承,而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必須立足于時代背景,既尊重當地的地形地貌、氣候、植被以及審美文化,又有所創新,把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現代功能、材料、技術等活躍因素相結合,推陳出新。
(五)獨特性
繼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問題多年來一直是景觀設計關注的焦點——盡管二者之間是存在著一些語言的穩定性和變易性之間的矛盾。雖然,為了設計作品容易被理解,設計中的符號一般強調“求同”。但是,在設計中“求異”常常是關鍵。因為比較形式和內容,前者絕對是更值得深究的。同樣是針對一個主題,我們必須找出與之相關的盡可能多的表現形式,才能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構成中有一種“特異”的構成手法,即在似乎很平淡的構成中突然出現一個“異類”的元素,使得本身很平淡的方案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帶有創新意識的新符號就如同這個“異類”。在人們對習以為常的事物難以引起足夠的注意和興趣情況下,將一些常見的符號變形、分裂,或者把代碼編制順序加以改變,就可以起到引人注目、發人深省,加強環境語言的信息傳遞的作用。從大師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創新的運用符號的獨特性可以使景觀變得更具活力。1977年文丘里在華盛頓賓西法尼亞大街設計的自由廣場,以一種平面的設計語匯結合歷史片斷,形象而簡約的展示出場所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和情感,從而消解了傳統紀念性廣場高聳的中心式構圖。同樣是在文丘里設計的富蘭克林庭院中,他不是在遺址上對原有建筑物的重建,而是采用一個模擬原有建筑的不銹鋼骨架,創造出一種特殊的歷史效果。
了解符號語言在景觀設計中運用的基本特性和意義,對我們在設計工作中運用符號語言來解釋我們需要表達的文化語言,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人們對于符號語言的關注和理解,從而提高我們設計的敏感度,提高我們的文化品位和歷史責任感,使我們的城市景觀更有人情味。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會有更多新的具有時代活力和文化韻味的優秀景觀作品出現在我們泱泱華夏土地上。
- 上一篇:規范活動工作意見
- 下一篇:環境景觀設計情況及策略綜述
精品范文
10景觀設計熱點